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110
开始活跃KKBBS的任务……上星期发报道贴试了一下水,结果发现那里不但缺水,而且完全就是沙漠嘛!这要从何入手呢…………
先老实一点,完成每次发科科论坛的相关内容的报道这一基本任务吧~
不过我这个帖子似乎不是新闻报道而是讨论了,我觉得新闻稿没什么意思,何况我也写不好,不如继续砸板砖,看看能不能稍微激起一点儿水花来……
科科论坛第41讲:两种地方性知识(11月2日)
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110
北大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论坛第41讲
时间:2007年11月2日(周五)下午3:30-5:30
地点:承泽园科社中心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吴彤(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主题:两种地方性知识
评论人:蒋劲松(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今天本来也是可能有激烈的讨论的,不过由于时间紧张,有点遗憾~~
吴老师最后“总结”的三个问题很到位:
1. 知识可能不是普遍的吗?
2. 地方性是否就是条件性?
3. 区分“起源的”、“辩护的”和“效果的”三种意义上的“地方性”。
吴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号称“非常厉害”,不过最后好像是被吴彤轻描淡写地蒙混过去了~ 其实我当时所提的第二个问题与吴老师的这个问题是相通的——科学可能不以普遍性为理想吗?如果不具备普遍性(并不是要求达到绝对的追求普遍性),那么何以称其为知识?如果不追求普遍性的知识,科学又何以作为?
这里的问题是,人们很容易能承认,“绝对”的普遍性当然是没有的,科学家们恰恰是承认了科学知识在任何时候都并非是绝对普遍的,因此科学将是不断进步的。如果说地方性知识的相关研究不过是揭示出了“没有绝对的普遍性知识”,那么这不过是一句废话。
没有绝对的普遍性,但同样也没有“绝对的地方性”。吴老师提到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也就是说知识毕竟是具有公共性的。任何一种“地方性”知识,也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知识。
如果说地方性知识的相关研究说到最后,仍然是承认“普遍性”作为科学的“理想”的话,那么它试图作出的贡献究竟在哪里呢?这就联系到苏老师提到的事情:说最能够让人体会到其主旨的是那个日本钟的案例。这个案例试图说明,日本原来的计时方式之所以被西方的计时方式取代,并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是因为日本在文化上被西化了。
这样一来,地方性知识的相关研究就可以与关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等问题联系起来了。因此事实上在这里“征服”这个词语是相当重要的。这个词语把知识和技术的推广与取代过程同文化的征服联系起来,暗示着知识的普遍化是由于“权力”,通过“征服”,而不是由于其真理性或有效性之类——按照吴老师的区分,如果同时坚持辩护的和效果的地方性,那么导致的就是一套地方性知识不可能在另一个地方得到认可,除非去“征服”对手。
但是吴彤老师回避了这个问题,最后他解释说“征服”指的就是“被其它地方认同”而不包含强力的意思。但这样一来就把地方性知识的相关研究的基本旨趣给否定掉了。而且使得原来的激进主张成了一个单纯的同义反复——最初的问题是,表面上的“祛地方性”是如何发生的。换句话说,问题就是说原本来源于地方性的知识如何可能被其它地方普遍认同?吴老师的回答是通过一个地方性对另一些地方性的“征服”。但如果说“征服”的意思就是“被认同”的话,那么整个主张就变成:“地方性知识被其它地方认同是因为地方性知识被其它地方认同”,就成了同义反复了。总而言之,要使得“地方性知识”言之有物,“征服”这种“暗示”是不该被弱化的。
于是我提问时就说,在地方与地方之间,在文化与文化之间,不一定总是要互相征服。但无论如何,总会发生沟通和交流。而“共识”既是交流得以可能的前提,也是许多交流的目的(顺便说一下,交流的目的不一定是求同,参考我的“存同求异——一种多元主义的对话观”及其补充),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势必要进行某种将地方性知识“普遍化”的过程。用“征服”还是用“被认同”来表述这一过程,意义显然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说地方性知识指的是知识总是根植于地方性的“文化”、“习俗”、“建制”(那也就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说法),那么仍然不能排除“普遍性知识”的可能性。因为既然所谓知识无非都是“人类”的知识,而人类作为一种物种,其多样性尽管丰富,但是毕竟具有更多的共性在。同人类与另一种物种的差异相比,人类的两种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差异简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也就是说,人类的文化和习俗尽管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但其一致性或共同性也是更加显著的。不同的语言毕竟能够相互翻译(当然翻译不能通过形式的程序来完成),这证明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之间毕竟仍是具有共性的。那么既然知识根源于生活方式,而人类的生活方式又毕竟具有共性,那么又何以不可能存在一种被各种生活方式下的人类普遍认同的知识呢?即便绝对的普遍性仍是不可能最终达到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去追求普遍性知识呢?因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普遍的共同性毕竟是确实存在的。
2007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