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span>哲学</span>

关于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聊天记录

昨晚和一个网友的QQ聊天,虽然并没有什么深入的见解,不过也算是表达了我对自由意志和决定论问题的最基本的着手方法吧。 这位网友当初是因为读了《大问题》,而导致陷入对“周围的世界是否存在”、“人有没有自由意志”、“因果关系是否是客观存在”等等问题的纠结之中,痛苦不堪,找到我来求助的。当时我回了一封邮件,不过也许没完全说到点子上,只是想指明一种一般性的解脱,这次通过QQ再聊了一下稍微具体的问题(决定论与 …

应手的与在握的

  突然在考虑海德格尔那两个概念,上手ready to hand和现成在手present at hand。中文的翻译很难传达,“上手”表达的意思不错,但是似乎更多地是指向使用者的状态,说“上手状态”时我们更倾向于想到这是指某个人的熟练状态,我们说某人对某事物上手了,而不是说对某人来说某事物是上手的。当然,上手状态意味着同时人与事物之间,乃至说这主客尚未二分的一种协同的状态,但是这个概念毕 …

“共在”与海马主义之马

《存在与时间》读书小组的进展还算是比较顺利,现在读到了共在与常人的部分。我当时写“海德格尔媒介存在论初探”最后停止的地方,当时我写道:“说到‘常人’,又将牵扯出海德格尔关于‘共在’、‘沉沦’等等的相关论述,此在的在世界中存在不仅总要与事物,还总是与他人打交道,而这也恰是‘打交道’及‘媒介’的概念本该适用的地方。不过作为对海德格尔媒介存在论的一个最初步的窥探,本文梳理至此,已能告一段落了。” 之所以 …

平正阔达之道——从科哲会议回到杨子讲座

第一届北京地区科哲研究生(创新)论坛终于搞完了,我虽然没有怎么出力,但毕竟被安上了一个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头衔,前期负责审稿,开会时负责一节的主持以及参与评论。 原本安排让我评论的是suli的文章,不过suli似乎是突发了什么事故(bless一下)今天没有去,于是没机会说了,有点遗憾。 Suli基于胡塞尔和希伦对胡塞尔的诠释对实验室“制造现象”作了一个“构成性分析”。就关注的问题而言,我对这类问题也颇 …

媒介存在论论纲

摘要:媒介存在论作为一个哲学纲领,指明了以海德格尔和麦克卢汉等思想传统为缘起的一种新的哲学思路。媒介存在论以媒介概念的日常意义为中心展开思考,但要超越把媒介理解为传递讯息的中性管道的日常理解。媒介作为“人的延伸”,追思媒介亦是理解人性。媒介存在论蕴含一种超越传统二元论的人性论,是对西方古典哲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近代哲学“发现了媒介”,但媒介存在论则真正将媒介作为媒介来面对,运用一种将媒介作为媒介进 …

寒假随笔之五:爱情或确定性的寻求

哲学,或者说“爱智慧”在根本上是一种爱情活动。我一直说恋爱如哲学,哲学如恋爱,相关的说法可以在博客的“谈情——说爱”文件夹下查看。 之前还写过“哲学风格与恋爱态度”,把古今各种哲学风格与各种恋爱态度作了一个粗糙的对应,这并不是我心血来潮的玩笑话, 哲学与恋爱的相似性也并不单纯是一种文学上的比拟,而是说这两种活动在某些根本的意义上是共通的,一种文化或者一个思想者拥有怎样的哲学,他就会拥有怎样的爱情, …

寒假随笔之三、意志与责任

话说康德伦理学包含非常强硬的义务观念,比如说“不能撒谎”,这一条律令是一种绝对的义务,就算是一个一个凶手询问你你的爱人在哪里,你知道说不撒谎骗他走的话你的爱人就将被杀掉,你还是不能撒谎。道德义务就是那样强硬。因为无论如何,杀人是杀人犯的过错,而撒谎是你的过错,无论有没有杀人一事,撒谎总是错的。如果你的爱人恰好出现于你谎称的那个地点呢?她的被杀是不是也有你的责任呢?总之,撒谎和杀人都是不行,凶手不该 …

寒假随笔之二、相对主义

现代性伴随着某种虚无主义,这是自然的,因为过去与未来相割裂,现在成了一个虚无的点。但相对主义未必是虚无主义,或者说它的旨趣恰恰与之相反。相对主义,或者说“相关主义”或“关系主义”,强调的恰恰不是断裂而是联接。相对主义不接受一个孤立的点,任何一个节点都只是在它相互联结的关系网中间才拥有意义。虚无主义丧失了追求,而相对主义并非没有追求,它追求的就是联结。 相对主义并不拒斥确定性,但所谓的确定性,可以理 …

关于“为己利他”

“为己利他”是王海明津津乐道的概念,是他顿悟出的优莱卡,是王海明伦理学体系中的核心术语……不知为何我突然想起这几个字来,顺手写一点吧。 对王海明及其哲学,我当然并无任何好感,他的书我也根本看不下去,也不想多做评价。不过,在另一方面,我在对他有着某种同情感——“新哲学”、“新伦理学”,统一整合古今中外各家学说,创立划时代的哲学体系……这些岂不就是我高中时的宏愿?设想如果我随后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进入北大 …

镜子与玻璃:触觉与实在性(“亚里士多德的触觉世界”后记)

前天写完的小作文“亚里士多德的触觉世界”是孙老师自然哲学原著选读课程的作业,这学期读的就是《世界图景的机械化》的前两部分。我应该说是扣着课程的主题而选题的。字数也控制在四千字,这对我而言比较难得。 这篇论文本身虽然只是点到为止,不过我相信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各种有关因果性、实在性、现代性,以及所谓身体现象学等等之类的哲学问题背后都与“触觉”有着深刻的关联。 关于因果性问题,就是上学期“‘力’的机械 …

把概念当作玩具以及眼镜作为玩具

在前一篇“哲学与诗”的最后,我本来就想提到“把概念当玩具而不是把它们看得更高或更低”,但在最后的成文中由于没有顺势写到那里,就把它删了。正好稍后的聊天中提到了相关的话题,于是转在这里作为补充。 一开始我觉得眼镜与语言的类比不太成立,但转念一想,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类比,有点意思。 和眼镜一样,许多概念、知识和信条等等似乎是人们正常生活所必须依赖的东西,然而这些东西也可以当作玩具吗?当然可以! 为图省事 …

哲学与诗

老早就想写一篇文章谈一谈诗,但迟迟未能下笔,开设的“音乐——诗歌”这一文件夹也从未名至实归。 之所以迟迟不动笔,其中一个原因是觉得自己始终是一窍不通的大文盲,如何敢谈论诗歌呢?除了小时候在课堂中学的那些唐诗,以及现在非常偶尔地会去随手翻看几首的北岛、海子之类诗集,我甚至是连读诗的体验都没有的。同时,关于诗歌或诗学的评论,无论是来自诗人还是哲学家,除了在个别其它方面的书籍中不经意间所瞥到的,我也几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