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轩

结果遮蔽过程——《科学素质基准》与三聚氰胺

最近参与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评论,应邀给中国科学报写了一篇文字,和诸多老师的采访放在了一起,见这里。 因为字数限制,我不小心写多了,文章发表时经过编辑删改,其实删改得挺好,重点都保留了,而且减少了攻击性。不过我在这里还是把未经编辑的原文贴出来以供参考~   新近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起了许多争论,除了看笑话挑毛病之外,也逐渐有一些科学家和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学 …

我也来吐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最近科技部和中宣部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来大量吐嘈,我也好奇找来看看,看过以后也忍不住想吐嘈,然后就动笔写了(最近在刺激自己的行动力),本来只是想找几条网上吐嘈少的条目讲讲,写了之后才发现嘈点比想象得多,一不小心写多了,浪费了不少时间……不过写都写了,贴出来玩玩吧。 原始条目从官方文件中复制出来,我的吐嘈以“//”开头。   4/25补充评论:   这份文件传 …

“必也正名乎”——政治、历史与科学

最近中国的房产续期问题暴露出来,许多人这才发现原本理解的物权法中所谓“自动续期”只是误会,“自动”竟然并不包含“免费”的含义,而且究竟要续多少费也没个准数,温州说要交三成房价续费,然后又辟谣说还在研究。但问题是,如果规则早就订立了,为什么需要等到应用规则的时候,再去研究规则呢?订立规则的时候都做什么去了呢? 很显然,按照常识理解,“自动续期”应该包含“免费续期”,如果只说免费,那可能是还需要你做一 …

技术的自我实现(提纲)

今年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我肯定还是要参加的,这次我准备赶个时髦,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题目没太想好,要不就叫”技术的自我实现——人工智能的现象学反思“? 技术的“自我实现”有点儿呼应KK的“技术想要什么”的意思,人想要自我实现,技术亦然。而“人工智能”就是这一实现的过程与结果。 我关注人工智能,显然和一般分析哲学家所讨论的人工智能哲学视角不同(我也会尝试稍微涉及一些他们的问题),我的思考完全不是 …

说镜子(一):界面的构建

之前写过说垃圾(一)和说城市(一),这架势是系列文章,然而写完了(一)就没后文了,自己想想也是惭愧,其实说垃圾二、三的题目都想好了——“经济与金融”、“座架与缺席”,但一直就没动笔(你打我呀)…… 总之我的拖延症似乎已经到了晚期,得想办法救治了。治疗拖延症关键在于加强行动力,尽量在想到做啥的时候立马就上手做。所以,嘛,再开个(一)吧…… “镜子”是现象学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对象,之前我也经常讨论所谓 …

互联网+房地产=免费?

今年初的北上深房产“暴涨”让人绝望,感觉中国经济已经彻底放弃了软着陆的机会。我们都知道必须改革,但我真的不知道“翻盘点”在哪里。继续拖下去是可能的,参考朝鲜,但如果说真的还指望成功改革的话,不经历崩塌是不太可能的了。剩下的悬念无非是何时崩,从谁开始崩。 不是我唱衰中国,我向来认为中国的社会和经济要想迈进一个新的时代,必须经历全面的崩塌,只有全面崩塌,才有可能打破既得利益者盘根错节的桎梏,扭转种种陈 …

为什么害怕人工智能?——关于AlphaGo的杂谈

AlphaGo与李世乭的围棋大战正在进行,人工智能以3:0获胜,还剩两把荣誉之战,但结局基本没什么悬念了。 无论最终的比分如何,这场比赛的历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了。 这场比赛的的意义主要是象征性的,事实上,既然AlphaGo在去年已经打败了围棋欧洲冠军,证明了其棋力达到了职业围棋选手的水准,那么它全面战胜人类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当然,或许我们也可以说,从当年的深蓝称霸国际象棋开始,人工智能攻占围 …

过时的智慧 (《科学通史十五讲》自序)

我即将把我的科学通史课讲稿整理出版,原定书名就叫《科学通史十五讲》,但编辑建议换一个更加抓人眼球的主标题,我搜索枯肠,想了这么一个词:“过时的智慧”。下面是我对这一题目的说明,或者可以用作序言或导论中的第一节。当然这个题目没有最后确定,随时欢迎各位师友赐名~   理直气壮地研究过时之物 当我们说某件事情“已成为历史”的时候,意思往往是,它已经“过时”了。 今天的一个物理学家不必去引用牛顿 …

说城市(一):城市是什么?

芒福德关于城市史和城市规划的许多具体观点也许会有过时,但他对城市的本质及其意义的洞见却是绕不过去的。 芒福德从两个角度谈过城市是什么。他指出,城市是“一种贮存信息和传输信息的特殊容器”,是“社会活动的剧场”。 作为对照,我们可以看一看现代词典对城市一词的解释。如牛津词典说city就是a large and important town(一个大且重要的镇子),至于town,指的是a place wi …

去中心化的必由之路——谈谈比特币硬分叉,顺带说央行的数字货币

比特币面临1M的区块大小限制即将不够用的境况,需要一次重大的升级,但怎么升级呢,不同人提出不同的方案,如果一个向下不兼容的方案在没有取得共识的情况下就推出了,一部分人选择了新方案,另一部分人没有更新或者选择了其它方案,那么结果就是所谓的“硬分叉”。 前一阵有过XT,最近又有classic,但最终硬分叉似乎还是被避免了,很多人大概是松了口气,不过我倒是有一些遗憾,在我看来,硬分叉并不可怕,相反,它是 …

说垃圾(一):废弃之物到无用之物

我的博士后研究计划当时是要做垃圾史,惭愧的是,虽然与田老师合作一年多了,但这个题目下还没有多少推进,最后能不能写成出站报告,是有点堪忧的,一个妥协的办法是出站报告还是写技术史或技术哲学的内容,但在适当位置插入关于垃圾的讨论。 我要做垃圾研究并非心血来潮,或者因为偶然与田老师合作才想到这个题目,我认为垃圾问题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任何技术哲学家,特别是对现代性有所反思的技术哲学家,都无法回避垃圾 …

手机与烹饪有何关系?——技术之一与多

上一篇提到吴老师的一个核心质疑,即认为科学是单一的,技术是多元的。当时他举了一个例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分支毕竟许诺了最终可以还原到一个统一的基础,因此它们的历史发展也互相联系,然而各种技术之间,诸如手机与烹饪技术之间,有何关联?如果各种具体技术是互相独立的,那么它们在历史中的统一性从何而来? 我当时有一个简短的回应:各门技术之所以能够“统一”,是因为“生活”是统一的。而且我也举了例子,说明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