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在买书和读书中经常会出现某些足以被解释为“神秘”的经历:当我在某一段时期内想到一些问题时,突然在某一天逛书店时在某个平时很少留意的位置发现某本书,出于各种其它的冲动买下,回来翻阅时则拍案:“这不就是我正想说的东西吗?”仿佛那书就是我过去写下的,有某种类似天启的力量让我自己把它们再找出来……
当然,其实没啥神秘的,无非是我逛书店实在太频繁了……

这本书基本算得上是畅销书(当然没法和那些恶心书相提并论),因此以前虽然早有留意,却没有关注此书。但现在读过《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后,再见到此书的前言就知道这书非买不可了。

书很薄,虽然学术内容不算太深(这也是一个优点),但这毫无疑问是一本比较严谨的学术书。直观的表现是平均每页至少1条的注释以及参考书目和译名对照表,引征规范、涉猎面广。广西师大出版社倒真的很善于出版这类兼顾畅销与学术的著作。

这本书是我的“季度推荐”——也不管具体是哪个季度~,反正被这样推荐的一年大概三五本吧,记得我的上一部季度推荐是《美丽新世界》?这本正好接上。

下面贴出前言部分,过些天再补上摘记和随感(我将逐渐恢复更早之前的读书方式)。

人们一直密切关注着1984年。这一年如期而至,而乔治·奥威尔关于1984年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忧虑过后的美国人禁不住轻轻唱起了颂扬自己的赞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续,不管奥威尔笔下的噩梦是否降临在别的地方,至少我们是幸免于难了。

但是我们忘了,除了奥威尔可怕的预言外,还有另一个同样让人毛骨悚然的版本,虽然这个版本年代稍稍久远一点,而且也不那么广为人知。这就是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也不会料到,赫胥黎和奥威尔的预言截然不同。奥威尔警告人们将会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则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老大哥”之过。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年》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这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2006年11月11日

最新评论

unic
2006-11-11
21:05:04
哈哈~它说的就是你的意思哈,我也想看看这本书了. 
这一段时间,时不时地会想起你关于《美丽新世界》的看法,其实早就开始认同了,不过还是要再多想想。这么重要的问题。 
今天我也去书店了,看了看想要买的几本书的价格,又找了找几本不好找的书。顺便看看有什么新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新印了一系列经典书,很巧,我第一本看到就是《1984》,书皮很朴素,不错,才10元。 
现在,也只有商务印书馆和几家国营的老出版社还有卖一点朴素而便宜的书了。
       
不过,在泛商业化的今天,还有人肯卖便宜的,已经不容易了。

One comment

  1. Pingback: 随轩 » 关于网易邮箱、cookie与网络时代的隐私问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