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span>北大</span>

“我们”的杂志,“共同”的青春——《共青苑》纪念稿

本科的时候我曾经担当北大哲学系《共青苑》杂志的主编,出的是第40期,那时候正好是《共青苑》第15年。 后来20周年的时候据说要做纪念刊,邀请我写了一点文字。今年是25周年,又要做纪念刊了,我这位老师兄又被挖出来做了采访,也请我随便写些文字。面对师弟师妹们的请求,我一般都是来者不拒的,这次也不例外。 关于我主编《共青苑》的经历,在采访时已经说过一些,也没多少可多说的,既然有这个自由撰文的机会,我不妨 …

关于小班教学

我曾经主持过“科学是什么”这门课附属的小班讨论课,当时也曾谈过相关的经验和想法。不过也说得不多。最近似乎北大元培班希望全面推广小班教学,吴老师希望我再系统整理一下相关的想法,于是我在这里再写一篇。 形式 所谓小班教学,在这里主要是指作为大班教学附属的由助教主持的小班讨论课这样的形式。而且不同于一般理工科基础课程所附属的“习题课”,我们在这里谈的小班教学更多地适用于通识性或前沿性的课程,特别是文史类 …

本学期课程安排

这学期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开两门课,这也是我第一次正式教课(如果课程顺利开出来的话),我已经在博客中开辟“课程”专栏,相关的信息、资料和讲义都会在这里更新。 第一门课是公选课“科学通史”,周三9-10节(18:00-19:40)在生四上课已换到教八306上课 第二门课是院系专业课“学术研究导引”,周四5-6节(13:30-15:10)在教八312上课。据说这门课的选课人数太少,很可能就面临开不成(其实 …

【转载】周睿璇:爱智者,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记哲学系10级博士生胡翌霖

按:作者是当年在“科学是什么”课上当助教时认识的一个女生,我当然很荣幸地接受了采访。这算是我第一次被写进采访稿吧,当然现在仍搜得到一篇初中时我作为东格致之星的采访稿,但那个采访是假的,我说的话是编出来的。而这篇稿子的确是真实交谈的产物,作者也用了许多我博客上的东西,发之前也给我看过,基本上能够算是我真实意思的表达了,但具体选择写哪些内容完全是出自作者的视角了。 《北大青年》的“人物志”这样的栏目非 …

哲学家的职业 or 职业的哲学家?

写这篇缘起于最近的又一次电邮讨论,我们班的党支书转发了“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的拉票宣传,我系09级本科生,“售票达人”裴济洋入围。 但向来颇有主见的支书同志表示他本人不支持这项宣传,认为“(王博系主任既然说)哲学系要培养哲学家”,而“对他的宣传更适合于铁道学院而不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如果北大哲学系积极宣传自己培养了一名优秀的火车售票员,这就好比奔驰跑车厂宣传自己生产出来一辆优秀的推土机” …

关于《共青苑》

《共青苑》要做20周年纪念特刊,特供此稿。 我在大一的时候,王鑫师兄主编第39期《共青苑》,我参与做了一些排版。交接到40期时,似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我自告奋勇地当了主编。 除了对排版有些兴趣之外(现在想来当时我就有技术宅的倾向了),我也很乐意主编这样一份杂志。当然,这是因为经过前一年的参与,我对《共青苑》的性质已经有一定了解了,要不然的话,这一杂志的名称及其团属的身份很可能让我误以为它是某 …

科史哲会议手册引言

本届论坛得到了北京地区各院校同学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同学们参与热情很高,在此我谨代表会务组向所有以各种方式参与我们论坛的同学和老师们表示感谢! 由于大家的热情支持,最终收到的投稿有80篇之多。但最终能够在会场报告的只能有二十多篇,而剩余的文章也不能全文刊印(只印摘要),若有辜负了各位投稿同学的热情,只能表示遗憾了…… 虽然有那么多论文,不过本次论坛仍然没有设立分会场。因为我们的论坛以建设北京地区科 …

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论坛继续征稿~~

早前发布的第2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征稿启事,已经做了一些改动,改动部分如下: 论坛将于2011年11月19日(周六)全天,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办。鉴于我们论坛的宗旨主要是加强科史哲领域内不同专业和方向的同学们的互相了解和营造共同的交流平台,会议将不设分会场,但会分时段设立主题。 本届论坛将为论文进行评奖,对优秀论文给予物质奖励并推荐发表。如果条件具备,会议论文也可能结集出版。 我 …

关于科通第一次作业(从托勒密天文学看希腊化科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次作业基本批改完了,总结一下。 首先,关于分数,这学期每次作业只有10分,我考虑就按0.5一档来划分,最高的9.5分,控制在极少量,平均一个班1个左右,可以空缺,各位助教把最好的论文拿出来比对后再确定;优秀的9分;良好的8或8.5分;过关的7或7.5分;比较糟糕的6分左右,惨不忍睹的5分以下(我实际给的最低7分),抄袭或未交的0分。 关于迟交作业——准确地说这门课没有迟交作业的概念,迟交和不交 …

说说《科学是什么》之开课

“科学是什么”是这学期开设的一门通选课,课程简介可以到科科论坛上看,简而言之,这门课由生科院的饶毅和吴老师共同主持,请了一打各学科的牛教授作演讲报告,然后再由若干位助教组织讨论班。 这门课的演讲者阵容强大,领衔作招牌的是杨振宁和图灵奖(信息科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姚期智两人,然后是北大各院系的著名教授一众。名人的号召力确实很强,杨振宁的讲座虽然在开学第一天上午,但仍然不缺听众,换到四百来人的大教室还 …

为什么要张贴成绩?

科学通史课历来是会把平时作业和期末考的成绩全部张贴在网上的。我当年学的时候是在吴老师的个人主页上看的成绩,而现在一般张贴在bbs上。 每次张贴成绩时都会受到一定的质疑,说这样把同学的信息公布出去,同学们的隐私如何如何的。这里我不妨说明一下这么做的理由。 首先,“隐私”的说法是令人奇怪的。为什么成绩是同学的隐私?我只听说过中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随便公布,这是出于对未成年人幼小心灵的保护,可以理解。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