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方案:科学哲学名著选读
这周已经正式开学,今天我负责的课程已经开张,“科学哲学名著选读”,这是给硕士一年级生以及非本系培养的博士一年级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今年一共就是新进的5名同学选课,没有外系同学选课,有两位旁听。 课程时间在每周二下午1:30起,大约到4点出头下课。地点在清华大学一教204。欢迎旁听。但由于这门课的性质是一门学生主导的读书课(下详),所以如果只是想随便听听讲座,就不适合来听了。 教 …
这周已经正式开学,今天我负责的课程已经开张,“科学哲学名著选读”,这是给硕士一年级生以及非本系培养的博士一年级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今年一共就是新进的5名同学选课,没有外系同学选课,有两位旁听。 课程时间在每周二下午1:30起,大约到4点出头下课。地点在清华大学一教204。欢迎旁听。但由于这门课的性质是一门学生主导的读书课(下详),所以如果只是想随便听听讲座,就不适合来听了。 教 …
清华大学突然又改变政策,把所有准聘教授招生权收回了,所以招生启事暂时失效,等我熬成长聘再说吧…… 追随吴国盛老师,我非常幸运地进入清华大学任教,上个月刚刚成为人文学院的助理教授。 目前我还隶属于哲学系,等吴老师筹建的科学史系正式挂牌之后,便也属于科学史系(其实我很希望仍然和哲学系保持联系)。 清华引入美国的tenure track制度,制定了准聘—长聘制度,我这个助理教授当然是属于准 …
叶秀山老师去世了,在教师节之际,写一点文字以作纪念。 叶老师与我有两层关系,首先他是吴老师的导师,也就是我的师公,另一层关系是,叶老师是我大学第一门哲学课即哲学导论课的老师。辈分上的关系并没有多少直接的感受,叶老师在我记忆中的形象主要还是哲学导论课建立起来的,听到噩耗后我满脑子浮现的都是他掐着兰花指念Da~sein的画面。 当年的哲学导论课我公然在网上论坛与叶老师叫板,相关的内容我早前在博客贴过, …
我曾经主持过“科学是什么”这门课附属的小班讨论课,当时也曾谈过相关的经验和想法。不过也说得不多。最近似乎北大元培班希望全面推广小班教学,吴老师希望我再系统整理一下相关的想法,于是我在这里再写一篇。 形式 所谓小班教学,在这里主要是指作为大班教学附属的由助教主持的小班讨论课这样的形式。而且不同于一般理工科基础课程所附属的“习题课”,我们在这里谈的小班教学更多地适用于通识性或前沿性的课程,特别是文史类 …
这学期我在北师大开了两门课,一门是全校公选课“科学通史”,另一门是哲学系1分的专业课“学术研究导引”,这两门课都是恰好15个学生选课。 为什么开课 之所以要开这两门课,首先是出于田老师的建议,也算是为以后留校或者到其他地方找教职积累一点儿业绩,也算是一种实习经验吧。无论如何,我自己感觉这两门课确实没白开,虽然耽误了不少时间,但我自己也还是值得的,至少以后开课应该说有点底气了。 这几天正在汇总同学们 …
讲完阿拉伯和中国,我们再回到西方,谈一谈中世纪科学。 关于中世纪,我考虑是不是多讲一些花两次课来讲,因为在传统上对这一时段是较为忽视的,大家可能了解得很少,但这一阶段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讨论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兴起于阿拉伯或中国,一方面我们要谈阿拉伯和中国缺了些什么,另一方面也必须搞清中世纪欧洲到底有些什么。 这次课我们主要讲中世纪的大学以及基督教对现代科学提供的某些概念前提,但没时间细讲中世纪 …
下周起《科学通史》课换到教八306上课 上节课我们从原始人讲到四大文明古国。我们提到,人类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技术史,没有哪个人类文化是脱离技术的。有技术,也就有“知识”,每一种文化都在传承自己的知识。到古巴比伦、古埃及这些古老文明的时候,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了。 但我还是把古希腊认定为“科学”的起源,这就是说,这里所谓的“科学”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成就,也不仅是各种知识的总 …
在北师大度过了博士后的第一个学期,除了田老师每周的写作课外基本没有参与什么活动,存在感为零,想想确实不太像话,于是在田老师提示下,前两周参与了教研室硕士开题和博士预答辩等活动,刷了刷存在感,同时也了解了一下北师大科哲专业的风格和路数。 听着各种答辩报告,越来越觉得吴老师的教导很重要,特别是对“二手文献”之重要性的强调。很多同学(当然这不只是北师大学生的问题,北大的同学也不免俗)都只注重对一手文献的 …
前面说我下学期准备在北师大开两门课,一是公选课科学通史,第二门准备开一门专业课。不过北师大哲学系的专业课不能随意新开,必须只能认领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已有的课程,而大多数课程当然都被各个老师领好了,只剩下两门半分的课程无人认领,于是我就选了这门“学术研究导引”。 这门课虽然看似鸡肋,不过我感觉还是挺有意义的,其实很多本科生乃至研究生都不会写规范的学术论文,至少从我在北大的感受看,有必要上一上这类课 …
6月1日终于完成博士论文答辩,总算放下一桩大事,该逐步重建荒芜已久的博客了。先写两句答辩后的随感吧。 我的博士论文没有添加“后记”或“致谢”,直接是在结语的最后一段以反身考察的形式嵌入了一段对吴门师友的感谢。这一方面是我论文“自我缠绕”的设计,另一方面也是我不太想太刻意地在论文最后抒发一段感情。 之所以论文需要有致谢的环节,在我看来,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口语环境的确认和尊重。因为论文凡是得益于任何书面 …
最近何怀宏老师给一位大二学生的著作写书评,引起热议。何老师对《声西击东》一书所展示的哲学视野和现实关怀表示肯定,但也并非一味捧杀,而是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批评,他指出了韩乾同学一些学术概念方面的问题,也对该书的文体提出了看法:“作为学术论文,也还可以比现有的文章有更细密的分析论证和更严格的形式要求,而如果是评论,则可以更为犀利和生动有力。如果作者能够善用两种文体,且明确地将两者区分开来自然更好。”我认 …
投稿到现在,虽然小文章和书评发了不少,正儿八经的论文的发表情况还是比较堪忧,关键还是我太不上心了吧,就是在几个时间点的时候比较热心地“多稿多投”投了一批稿,大部分时间基本上放任不管。 不过我有两篇论文都因为版面费的问题而在确定刊用后被退稿了,这里的情况值得我说明一番。也许你会猜到我因为高傲固执之类的缘故拒付版面费结果被退稿,但实情要复杂得多,事实上我支持“版面费”,甚至于在某些情况下我宁可支付版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