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mw.cn/01ds/2007-08/01/content_648751.htm
学术图书60%以上的销售额是由民营书店完成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学术图书的存活机会。但目前,这类书店中的大多数都面临生存危机。
危机四伏的民营学术书店及学术图书出版
叶芝
本文中所讨论的对象范围仅限于省会城市中的民营学术书店,长期以来,他们是学术图书销售的主力军,之所以把民营书业的危机与学术出版的困境结合起来讨论,原因是学术图书60%以上的销售额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学术图书的存活机会。大多数中心城市里的民营学术书店的影响力,是由于其突出的专
业化特色、店主个人在城市精英文化中所掌握的学识以及显著的个人活力而存在到今天的,但目前,这类书店中的大多数都面临生存危机,如果等而闲之,将对整个书业出版选题单一化产生重要影响。
图书业存在的危机由来已久,和业界人的梦想背道而驰。
在出版趋利的动机下,全国500多家出版社里有400多家涉足教辅图书的出版,这是因为教材教辅地方性的封锁和割据,避免了少数供应商垄断市场的情况发生。又因为涉足教辅或是有利可图的图书出版项目,使得有些出版社觉得自身赋有承担学术文化建设的义务,愿意以越来越高的人力物力代价去出版经营学术图书。
我这里所说的学术图书不是指那些全民皆知的于丹和易中天等人的被通俗化了的普及型读物,也不是指那些类似学术图书的励志故事和历史故事,我所指是我们在大学或其他阶段都可能已经触及到的纯粹的政治、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其他一些以研究、探讨真理、现实和历史为目的的图书。
学术图书由于出版费用高昂,销售量小,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不愿意再去经营,学术图书出版危机由此产生。
读者数量直线下降
我记得,在我曾经经营的书店里,有过这样一个经常来的读者,他很年轻,却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后来还患骨癌,截掉了一条腿的膝盖以下部分。他只能靠给一些小企业代做会计挣得微薄的收入,养活自己和盲眼的妻子。但他是一个敦煌学爱好者,经常会买许多这方面的书,他到我的书店来,很少谈自己的病,只是简单地提到最近在读什么书和缺少什么资料。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他来找我要求用一本他以前买的价格不菲的图书,换一本店里刚到的敦煌学大辞典。我当然答应了,我知道,对于他来说,运动、远足等许多普通人习以为常的欢乐是不可获求的,但他却拥有鼓励自己生存下去的精神追求,他确实让人肃然起敬。
可今天这样的情景还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吗?
十年前,学术图书重要的读者群——大学生的数量应该比现在少得多,书店却还可以存活,而且看上去还欣欣向荣,而如今大学生不认真读书也已不是个别现象,进大学未见得是为了字面上的那个读书,认真读书并不能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困难,读书只是娱乐化的活动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并没有给学术图书的出版带来实质性的利好。
2005年我国识字者阅读率为48.7%。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4.5本,每年读4本以下图书的占到了44.1%;每年读8本以上图书的只有34.8%。与前3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6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狭义,下同)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再次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我还怀疑,这个统计数据里包含了阅读杂志而非图书的那部分人,实际上当我们出差旅行或在家时已经更少看到阅读的景象了。
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的泱泱大国,居然一般的学术图书的销量平均超不过5000册,这意味着什么?
