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位哲学家,不仅要注意他字面上说了些什么,还要注意他文字背后潜藏着的情感和意旨。
这是解读哲学文本时的要领和乐趣所在。当然,就文本来解读文本:摘取出哲学家说过些什么,这是最初步的工序。然而你的解读若只是单纯地复述哲学家的说法,那么这种解读又有什么意思呢——我说的“意思”总是同时指“意义”和“趣味”。
如果说你能够把哲学家的思想用更简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哲学家自己为什么不这么干?为什么他自己会写得那么啰嗦?非要用曲折晦涩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论证?为什么不用一二三四的条目来清楚地表白自己的立场?
一方面,有时的确是哲学家自己无能为力,这也是正常之事,例如把牛顿力学整理成教科书的必不是牛顿本人,爱因斯坦本人也未必能提供相对论的最严谨简明的版本。但另一方面,特别是对于哲学家而言,他的文本中,不仅每一句写下的话都不是没有理由的,那些没有写出来的,或者没有讲明白的部分,往往也不是没有理由的。特别是,那些之所以哲学家不明说某些东西的理由(无论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往往反映着哲学家在其具体观点背后的,支撑性的信念、基本的思维方式以及对自己的定位等等这些更为重要的事情。
比如读亚里士多德,比如你注意到他在讨论本原问题提到“本原不能为数无限,否则存在就不可知了。”但存在不可知又怎么样了呢?存在为什么不能不可知?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更多的讨论。而这一“没有讨论”,正是反映了在整个亚里士多德知识理论中最基本的一个信条:世界是可知的。又比如说亚里士多德的元素理论和物理学中,为什么基本的性质是“干、湿、冷、热”?为什么基本的运动是“推、拉、带、转”?在这些摆出来的观点背后,始终隐藏着一只主动而触摸着的手,亚里士多德通过这只手来运思和理解世界,正如近代科学世界观的背后隐藏的是一双被动而旁观着的眼睛。
总之,解读哲学家时,不仅要注意他为什么说了这句话,为什么说了那句话,也要留心:有些话他为什么没有说出来,有些话为什么非要以这样曲折的方式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