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span>教学</span>

科学通史讲稿5:罗马和阿拉伯科学

上节课我们讲到以托勒密天文学为代表的希腊化科学,西方古典科学在希腊化时期达到高峰。下一个高峰就要等16、17世纪哥白尼到牛顿的科学革命时期了。在这中间的时期相对没那么激动人心,但我们的通史课程也不好绕过不讲,这段时期也是我们相对陌生的。 在科学革命之前,我们至少要讲三条线索,第一是阿拉伯,第二是中国,第三是基督教欧洲。阿拉伯人接过了希腊科学的薪火,也增加了独特的贡献,为欧洲的复兴做好了铺垫。与此同 …

科学通史讲稿4:希腊化科学

上节课我们讲古希腊作为科学的发源,希腊学术的关键词是“自由”,这个自由有几层意思。就事物而言,自由的事物就是自然物,有别于人工物,自然物自己为自己提供原因,于是旨在从事物内部寻求原因的学问就是自然哲学。就人而言,自由与功利相对,自由人与奴隶相对,应该追求卓越而不是追逐现实的利益。就学术而言,自由的学术与模仿和权威相对,数学是自由学术的典范,知识自己显示自己,不依赖于权威的教条,也不是学舌、模仿而能 …

科学通史讲稿3:希腊古典时期【下周起换教室】

 下周起《科学通史》课换到教八306上课   上节课我们从原始人讲到四大文明古国。我们提到,人类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技术史,没有哪个人类文化是脱离技术的。有技术,也就有“知识”,每一种文化都在传承自己的知识。到古巴比伦、古埃及这些古老文明的时候,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了。 但我还是把古希腊认定为“科学”的起源,这就是说,这里所谓的“科学”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成就,也不仅是各种知识的总 …

科学通史讲稿2:科学前史

  上次课我们提到了科学史的编史学,包括思想史和社会史等不同的编史策略。我们不能把科学看作一个现成固定的标准,站在现代人的视角居高临下地裁量历史。要有历史意识,尝试回到历史语境去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 “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也不是现成固定的,在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 每一种科学史的编史策略,都蕴含某种对科学是什么的理解。例如思想史更多地把科学看作一套特定的观念系统,而社会 …

科学通史讲稿(导论)

课程安排 2015年春季学期,周三晚18:00-19:40,生四教室已换到教八306上课。   上课要求:不需要背记,不需要计算,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没有特定要求,只要求自由阅读和独立思考。   考核要求: 课堂出勤及讨论表现:20%;(基本白送,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有加分) 读书报告:30%;(在推荐的阅读书目中自选,也可以选择其他自己喜欢的相关书籍,选到好书加分,烂书扣分。) …

本学期课程安排

这学期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开两门课,这也是我第一次正式教课(如果课程顺利开出来的话),我已经在博客中开辟“课程”专栏,相关的信息、资料和讲义都会在这里更新。 第一门课是公选课“科学通史”,周三9-10节(18:00-19:40)在生四上课已换到教八306上课 第二门课是院系专业课“学术研究导引”,周四5-6节(13:30-15:10)在教八312上课。据说这门课的选课人数太少,很可能就面临开不成(其实 …

导师作为学位论文的假想敌——学术论文杂谈

在北师大度过了博士后的第一个学期,除了田老师每周的写作课外基本没有参与什么活动,存在感为零,想想确实不太像话,于是在田老师提示下,前两周参与了教研室硕士开题和博士预答辩等活动,刷了刷存在感,同时也了解了一下北师大科哲专业的风格和路数。 听着各种答辩报告,越来越觉得吴老师的教导很重要,特别是对“二手文献”之重要性的强调。很多同学(当然这不只是北师大学生的问题,北大的同学也不免俗)都只注重对一手文献的 …

开课提纲:学术研究导引

前面说我下学期准备在北师大开两门课,一是公选课科学通史,第二门准备开一门专业课。不过北师大哲学系的专业课不能随意新开,必须只能认领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已有的课程,而大多数课程当然都被各个老师领好了,只剩下两门半分的课程无人认领,于是我就选了这门“学术研究导引”。 这门课虽然看似鸡肋,不过我感觉还是挺有意义的,其实很多本科生乃至研究生都不会写规范的学术论文,至少从我在北大的感受看,有必要上一上这类课 …

开课提纲:科学通史

下学期准备在北师大开两门课程,倒也没人要求我干活,本来我到北师大就是想教课的,不管之后是不是留在北师大当讲师,先积累点经验,也算博士后没白做吧。 我准备开一门公选课开一门专业课,其中公选课就开科学通史了,在北大听吴老师讲了几轮科学通史,助教都做过两届了,直接上手讲这门课心里有底。当然我会在开课过程中逐步摆脱吴老师的套路,形成自己的讲法。 第一次开课的话,稳妥起见,我提交的讲课提纲基本还是沿用了吴老 …

关于通选课小班讨论课助教的想法

很荣幸受邀参加小班课助教培训和交流活动,谈谈我的经验和看法。 我曾担任“科学是什么”一课的讨论班助教,这门课由许多理工院系的名师共同开设,讲座+讨论班的形式也就开了一期。当时这门课是每周2学时听各院系老师做讲座,然后1学时分小班讨论,学分为3分,评分以期末论文40分+讨论班表现60分。 小班讨论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是同学们的选课热情。一开始这门课有一百多人选课,但当我们第一周布置完讨论班要求后,同学 …

科通第二次作业点评(论哥白尼体系的革命性与保守性)

前一阵忙开会,办这会太耗精神了,现在都没缓过来……不过积压已久的科通第二次作业必须改好了。我已经看了一遍作业,挨个进行了批注,有些批注得很少,普遍性的问题还是在这里统一讲一下。 首先必须再强调一下注释规范问题。上次我只是对部分同学在回复中直接提了注释规范的问题,另一些注释不规范的同学我都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在统一的点评文章中我写了相关的提醒,可惜是放在了最后,也许一些同学都没有看到。当然,还有许多同 …

前半学期在科学通史BBS中的一些回复

之前赶论文,连着几周没记录学生的讨论情况,今天一口气补记完了,顺路把我本人的一些回复摘了出来,有些可能还是有点意思的,虽然大部分的观点我以前也都写过。。   关于菲洛劳斯的“对地”  当时的人认为“十”是最完美的数字,但是 日、月、金、木、水、火、土、地球,还不够十个,于是人们就猜想还有一个行星在地球的对面,叫“对地(counter earth)”,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加上对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