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选择,死不认错

自己选择,死不认错

真正的勇者对于自己独立做出的选择才不会后悔;而懦弱的人则恰好相反:别人帮他做的选择才不容易后悔,因为最后总可以把责任推卸到别人头上。

自己权衡,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担负。

适当听取他人的意见,但永远不向他人“求助”,更不要依赖他人的意见。

如果最后的结果如愿,去感谢那些曾无私地向自己提供建议的人;如果最后的结果不如人意,一切责任由自己——做出选择的人——承担,如果自己的选择为他人带来了麻烦,也一样由自己来担负,因为那是我自己的选择。

随时做好承担一切的准备,便永远不会为自己的选择后悔——或许当时确实没有选好,但仍然是没有选错。

并不是说选择了就永不放弃,不要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该放弃时也该果断。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同样要靠自己决断、自己负责。

只要“问心无愧”,一切都好面对。说好听是追求“问心无愧”说难听些就是“死不认错”。

2006年8月12日

最新评论 
  
半个哲友

2008-09-09 11:02:38 匿名 211.68.2.168 [回复]

佛学里的“观”又是什么意思?“超脱这些念头或情绪本身”是不是也就是超脱了“我”本身?如果真要按照佛学的思路,那么一切都是虚幻的,何苦要执著于“真实的我”呢? 
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对佛学的了解都不多。而且,佛典里面假的东西肯定是有的,且不少。被人误解的也就更多了。佛学有好几派,就是因为理解不同。所以并不主张把一切皆虚幻拿来讲,我们未必真正了解。 
用“观”字,源于它表达很形象(个人觉得)。就这样看着,不带任何审判。平日里我们自省时,看到这个事,哎呀,当时我不该怎么怎么样。哎呀,我又没做到什么事。这时候我们对自己带了很多很多的要求与标准去观察自己的。谈不上能够客观地看清自己。 
“观”,不带审判。只是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 
举一个很熟的例子讲,半杯水就是半杯水,不是“还有一杯水”,也不是“只剩下一杯水”。 
按事情的本来面目来看事情。 
差不多是一种无我状态。 
当然,别人有更好的说法: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所以有宗教谈禁欲,或者和尚不能结婚,我都是反对的。这并不是自然之道。而是要看清这些欲望如何为来,为何有,究其深层次的东西。而你看清楚的时候,你就不会为其所制,这就是我说超脱的意思。 
如果你想杀人,我会反对吗?我不会。只是你要看清楚,看明白。借用我们之前谈的东西来看,你看清楚看明白了,也就知道那是个选择。你可以选择杀人,也可以不杀,杀人承担后果而己。你是自由的。

  
半个哲友

2008-09-09 11:11:13 匿名 211.68.2.168 [回复]

再举一个跟选择相关的例子。选择时依的是理由,可情感会影响我们用什么理由(这个过程一般不为觉知),如果我们能看清楚这些过程,自然也就能”超脱”感情的影响。

  
古雴

2008-09-09 11:25:45 [回复]

我在问“我”是什么,你却总是在说什么重要、什么能提供快乐。然而抓住“我”未必是快乐的,或许可以把你的观点翻译为“无我的境界是最快乐的”(正如你自己也说出了“无我状态”)。但你偏要把这种境界称作“真实的自我”,为什么?凭什么? 
“记忆”与“我”的联系是自然而显见的,因为“我”作为一个概念的一切“规定性”都取决于记忆。当你说“我是……”是,就总是在援引你的记忆,而失忆的人则会苦恼地问“我是谁?” 
但“快乐”与“我”这两个概念的联系是什么?记忆能否提供快乐这一问题与“我”何干?“真实”与“快乐”又有何干?

  
半个哲友

2008-09-10 09:51:51 匿名 211.68.2.168 [回复]

我不曾说快乐和当下的我有关系。扯到它只是因为记忆。 
我是什么,我在哪里。我己经说了。当我“观”的时候,我就在当下。“观”的就是我,就是我是什么。难到一定要用嘴对别人说出“我是什么”? 
至于你再次把当下的状态等同失忆症,呵,我只能第二次更正。如果我只是跟你讨论一个失忆症病人,哪恐怕就差远了。

  
古雴

2008-09-10 11:06:45 [回复]

你说“当我“观”的时候,我就在当下”,这里“当我……”的“我”又是什么?你这句话难岂不是说“我‘观’故我在”?但关键是,你如何得知这个“我观”的“我”就是那个“我在”的“我”?这个自我的同一性如何得出?

