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媒介史与媒介哲学”考卷评讲

2023年“媒介史与媒介哲学”考卷评讲

这是我第二轮开设“媒介史与媒介哲学”课程,总体的课程大纲和参考书目变化不大,与前一届相比取消了讨论课,增加了期末随堂考试,内容方面增加了人工智能和Web3。课程大纲如下:

  1. (两周)导论 发现媒介——媒介哲学
    •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2. 原始媒介——语言、石器、符物、结绳
    • 赫拉利《人类简史》、米森《史前人类简史》
  3. (两周)书写——文字及载体、口语vs书面、字母
    • 伊尼斯《帝国与传播》;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洛根《字母表效应》
  4. (两周)印刷机——古腾堡、印刷术与科学革命
    • 爱森斯坦《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麦克卢汉《谷登堡星汉璀璨》
  5. 电报——沙普、摩尔斯、招魂术
    • 彼得斯《对空言说》、斯丹迪奇《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
  6. (两周)电视——波兹曼、批评波兹曼
    • 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帕金翰《童年之死》
  7. (两周)信息——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
    • 维纳《人有人的用处》、芒福德《机器神话》、斯特里特《网络效应》
  8. 社交媒介——碎片化、信息茧房、沉迷
    • 斯特拉特《震惊至死》、哈桑《注意力分散时代》
  9. Web3——区块链、元宇宙、未来
    • •阿莫斯《货币未来》、长铗《元宇宙》
  10. 随堂考试(第16周)

在Chatgpt崛起之后,我改变了考试的规则,从以前一贯的完全开卷(允许上网),改变为只能看纸质材料。结果上看,答题的平均质量和往年差不多,不过没有非常亮眼的答卷,不知道是因为资料限制的原因,还是选课人数本就不多导致的。

清华通识课程的打分已经陷入扭曲的内卷状态。早年清华曾经限制得A-或以上的不超过40%,这个一刀切的规定饱受诟病,然后就一刀没了,这几年给分没有任何比例限制,也就是说我给所有同学打A也可以。事实上据我所知不少老师确实就这么打分了。而我前几年仍然自觉围绕A和A-40%上下的尺度来给分,反而显得很苛刻。

这个情况虽然我早就知道,但我一直也都坚持自己的给分尺度,从字面上说A是优秀,B是良好,C是中等,D是合格。很多时候明显混分的人我都以C起评,中等的给B,我自认为已经是优待学生了。然而在其他老师的衬托下显得很不合群。上个学期有一个拿到B的学生找我申诉,认为我给分太低,终于让我醒觉情况比我原先想象得更严重。现在的行情应该是:A+是优秀,A是良好,A-是中等,B是凑合合格。这种尺度是荒诞的,一方面它完全背离了字面意思,另一方面它也缺乏足够的区分度,让真正优秀的学生缺乏成就感。

但是我又能怎么办呢?作为一门文科课程,给分本来就具有相对性,既然普遍的标准就是这样了,我继续坚持旧的尺度,对学生而言也是另一种不公正。我思来想去,这次终于决定妥协,给出了更多A。但这次没有给A+,除了缺考的学生之外也没有给不及格。

试题及评讲

2023年媒介史与媒介哲学期末考试题

  • 可看纸质材料(书籍、复印件、笔记),不得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
  • 引用注明出处(可简单注明,“作者+书名/文章名”即可),不得抄袭剽窃。
  • 下课后可交卷,19:00截止,注意控制时间,超时扣分,10分起扣。
  • 答题纸上注意准确填写学号和姓名。

一、简答题(客观题,每题5分,一句话或一个词即可,考验上课和课后阅读):

——简答题我试图起到考勤效果,对于上课全勤且完成必读书阅读的学生而言应该不难,也不用花时间。对于缺课较多的同学只要带齐笔记,现场翻找,也能答对大半。实际结果看来,第5题错误率最高,答对的学生只有二三成,原因应该是这一题在课件上没有写出答案。

1.麦克卢汉说媒介好比窃贼,媒介的内容好比什么?

——吸引看门狗的肉——我在第三周课上曾经说了一嘴前两周的导论部分考试不考,初衷是减少学生畏难情绪。不过在出试卷时我忘了这句话了,后经学生申诉,这一题不计总分。但我仍然统计了答题结果,事实上约80%学生也都答对了

2.为什么书写楔形文字时必须快而准?

——“由于必须在湿润的黏土上刻写,而泥版干得很快,”(《传播的历史》古代帝国的媒介)这题答对人数最多,95%的同学都能答对

3.1930年辛克莱《心灵无线电》一书找了哪位大人物作序推荐?

