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span>技术</span>

媒介作为环境——媒介环境学的哲学解读粗浅版

这是我准备明天去清华作报告的讲稿,到时候基本上准备照稿子念了,当然念完稿子估计还会根据情况即兴展开讲一下某些部分……   这次报告试图对我博士论文的基本诉求作一个简要通俗的概述。我的论文涉及的问题很多,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原本也比较松散,所以并不是很好提炼,我在这里只能着重谈一下几个核心概念。由于我回避了最深奥的部分(存在论和先验哲学)和最具体的部分(每位学者的具体成果),所以这篇概述可能显 …

技术通史编史学引论

技术通史编史学引论 //注:本文还没有最终完成,只是在讨论过程中先给吴老师一个交代…接下来我要把“技术思想史”的概念再充实一下。 一、西方技术史研究综述 在英语世界,技术史作为一门学科建制,大约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其标志是鸿篇巨著牛津版《技术史》的出版(第1至5卷出版于1954-1958年,后两卷于1978年出版,第8卷总索引在1984年完成)。以及美国& …

博士后研究计划(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垃圾”史)

我正在申请去北师大跟田松老师做博士后。这个机缘还是很难得的,希望能够如愿吧。早在本科初期,我就读了田老师的书,比如《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 、《堂吉诃德的长矛》,田老师也算是我在科学哲学方面的启蒙者之一。当然在观点和风格方面我和田老师的分歧很多,所以后来基本上多是批评为主,不过田老师洒脱的性格和开放的心态还是很让人仰慕的,和他交流也非常痛快。这次有机会去帮他做博士后,我也不想只是建立一个名义上关系 …

艺术:技术的余地

说明:这是应邀为西五艺术中心的青年艺术家们做的一次技术哲学报告,原题目叫“玩具与艺术:技术的余地”,实际讲的时候还是以技术/艺术为主聊一聊,玩具只是捎带一提。所以现在改了一下。所谓“余地”,其实也可以说是“缺陷”,艺术作为缺陷的技术听起来有些冒犯,还是用余地听起来正面一些~缺陷总是意味着可补余的,撞墙总是意味着可回旋的,有限性、阻滞与余地、空间是同一回事。 本质上说,我聊的是“技术哲学”,而在我这 …

玩具、镜子与艺术(讨论班感想和预告)

今天的讨论班除了原定的哲然报告之外,井琪又自告奋勇做了一个报告,评论吴宁宁“汉森的镜子”。由于我也在庐山会议游记中就吴宁宁的研究做了一些发挥,所以我也把我的发挥一并放到讨论班去讨论了。 井琪的讨论越来越有进步,我以前总批评他黑话太多,但已经逐渐地改观不少,这次我批评他把“汉森的镜子”讲得过于玄了,这是针对具体观点而言的,就整体的文风来说还是流畅了不少的~ 吴宁宁的立场则比我想象得更保守一些,她仍然 …

“优生学”错在哪儿——《反对完美》书评

《中国科学报》 (2013-08-23 第14版 读书) 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经风靡一时的优生学,甚至在许多地方以法律的形式推行,最终由于纳粹的暴行而声名扫地。纳粹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它试图通过强制节育乃至种族灭绝的暴力手段改善人种。但出错的是什么?仅仅是暴力的手段,还是说优生学本身也有问题?这一问题似乎从未得到充分的反省。到了半个世纪后,随着遗传学、基因学等生命科技的发展,优生学的相关问题又以新的 …

照相与科学

这是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以前也使用过,不过没有专题地写出来。今天和张老师他们吃饭的时候又提了一次,我觉得这个比喻还是比较有说明力的,在这里专门讲一下。 这个比喻主要用来表达我们对科学的态度以及如何理解科学与“世界”的关系:科学好比是照相术,提供世界的映像。 我们对着一张照片指认说:“这是张三”,这是不是张三呢?这的的确确就是张三,不是李四或王五。照片中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张三”的各种细节,甚至比肉眼看 …

技术的文明史——以芒福德为例

讨论班说明: 吴老师和各位同学春天好: 非常抱歉又习惯性拖延了…… 芒福德是我博士论文中计划在导论部分之后,正文中处理的第一个人物。由于有一个整体写作计划作为背景,有一些关于媒介环境学的基本介绍应该在导论中就交代了,另一些部分则要放到后面处理麦克卢汉等人的时候再细说,结果这一段写的时候掐头去尾变得很短,当然也和我准备不足有关,请同学们理解一下,特别是不了解我关于媒介环境学研究的背景情况的同学,看这 …

《工作的历史》

理查德·唐金:《工作的历史》,谢仲伟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 一般来讲,“XX的历史”这样的题目总是有趣的,特别是当这个“XX”看起来越是乏味和平凡,它的历史往往就越是有趣。因为历史会告诉我们,任何被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事物,都有其来龙去脉,通过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展开想象:它是必然的吗?它是必要的吗?它还可能以怎样的形式发生? 最近偶然看到这本《工作的历史》,感觉不错。包括《技术元素》,电子 …

“自然”概念的两次跌落以及自然作为“反—规范”的原初含义

今天吴老师在外哲所周五哲坛作报告“自然的发现”,虽然主题是吴老师一贯的思想,我已比较熟了,不过在外哲所讲很是难得,特别是有刘哲、吴增定和吴飞老师参与提问,听来非常有意思。 吴老师提到“自然的发现”其实包含自然概念的两次“跌落”,一是自然作为“本性、本原”的概念,二是作为特殊存在者领域(与人类、精神等相对的)的“自然界”概念的出现。 为什么说这种发现是“跌落”呢,显然,这并不只是指两次实际发生历史事 …

广州会议之游记

在广州得了感冒,回来后休养了好几天,写游记的任务也就延误了好几天,12月8日才开始写…… 首先感慨一下:时光荏苒,恍惚间一年一度的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已经办了六届了,这也是我参加的第四届大会,南宁会议我是作为硕士生参加的,转眼间竟然快博士毕业了。至于这“吾爱吾师”之会议吐嘈也已经是第三篇了. 前两篇游记都以批评为主,许多地方简直是目无尊长,不知天高地厚的架势,但事后不仅得到了大多数老师的宽容,而且还 …

关于“媒介史作为先验哲学”的补充:存在论与认识论的关系,自然是技术的边界

今天讨论班讲了之前那篇文章,效果似乎还不错。当然,吴老师和同学们指出我的文章读起来整体感觉很通畅,但细看起来还有许多逻辑缺环,特别是最后一节显得过于急促。这当然是部分地可以改进的,特别是最后一节应当再写得细一些,当时可能感觉快写完了松了口气就松懈了,对这部分最关键部分的处理缺乏耐心。不过在某种意义上逻辑缺环也是不可能消除的,毕竟斯蒂格勒三大卷书都在谈这个问题,然后他还要写第四第五卷,而我把这么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