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写论文的署名规则
吴老师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几乎都是唯一作者,从来不和学生合写论文,我当然有样学样,一般情况下都倾向于独立写作,同时也鼓励学生自主研究,不怎么考虑共同署名的事情。 不过我当然也不是顽固不化,处于种种原因,最近我开始尝试与学生合写论文了。但这不是一个随意和盲目的事情,为什么需要合著,什么情况下可以署名,谁该署第一作者谁第二作者,这些问题都不能随便。 学术界对作者署名有一些默会的共识,但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则 …
我开设或参与的课程、讲座,学生培养等。
吴老师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几乎都是唯一作者,从来不和学生合写论文,我当然有样学样,一般情况下都倾向于独立写作,同时也鼓励学生自主研究,不怎么考虑共同署名的事情。 不过我当然也不是顽固不化,处于种种原因,最近我开始尝试与学生合写论文了。但这不是一个随意和盲目的事情,为什么需要合著,什么情况下可以署名,谁该署第一作者谁第二作者,这些问题都不能随便。 学术界对作者署名有一些默会的共识,但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则 …
技术通史已经开完第三轮了,第一年和第二年的课程总结都很详细了,希望了解课程概况的同学可以参考前两期的总结。今年的总结就写得简单一些。 今年赶上疫情,春季学期完全通过网络在线教学,考虑到第一次搞在线模式,我也就没加入新课,而是炒炒回锅肉,把之前两年相对成熟的课程摘选出来重新上一编。 下学期教学计划调整,秋季学期我接着上技术通史,下学期的课程我会加入更多新内容,特别是相对现代的内容。 这次的考核模式也 …
我的本科生通识课程(技术通史、技术哲学导论等)都喜欢布置“读书笔记”的作业,可以取代论文(很多本科生完全不会写论文,逼他写就容易抄袭,不如更自由一些)。但拿读书笔记作为大作业,学生当然也是应当认真对待的,随便糊弄一下自然是得不到高分的。 提前把读书笔记发给我,可以得到一些反馈意见。但我发现,事实上很多同学的缺点是雷同的,那么我不妨专门写一篇文章,讲一讲我个人对于读书笔记作业的判断标准。 一、基础要 …
在线教学阶段性反思 多年来最特殊的一个学期转眼间过半了,我的技术通史课已经上完八讲了,当然一直都是线上模式。而我主持的读书会自然也改成线上模式,我们在寒假期间就已经开启了“云读书会”,开学前两天一次,开学后恢复一周一次。 读书会通过zoom云视频会议进行,清华的大课(技术通史)采用雨课堂和zoom云视频会议同时直播。 虽然我在接受新技术方面也算比较先锋的,但以前也一直没机会搞起这类在线教学活动,这 …
这周的技术哲学导论课围绕着“智慧课堂”进行讨论课。相比去年,讨论课晚了一周,讨论课之前多讲了一节马尔库塞,感觉还是不错的,学生们很多都能够结合“工具理性批判”来思考问题了。 “智慧课堂”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最基本的含义包括平板电脑、网络平台、智能APP等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但也包含智能监控、感应头环之类听起来更为惊悚技术。宽泛来讲,我们通常都不会反对教学方式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和采纳新技术。但 …
“技术通史”这门课去年已经开过一轮了,当时已写过详细的课程总结(见此),这学期刚刚结束了第二轮开课,可以说这门课已经渐渐进入正轨了。 第一年课最后是29人选课,今年去除退课有69个学生,总算是壮大了一些,希望学生们一传十十传百,来年选课人数再往上增加~ 期末考试 首先讲一下期末考试。这次期末考去除了考勤题,全部都是开放性论述题,照例还是完全开卷,能携带电脑上网查资料。 这次考试我利用 …
之前在微博上提过一嘴,因为文字量比较少,所以也没想往博客上放。昨天小读书会中又提到了这个问题,想想还是贴一下,毕竟是一个对哲学的基本定位问题。 拜占庭人应以罗马自居 师承吴老师,我的哲学立场当然是偏向于欧陆现象学的,不过其实我不太愿意以现象学或欧陆哲学自居。就好比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外人叫东罗马、西罗马,后来又管东罗马帝国叫拜占庭,但其实拜占庭人并不以拜占庭这一旗号作为自我认同,而仍然是以“罗 …
我在清华为本科生开设的第二门课:《技术哲学导论》,算是圆满结束了。之前已经发了《技术哲学导论》作业批语汇总。现在来正式总结一下。 总体设计 这门课加上之前的《技术通史》,是我“处心积虑”打造的两门通识课,把这两门课开好之后,我可能还会尝试诸如《科学通史》之类的课,或者《工业革命史》、《科学哲学导论》、《科学与哲学史》之类的课程,但近两年来说应该就是这两门课轮开了。 这两门课可以说是姊妹课程了,从主 …
批改完期末论文,终于算是学期结束了,这学期的《技术哲学导论》课是全新打造的一门课,未来两年内应该会和《技术通史》交替开设。稍后我会专门再写一篇课程总结。 这里先汇总一下我给出的作业批语。其实我开课一直都在坚持给学生的论文反馈评语的习惯,但我为什么这次想贴出来呢?一方面是想自卖自夸一下,有学生表示我这样给反馈的老师真不多,我才想起来这个也算得上我的课程特色了。酒香也怕巷子深,传播一下也许能让选课的同 …
这学期我开两门课,一是面向本科生的“技术哲学导论”,二是研究生必修课“科学哲学名著选读”。 技术哲学导论,每周二15:20开始,六教6B113 科学哲学名著选读,每周三13:30开始(10月份之后调整到13:00开始),三教3203 另外读书会时间尚未确定,估计可能要到十一后才能正式启动了? 技术哲学导论 课程说明 本课程与春季学期的“技术通史”交替开设,但定位不同。“技术通史”为门面课,受众更广 …
课程的分数出完了,这门课的第一轮开课也算是圆满完结。给分方面,我给了约一半同学A-及以上,远远超过学校建议的标准即20%,我加了额外说明,希望学校能够通过。同时,因抄袭而不及格的同学达到5人,也超出了建议的限度,但这都是按照我自己的标准,给高分并不是为了讨好学生,给不及格也不是为了刁难学生,我的课也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学到什么,只要认真参与,积极听课、独立思考、课外阅读,做好这三样就是高分。 之前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