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盲眼钟表匠》、《伊甸园之河》、《谁是造物主?》等新达尔文主义的普及读物,以及《很长的论点》、《什么是进化?》、《进化思想史》等其它优秀的进化论普及读物,也读过《达尔文的黑匣子》、《“审判”达尔文》、《进化论的圣像》等反达尔文主义的书籍。我并没有成为一个反进化论者。不过,进化论,以及人们对进化论的理解,的确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进化论包含许多方面的主张,这些主张在进化论者中间也不是统一的,有许多种进化论学说,达尔文主义只是其中的一种。
其次,进化论还远远不是一门足够成熟的科学,尚有许多关键的理论难题有待解决。反进化论的观点也绝非蠢得可以不屑一顾。
在进化论者内部,除了新达尔文主义,还有例如对应于达尔文主义“缓慢渐变”主张的以古尔德为代表的“间断平衡”理论;对应于强调残酷竞争和优胜劣汰的以马古利斯为代表的突出“互利共生”的思路等等。不过,在道金斯等新达尔文主义者看来,只有他们的新达尔文主义才是唯一的科学的进化论。
在反进化论者中间,宗教固然是传统而重要的影响力,然而这并不代表反进化论者在科学上一无是处。反进化论的科学家主要来自地质学、古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达尔文主义的解释有时牵强而缺乏证据,并不足以令人信服。对其提出质疑绝不是无理取闹。
达尔文主义的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证据。一般人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大量的古代生物化石的出土不是最雄辩的证据吗?但真是如此的话,为什么科学中对达尔文主义最多的批评恰恰来自古生物学呢?
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的发掘确实可以雄辩地证明的是:古代的生物与现代的“不同”。但并不足以进一步论证生物演化的过程和规律究竟是怎样的。对于古今生物的“不同”,灾变论、突变论、甚至多次创世论也都能予以解释。而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主张的是:生物通过极其微小的突变,在“自然选择”的指引下,将更适宜环境的突变保留下来,缓慢积累,经过漫长的年代后进化出新的物种。然而,这种缓慢积累的主张并没有足够的化石证据,迄今为止都没有拿出任何一种无可辩驳的“中间环”。例如人们一般将“始祖鸟”定为恐龙与鸟类的“中间环”,但这种认定现在也被许多人怀疑为过于武断。另外,寒武纪物种大爆发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达尔文主义的解释是:所谓的“大爆发”仍然是缓慢渐变的产物,只是由于地质年代久远,化石资料不充分等等原因,我们没能看到这些物种逐渐形成的过程。这样解释当然也很有理,不过这使得达尔文主义在古生物学方面变得不可证伪了——没有证据就归结为化石资料不足了事。
达尔文主义认为不同生物之间形态的相似性是由于它们的亲缘关系造成的,如果不承认进化论又何以解释生物之间的相似性呢?其实即便是上帝创世论也可以解释生物之间的相似性,既然人的形态是对上帝的摹仿,其它动物之间的摹仿当然也容易想象。然而达尔文主义进一步用生物的形态反过来推定它们的亲缘关系。这种推定固然在化石记录中得到了许多证实,但也有许多尴尬的时刻:根据生物形态推定出A是B的始祖,但发掘出的更多的化石资料却显示B的生活年代在A之前……达尔文主义者当然不承认这是“证伪”,他们能找到种种理由来重新进行更好的解释。总之,它是难以证伪的。
现实中进行的许多被视作支持自然选择理论的实验也不是全无问题的。例如著名的或黑或白的“胡椒蛾”,现在也被许多人指出牵强附会。另外,生命的最初起源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难题。DNA的发现为进化论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但这仍不是决定性的。奇妙的DNA本身的起源又成了一个难题,以致DNA的发现者之一克里克在晚年推测说最初的DNA来自外星陨石。另外,细胞生物学也为生物进化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来源等。
虽然这些质疑并不足以动摇,更不用说是否决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但我们应该明确进化论是一个仍有待完善的理论,并不是确凿无疑的铁律。
更值得主义的是进化论在科学之外的影响。“进化”这一概念最初得以流行起来就是有赖于社会学家斯宾塞的鼓动,而从那时起,社会学家所理解的“进化”就与生物学家所言的进化非常不同(达尔文本人更多强调的是没有方向性的“演化”)。进化这一词汇从一开始就总是容易受到社会学家们的曲解和滥用。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进化论中被最为糟糕地引入社会科学的一个观念,这种观念让种族灭绝者找到了理论靠山。暂且不论将生物学的观念搬进人类的社会和历史是否合适,首先从生物进化论本身来看,“适者生存”这一口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适者生存”是达尔文主义中一个典型的“同义反复”。首先,达尔文主义说:最适应环境者将更容易生存下来,而不适者将被排斥和淘汰,此所谓“自然选择”是也。然而,怎样才算是适应环境呢?判断一个物种为“适者”的标准是什么?很简单,生存能力最强的是最适者,也就是说,所谓适者就是指那些最容易生存下来的物种……生存者就是适者,适者就是生存者——这不是同义反复吗?这一口号是不可能证伪的,因为凡是看到哪个物种被淘汰了,指认它为“不适者”就是了。可见,在“适者生存”这一口号中并没有包含任何科学方面的论断,而只是表达了对某个语词(适者)的理解。它包含了某种“观念”的东西,包含了一种价值取向:生存下来的就是适者,就是优越者。不需要为灭绝者惋惜,因为它们之所以灭绝,是因为它们“弱”!一个古老的文明被残暴的蛮族所毁灭并没有多么值得同情,因为被淘汰只能证明不适应,只有生存者才是胜利者。
