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span>讨论</span>

哲学家的基本

昨天再次想到关于做哲学与哲学家的一些事情,起因是在QQ群上的一段讨论,摘下备案: 古雴 22:55:08 为了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鼓励广大学生关注国事民生,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系将开展以“学习十七大精神,关注国事民生”为主题的系列学习活动。第一场讲座具体内容如下: ……………… 古雴 22:56:09 说没有课的同学都必须参加,有课的同学可以开假条…… ……略去诸多讨论…… 古雴 23 …

传统教科书式的论争技法

问得好!传统教科书的毛病并不在于其观点怎么样,虽然我不喜欢传统教科书的许多观点,但这毕竟代表着某种大众化的理解问题的方式,这本身并不是太糟糕的。但问题在于其论证方式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教科书的策略是很厉害、很巧妙的(要不怎么会在苏联和中国有如此深远的影响?)。 类似的策略其实在很多其他的地方也经常使用。甚至我们也可能经常不自觉地使用。 简单说,就是自己竖一块靶子自己打。 比如说我要攻击XX …

在老师们博客上的讨论之:科学带来的问题都能靠科学解决吗?

http://blog.sina.com.cn/u/485ea879010007ko 转江晓原老师的一篇文章:科学带来的问题都能靠科学解决吗? 2007-03-30 21:16:43 科学带来的问题都能靠科学解决吗? ——与位梦华教授商榷 江晓原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733001117574176097.html 科学时报2007-03-3 …

关于“存同求异”的补充

今天在全球化问题课上正好讲到了文明对话的问题,我就鼓吹了我这套存同求异的主张,讨论中有许多问题。现在略为补充。 我承认多样性是一个现实。但这是个什么意义上的现实呢?从本体的层面上讲,差异当然在对话之先,多元共存这一事实是在开展多元对话之前就早已存在的事。但这是本体的层面,认识的层面又如何呢?从认识的角度看,那些差异之处可能被我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的自觉,却是在对话之后的事。只有与他者的对话中,在与 …

存同求异——一种多元主义的对话观

存同求异 “求同存异”是一个好词,当各方在立场和见解有所分歧的时候,先把敌对搁下,考虑那些主张是大家都认同的,先合作起来再慢慢协商那些分歧。 这种态度在许多需要合作的实践活动中都很重要,对例如生态保护等迫切的问题尤其必要。 然而,“求同存异”并不足以概括多元主义对待交流的态度,它是一种很好的合作的态度,却不全是最好的对话的态度。我要提的多元主义的共存对话观,不是“求同存异”,或许说“存同求异”更为 …

令人失望的马哲论坛

今天听了马哲的论坛。失望得很。题目是“对‘现代性’的超越与反思”,聂锦芳、张立波、杨学功和仰海峰,原来说有丰子义主持,不过丰老师没有来,聂老师似乎是宣称他的缺席不会对论坛水平影响太大,但我觉得这水平实在太糟了。 我不怀疑各位老师的学术水平,但作为向全校师生开放的论坛活动,这场论坛太失败了,简直可以说是丢人的论坛!至少马哲教研室的形象在我眼中变得糟糕。 只有仰海峰老师是发挥得好的,牛人不是吹出来的, …

期待偏执的思想家

我不会因结论的荒谬排斥某个理论,之所以有些东西必须鄙视,是因为其态度和表述方式。  前段时间读了师弟的关于孔子的文章,现在读到一个师弟所谓“欲望学”的“论文”。  有些文章是不能忍的,但我想大家知道,我目前明确持的是多元论的立场,我之所以排斥一些东西,并不是因为他们观点“偏激”。  观点偏激不要紧,别人可以做出反驳,不同的观点可以摆在一起交锋。然而,有些人态度也偏激, …

我与独断论或相对主义的区别——请留意我所有论述的基础

只是读我贴在博客上的那些随笔,可能会感觉我有独断论的倾向,我承认我的文字却是容易造成独断论并且不知天高地厚的误解,事实上,我自己觉察到了这种感觉,这才有了上一篇狂傲与谦卑的感慨。 但我和独断论者,尤其是那些所谓民哲是更本不同的!要了解这一点,首先不要遗忘我展开任何讨论之前的基础——我从不希望说服别人,我在坚信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认可其它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观点,我相信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论 …

傲慢的谦卑?

我的哲学称为星空哲学,有人说星空与雨水哲学,其实雨水的意思已经在星空中包涵了。星空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我说明档那句话的意思,即感恩和宽容;二是代表着对无限深邃的宇宙的赞美和向往;三是代表着在大自然的庄严和神秘面前的敬畏和谦卑。后两项基本也即是康德的意思。 在各种场合,我总爱强调谦卑的重要性,无论是面对大自然、面对先哲、面对知识、面对老师、面对前辈等等,我都强调谦卑。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强调得过多了一些, …

知道—想到—说到—写到—做到

读哲学到了一个阶段,多少会有一些提高。最初读哲学可能是完全的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到能够有限地理解一些东西,把读到的东西都变成知识记住,那就是上了一个台阶了——“知道”,这是最初级的一个台阶,但这是最基础的,没有知识的积累而就有思想,那只能是无根的思想。 从“知道”到“想到”,则是第二次进步,由我自己的体验看,相信很多人读哲学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能够与读到的一些思想产生“共鸣”,这时候的感觉是美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