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span>教学</span>

交流与棋奕

时而有人以不同的方式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交流中,我是如何看待或处理对话双方的地位关系的。比如说,与师长交流时是否不得不对其仰视,或者说相应地,与后辈交流时是否不自觉地要居高临下?尤其是近来一些与我交流的师弟师妹,难免会有这样的矛盾:他们期待某种平等的对话,不愿意总是处于弱势,但是想要在交流中抵过我的强势看起来也并不容易,那么怎么办呢,问题出在哪里?一种常见的解释是,自己思考不足资历不深阅读贫乏等 …

如何带着情感来论理

感情和论理似乎是一对截然对立的事情,许多人会认为好的论证不应当过多地掺入私人的感情,而主观感受的渗入将会让论文变得糟糕。 当然,大体来说这是不错的,好的论文至少看起来总是冷酷的,除了开头和结尾之外,很少会出现任何抒情的语句。 不过,不说科技论文,就哲学而言,我以为最好的哲学论文必是浸透了作者个人的情感的,关键在于如何去灌注情感,而绝不是如何去驱逐情感。 情感就好比一腔热血,无形且散漫。它不能赋予论 …

阅读一位哲学家,不仅要注意他字面上说了些什么,还要注意他文字背后潜藏着的情感和意旨。

阅读一位哲学家,不仅要注意他字面上说了些什么,还要注意他文字背后潜藏着的情感和意旨。 这是解读哲学文本时的要领和乐趣所在。当然,就文本来解读文本:摘取出哲学家说过些什么,这是最初步的工序。然而你的解读若只是单纯地复述哲学家的说法,那么这种解读又有什么意思呢——我说的“意思”总是同时指“意义”和“趣味”。 如果说你能够把哲学家的思想用更简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哲学家自己为什么不这么干?为什么他 …

话说读书报告的写法

 今天有人用QQ问我读书报告的“格式”,系版上也有人提问,我顺手说了下我个人的看法,转记在此:  —————————————————— 转引注明出处。别的不用想太多。 不是写八股文,文章的体例是灵活的,按照自己觉得最清楚明了的方式厘清思路,最好有清楚的线索。 读书报告未必要把原书的所有观点概括得面面俱到。也不必照搬作者的思路。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用自己的逻辑转述作者的思想, …

新岛对话录之〇:咖啡馆与学术

阿牛:你们好!谢谢你们前来为我的活动揭幕。 小明:牛师兄好! 阿牛:嗯……我们聊什么呢?……先说说你们的来意吧——你们来这里找我,究竟是怀着怎样的意图或想法的呢? 小明:啊,其实我也没有弄明白这是一个怎样的活动,只是听说传说中牛师兄在这里,特地来瞻仰一下…… 阿牛:客套了。不如说来参观一下更好,我感觉我好像动物园里一头丑得出奇的野牛,虽然乏善可陈,但总算是稀有罕见。但愿你们能不虚此行。 小明:…… …

我是怎样读书的?

关于读书与写作,我更早时说过,这两种活动循环交替,成为我的思考方式,思考从读书中开始,而在写作时告一段落。不过这样说过于笼统,于是有“写者,泻也”一文描绘我的写作风格,而最近的“我是如何憋论文的”,则补充谈了写论文这一特定的写作方式,现在再补上读书法,就更齐全了。 还是那句老话:我的风格并不值得夸耀,更不值得模仿。特别是,如果你想踏踏实实搞学术,就不宜参考我的方法。 不过如果你只是为读书而读书,并 …

“学术”四解

同样是号称走“学术”之路的人,走法常常各异其趣,虽说每一个人的道路归根结底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大致粗略来看,对“学术”一词大约有如下四种理解方式。当然,具体的某个人可能介于几种道路之间,不过大致的方向大约就是这四个吧。 第一种“学术”我称作“学院之权术”,虽然说起来有些见不得人,不过这确是多数所谓“学者”的走法。他们所谋求的不在于自身的长进,而在于头衔、职称和权威等标签,与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权 …

我是如何憋论文的

我写论文的方法丝毫不值得夸耀,更不适宜推广。每一个用自己的血液来书写文章的人,一定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写作风格和方式,别人模仿不了,也没有必要模仿。 当然我的写作方式仍在摸索之中,特别是我现在还没能开始利用浩如烟海的外文资源;另外,我写论文的目的也注定将有所变化,迄今为止的论文基本上都是课程作业,而将来我为什么写论文就不好说了,目前来说还是未知。如果可能,我会尽量不写可发表的正经论文,要么是随笔,要么 …

写者,泻也

经常听人提“写者,泻也”,这可不仅是字形上的巧合,其实“写”和“泻”本来就是同一个字,金山词霸上讲:“写,置物也。——《说文》。俗字亦作泻。”或许“写”演变为书写的意思只是源于“放置”的本义,但汉字到底是奥妙无穷,无论是否巧合,这两个字毕竟是被深刻地联结在一起了。 人说好文章都是“流”出来的,而我知道我的文章真是“流出来的”,如此可以说具备了成文好文章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了吧。 “流出来”的文章并不是 …

论BBS更适合于学术交流:网上论坛应该取代学术会议

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409    看此帖前不妨先看: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408 的4楼和5楼。  我没有参加过学术会议,相关的理解纯属揣测,如有不实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许多活动都是时代性的,在某一个时代中,这种活动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

阅读与自由(一)

在“读书作为一种思考方式”一文中我大概说:光是一个人在那儿拼命思考、使劲琢磨,往往适得其反,苦恼越陷越深但问题也未见得能明朗多少。借助阅读,则既可以把思考变为一桩乐事,又可以在书籍的帮助下展开更广泛、更清晰和更深入的思考。 然而不但光是闷头空想未必是好事,闷头读书也未必总能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当一个人带着过深的成见以及不恰当的思考方式去阅读,那么海量的阅读量反而也会成为坏事。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 …

“论证”与“忽悠”的区别

有时候出于调侃,我也会把论证、说服、劝导等活动称为“忽悠”。但如果追究起来,我必须坚持“论证”与“忽悠”是不能划等号的。事实上我们都能够体会这两者的区别,否则我们不会对赵本山小品中展示的“忽悠”发笑了。 首先,“论证”与“忽悠”的目的就是不一样的。一方面,前者要求对方“主动”地去认可,而后者只要求对方“被动”地接受;另一方面,前者侧重于思想层面,后者侧重于行动层面。 “论证”的主动性体现在,一旦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