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同求异
“求同存异”是一个好词,当各方在立场和见解有所分歧的时候,先把敌对搁下,考虑那些主张是大家都认同的,先合作起来再慢慢协商那些分歧。
这种态度在许多需要合作的实践活动中都很重要,对例如生态保护等迫切的问题尤其必要。
然而,“求同存异”并不足以概括多元主义对待交流的态度,它是一种很好的合作的态度,却不全是最好的对话的态度。我要提的多元主义的共存对话观,不是“求同存异”,或许说“存同求异”更为贴切。
多元主义不仅仅是对“多元”持以宽容。因此并不持有霸道的独断论或绝对主义的论者并不见得就会同情多元主义。多元主义不止容忍多元共存的现状,更是提倡和赞美多元性,而不是视多元共存为权宜之事。非多元主义的“宽容”只是“容许”、“容忍”,而多元主义的“宽容”则是“包容”、“容纳”。在多元主义看来,多元共存不仅不是权宜,而且是最美好的状态,多样性是需要保护、值得追求的,分歧不仅不可怕,而且可爱,而单调的、均质的、整齐划一的世界反倒是最可怕的。
如果各方的观点毫无相通之处,那便没有展开交流的可能;但同样地,如果各方的观点毫无分歧,那便没有展开交流的必要了。如果说“求同”是争鸣的最终的目的,那么这目标就是思想的死寂。正是有了分歧,才有了对话和争论,而只有在对话与争论中,人类思想的丰富与精彩得以展开。为什么非得执著于“求同”呢?
多元主义不仅“尊重”不同意见,而且“认可”它们。多元主义者相信由于视角或范式的差异,不同的主张可能都是“对”的,它们不仅可以暂时共存,而且可以并行发展、永远共存,就像不同的语言可以永远共存,并无优劣之分那样。
于是,多元主义者进行对话时,并不需要“求同”(指理论上的争鸣,而实践上的合作是另一回事),相反,多元主义者讨论的宗旨是最好地表达自己,促进互相的了解。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并增进互相了解呢?更有益的态度是“求异”。如果一味地求同,容易满足于许多表面上的共同主张,而差异和分歧容易被过多的令人喜悦的同感所遮蔽。例如在东西文化的对话中,如果过于注重共同点,凡西方有的什么东西就到中国古代找一个相似的出来说“古已有之”,这绝不是一种好的对话方式。始终以这种思路去考察中国的传统,最终将淡化和忽视中国的特色。只有在存着那些共同点的同时,积极探寻中西文化的差异处,才可能真正了解什么才是双方各自的特点。在对话中增进的不仅是对对方的了解,同时也在对差异的探寻过程中更明确地树立了自己、了解了自己。而当通过对话逐渐增进了对对方和对自身的了解之后,一方面当然可以“取长补短”,但更重要的则是“扬长避短”——把自身的长处,尤其是那些反映自身特色的长处,更好地发展起来。
这就是多元主义的对话观了。
2006年11月7日
避风塘
Pingback: 科科论坛第41讲:两种地方性知识(11月2日) | 随轩
Pingback: 养马岛会议之游记 - 随轩
Pingback: 阿伦特读书笔记 | 随轩
Pingback: 叶门聚会——旧文存档 | 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