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span>课程</span>

“技术哲学原著选读”2022年课程总结

我开的课以本科通识课为主,在研究生课程方面,现在主要就剩这门读书课了。 这是我开这门课的第二轮,第一轮似乎也没写总结,因为这课当时没有考试环节,不需要讲评啥的。至于课程内容,就是读书,也没啥好总结的。不过这一轮课我加入了考试环节,这就有必要写讲评了。 这门课本身是比较偷懒的上法,我不需要备课,不用PPT,就直接拿着书逐字逐段念书,每念一两段就讲解一番。然后学生随时提问,或者在最后一小节课上集中提问 …

《技术通史》2021年秋季课程总结(问卷总结)

上次已经写了期末考试评讲及优秀答卷展示,其实还有一项内容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这次从以前6000字以上改成了3000字左右,但基本要求和批改体会没有什么新鲜之处,所以我也不多说了。大致的判卷标准是:1.抄袭0分;2.明显不符合课程要求的不及格(比如压根不是读书笔记、字数太少、明显是别的课的作业挪用过来的等等);3.非常敷衍,语言不通,颠三倒四的70分以下;4.明显敷衍体现出不上课不认真读书的或者有严 …

《技术通史》2021年秋季期末考试评讲及优秀答卷展示

照例每门课结课都要写总结,这次的《技术通史》总结分两部分,这次先贴上期末考卷评讲,下一篇再总结学生调查问卷并思考未来课程改进的方案。 说明: 考试为在线开卷考,时间2小时,可参考书籍和电脑,可上网检索资料。 考题共7道开放性论述题,每位考生任选其中3题作答,每题100分,考试总分为三题平均。 老师在每道题中选择一位最优秀或最具示范性的答卷进行展示和评讲(已得到相关同学授权)。 答卷先由助教吴岳恒批 …

媒介史与媒介哲学(2021春)课程总结

这是门新课,不过内容也不完全新,一部分内容是我在《技术通史》和《技术哲学导论》这两门课中“溢出”而来的。因为另两门课我都在不断增加内容,我计划把《技术通史》中关于媒介技术的内容(包括文字、印刷术、电报等)转移至这门课。当然,在新课中更加突出相关的哲学思考,历史与哲学两手抓。 按惯例写出课程总结。第一次课程总结写得详细一些。 1.课程要求 课程评分为:课堂表现10%+读书笔记40%+期末论文50% …

技术通史(2020秋)课程总结

这是第四轮课程,这一轮课程与前三轮不太一样,总学时差不多,但从原先的16周课,每周2课时,改成了11周课,每周3课时。这样的排课缘于我报课时候的一点失误,但我之后也决定将错就错,试一试这样排课的好处。 好处还是有一些的,首先是错峰结课,比大多数课程提前一个月结课,相对来说或许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一些负担。因为众所周知,学生一般都是不接近deadline不紧张的,布置的大作业一般都会拖到最后解决,而学 …

课程方案:科学哲学及原著研读

“科学哲学名著选读”是我来清华后负责的第一门课,面向科学史系的研究生新生。 当时科学史系还没几个老师,科学哲学总该有人上,自然就派我负责这门课了。 我自己的研究偏向技术史与技术哲学,正统科学哲学虽然也大致熟悉,但不算专长。 但在我看来,正统的科学哲学肯定是要学的,绕不过去。所谓正统的科学哲学,我指的是发端于逻辑经验主义,兴盛于英美分析哲学的一套学术脉络,就“科学哲学”这个主题来讲,这条线最经典、最 …

技术通史(2020春)课程总结

技术通史已经开完第三轮了,第一年和第二年的课程总结都很详细了,希望了解课程概况的同学可以参考前两期的总结。今年的总结就写得简单一些。 今年赶上疫情,春季学期完全通过网络在线教学,考虑到第一次搞在线模式,我也就没加入新课,而是炒炒回锅肉,把之前两年相对成熟的课程摘选出来重新上一编。 下学期教学计划调整,秋季学期我接着上技术通史,下学期的课程我会加入更多新内容,特别是相对现代的内容。 这次的考核模式也 …

如何写好读书笔记作业

我的本科生通识课程(技术通史、技术哲学导论等)都喜欢布置“读书笔记”的作业,可以取代论文(很多本科生完全不会写论文,逼他写就容易抄袭,不如更自由一些)。但拿读书笔记作为大作业,学生当然也是应当认真对待的,随便糊弄一下自然是得不到高分的。 提前把读书笔记发给我,可以得到一些反馈意见。但我发现,事实上很多同学的缺点是雷同的,那么我不妨专门写一篇文章,讲一讲我个人对于读书笔记作业的判断标准。 一、基础要 …

技术哲学有用吗?——技术哲学课程教学中对技术哲学的应用

这周的技术哲学导论课围绕着“智慧课堂”进行讨论课。相比去年,讨论课晚了一周,讨论课之前多讲了一节马尔库塞,感觉还是不错的,学生们很多都能够结合“工具理性批判”来思考问题了。 “智慧课堂”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最基本的含义包括平板电脑、网络平台、智能APP等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但也包含智能监控、感应头环之类听起来更为惊悚技术。宽泛来讲,我们通常都不会反对教学方式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和采纳新技术。但 …

“技术通史”(第二年)课程总结

“技术通史”这门课去年已经开过一轮了,当时已写过详细的课程总结(见此),这学期刚刚结束了第二轮开课,可以说这门课已经渐渐进入正轨了。 第一年课最后是29人选课,今年去除退课有69个学生,总算是壮大了一些,希望学生们一传十十传百,来年选课人数再往上增加~   期末考试 首先讲一下期末考试。这次期末考去除了考勤题,全部都是开放性论述题,照例还是完全开卷,能携带电脑上网查资料。 这次考试我利用 …

由深入浅——《技术哲学导论》课程总结

我在清华为本科生开设的第二门课:《技术哲学导论》,算是圆满结束了。之前已经发了《技术哲学导论》作业批语汇总。现在来正式总结一下。 总体设计 这门课加上之前的《技术通史》,是我“处心积虑”打造的两门通识课,把这两门课开好之后,我可能还会尝试诸如《科学通史》之类的课,或者《工业革命史》、《科学哲学导论》、《科学与哲学史》之类的课程,但近两年来说应该就是这两门课轮开了。 这两门课可以说是姊妹课程了,从主 …

《技术哲学导论》作业批语汇总

批改完期末论文,终于算是学期结束了,这学期的《技术哲学导论》课是全新打造的一门课,未来两年内应该会和《技术通史》交替开设。稍后我会专门再写一篇课程总结。 这里先汇总一下我给出的作业批语。其实我开课一直都在坚持给学生的论文反馈评语的习惯,但我为什么这次想贴出来呢?一方面是想自卖自夸一下,有学生表示我这样给反馈的老师真不多,我才想起来这个也算得上我的课程特色了。酒香也怕巷子深,传播一下也许能让选课的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