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改变命运”

关于“知识改变命运”

最近看到南方周末一篇文章“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最近几天和家人和亲戚吃饭,也经常提起类似的话题。今天提到,复旦大学明年有可能完全取消高考裸考的生源——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自主招生等方式考入才行。这种举措当然会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学生考入一线大学的难度——光是专程来参加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的来回路费和住宿费,很大一部分农村家庭就负担不起,更不用说由于自主招生时考题的发散性,信息闭塞的农村学生也具有天然的劣势。竞赛类加分、艺术、体育特招等等更是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无缘。

 但另一方面,城市里的有钱人的子女也不好过,他们从幼儿园起就要开始拼死拼活,在学龄前认识一两千个字根本拿不出手了。从小学起既要应试教育,又要“素质教育”。而十几年苦读之后又如何呢?就算是学业有成,还是得继续做啃老族,不然你能买得起房子?你不凭关系、不做坏事,能买得起房子吗?

因此我爸也看出来了:“读书无用论”又该兴起了。但更糟糕的是,一方面读书没用——知识改变不了命运,该打工的还得打工,该啃老的还得啃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读,文凭仍然和待遇挂钩,虽然文凭不值钱,但你也不能没有呀。

所谓“读书无用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完全正确的。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听起来似乎是一条古今中外都有效的信条,但实际上恐怕是个国产山寨货,是中国古代的科举文化和西方启蒙时代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的糅合。在西方古代,人们的社会阶层,人的高低贵贱,由他们的出身和功业决定,并不是通过读书来改变的;而在西方近代,启蒙强调“平等”,原则上人与人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启蒙思想家尽管鼓吹知识,强调学习,但也不会讲出“知识改变命运”之类的东西。

在现代西方的语境下说,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几种,第一是启蒙教育,或者说普及教育、基本教育,大约是我们所谓的义务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是提供文明与野蛮的界限,是对一个文明的“现代人”的基本的塑造过程,谈不上有用无用,谈不上改变谁的命运;第二是高等教育,这就是不仅要达到作为文明人最起码的知识水平,还要去拓展人类知识的疆界,去钻研学术、造福人类了。高等教育培养学者或知识分子,这种教育如果说“有用”,那么也是对人类有用,而不是非得有改变个人命运的意义;第三是各种谋生的专业技能教育,这种教育才真正谈得上是“有用”的。

但在中国呢,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完全笼统的,人们根本没有意识来区分这三种知识——作为文化素养的知识、作为学术求知的知识、以及作为谋生技能的知识,而是把所有的这些都视为同一个“读书”的过程。大多数的家长以及他们的子女根本没意识到中学读书和大学读书的区别。另外,真正堪称“有用”的读书方式,比如职业技术学校,却被视为最低等下贱的一档。问题在于,我们之所以视专科学校为低等,并不是出于古希腊人那样崇尚超功利的纯粹学问的高傲情怀,反倒恰恰是出于“有用”的功利考量。专门学习有用的知识的学习方式却被崇尚有用的价值观鄙弃,通识素养性的和学术钻研性的学习方式反而被奉为最高,这种悖谬的逻辑加剧了中国教育的困境。

现代中国把西方教育制度的形式学了过来,但在骨子里仍是以科举考试的思路去理解。科举考试制度本身是一个伟大的创造,由此,中国古代的官僚阶层是相对流动的,在启蒙之前,没有哪个西方国家的官员选拨方式能与中国的科举制度相比。但是现在在“知识改变命运”中残留下来的,恰恰不是传统科举制度的那些促进公平和活力的方面,反而是那种高低贵贱的分别被保留了下来。“知识改变命运”的潜台词是,有一部分人的命运是凄惨或卑下,我们不去指望这种不平等的命运如何通过社会体制的完善而消除,而是要求那些命运较差的人们通过读书和考试才可能向上爬升,

