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归档: <span>2016 年</span>

谈现象学(一)

最近看到祥龙大师的文章“什么是现象学?”,感觉大赞。他的这篇文章特别适合有一定西方哲学史背景知识,但又不了解现象学的人。张老师讲清楚了一些基本概念,也在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些他个人对现象学的独到体验,可谓深入浅出的典范。 看过张老师的文章之后,我也忍不住想写写自己对现象学的理解,当然我的文章不可能和张老师相比,主要是为了厘清自己的概念。另外我争取写得更“肤浅”一些,完全不谈胡塞尔或海德格尔的专业术语。 …

我的科学史系课程计划

吴老师的建系大计进行顺利,正式挂牌大概快了,已经开始谋划下一阶段的课程设计等问题了。我自己对开课也有许多想法,这也是我希望入职大学而不是研究所的本意。 我更乐意开设本科生课程,特别是在北大清华等本科生源最为优秀的顶级院校。本科生可塑性更强,对新知识更加开放,教起来更有成就感。而科史哲专业的研究生大多也是半路出家,论专业基础并不比一般本科生高多少,所以我一般基础课程都将是以本科生为对象设计的。事实上 …

技术的起源

这篇文章的缘起是我试图为即将写作的《技术通史》勾勒线索,而试图应用“意向历史”的策略。在讨论班上交流之后,我发现在4因果性之后还有许多逻辑缺环,本想补完再贴,然而现在感觉很难补充,恐怕需要整个重新整理才行,于是先把未完成的文章贴出来吧。   0.意向性 技术的起源是一个历史学和考古学的问题,但首先是一个哲学或现象学的问题。 当考古学家努力在原始人的遗迹中寻找技术起源的线索时,他们早已对何 …

现代垃圾的形而上学基础

  导论 技术哲学到垃圾哲学 1.垃圾哲学的历史性缺席 2.垃圾何以可能? 3.垃圾古已有之 4.垃圾的现代性 一 排斥朽坏的理念世界 1.世界图象的时代 2.世界图象的片面性 3.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4.厌弃有朽性 二 排斥模糊的思想洁癖 1.二元对立 2.是与应该 3.同一与垃圾 4.康德的“丢弃法” 三 排斥回收的基础主义 1.三重综合 2.记忆及其“回收” 3.学习与技术 4.历史 …

技术与钻空子——评阿里“抢月饼事件”

阿里因为“抢月饼”而开除5名员工的事件引起了许多讨论,我也说两句。 首先我认为这件事情阿里的做法匪夷所思。 程序员所做的是编写了一个脚本来代替手动点击动作,一不小心点多了,在没有实际完成订单亦即没有造成任何实际损失的情况下主动汇报此事,然后在几小时内被火速开除。 当然也有许多人站在阿里一边,认为开除得好。但他们往往是搞错了基本的情况。 对程序员的最基本的指责是“作弊”,阿里最初的公告也是这么强调的 …

悼念叶秀山老师

叶秀山老师去世了,在教师节之际,写一点文字以作纪念。 叶老师与我有两层关系,首先他是吴老师的导师,也就是我的师公,另一层关系是,叶老师是我大学第一门哲学课即哲学导论课的老师。辈分上的关系并没有多少直接的感受,叶老师在我记忆中的形象主要还是哲学导论课建立起来的,听到噩耗后我满脑子浮现的都是他掐着兰花指念Da~sein的画面。 当年的哲学导论课我公然在网上论坛与叶老师叫板,相关的内容我早前在博客贴过, …

清理了博客的许多注册用户,并暂时关闭了注册功能

由于垃圾用户太多,我暂时关闭了注册功能,并且清理了大批注册用户,只保留最早的一些注册者。难免有误伤的。不过现在我没有开启论坛功能,注册用户的唯一用处就是订阅邮件,而这一功能不需要注册用户也照常用Subscriber2达成。如果有被误删的朋友,可以在右侧填写Email重新订阅。

等我忙完这阵定下教职之后,我会把博客做一个全面改版,从网页布局到栏目分类全都大改,到时候应该也会重新开放用户注册的(应该是启用社交媒体登录)。

 

造超大对撞机值得吗?

最近杨振宁先生发文反对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让此事成为热门话题,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已经逐条反驳杨先生的论点,我就对他俩的说法,随便评论几句。 杨振宁先生是明白人,而且向来都颇从底层人民角度考虑问题。记得他在北大演讲时,说到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比较,他认为一般人所谓美国教育激励创造性,中国应试教育如何呆板之类,是站在精英教育的角度上看的,但从一般底层民众的知识普及方面,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教育可谓 …

西昌会议游记

一年一度的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又召开了,这次是在西昌举办,8月8号到13号,连头带尾开了五天,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操办下,玩得不错,吃得更好~ 这次住的酒店在邛海边上,绝对是历届会议中最好的环境,自助早餐和自助午餐也确实是五星级水准的。可惜几天开会和游玩都很紧凑,没有找出一段白天的时间在湖边逛逛,返程时总觉得没住够。 这次的参会人数据说最多,出去玩时开了两辆大巴车。不过实际上参与的学者似乎也不算多 …

刀真的要飞起来切人了:人工智能与技术意向性问题

这是接着上一篇文章的补充。我本想把“技术意向性“作为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最后知难而退地放弃了,但毕竟酝酿了许久,总还是想说上几句想法。 7年前在南宁我第一次参加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当时有一个环节印象很深,我在当年的记录里也写到了: 吴老师谈论“技术中的意向性结构”,而靳老师不同意这样使用术语,他认为只有人才有意向性,而一把刀不会“自己飞起来切人”,因此只能说它体现了人的意向性,而不能说它本身拥有意 …

“人工智能”的现象学漫谈

这篇文章是为了今年的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准备的,酝酿了几个月,最后也没写成完整的论文,把随笔形式的文字交了差,这次参会人数太多,吴老师不准备每个参会者都讲论文,有些论文收录会议文集但不安排报告,我就更乐意凑合一下了。 论文写不出来,主要原因自然是花的时间不够,文献读偏了,啃了写关于“意向性”的资料,最后发现“意向性”水太深,驾驭不了。 对于这一主题我绝非懈怠,相反,这个主题非常重要,以至于我不愿意轻 …

“过渡”之作——《过时的智慧》(后记、目录及部分图片)

过时的智慧 后记 我的第二本书即将出版了,《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这本书就是由我在北师大开的“科学通史”课程的讲稿整理改写而成。 这本书的出版有一些偶然性,最初准备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的其实是另两本书,《人的延伸——技术通史导论》和《科学可学吗——科学的教育史》,当时编辑说不如做一套丛书,希望再多加一本,我想到有现成的课程讲稿在这儿,于是便也把这本书提了上去,现在另两本书还没着落,首先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