分类: <span>技术</span>

数学、教育与机械

今天讨论课听东林师兄报告,感觉甚妙,我以前的一些零星的想法更加明朗起来。 东林师兄讲的是古希腊几何学的“作图”概念,他提到,古希腊人的几何作图不能以康德意义上的“构造”来理解,作图的意义并不是提供一种“存在论证明”。作图是出于教学传授的目的,“证明”的原意也是一种展示,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某物的过程。“几何作图、几何知识与phronesis(实践知识,即根据目的恰当地选取手段的知识)关联而不是与poi …

关于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上一篇文章又是一篇临时请救兵的作品。一方面确实是因为最近勤奋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筹划着博士论文开题,急于想要设计整体的思路,反倒是定不下心来先集中于某个具体问题了。之前的“体验报告”也是如此,这篇对海德格尔后期的阅读笔记也是如此,虽然都写得比较粗浅和散乱吧,不过的确是关系到我架构论文的某种方略的。 这篇海德格尔的论文,如果换成“海德格尔是一个技术悲观论者吗?& …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众所周知,“技术”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后现代思潮的展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技术哲学”指引了方向,海德格尔更被追认为“技术哲学家”的典范。 然而海德格尔的这一典型形象,常常被描绘为一个守旧的反抗者,是悲观主义的或浪漫主义的,据说他否定了“人的主体性 …

“用具与礼器”

前几天听李猛老师的讲座。说实话,讲座内容比较隔靴搔痒,或者说他只是把那痒处揭示了出来,接着就全靠咱们自己去挠了。讲座的启发性完全凝聚在其标题之内,我们做技术现象学的,不用去听讲座,把这个标题反复念几遍就够了。 “用具与礼器——形而上学的中国检讨” 首先我们知道,以海德格尔为首的西方技术哲学家对古希腊以来的整个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一番“检讨& …

关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技术的先进性

上个寒假新换了一台智能手机,HTC Desire(A8180/G7),买完之后就想记一笔,于是我总以为已经记过了……今天想起来就顺路闲话两句吧。 本来还没打算换手机的,起因是我妈想换一台新手机,我帮她参谋挑选。一开始想选的是诺基亚5230之类的经典机型,不过看到我爸妈自己去买的一台最新的64位笔记本电脑之后我改主意了。问爸妈为啥买了台64位的机子,答曰,听导购忽悠买了号 …

中国的书面文化和印刷文化之独特性

经常引麦克卢汉和沃尔特·翁等人关于口语文化——书面文化——印刷文化的论述(见媒介·感觉·时空 ——麦克卢汉媒介存在论初探),不过他们基本上是在西方语言的背景下说事,文字的发展基本上是“纯口语——象形文字——不带元音的字母文字——带元音的字母文字(希腊文以降)——被活字印刷了的字母文字”这样一个发展流程。某些东方的文字,也可以嵌入在这个谱系里得到理解,比如阿拉伯文和梵文都是不带元音(因而更多地保持语 …

艺术、媒介与间隙中的意义空间

今天读书会提到艺术和技术的问题,我曾经也有一些相关的说法,例如海拉尔会议之游记中关于吴彤老师论文的评论: 在西方传统的油画中,虽然在绘画过程中要用画笔精雕细琢,但在完成的图画中是看不见“画笔”的,图画中呈现的就是描绘的对象,只有到晚近的抽象画或印象派中才开始在画布上留下画笔的“印记”。而中国水墨画却大量运用笔触,“如张彦远认为,不见笔踪, …

网络存在论——我对网络媒介的体验报告

本文将追问“网络”的存在及其意义,那么,“网络”是什么?现在,“网络”一词通常特指“互联网”或“因特网”这一新兴的电子媒介。当然,“网络”并不是一个新词,它总是被用来指称某种分环勾连的关联整体,例如“铁路网”、“关系网”等等。 而“互联网”一词,并不是指“具有互联性的网”这样的同义反复,而是指网络与网络之间的互联,又称“网际网络”,形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网络。不过如果我们可以不顾“因特网”的词源而重新 …

媒介实在论——从媒介存在论看科学实在论

非常遗憾,最后还是没能写成,后半部分文献根本整合不进来,于是还是以自说自话为主……不过我实在不想在这篇论文上再套牢下去了,明天就作为一个随意的讨论来讲掉吧,然后再过几周我再好好写一篇靠在谱上的论文再讲。 媒介实在论——从媒介存在论看科学实在论 “实在论”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哲学主题,它与真理和存在等概念纠缠不清,牵涉着形而上学、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等论域,哲学家们以“实在论”的名义发表的各种主张可能是相 …

话说网络时代的“版权”

VeryCD被转型,音乐频道不再提供下载链接。为什么呢?因为“版权”。 显然,“版权”(Copyright)是最典型的印刷时代的概念。那么在网络时代,版权的意义是什么? 我新近为博客新站添加了版权声明,这里也算是多做一些解释吧。 互联网和数码技术的兴起使得版权问题日益突显,版权的“保护”越来越困难。作品复制和传播变得越来越便捷,一旦作品被发布出去,再要控制住它的“copy”就非常困难了——无论是文 …

网络时代的写作——浅谈电子媒介的意向结构

新博客折腾了那么久,总算告一段落了,也该写一些正经的文章交待一下了。 但所谓正经的文章,却还不是那篇一拖再拖的论文,那篇论文过完年后会好好处理,现在么,顺着打理博客的语境,谈一谈关于“网络时代”的一些看法。 上学期最后一堂吴门讨论课正好涉及网络时代的交流,我也正好顺着这个话头说起。 网络时代的交流方式问题大致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媒介的操作方式对于表达和读写的影响,二是联网对于社交和沟通的影响, …

关于能源未来的设想

  今天的科艺哲小组讨论能源问题。一些想法记在这里。 现在的能源体系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在几十年内势必要有重大的调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究竟如何调整,怎样去预期和行动,就有待探讨了。 现代西方一般的设想模式,是基督教+经典力学的。所谓基督教的设想,指的是一种弥赛亚情结,相信人们终将得到拯救,人们堕落和无能没有关系,总有一个救世主会来拯救我们。这种情结衍生出一系列的幻想:首先,未来总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