中国的家长们为什么那么重视孩子的“学习”?为什么千方百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的终点是什么?家长们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基本文明素养而脱离野蛮和愚昧;也不是希望孩子们将来去钻研纯粹学术而为人类增添荣耀。无非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至于什么叫出人头地呢?现代的中国人和古代的中国人没有什么分歧,无非是“升官发财”罢了。

目的虽然一致,但其道路却变得复杂得多。古代的四书五经、八股取士,虽然刻板僵化,但是毕竟定位明确啊——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义务地学习这些东西,也不是非得自己去著书立说,也不指望用那些东西来置业营生。寒窗苦读就是为了金榜题名,直截了当。但现代就不同了,各种意义上的”知识“的意义在中国糅合到了一块儿——一方面这些知识是每个人义务地必须学习的;一方面又要攀登高峰,一路读到最高等、最前沿的领域才行;再一方面又希望通过读书学到营生的专业技能……这就造成了学生必定要不堪重负。

今天的中国人往往从不会仔细反省“知识”的意义,也不会把不同的求知方式分门别类。所谓“高等学府”只是初等学校的延续,只是“小”、“中”、“大”的线性区别。无论是当官还是赚钱还是做学问,都必须走过小—中—大这同一条路线。甚至,这一条路线还被赋予了道德上的义务性,仿佛农村的孩子绝不该“知天乐命”,而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才算上进,才算出息。在家里侍奉父母、传递香火的本分人仿佛成了愚昧和落后的分子,一定应该抛弃农村的生活方式,走向城市,走向最高学府,去学习最高深的学问才好。

“寒门子弟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这是一个糟糕的状况吗?真正糟糕的是以下一系列的教条:一、农村孩子理应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二、改变自己的命运意味着追求权势的攀升;三、只有通过一线高校才能更好地谋求权势。问题的出路也并不在于如何促进寒门子弟的名校入学率,而是在于从根本上转变“知识决定命运”这一信条及其背后暗藏的悖谬逻辑。首先,把作为文化义务的求知与作为追求卓越的求知区别开来,每个孩子都应当上学,接受启蒙教育,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应当上大学,都应当去探索最前沿的知识领域;其次,把追求卓越的求知和学习技能的求知区分开来,最高等的学府应当是探求最高深的知识的,但最高深的知识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赚到最多的钱或者培养出最高的官。

“知识”能够启迪蒙昧、破除迷信,但现在的当务之急倒是要破除对“知识”的迷信。

 

5 Comments

  1. @依芜: 晚清和民国,那时候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远未形成,义务教育尚未普及,高等教育更是凤毛麟角,和现在没有可比性。当然,一方面,当年的学者、教授待遇很好,也毕竟很稀罕嘛;另一方面,当时根本没有一个稳定的公务员系统,连稳定的职业都难找,那么“读书”的目的是民族救亡,没人会想要通过读书求取功名之类。因此我们现在看起来,民国时代的教育界和读书人看起来挺纯粹,挺理想,这是有其时代原因的,一味地说民国各种好,也是一厢情愿的。再说,现在的一些困境,也是在五四时期就埋下的,维新到五四的“启蒙”尚未完成,“救亡”压倒“启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基本线索,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反思“知识”的意义,从一开始我们就对西方的学术传统缺乏理解,因此往往只是学习西方的形式。比如说“义务教育”是学过来了,但是为什么每个人都有受教育?西方启蒙时代之后,之所以要普及教育,是同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对自由和理性的观念,对于平等的强调,对于“公民”的概念等等,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没有充分引入“平等”的理念,没有对“理性”的崇尚,也没有“公民”的概念(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实质是“公民教育”),就直接建立起一套义务教育的体系,这就难怪义务教育要变成洗脑的过程了。“大学”也是一样,西方的学术精神、求知的传统、对知识分子的尊重等等,都没有,只是把大学当做一个“大的小学”引入了进来。

