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span>未来</span>

通识逆袭专业?——从课程考核方式到chatGPT漫谈

按:本文最初只是想吐嘈一下对一波严重抄袭作业的感受,结果顺势就谈到AI了,有些散漫,先这样吧。 上学期的两门课(技术通史和技术哲学导论)直到最近才算结课。原本我的课程都是学期最后一周课上随堂考试,因为上学期末疫情爆发的原因,学校建议改变期末考试流程,安排期末和寒假后两场考试,让学生自由选择考试时间。我觉得学校的考虑是合理且人性化的,不过出两套卷子考两次有点麻烦,所以我和学生商议,决定把考试改成作业 …

失业还是解放?人工智能的双重革命

本文发表于《中国经营报》(2023-02-07) 本文中最后对社会批判部分写得非常省略,但正好可以和前一篇文章“Play to Action——论数字时代人的解放”连着看。 1948年,诺伯特·维纳出版了《控制论》,这是信息科学的奠基性文献之一。在《控制论》的序言中,维纳说道:“第一次工业革命人手由于和机器竞争而贬值……,那么现在的工业革命便在于人脑的贬值,至少人脑所起的较简单的较具有常规性质的判 …

无人驾驶:像汽车那样改造世界?——《自动时代》书评

本文发表于赛先生。标题为“无人驾驶改变世界,像当年的汽车一样?”。其实这本书我没太细读,主要就是根据粗略阅读的启发,围绕我本身对相关问题的想法来写的文章。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明并流行起来的汽车,可以说是现代工业社会最重要或最具标志性的发明之一。汽车工业是钢铁、材料、石油、化工等一系列当时最前沿的工业技术的汇聚,因此带动了整个工业链条。同时,汽车工业也让新的生产方式,即流水线生产方式发扬光大。 …

技术时代伦理学如何迎接未来【四评】

这篇还是发表在界面上(转载请与界面联系),但不是约稿,是我随手写完投给他们的,反馈是质量比前两篇差了,这可能是我这篇的写作过于散漫的关系,也可能与我这篇文章面对的问题更加纠结,观点也更加中庸的关系。不过他们还是把文章发了,但改动非常大,题目变了(科技进步真的可以剪裁人类的价值偏好吗?),贺建奎的主题也去掉了了(别问为什么,问就是中国特色),我又给生搬硬套加入了无痛分娩作为“由头”。内容也裁剪很多。 …

世界的“图层”——说说Pokemon GO与AR

最近Pokemon GO这一款手机游戏风靡全球(中国一般不包括在全球之内),值得注意,这应该是一款标志性的游戏,是AR(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的一次经典的应用,从这个游戏里可以看到未来世界的可能形象。虽然现在来说游戏的效果很粗糙,但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不难想象(想象力匮乏的人可以随便找一下Pokemon GO的宣传片,比如这里)。 技术哲学的研究者值得关注这些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能 …

谈公务员

说好的每周2时评+2书评被例行拖延症拖了一周,从今天开始正式发力。时评和书评可能篇幅很短,主要是为了保持写作状态,搁置已久的会议游记也将在这几天内搞出来。 今天是公务员国考的日子,据说今年的报考人数达到5年来最低,这或许是因为公务员待遇的下降,也可能是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有想法,或者现在的家长们越来越开通,总之这是件好事情。当然,实际的情况也许不容乐观,所谓报考人数下降,其实也并不特别显著,公务员仍 …

比特币:货币的本质

最近比特币大起大落,大量的讨论也冒了出来,当然有人力挺有人唱衰,无论如何,这一奇异的电子货币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了。 其实我在几年前就听说了这个物事,当时也曾想过加入“矿工”行列,可惜还是怕麻烦没有深究下去,更关键的是当时我的媒介哲学的洞见还不够成熟,没能把握先机。 而这几天我咬牙跺脚,在汇率大落之际,携数千资金杀入,买得几个币。除了留一些零头做做短线之外,其余全都存在自己的比特币钱包里做长远计。 那 …

《工作的历史》

理查德·唐金:《工作的历史》,谢仲伟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 一般来讲,“XX的历史”这样的题目总是有趣的,特别是当这个“XX”看起来越是乏味和平凡,它的历史往往就越是有趣。因为历史会告诉我们,任何被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事物,都有其来龙去脉,通过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展开想象:它是必然的吗?它是必要的吗?它还可能以怎样的形式发生? 最近偶然看到这本《工作的历史》,感觉不错。包括《技术元素》,电子 …

“王道”——至善之路

这篇文章可以接着稍早的这篇来看:自由vs平等——我是一个右派的社会主义者 那篇文章中我表达了对“平等”的某种抵制,作为自由的条件意义上的平等,或者作为争胜的游戏得以展开所必须遵循的平等的规则,这些意义上的平等我当然支持。但仅仅为了平等而平等,把平等作为一个原则,这是我不认同的。 那么既然不拥护平等,就势必要容忍“不平等”咯。不过也未必如此,反对“平等”的一个原因是它是一个过于抽象的概念,而事实上, …

关于能源未来的设想

  今天的科艺哲小组讨论能源问题。一些想法记在这里。 现在的能源体系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在几十年内势必要有重大的调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究竟如何调整,怎样去预期和行动,就有待探讨了。 现代西方一般的设想模式,是基督教+经典力学的。所谓基督教的设想,指的是一种弥赛亚情结,相信人们终将得到拯救,人们堕落和无能没有关系,总有一个救世主会来拯救我们。这种情结衍生出一系列的幻想:首先,未来总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