  
古雴

2008-09-10 11:21:02 [回复]

无论如何,要记住“我”首先是一个概念,一个词儿,说“我在”之时必需确认你所直观到的东西与你头脑中“我”这个概念能够对应起来,光是直观是得不出一条由概念表达的判断的(例如“我在”),一旦你要把你的直观选取适当的概念表达出来(“当下”、“我”),这便必须通过概念化的思维。你说“观”,你说超越记忆、超越头脑的思维,这都可以,但你最后一点要说出你观到了“什么”,你要用概念来表达它,你把“我”这个词儿赋予了某个直观,那么你就离不开“思”。 
正如你所问:难到一定要用嘴对别人说出“我是什么”?但你现在就在试图用嘴说出“我思故我在”是骗人的,用嘴说出你所谓的当下的我。如果你放弃了这种“用嘴对别人说出”的努力,那么也不必再谈论下去了,你大可以自顾自,但你也无法反驳别人的说法。

  
半个哲友

2008-09-10 12:50:47 匿名 211.68.2.168 [回复]

我看着我。呵,一种体验。与大脑思维无关。 
或许达到某些境界的人能够说得清楚,用概念。 
也或许,说不清楚。大概和尚们花几十年悟道就是这个原因吧,不然,得道的教给其它的不就得了。我不是说我悟通了,显然我只是刚入门。只是说有些东西可能真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者不知吧。我不是很清楚,你也尽可大力反对。 
我思故我在,我是能说它是骗人的。 
当下的我,或许我是不应该说。

  
古雴

2008-09-10 14:45:14 [回复]

我不管这种“体验”是否与思维有关,但是你要把这种体验用“我看着我”这样的话语来陈述出来,这肯定与大脑思维有关。我从来没有质疑你的体验,这无法质疑,我只是质问你究竟把什么东西称作“我”?凭什么可作这种称呼?同样是这样的体验,为什么非要说成是“真实”而不是“虚幻”?你这样使用概念的依据是什么? 
西方哲学并不怎么关心什么“境界”问题,如果说有人向你许诺,通过“我思故我在”这一理论能够帮助你提升到某一奇妙的境界去,能够让你获得某些得道高僧般的体验,那你当然有权说这是骗人的。但是恐怕并没有谁做出过类似的许诺。

  
半个哲友

2008-09-10 16:50:53 匿名 211.68.2.168 [回复]

存在不是靠大脑想出来的,如此而己。呢。 
我思故我在,你可以说不是一种许诺,但作为一种导向呢。

  
古雴

2008-09-10 17:30:31 [回复]

如果你只是说“存在不是靠大脑想出来的,如此而己。”,那么就没什么可争议的地方了。人们通过直观来体验存在,“思”也可以说是某种形式的直观,它肯定不是最基本的,也未必是最重要的。 
但是我们讨论的并不是仅仅是“存在”的问题,关键词首先是“我”。你要说“某物存在”,也就是说你要把某个概念赋予这个直观到的所谓存在之上,你凭什么赋予? 
你说你看到了一只香蕉,我怀疑你对“香蕉”这个概念的理解是否有误,那么我可以向你询问“香蕉”的可描述的特征或者其它能够支持你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是合理的依据,比如你说你看到的是一个红红的圆圆的东西,那么我想你恐怕是搞错了,那玩艺不应该叫做香蕉。对于人们一般都叫它苹果的东西,你凭什么管它叫香蕉呢? 
现在你说“我看见我”,我追问的是你凭什么把它叫做“我”?“我”这个概念的规定性是什么?或者说这个概念的特定使用的依据是什么?第一个“我”和第二个“我”是同一个存在吗? 
什么算“骗人”?如果你明明看到的是一个红红圆圆的被一般人称作苹果的东西却硬要宣称你看见了一只香蕉,这就是骗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