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片语第三集

只言片语第三集

l 他——我——你;“我”——自由;“你”——爱;“他”——实在。(别问我,我不知道我究竟想说什么)

l 当你抱怨别人没有理解你,乃至为没有人理解你而痛苦时,你首先应该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你是否理解别人(有没有人得到了你的理解,正如你希望别人对于你那样);第二,你自己是否理解你自己?如果你从不试图去理解他人,那又怎配奢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而如果连你自己都不能理解你自己(比如你的想法总是朦胧、暧昧、多变的,连自己都捉摸不定),那么他人又怎样可能理解你呢?寻求理解和认同,首先不是去要求他人来理解或认同自己,一个你深感厌恶的人说他认同你,你会觉得很高兴吗?总而言之,你需要的是去试着理解他人、认同他人。当然,最初的或者最根本的又或者同时的是,你先要去试图理解自己、认同自己。

l 以前我说康德的衣钵没有一个真正的继承者——因为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以及新康德主义者都试图以不同的方式取消“物自身”。但现在看来或许有一个人,叔本华是一个称职的继承者,而他对康德哲学的发挥和反叛确实更有资格称作对康德的继承。尽管我并不喜欢他的具体学说……叔本华批评康德引入“物自身”的方式不对,因为既然物自身是在认识的限度之外的,在因果律之外的,那么,就不能因“现象总需要有一个原因”而引入物自身。不过这个批评康德是可以应付的,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提到。康德所提供的并不是对物自身的证明,物自身是不能证明的,无论是用经验的方式还是先验的方式。我们不能获得物自身的任何知识,包括其“存在”与否。取消了物自身也不会对现存的任何知识造成影响(不过知识的拓展却失去限制)。康德只是强调物自身是人类(之自然禀赋)所需要的。

l 或许可以把日本原始的计时方式被西方计时方式的取代归结于文化上的征服亦即西化,但这一案例是经过筛选的,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许多相反的例子,比如阿拉伯数字取代了西方原有的计时方式,但看起来并非是因为印度文化或阿拉伯文化征服了西方文化所致。

l 今天在共青苑组织的讨论会上,我、鸭梨、大叔就一个问题的看法不约而同——哲学并不总是能给人带来“安静”的感觉的,恰恰相反,接触哲学往往使原本安定的心变得躁动、焦灼、不安。当然也有许多人是因为对生活的迷茫、困惑和不安而走近哲学的,然而这类人最好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哲学将带给你的很有可能是“病情”的加重。

l 哲学从哪儿入门?从哪儿都可以进入。哲学就像一张包罗一切的大网,无论找到哪一根线索,顺藤摸瓜,都可以扯出整个哲学来。

2007年11月3日

最新评论

  • “我”——自由

    2007-11-05 04:06:04 匿名 24.72.52.55

    自由:自己是自己的理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