  2. 风乎舞雩

    有日子没来了,更新的挺快啊
    倒数第二段:破除教条”农村孩子理应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怎么不加上破除教条”城市的孩子理应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次,我认为之所以大家不愿上专业技能的学校,原因是中国现阶段教育格局决定的。我咋认为纯粹启蒙教育(包括初高中)无法给你足够文化教育水平来适应当今的社会。高等大学相对开放的环境才可能让人有通识教育的可能。或者说研究生以上才被划分为高等教育为好,大学本科还算在启蒙教育中。学完本科爱去学技能知识也好,学卓越学术也好。
    现在人的想法不是可怕在高中以后不愿上技校而是上完本科后不愿上技校。
    再其次,大学还是人人有机会上的好,层际之间流动的开放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希望看见一个马太效应持续放大的社会。

    1. 城市里的孩子和农村孩子还不太一样,我一开始提到的那篇报道主要也是讲农村孩子的问题。农村问题是特别突出的。,所以我把它作为典型问题提了。
      关于现阶段的教育格局,的确如此。因此大多数的家长们也是无奈的,社会逼迫着他们让他们不得不逼迫自己的孩子去适应这个教育结构。
      中国的启蒙教育是极度缺失的,甚至连大学都不够。但如果初等教育足够人文化了,大学的确是不必人人都上的。尽管大学的核心仍然是通识教育,但大学的通识和中学不同,如果说中学完成了现代公民的培育,大学培育的则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对时代有所担当的,而一般的公民,老百姓,他们只希望安居乐业,踏踏实实赚钱养老,这并不是什么错误的事情。既然不是人人都必须做知识分子,就不是人人都必须上大学。

  3. 这篇文章导入人人后转发较多,有一些评论和回应,也转在这里吧:

    http://blog.renren.com/blog/7755/748308554

    GYD 2011-08-09 08:38
    这个真正糟糕的一些列教条,其更基层的原因是:无论在实际利益还是社会认可上都不断增大的等级差别

    古雴 2011-08-09 12:25
    回复GYD: 是啊,所以我说“知识改变命运”的潜台词就是命运的不公在加剧,应该做的不是努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等级,而是努力改变社会本身。本身并不公平的教育体系被赋予一种保障公平的角色,这是搞错了。

    ZL 2011-08-09 14:27
    改变社会本身,自然就包括改变作为社会一部分的不公平的教育体系。保证教育方面的公平,本来就是公有制的教育体系的责任之一。只是因为现实中等级差别的扩大,以及低等级群体的长期失声,使得这种责任日益落空了。

    ZYC 2011-08-09 21:06
    果断赞

    ZKQ 2011-08-10 10:50
    什么叫中国把西方的教育制度学来?考试制度是洋人从中国学走的。

    YHR 2011-08-10 23:54
    这篇文章完全在无病呻吟转移话题

    古雴 2011-08-12 22:30
    回复ZKQ:火药还是洋人从中国学走的呢,然后中国人就没再向西方学造火炮?数字还是洋人从印度阿拉伯人那里学走的呢,然后东方就不再从西方学数学了?文官制度当然是中国对西方的一个贡献,但现代中国教育制度的的确确是从西方学来的,现代中国教育制度究竟是从哪儿继承的?

    ZKQ 2011-08-13 00:24
    回复古雴: 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就是从公元589年那个朝代继承下来的。

    古雴 2011-08-14 00:11
    回复ZKQ:我觉得我们对何谓教育制度的理解有很大偏差。我理解所谓教育制度,一是哪些人需要学习,二是学习什么内容,三是在什么地方以怎样的阶段来进行学习,四是老师和学生的考核方式等等。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中还有哪些古代的传统呢?1904癸卯学制是学的日本的,1922壬戌学制则学了美国,我不知道你对这几次学制改革有何理解?不过,除非你真有独到的见解,否则就不要回复了,咱们聊不到一块儿~

    古雴 2011-08-14 00:19
    回复ZKQ:当然,我文章中就是说中国是把西方的教育制度“的形式”学了过来,而骨子里仍然保留着某种科举取士的思想,如果你反驳的不是这方面,而是想说在形式上也没学西方,那么很遗憾,形式上都是学西方的,当然包括学日本的。