民营学术书店日渐衰败
今天许多人还依稀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许多读书人投身于书业,广州有博尔赫斯书店,老板陈侗是个我行我素很有学术理想和造诣的人,对学术图书和专业图书有非常精深的理解;开在中山大学附近、与现在的学而优书店相邻的二楼上的一家极其纯粹的学术书店,老板陈平平日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读者稀少时,在书堆里忙里偷闲弹奏古典吉他曲。苏州的企鹅书店也以她的品位迅速知名于业界,一时间被许多同行引为新锐者。北京的三味书屋更是名人学者经常光顾的熟地。更早有福建树人书店,席卷全国的邮购风潮便是从她开始。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诞生了的福建晓风书屋在跨地域经营上独领风骚,年轻的许志强将经营疆界很快扩张到了浙江。地处贵州的西西弗书店,发源于顺义小城,进入贵阳后成长迅速,很长时间里成为当地的图书业标杆,其团队意识和企业化管理很早就走在了所有民营书店的前列。
但部分曾经辉煌的书店先后销声匿迹,幸存者也举步维艰,好运不再。
与某些媒体刻意宣传的大书城方兴未艾、图书连锁进展迅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营学术书店越来越显著的衰败景象,衰败甚至反映到整个民营书业:
2006年的沈阳图书市场格局最引人关注的是2005年8月开业、号称“亚洲最大书刊市场”的大东北文化城,在经营8个月后就停止营业,200余名商户被要求一周内撤场,民营书店的黯然收场,被某些媒体称之为“宛然成了一出不大不小的活报剧”。其实在文化城迅速关门的背后,是供应商的极度不信任和悲观情绪,这只是民营书业一蹶不振的悲惨境地的缩影而已。
2006年10月24日,早已名存实亡的沈阳东宇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因连续经营亏损,无法继续经营,宣告自2006年11月1日起结束经营并依法清算。沈阳民营书店中硕果仅存的翰文书城据说也是在勉力支撑。
出版社的尴尬“逼债”
其实危机并非始自2006年,只是在那一年被更多的公开而已,业界早已知道席殊连锁图书公司挣扎许久还是难以起死回生,也清楚上海思考乐图书有限公司倒闭的征兆早在北京的思考乐书店开张以前就已显露无遗,但是人们依然自欺欺人地想,或许大书店倒闭是需要时日的,不会轰然一声说倒就倒了吧?
当半数以上供应商闻风而动开始向传闻中运营不佳的书店中止供货时,这些书店就开始休克直至死亡,没有哪家民营书店可以在这样的厄境中存活下来。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还没有获得连锁经营权的席殊书屋在短短时间里建立了数百家统一名称的连锁书店,这些书店遍布全国,许多是在省会城市以外,大多数都带有学术趣味。但在本世纪初,这些昨天看上去还生机勃勃的连锁店的大面积死亡却已悄悄而迅速来临,我曾对席殊书屋的老板说,您建设了一幢庞大而辉煌的图书大厦,但您仔细看看每根柱子和横梁都是有问题的,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大厦就可能毁于一旦。
尔后的思考乐图书有限公司在更短的时间里快速扩张,在上海、北京先后建立大书店,希望在三年内靠创办大书店上市,显然投资者不仅急功近利,而且预期差异很大,在世纪出版集团退出该书店的股份后,书店的信用度便如雪崩一般垮掉。
这一切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供应商觉得他们一直在忍气吞声接受账期无限延长的折磨。中小型出版机构很难以势夺人,他们的图书发行后无法预计收获。大的出版集团开始采取强制性的淘汰出局甚至回款预付返点的做法。于是有些民营企业不得不抽调大量资金应对这些大供应商,结果中小型供应商的书款便受到更多拖欠:供应商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网络书店的冲击和局限
到2006年末,经营的最好的民营学术书店发现在他们的书店里闲逛的读者遽然减少,不仅如此,许多人到书店不是为买书,而是来浏览和记书名,然后上网购买。虽然网上书店大鳄也非国有,但对于民营学术书店,网上书店相对容易融资,他们卖书不盈利可以通过经营其他商品弥补亏损,他们建立了可怕的但是铁一般的规则——没有人可以轻易进入的规则,图书任何时候都可以有大幅度优惠的栅栏严严实实地拦住了也想进入网上销售的书店和其他经营者。
我在今年4月份曾经问过一家南方省份民营公司的经营者——她还算是经营有方的书店老板,面对书业目前发展趋势她有什么长期的对策?她说要做本省的网上书店,但她知道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当当、卓越这样的大型网上书店,而是她自己的传统书店,她面临的困境是:如果网上书店发展快速(这还是需要有很多人力物力的持续投入的),她的传统书店就会更快萎缩。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传统书店的存在呢?网上图书的陈列是可以无限的,只要有无限大的物流仓库支持,问题是个别大的网上书店仍然无法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要,除非我们只需要一种购物方式,除非我们可以容忍由单个销售商指定的商品推荐方式。网上书店对学术图书最致命的限制是非常靠后的排列方式,就像我在大书城看到的一样,在各区域陈列最醒目的都是流行图书,网上书店难以逾越的搜索排列让人不得不寻求传统书店的导航。在传统书店我们在内容选择上进行跨越、跳跃和直接走到目的地,可以看到我们想看的丰富的风景,但网上书店却无法做到,另外由于难以找到最好的内容理解者来表现和推荐优良图书,加上商业化的追求,图书个性化、专业化的展示几乎是困难的。
民营图书企业还有出路吗?