——爱因斯坦(八成以上答对)

4.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每年圣诞前夜一些电视台播放烧圣诞木柴(Yule logs)的做法,例示了电视取代了什么的位置?

——壁炉(《传播的历史》“为电视让路”中提到;另外PPT中也有提示;约七成答对)

5.里奇奥利《新至大论》的封面图中,落在地面上的天文学体系是哪个?

——托勒密体系(写地心说、地心体系、旧天文学体系等都算对)。这一题PPT上没明确写,但课上是说过的,见7.mp3:01:26:50,说到这里现场爆出笑声,可见上课的学生应该能有印象)

二、论述题(主观题,任选3题作答,每题25分,无标准答案,考验独立思考和论述条理)

1.麦克卢汉说:“媒介其实是按摩(massage)而不是讯息(message),它给我们沉重的打击……以野蛮的方式给我们大家按摩。”——请解读并阐发这个说法。

——这一次论述题我的给分都比较宽,平均分差不多都在22分以上,第1题是平均分最低的,不到22分。这一题的陷阱是,这句话是麦克卢汉的戏语,但很多同学没有注意这句话的语境。“媒介即讯息”才是麦克卢汉更著名的格言。答题时当然应该先铺垫“媒介即讯息”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补充“媒介即按摩”想要表达的额外意思。但有些同学直接就一顿分析“为什么媒介不是讯息”,这就难免偏差较大了。

“媒介即讯息”和“媒介即按摩”在课程中分别在导论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出现,上半部分我重点介绍了一种“弱媒介哲学”,下半部分则推出了“强媒介哲学”。弱版媒介哲学的基本意思是“媒介很重要”,媒介不是可有可无的中性管道,而是和内容(讯息)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东西,媒介本身表达了各种倾向,弱媒介哲学承认媒介对人的影响不是中性的,并试图反思媒介的倾向。而强媒介哲学强在哪里呢?粗浅来说,首先一点是:从“媒介影响人”到“媒介塑造人”。我所主张的现象学的媒介哲学反对现成化的人性概念,人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由媒介环境塑造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强媒介哲学是一种“媒介决定论”(当然我也主张,媒介决定论并不意味着人没有自由,而是意味着人的自由必须在对媒介环境有所认识的前提下在相对于媒介环境的一定边界下展开)。而“媒介即讯息”到“媒介即按摩”,多出来的一层意味,恰好就是媒介影响的“决定性”以及人的“被动性”。媒介的影响不是可有可无的添头,而是沉重的和野蛮的。

答题时不一定要强调“决定论”,能够强调“媒介塑造人”的大概意思就不错。

2.英尼斯认为媒介有时间和空间两种不同的偏向,他是什么意思?你同意他的分类吗?如果同意,不妨列举更多现代媒介(如电视、互联网等)谈谈他们是哪种偏向;如果不同意,你能否给出更好的分类?

这一题很少有人答偏,因为我PPT上把要点写得很清楚:

时间:知识在代际之间的保存和传承

空间:知识在地域之间的传达和控制

时间>空间:宗教性文明——文化韧性强,但军事不振、抑制创新

空间>时间:扩张性文明——一时强盛,但难以持久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时间性(传承)和空间性(传播)是每一种媒介同时具有的,所谓偏向是指其中某一个维度明显强于另一个维度。而且在英尼斯这里这种偏向特别被放在人类文明或帝国治理的角度去讨论。所以说单纯因为某一个媒介同时具备时间性和空间性就不同意英尼斯,是不太到位的,当然,可以主张英尼斯的二分过于简单化。有少数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分类,但我没有看到特别亮眼的。事实上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另一种分类方式:触觉的和视觉的。我也有一种分类:偏向专注沉浸的和偏向分散注意力的。

对于现代媒介,多数同学都认为是空间偏向的,或时空兼有的。我觉得要说清楚互联网,不能把互联网媒介一概而论,而是要看各种不同的网络媒介,例如微博抖音之类似乎更偏向空间性,而博客、档案等时间性更多一些,至于区块链我认为是更显著时间偏向的。

3.麦克卢汉和洛根认为,拼音文字系统的使用,创造了有助于系统化的法律、一神教、抽象科学、演绎逻辑、客观历史和个体主义发展的环境。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请评论。