    LQY 2011-08-14 14:01
    的确,不是每个孩子都应当上大学,但是决不是农村孩子就不该上顶尖大学!表示对作者的观点不敢苟同

    古雴 2011-08-14 16:58
    回复LQY:我有说过这句话吗? 我当然不会说农村孩子“不该”上顶尖大学。然而我认为农村孩子并不应该“应该上顶尖大学”。同样地,也不是所有的城市孩子都“应该”上顶尖大学。“不应该应该”不等于“不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目标的自由,不应该迫使所有人都去选择上顶尖大学这一条路。现在许多孩子想上顶尖大学,不是因为向往顶尖的学术,而就是为了出人头地改变命运。而这一目标原本不应该只通过这一条路才可能实现。

    LQY 2011-08-14 17:39
    回复古雴: 是的,作者没有这么说,但是通篇的意思不是如此么…充斥着城市人的骄傲不是么…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教育条件差异的扩大化,如果你亲身经历过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鲜明对比的话

    古雴 2011-08-14 18:08
    回复LQY:骄傲不骄傲的没办法辩解。不过我正是想说这个问题:所谓把基本素养的求知、追求卓越的求知和谋生技能的求知区分开来,正是要回过头来看教育条件差异的问题。关键在于,农村教育的关键问题并不是上大学机会多少的问题,而是上小学的条件就成问题。现在那些讨论寒门弟子上不了一流大学这些谈论其实是转移了矛盾,关键问题是他们根本就上不了入流的小学!我的文章作这些区分,也是想要把问题清理清楚。不要让大学来承担教育不平等的责任,教育不平等是基本的社会组织结构就成问题,是基础教育的问题,和上不上大学的没关系。

    古雴 2011-08-14 18:17
    回复LQY:我的意思是,现在你要谈教育条件差异的问题,就该去看一看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究竟怎么样,师资究竟怎么保证,校舍究竟怎么保证,关键是这些问题。而不是去谈论大学扩招啊、一流大学招生政策啊这样那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问题,但是另外的问题,而不是农村教育的首要的问题。确保了基础教育的条件,农村孩子上不上大学就不是问题。而现在我们不去在社会组织上搞好基础教育条件,而是反过来希望农村孩子先来考上大学,才好回去改变命运,这是荒唐的。先要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这靠的是社会制度的保证,而不是靠的孩子们自己去上大学!

    LQY 2011-08-14 19:06
    回复古雴: 好吧,如果你觉得你的文章真正表达出了你在回复所说的意思的话…试着用读者的思路,重读一遍,或许你就有感觉了…

    LQY 2011-08-14 19:09
    回复古雴: 我是农村的孩子,你在回复中所说的差异就体现在我和我儿时的伙伴的身边…

    古雴 2011-08-14 19:59
    回复LQY:我的文章是充溢着文化贵族式的“骄傲”的,这一点我并不否认。问题也并不是说城市人不该骄傲,而是农村人失去了骄傲。农村人难以骄傲,因为人们歧视农村人,这种歧视也被“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说辞掩饰过去了,比方说我说我不歧视你,因为我相信你也能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言外之意是,你如果考不上大学,你如果没改变你的命运,我还是歧视你。只有农村人不再是农村人而通过求学什么的变成城里人时,才会得到尊重。如果我说,你即便不去改变命运,你就是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也能尊重你,你也许根本不相信,反而觉得我还是在鄙视你,鄙视你学习的能力,或者是根本排斥农村人向上攀升。这个情况也是荒谬的。农民失去了骄傲,土地失去了尊荣,这不是因为农村人有没有机会考上大学,而是因为这个时代在根本上贬斥农村。通过增大农村人上一流大学的几率就能够唤回农村人的尊严吗?不可能!

    LQY 2011-08-15 09:37
    回复古雴: 你已经在不断的转移话题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