时至今日,民营学术书店还有出路吗?我和北京一家最著名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讨论了以下问题:
一、经营学术和格调比较高雅的图书的民营图书企业还可以继续生存几年?
他的回答是如果以现在单一在地面店经营图书的方式三年也不一定能维持得了。
二、那么民营书店的出路在哪里呢?
虽然他的声音依然响亮,很难听出忧伤,但他这一次全无了过去那种自信和坦然。显然他无法回答我这一问题。
另一家也是在环境和经营方面独一无二的民营书店老板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他策划许多优秀的学术图书,却因为在自己书店销量持续下降而倍感焦虑。他想部分转向为策划“轻型”一点的读物,但这方面别人显然比他更有独到性。
这两家书店是中国民营学术书店的标杆,如果他们也清晰地看到了不可避免的危机已经到来,那么谁能逃脱这危机可能带来的厄运呢?
许多人把行业危机归咎于信用缺失,确实,在行业信用程度普遍提高的今天,为什么民营书业的信用度依然如此低落?为什么书业不愿意规范自己在经营方面的行为?原因不外乎切身利益的影响和他们对未来的展望——他们没有信心面对未来世界,他们中的许多人做了十年以上的行业梦想,但是如今现实正在无情地摧毁他们的梦想。
他们不太规范的行为事实上也为他们的融资造成许多现实的障碍,但是这也许是他们惟一可以活下去、等待机会、应对未来的办法?
民营学术书店的兴旺关乎书业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关乎我们未来的阅读,甚至关乎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他们的勃兴面对困难,但总要有人去思考和想象他们的未来。
(作者为广东联合图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中国民营学术书店的标杆的两家?国林风已经倒下,剩下的无非只有万圣、风入松和三联韬奋了……可千万不要再倒下了啊……
最新评论
mist
2007-08-04 04:40:06 匿名 124.17.16.85 [回复]
书价过高呀~若正版书比盗版书只贵一点点,那么多数读者是会选择正版的。
或许以后中国能和国外一样,店里配有印刷机。书架上各种都只有一本样书,读者选好书以后,跟老板说要买什么,然后老板把信息通过互联网与出版商联系,那边再把电子信息传过来即时打印+装订成书。
对于普通的2-300页的书所需时间只要几分钟,并且这样由于少了中间商和运费等环节,书价能够降下来。
古雴
2007-08-04 09:41:14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国外是这样的吗?……这样的话我反而不太喜欢。
而且,这样的方式对于民营书店的生存非但没有帮助,反而是更大的打击。民营学术书店销售的许多学术书的供求关系相对畅销书要稳定一些,有些书即便便宜了,也不会有更多的人会买,而且民营学术书店本来就会打折扣销售,如果再降低书价,他们本来少得可怜的利润就更加堪忧了……而且,像这样的在书店中添置印刷机的方法,很显然,就只有那些财大气粗的综合性大书店才会有利,试想本来就像螺蛳壳一样小的野草书店、博雅堂书店,还要一家放一个印刷机?!如果按照你那个促进垄断的策略,民营学术书店恐怕立马就全部倒闭了。
现在公众阅读量的减少问题肯定不是由于书价上涨引起的,再说相比房价和物价的涨幅,书价还算是可以接受的。
盗版书对于综合性大书店是一个威胁,但是相对而言对于民营学术书店的威胁(尽管当然也有)会较小一些,因为越是畅销的书盗版越猖獗,而那些本来就没有多少人会买的学术书,受到盗版商关注的总归会少一些。
mist
2007-08-04 10:54:56 匿名 220.249.114.134 [回复]
print on demand,POD,按需印刷,
新兴的一项技术,未来书店的经营方式是否朝这方面发展,我也不清楚,但是前景很大
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Print_on_demand
古雴
2007-08-04 14:20:40 http://epr.ycool.com/ [回复]
这种按需印刷似乎可以支持某些需求量少的学术专著的出版,而且只摆一本样书的话也可以节约书店的空间。但这对于民营学术书店肯定是不利的——因为它对于民营学术书店可能有利的地方往往也同样对于大型综合性书店有利……全球化时代的各种发展趋势都是向垄断者倾斜……新技术的出现总是首先使大型企业集团获益.
