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博物学有何区别?
今天被问到一个乍听莫名其妙的问题:“哲学与博物学有何区别?” 提问者是觉得哲学啥都管,博物学也啥都沾边,于是他俩似乎差不多…… 我的回答是:哲学的研究针对的是问题,博物学则面对的是事物。或者说,哲学追问概念的究竟,比如说“科学究竟是什么”、“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些是哲学的提问方式。而博物学典型的提问方式是:指着一棵树:“这是什么”——“杨树。”如此这般。 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哲学与博物学的路子是 …
一般性的哲学思考,古典哲学、伦理学等。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一部分内容与这里有重叠。
今天被问到一个乍听莫名其妙的问题:“哲学与博物学有何区别?” 提问者是觉得哲学啥都管,博物学也啥都沾边,于是他俩似乎差不多…… 我的回答是:哲学的研究针对的是问题,博物学则面对的是事物。或者说,哲学追问概念的究竟,比如说“科学究竟是什么”、“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些是哲学的提问方式。而博物学典型的提问方式是:指着一棵树:“这是什么”——“杨树。”如此这般。 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哲学与博物学的路子是 …
“文”与“理”这两个词在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再加之近代西语的重塑和现代科学的影响,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于是有了选文科还是选理科,重理轻文、文理交融等等说法。但究竟何谓文,何谓理,早已似是而非、晦暗不明。大概在人们的印象里,所谓“理”就是数学物理,或者说就是那些形似“算计”的活动;而所谓的“文”则意味着舞文弄墨,或者说就是“码字”的活动。然后再添上理=理性=严谨=刻板,文=感性=浪漫=酸腐等等的 …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弗洛姆 上面那一段话真像是我亲自说的,事实上我也确实早已说过类似的话,只是尽管我翻过《爱的艺术》,当时却没有注意到弗罗姆的这句话,显然,这句话很简明地提示了我的观点。 为什么我要特意专门摘出这句话来?我是想在继续写我的《爱情哲学》之前,把这句 …
吴老师曾提起,说小古将来或许可以在媒介的技术哲学做些专研,当然这是将来再考虑的事情了。 确实,对媒介的关心对我而言绝不是心血来潮的兴趣,而是一种非常基本的、贯通性的视角。 吴老师曾区分过两种“技术哲学”(或一般而言的“XX哲学”),一种是作为一种部门哲学,即把XX当作哲学反思的对象;而另一种是作为一种哲学品格,即把XX作为整个哲学的根基、走向或出发点(鉴于此,我叔叔的说法倒是有道理的,如果他指的是 …
问一件事的有什么意义,大致是问为了什么而做此事。不过一件事的目的往往很难确定,吃饭的意义是消除饥饿,或者增加营养,或者满足味觉,或者是同时为了多种目的。 同时,意义是可以被进一步追问的,比如我说吃饭是为了增加营养,那么再可以问:增加营养的意义是什么?接着问增加营养的意义,可能回答说是为了保持健康;保持健康又可能是为了活得更好更久……那么这个追问到什么时候可以终止呢?这个终结点可以称作是所谓的“终极 …
今天听了虎哥的“直觉主义逻辑”,第一节课当然是先讲一点引言导论,然后再开始讲这个逻辑系统。我关心的是导论部分,虎哥是搞数学的,因此哲学方面的争论一笔带过,没有花多少时间。 虎哥对直觉主义逻辑的勾画还是很简练而到位的:直觉主义针对的是数学,而不是日常交流,日常交流中的排中律仍然是可靠的,因为日常生活接触的世界是有限的。而直觉主义的逻辑并不是偏执古怪,其实很简单,他们就是把柏拉图主义者谈论的数学命题的 …
http://yilinhut.net/2008/02/17/1855.html(科学主义之歌) 这首歌真是越听越叹服,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到位,那么精炼,又那么传神,而且对科学主义刻画得非常全面,该说的都说了,而无关的话一句也没有!这首歌对科学主义的描画的精妙是一般反对科学主义学者都难以企及的。 问题是:这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一个流行歌曲的歌词写手,创作的一首流行的爱情歌曲,竟能如此贴切地描绘出“科 …
相关话题以前早已讨论过了伦理学生死问题专题第二次作业:关于生命的价值 技术哲学导论第一次讨论发言提纲 ,不过以前的讨论是藏在两次作业当中,或许不够鲜明。由于这个问题对于我的“思想体系”而言相当重要,因而放一篇专题。 在词源考证我没有下功夫,仅按金山词霸和哲学词典来看,“价值”和“权利”等词的源流大概是这样的:“使……强大”——“是值得的”——“有价值”;“正直地(做……)”——“是正当的”——“有 …
之前提到理科,这里不妨再关于“文”、“理”多说两句。 文理相分是一个现实情况,我不想去清除理论与文学的现实差别,不过我想提示一点:所谓的“文”——文学、文字、文化、人文之文;与所谓的“理”——数理、理论、理想、道理之理,在某些根源处其实是相通的,甚至本是一体的。 现在的学科划分是:文科/理工科,仿佛理科与工科更为接近,亲密无间。这便造成了某些误会——人们所想象的“理”的特质风格,其实本是“工”的, …
尽管说本科就到了哲学系,我仍然毫不羞耻地以“理科出身”自居。当然,现在中国的高中文理分班是很糟糕的,高中的所谓“理科生”未必有多“理”,反正大半的同学都会选物理;文科生更是很难说接触了多少“文”——中学的历史、政治之类哪能叫“文”? 不过我所谓“理科出身”,不是由于高中是“理科生”,而是由于我从小学起搞了十多年的理科竞赛,经历过这么多年的奥赛训练,我相信比起一些大学本科理工科出身的人而言,我也能够 …
春节回家免不了亲戚聚会,亲戚聚会又免不了问长问短,问长问短又免不了要问起我的情况。这次被问起,哲学究竟研究啥? 这次一拨亲戚当中,叔叔是个大学生,至今偶尔还会看些书,其余都是最普通的市井百姓了(也就是说,不看书)。叔叔对我很关心,说起上回在上海书城特地去找找科技哲学方面的书,说找了半天没找到“科学哲学”,找到一本“技术哲学”翻了翻。他对我说他终于知道了技术哲学原来是用技术手段去研究哲学。我当然是哭 …
改写“存在就是被感知”——“此在就是感觉”。人自始自终就是感觉的会聚。感觉(感官、知觉)本质上并没有“内”、“外”之分,相反“内外”之分正如“冷热”、“明暗”、“高低”、“强弱”等等,是由感觉而来的分辨。不过特别的是,“内外”之分来自于“对感觉的感觉”,亦即“自觉”,这种能力一般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至少也是人类所特长的。 人类的特长的具体表现常常被指为理性或技术。大致说来,理性实在就是感觉“向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