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逆袭专业?——从课程考核方式到chatGPT漫谈
按:本文最初只是想吐嘈一下对一波严重抄袭作业的感受,结果顺势就谈到AI了,有些散漫,先这样吧。 上学期的两门课(技术通史和技术哲学导论)直到最近才算结…
我开设或参与的课程、讲座,学生培养等。
按:本文最初只是想吐嘈一下对一波严重抄袭作业的感受,结果顺势就谈到AI了,有些散漫,先这样吧。 上学期的两门课(技术通史和技术哲学导论)直到最近才算结…
我开的课以本科通识课为主,在研究生课程方面,现在主要就剩这门读书课了。 这是我开这门课的第二轮,第一轮似乎也没写总结,因为这课当时没有考试环节,不需要…
很荣幸今天代表本科科学史辅修班的老师发言。本科专业的建设,一直是我们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工作重点,在全国来说,我们也是第一个招收本科生的科学史系,现在是…
上次已经写了期末考试评讲及优秀答卷展示,其实还有一项内容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这次从以前6000字以上改成了3000字左右,但基本要求和批改体会没有什么…
照例每门课结课都要写总结,这次的《技术通史》总结分两部分,这次先贴上期末考卷评讲,下一篇再总结学生调查问卷并思考未来课程改进的方案。 说明: 考试为在…
最近指导学生开题,感慨颇多。我其实一直都希望学生做史学,而不是做哲学,因为我的指导更加省事一点。做史学需要灵感和思维,但更重要的是水磨工夫,我提供一些…
这是门新课,不过内容也不完全新,一部分内容是我在《技术通史》和《技术哲学导论》这两门课中“溢出”而来的。因为另两门课我都在不断增加内容,我计划把《技术…
这是第四轮课程,这一轮课程与前三轮不太一样,总学时差不多,但从原先的16周课,每周2课时,改成了11周课,每周3课时。这样的排课缘于我报课时候的一点失…
“科学哲学名著选读”是我来清华后负责的第一门课,面向科学史系的研究生新生。 当时科学史系还没几个老师,科学哲学总该有人上,自然就派我负责这门课了。 我…
技术通史已经开完第三轮了,第一年和第二年的课程总结都很详细了,希望了解课程概况的同学可以参考前两期的总结。今年的总结就写得简单一些。 今年赶上疫情,春…
我的本科生通识课程(技术通史、技术哲学导论等)都喜欢布置“读书笔记”的作业,可以取代论文(很多本科生完全不会写论文,逼他写就容易抄袭,不如更自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