我们看到,“适者生存”这句话在科学中是毫无意义的——它只是一个同义反复。它是一个科学之外的口号,其意义是改变人们关于“适应”、“优越”的评价标准——“生存”就是一切!你可以信奉“适者生存”,但必须明确的是,你所信奉的这句口号绝不是什么来自“科学”的论断。
2006年10月4日
最新评论
- 古
2006-10-04 20:26:37
“自然选择”是“繁衍最多者繁衍最多”这样的同义反复,这其实就是一部分达尔文主义者自己提出的。
另外,波普对“自然选择”的态度是微妙的,他一开始也认为它是不可证伪的“同义反复”,将其归为“形而上学的研究纲领”。而后来又自称改正错误,修正了对自然选择的看法。这些问题我还要多看几篇波普尔的文章再说。 - mist
2006-10-04 21:10:28
任何物种在开始面临未知的新环境的那个时刻,都无法判定其中哪一种才是“适者”,需要等到在那个环境下各个物种的数目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时,“适者”这个词才是有意义的。指认“不适者”,最起码也要等到那个物种的数目濒临灭绝才是恰当的。
在这个意义上,种族主义者的靠山其实并不可靠,因为他们也处于和非种族主义者的竞争中,谁是适者还未定呢~~ - 古
2006-10-04 22:07:51
种族主义的糟糕之处并非在于借用进化论来论证自身种族的优越性,而是借用进化论为种族灭绝行为合法化—— 确实,现在还在竞争中,谁是适者还未定,但所谓的竞争无非就是比谁能活下去谁被淘汰,既然弱肉强食是自然规律,以强凌弱、以强灭弱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如果我把你灭了,竞争就结束了,我就是胜者,你就是因为不适被淘汰了。所以我进行了成功的种族清洗是我身为适者的证明。我说的是“适者生存”是”种族灭绝者的理论靠山,而不是种族主义的理论靠山。因为如果单纯按照最能繁衍者最强,得到的结论恐怕是中国人最强了,法西斯也当然知道所谓雅利安人并不是繁衍最多的,所以它们引用进化论并非是为其种族优越论做辩护,而是要为其种族灭绝的行为做辩护:谁是适者还未定不是吗,所以啊,我就要用符合弱肉强食自然规律的行为去竞争呀,最好的淘汰他人的方法不就是侵略、屠杀了。
- Wing
2006-10-23 15:26:26
It’s always a joke when sociologists talk about genetics as they always equals that to eugenics. But keep a little bit away from Dawkin’s explaination of evolutionary theory. Neodarwinism is not actually revived by him but empirical evidences. The strongest experiments came from molecular evolution, which showed ‘fitness’ is not a circular term, is not available till 2000
And it is difficult to pass dialogue for evolutionists. From certain viewpoint, what Darwin rose (and it is very likely that Dawkins only partially understood) was a philosophical description of biology, a metaphysics of the world. To approximate the reality — and when ending useless dialogue with fundamental theologists, sociologists, etc, one have to ultilize mathematics. Such capability to explain stochastic ODE for them, however, is quite beyond scope. So simply dont bet 🙂
看了这篇有些震惊,这个同意反复的问题在中学的时候就想到过,和同学争论过,可惜没有理采。这篇竟然写了06年,解惑了。谢谢。
别解惑啊……这篇思考写于15年前,当时知识不够思想不足,现在我早已认识到,适者生存这个概念一定是需要结合“生态位”的概念来理解的,在一定的“环境”下,在同一个生态位竞争的物种,确实可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关于“谁更适应”比较,比如从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之类来比较。当然了,这种比较是需要苛刻的限定条件的,泛泛而论的“适者生存”仍然是一个同义反复的问题。但即便是泛泛而论的“适者生存”,也有一定指导意义,即把关注点引向“环境”、“生态位”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