Ceiling
2007-08-05 22:29:59 [回复]
国内书价真的真的不算高了, 知识产权的价值低得可怜, 不用比国外, 一比香港就晓得大陆读书人捡了多大便宜.
三联已然堕落了呀…..
古雴
2007-08-05 23:05:04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是啊,大陆一是书价低,二是阅读者少,出版学术图书缺乏利润,这又导致有许多国外的优秀图书都由于版权费太高而迟迟不能引进……
三联虽然已经堕落,但三联韬奋书店总算还是过得去的,当然我也好久没去了。。。逛书店在北大周围就好了。
顺祝Ceiling生日快乐~
mist
2007-08-05 23:58:15 匿名 124.17.16.85 [回复]
我倒不觉得书价低——对比一下相对购买力即可知道了,我这里缺乏相关数据
阿忆的工资大致是四五千?就算五千吧,假设一本书20,那么他可以买250本——但是,中国人月收入上五千的能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又,按照广东官方统计(且不论是否有猫腻),2006年农民年均纯收入也就5000左右,数据来源见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gdanounce/gg/200702260149.htm
古雴
2007-08-06 00:37:40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对书的需求与对猪肉、对方便面的需求不同。本来买书读书的主力人群就是中上层的阶层,房价涨、肉价涨、米价涨,受苦的首先都是最下层,但是书价涨则不一样,对于那些最底层的民众影响不大。因为穷人即便是书价再便宜,恐怕也不会花太多的钱去买书,当然如果穷人有看书的要求还是可以通过借书等途径来满足,至于经常购买图书的人,特别是会购买我们正在谈论的学术图书的人,基本上是知识分子,再穷酸也至少能有个中等偏上的了。至于你所说的农民兄弟们,即便那些学术著作价格低到1块钱一本,他们就会有多少人去买去看了吗?
所以我是支持书价上涨的(我指的主要是学术书,而那些教材教辅之类是另一回事,它们的价格应该大大下降)。尽管这对于我个人来说影响是最大的,但对于贫富差距的问题有利无害。
古雴
2007-08-06 00:49:10 http://epr.ycool.com/ [回复]
根据上文现成的统计资料,“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4.5本”,那么,按照1本书20元计算,如果这些书都算是花钱买来读的,也不过100来块。也就是说,一个年收入5000左右的农民,如果真的爱读书,而且也想读亲自买来的书,那么他的收入水平也足以保证他达到各阶层人的平均阅读水平。更何况很显然年阅读量数据中的“贫富差距”恐怕还要比收入的贫富差距还要大的多得多。如果仅仅计算学术专著的话,更是悬殊。我可能一个礼拜就能看三、四本学术书,而一个收入微薄的农民不知道一辈子会不会翻过三四页纸。这书籍一旦涨价,相比较而言,即便不是济贫,至少也是劫富了。
痴儿
2007-08-08 10:42:23 匿名 58.62.169.114 [回复]
网络书店的冲击》》唉,其实网上买书又怎么比得上定期到你喜欢的,总能淘到好东西的小书店去买书。在小店,一角东翻翻西找找,摸着书,看看,喜欢再买。还可以跟老板聊聊,看看新近入了什么新货。 不过网上买的书因为便宜和方便,省时,已经不知不觉中占据我买书的半数以上,看完上文,有点觉得凄凄然,希望希望的几家民营书店能找到它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