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通史》课程总结(2022年秋季学期)
过敏季还没过又迎来沙尘季,整个状态低迷,课程总结又不紧迫,所以继续拖拖拉拉终于把上学期第二门课写完。(看考题分析直接跳转后半篇) 技术通史是我开设最多的课了,上学期已经是第6轮了,前五轮也都有总结。当然每年多多少少有一些新课,这次吸取了上学期的经验,压缩了学期初的几节课,去掉了石器时代和东西技术交流,在学期中后新增了几节课,如下: 新增内容 十、飞机 配合当时科博馆还在展出的“直上云霄:达芬奇飞行 …
过敏季还没过又迎来沙尘季,整个状态低迷,课程总结又不紧迫,所以继续拖拖拉拉终于把上学期第二门课写完。(看考题分析直接跳转后半篇) 技术通史是我开设最多的课了,上学期已经是第6轮了,前五轮也都有总结。当然每年多多少少有一些新课,这次吸取了上学期的经验,压缩了学期初的几节课,去掉了石器时代和东西技术交流,在学期中后新增了几节课,如下: 新增内容 十、飞机 配合当时科博馆还在展出的“直上云霄:达芬奇飞行 …
由于上学期的期末作业直到这学期初才截止,而开学后一方面有许多瞎忙,另一方面赶上了过敏季,每年春季我都会被过敏折腾得死去活来,今年也不例外,鼻炎爆炸时啥事都干不了,总之拖拖拉拉直到现在才写总结。 “技术哲学导论”是门老课,我曾在18年秋季和19年秋季开过两轮(课程大纲见课程总结),之后还基于讲义形成了一本著作《技术哲学导论》。然后我暂停了两年,一方面是开了“媒介史与媒介哲学”等新课,另一方面是因为既 …
按:本文最初只是想吐嘈一下对一波严重抄袭作业的感受,结果顺势就谈到AI了,有些散漫,先这样吧。 上学期的两门课(技术通史和技术哲学导论)直到最近才算结课。原本我的课程都是学期最后一周课上随堂考试,因为上学期末疫情爆发的原因,学校建议改变期末考试流程,安排期末和寒假后两场考试,让学生自由选择考试时间。我觉得学校的考虑是合理且人性化的,不过出两套卷子考两次有点麻烦,所以我和学生商议,决定把考试改成作业 …
本文发表于《中国经营报》(2023-02-07) 本文中最后对社会批判部分写得非常省略,但正好可以和前一篇文章“Play to Action——论数字时代人的解放”连着看。 1948年,诺伯特·维纳出版了《控制论》,这是信息科学的奠基性文献之一。在《控制论》的序言中,维纳说道:“第一次工业革命人手由于和机器竞争而贬值……,那么现在的工业革命便在于人脑的贬值,至少人脑所起的较简单的较具有常规性质的判 …
本文发表于《中国图书评论》,转载请与杂志社联系,引用格式如下:胡翌霖.从《货币哲学》看NFT的价值[J].中国图书评论,2022(12):7-17 导读:齐美尔的《货币哲学》阐发了一种相对主义版的康德先验哲学,用“距离化”解释价值的由来,用交换活动解释客观性的形成。齐美尔批判现代货币经济颠倒了工具和目的,财产占有与主体的自由脱离了关系。在齐美尔的视野下,区块链支持下的加密货币或NFT,似乎蕴含着帮 …
『华文道』第一场线下宣讲活动于2022年9月23日在五道口Meta Space召开,以下是文字实录。 上半场:白皮书宣读和讨论 『華』:我是华文道的三位发起人之一,我是『華』,今天的活动就是由我来逐段宣读并解说一遍我们的白皮书,中间有任何问题大家随时提出。 我今天讲的已经是我们白皮书的第二版,第一版其实写得更多一些,有1万多字,不过很多人看了以后都说太复杂,所以我就简化了一版。现在的白皮书分两部分 …
这两天一篇哀叹web3华人创业者的文章爆火出圈,刺激我提前把正在酝酿建设的DAO公开出来。 这篇文章的流行说明华人创业者寻求认同的需求还是很广泛的,所以其实做一个Chinese help Chinese的社区不难,难的是真的要发扬中华文化的积极要素,而不是在一个消极的负面的意义上理解何谓Chinese(非白人,非西方,非英语…)。犹太社区为什么强大,关键还是有信仰提供凝聚力。但中国人的特色恰恰是没 …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2-08-10 第4版 综合 标题为《增强现实不一定等于增强理性》),公众号版本标题又改为《全息传送、人机共生?通信技术:没有最好,也谈不上更好》。 最近,西安大略大学的学生们借助微软的Hololens实现了全球首次“国际全息传送”。在西安大略大学发出的新闻稿中,开篇就提到了《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的科幻场景,远在另一个星球的人也可以以全息影像的形态莅 …
几个月前录的一个讲座,今天发出来了,我在这里也把原始的逐字稿贴出来。这个讲座名义上是讨论《物种起源》的,主要是讲技术与进化,这方面其实当年的另一个讲座更加清楚:进化中的人与技术——技术也需“多样性保护区”。这次是加上了“元宇宙”。最近关于元宇宙的讲座也很多,不过基本观点没太超出之前贴在这里的系列文章,所以我也不另贴了。 我今天讲的主题,是我2020年出版的《什么是技术》这本书里的思路的延续,我试图 …
本文发表于《书城》杂志2022年1月号 https://read.douban.com/ebook/337719818/?&dcs=provider-63699269-%E3%80%8A%E4%B9%A6%E5%9F%8E%E3%80%8B%E6%9D%82%E5%BF%97 发表时略有改动,此处贴原稿。 布什报告过时了吗? 范内瓦·布什的《科学:无尽的前沿》一书最初是1945年布什给罗斯 …
之前谈元宇宙的文章我就讲了,元宇宙不是“虚拟现实”,走在现实之上还是现实之下——这是两条相反的道路。 不过这两条路究竟多么不同,我说得还不太清楚。 有人把元宇宙的发展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感官维度的仿真、逼真、沉浸,社交维度的开放、共创、去中心化。这个分法我大体是同意的。 当然,首先我认为,元宇宙的发展更侧重于社交,特别是权力关系和经济关系。但我所强调的与“虚拟现实”相反的道路,不只是指优先侧重 …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2-01-21 第3版 读书),题目改成了“另一重启发:从技术史中看见小人物的苦难”;在他们公众号也发了,题目是“这回谈谈,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苦难!”,在这里转帖。 我在清华开设技术通史课程,近几年也做了不少次面向公众的技术史专题讲座。这类课程或讲座经常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你讲的历史对我们有什么指导作用吗?特别是有信息技术背景的听众,他们更爱谈的是所谓“第四次工业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