选做这一题的学生最少。确实这一题不好答,如果只是答一些抽象思维具象思维之类的,就有点太过平庸,没有什么亮点。如果支持这种观点,可能的论据有:拼音文字的精确性使得阅读单词更容易脱离语境;拼音文字更容易被符号化因而与抽象数学的发展相得益彰(这也是洛根在必读书中的文章后面讨论的内容);拼音文字促进视觉中心偏向而非通感(麦克卢汉的说法);字母文字容易形成分类排序的意识并便于检索(汉字传统上以偏旁和笔画排序相对笨拙)等等。反对的论证不容易做,因为题面并不是说拼音文字创造了演绎逻辑之类,而是创造了“有助于……的环境”,所以说麦克卢汉他们并没有说拼音文字是充分的或必要的条件,只是说“有利条件”,这一点很难否认。要反驳的话可能需要深入一些论证细节。

4.试论述电报与期货交易的关系。

这一题基本可以靠PPT上的内容答题,如果额外阅读了凯瑞的参考文章应该可以答得更流畅一些,但答出新意不太容易。关键无非是几个要点:第一,证券业是电报技术的早期用户,证券业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很高,因此与电报技术的发展互相促进;第二,电报削弱了传统(空间的)套利模式,即利用从一地买入货物到另一地卖出赚取差价,因此时间性的套利模式此消彼长,繁荣起来,这就是期货交易的基础;第三,电报和期货共享着相似的思维结构:信息与实体相分离,反映了抽象化、去语境化的新模式,因此能够相得益彰。

5.波兹曼为什么认为在电视时代“童年”消逝了?简述波兹曼的观点并予以评论。另外请简要讨论:在互联网时代,童年又如何了呢?

这一题选做人数最多,一方面可能是因为PPT上内容比较丰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本课程给波兹曼的笔墨较多——足足两周都在讨论波兹曼,一周宣扬一周批判。波兹曼认为成年人的社会身份由教育经历、阅读能力和专有秘密这三个方面建构起来,而电视在这三个领域瓦解了儿童与成人的边界,导致成人幼稚化。当然,我也引入了对波斯曼的批评,包括哲学上的倒退、男权主义等,可以参考我的“学校与电视——对波斯曼媒介思想的批评”或《媒介史强纲领》的相关章节。

这一题有一位同学拿了低分,他反对我(引述的)对波兹曼的批评,这挺好,问题是他反对的方式涉嫌人身攻击。他的原话如下:“有针对波兹曼的批评,将童年—成年问题与男权问题混谈,这是没有理由的,首先童年本身就并非未成年,波兹曼的‘成年’更多指‘成熟’。将电视的内容的‘疯狂’与生活的‘疯狂’混淆也是可笑的,应当没有‘成熟’的人会将这两种疯狂视作相同。”

这段话明显针对了我引介的帕金翰和帕格里亚这两位波兹曼的批评者,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帕金翰写了一本书来回应波兹曼,另外帕格里亚与波兹曼的长篇对话(辩论)也被收入在参考读物中。可见,批评者提供了许多“理由”。你可以挨个批驳他们的“理由”是错误的,但不至于轻蔑地掠过。该同学把我们归入可笑的、不成熟的范畴,但他自己恰恰是“没有理由”。关于他的立场他唯一给出的就是上文中的一句话:“首先童年本身就并非未成年,波兹曼的‘成年’更多指‘成熟’。”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所引用的批评意见恰恰都是认为波兹曼讲的成年是指“成熟”啊,波兹曼自己确实经常用“成熟的成年(mature adulthood)”这个短语。但波兹曼所强调的,以及批评者所针对的点在于,这个“成熟”在波兹曼那里完全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男性特质(理性、严谨、冷静、逻辑),而儿童被波兹曼认为是“未成熟”的,朝向成熟的方向努力的过程。所以说该同学并没有提供任何论证,甚至连复述波兹曼的观点都没有做,就把老师和批评者们都驳倒了。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习惯,在参与辩论时不尊重对手,攻击人身而不摆明论据,只讲立场,顶多加上一点点空洞的似是而非辞藻。这绝对不是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特征。

6.维纳希望“建立一个以人的价值为基础而不是以买卖为基础的社会”,这是什么意思?简述并给出自己的评论。

这一题选做的人很少,也确实比较难答,总体思路可以参考我的导读“把人当人”,我的ppt中也有更多阐发,但答题时需要删繁就简提取精要。首先注意这句话针对的问题是自动化造成的失业危机,针对的病征是把一切看作可买卖的东西的美式价值观,弘扬的是人的价值(如分享和负责)。

7.马斯克号称要把推特打造为“数字城市广场”,即一个言论自由的公共空间。这是可能吗?如果不可能,谈谈推特缺乏哪些要素?如果可能,谈谈数字城市广场需要那些要素?

这一题所有的答题者都认为不可能,看来大家对马斯克的尿性都很有理解。具体怎么答是很开放的,我个人很乐意看到学生结合Web3作答,把“去中心化”作为数字公共空间的必须要素。另外我课上强调过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也很重要。

One comment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