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杰:《中国类科学——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观点看》

刘华杰:《中国类科学——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观点看》

刘华杰:《中国类科学——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观点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这本书以后还会再读的,主要是在这本书中,刘老师“搜集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第1页 吴国盛的序言),“是本土科学社会史研究的一个可贵的尝试”(同上)。

有点可惜的是,“本书删去了一些暂时不适于公开发表的部分”(同上),文中许多官员的名字都用“×××”表示。我对那些隐藏的名字毫无兴趣,但是这些东西不得不加以隐藏这件事就能够反映出伪科学活动在中国的严重性。

当然,刘老师的立场和观点更是我十分欣赏的。从书名就能看出,刘老师用了“类科学”这一中性词替代明显含贬义的“伪科学”,而且相对于“伪科学”的概念,“类科学”涵盖的范围更广,这表示刘老师对于类科学持的是一种冷静、宽容的态度,这种态度保证了他能够对中国类科学做出理智的分析。

刘老师对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观点我很赞同,刘老师认为SSK的许多理论是片面的,然而SSK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角,对于思考和反思科学与类科学问题是很有帮助。虽然我还没有直接阅读爱丁堡学派之类的原著(计划本学期内阅读两本),但就初步印象看,我并不支持他们的“强纲领”和相对主义之类的学说,我感觉他们明显是“矫枉过正”了。然而,他们的视角是有意思的,他们的学说也是值得重视的。正所谓“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便是最资深的自然科学家,对于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也不一定就能有一个完整的理解,而跳出科学(狭义的)本身,在远处观察,比如通过社会学的、历史的、哲学的等等视角去反思,是极有意义的,这也就是我对科学社会学也非常感兴趣的原因。当然,值得强调的是:如果一味在外面转,而不切身走进山中看看,其理解更将是片面的。

另外,虽然刘老师对“类科学”十分宽容,但绝对不是在任何意义上为“伪科学”(贬义的)正名。事实恰恰是:在现代中国的公众中普遍存在着不信任政府、逆反和轻信的现状下,如果一味地强调与伪科学划清界限,严厉地进行打压——尤其是使用政治手段进行打压,反而会更激起伪科学及其信徒的反抗情绪。而且在事实上,科学与类科学确实不可能清晰地分界,而政府和科学共同体(尤其是中国的现实下)也往往确实会犯许多愚蠢的错误——即便并不愚蠢,但科学共同体和政府的错误总是难免的,被承认的科学中很可能有伪科学,而被指责为伪科学的也可能包含真科学)。因此,武断地对待类科学是缺乏说服力的,而心平气和地分析和面对这些类科学才是更好的方式。

第140页
“近20年来有关伪科学争论的双方都千方百计使争论政治化,动用非学术力量,表面上迅速结束战斗、决出胜负,但长期看,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双方互不服气,快战的结果更加剧了深层矛盾。我国政府一定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加强科学普及,其中科学知识的普及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普及。
就学术而言,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要防止不可知论和相对主义。科学与非科学、迷信、宗教、伪科学之间,再操作层面可以相对划界,不必事事卷入科学哲学。
学术界的反科学和技术批判只要动机纯正,没有什么危害,长远看还有利于人类理性健康发展,甚至有利于科学的更人道化。批判为科学也要掌握政策和分寸,要允许被批判方公开答辩,不能因此而侵犯公民的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

我很支持刘老师的立场。不过,话说回来,必要的时候也是需要行政的干预的——尤其是当伪科学活动明显触犯了法律,有明显的欺诈和侵害行为时,政府有必要积极介入,比如对××功的打击应该还是必要的。当然,即便在行政上依法进行严厉打击的同时,在学术上,政府仍然不应该独断,要始终保持必要的冷静和克制——既然犯了法便应该依法惩治,但思想的问题还是要以理服人。

2006年2月22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