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span>文化</span>

增强现实还是增强理性?通信技术的多重理想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2-08-10 第4版 综合 标题为《增强现实不一定等于增强理性》),公众号版本标题又改为《全息传送、人机共生?通信技术:没有最好,也谈不上更好》。 最近,西安大略大学的学生们借助微软的Hololens实现了全球首次“国际全息传送”。在西安大略大学发出的新闻稿中,开篇就提到了《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的科幻场景,远在另一个星球的人也可以以全息影像的形态莅 …

重建门槛——Web3确实是一种“圈地自high”的倒退,但未必是坏事

昨天NFT无聊猴的地板价突破100以太币(ETH),现在是106.9(目前一个以太币2500多美元),也就是说一只无聊猴大概一二百万人民币。 所谓地板价,是指现在杀进去立刻就能买到的最便宜的一只猴的价格,因为每只猿长得都不一样,相关属性稀有程度各有不同,所以很多人会选择更高价位的购入,比如贾斯丁·比伯今天花了500ETH买了一个。 无聊猿全称“无聊猿猴游艇俱乐部”(Bored Ape Yacht …

NFT为什么值钱:再思NFT与郁金香

在BTC到NFT:财富到权力一文我已经坦白,我对NFT的理解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虽然在NFT与郁金香狂热一文中我认同NFT技术的重要意义,但仍然觉得“几千万的像素图片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可能长期持续的价格”,不过我现在已经收回了这一判断,现在我认为至少一部分有历史意义的NFT完全有可能长期保持高价。当然,我这个判断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一方面,市面上大多数陪跑的NFT还是会成为大浪底下的泡沫;另一方面,即 …

BTC到NFT:财富到权力

近几年币圈的新事物我都没有紧跟研究了,因为研究起来费时费力,还特别影响心态,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觉得自己“亏了一个亿”,所以最好还是眼不见为“静”了。不过NFT热潮和所谓的“元宇宙”是出圈的大事件,即便我不关注币圈了,也不得不关注到它们,所以我又回来写文章了。(几个月前就写过NFT与郁金香狂热,认为NFT热潮值得重视,但当时我自己也还没有深究) 几年前的Colored coin(染色币)技术其实我就有 …

游戏及其使命

这篇是在《信睿周报》发表的封面文章,发表时稍有改动,此处贴原稿。这篇文章写于“鸦片论”之前,现在发出来倒也应景。但是在写作时我已经自觉收敛了许多讨论方向了,感觉写得不太畅快。本来准备再改一改放到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用,结果会议因疫情延期了我就也没再改,先转载出来吧。 1.如何定义游戏?——含糊的词条 什么是“游戏”?“游戏”似乎是三岁小孩都能理解的东西,孩子不懂科学,不懂政治,但对于“游戏”可谓无师 …

“闲暇”作为“责任”——为什么我们要批判资本主义?

最近拼多多又让996的话题热了起来,我说道:“加班是否合理是否合法如何计价如何处罚,这些问题暂且搁置不论,无论如何,我们首先应明确一个问题:加班与否与“个人奋斗”无关。因为我下班以后可以拼命学习,可以拼命兼职,可以投身公益……值得奋斗的事业多了去了,限制一个人只能为一个老板奋斗,这不叫奋斗,这叫奴役。”事实上相关奋斗、加班与自由的问题,我早前的文章已经说清楚了。 我这里再补充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 …

在线教学的“氛围”或新范式

在线教学阶段性反思 多年来最特殊的一个学期转眼间过半了,我的技术通史课已经上完八讲了,当然一直都是线上模式。而我主持的读书会自然也改成线上模式,我们在寒假期间就已经开启了“云读书会”,开学前两天一次,开学后恢复一周一次。 读书会通过zoom云视频会议进行,清华的大课(技术通史)采用雨课堂和zoom云视频会议同时直播。 虽然我在接受新技术方面也算比较先锋的,但以前也一直没机会搞起这类在线教学活动,这 …

病毒:大自然的脾气?

这是第二篇疫情随笔,最近风声紧,请朋友们谨慎传播。 疫情期间,每天都看到很多让人难受的事情,其中我最难过的,其实是上海中科院和武汉病毒所发布的双黄连研究。当然,正如田松老师所说的,要“警惕科学家”,因为科学家和任何行当的人一样好或一样坏,但他们掌握了比许多行当更强大的力量,同时其它行当的人又对他们持有更少的警惕,抱有更多信任,所以一旦他们使起坏来,往往会造成最糟糕的结果。 虽然有所警惕,但是我向来 …

“两种文化”之争早过时了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19-06-28 第5版 文化)   1959年英国斯诺在演讲中提出“两种文化”这一命题,引发了激烈讨论。直到60年后的今天,这一话题仍在延续,似乎尚未过时。 但我要提出一个看起来格格不入的主张:两种文化之争早已过时,现在还去纠结于斯诺发起的话题,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首先,我们回到当时的语境,看看斯诺到底提出的是哪两种文化的分裂? 现在很多人谈论“两种文化”,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