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第一次读书会

新学期第一次读书会

过了一个暑假,虽然有个别核心成员或工作或出国,但读书会还是要继续办下去。在新人的补充下,第一期读书会还是有7人参与。地点在我整顿一新(误)的周转房。

这学期读福柯的《词与物》。本来考虑读《精神现象学》,但由于读书会的主力干将凋零,总感觉啃不动。偶然听说晋世翔也在带着学生读《词与物》,我一想这本书还挺合适,不如咱们也读一读,足够难啃,但也不至于像《精神现象学》之类的那么艰难。而且在适当缺席的情况下跳着读也还可以。比较适合目前咱们这个相对青黄不接的团队。

读书会的形式还是一贯的方式:轮流朗读,每读一两段停下来评论和讨论。逐段细读,但不抠字眼,观其大略,追求总体的启发和理解。今天读了大概一个半钟头,只读了前言部分。

因为正好赶上十一,在启动读书之外,同时进行聚会联欢。虽然我们读书会的风格是以聚餐联欢为日常,但今天尤其热闹了一些。三位女生加上一位苦力在下午1点时就前往沃尔玛采购食材,下午读完书后,就一起动手,搞了一顿丰盛(如图)的火锅。

吃完火锅,在收拾残局的同时,个别同学进入了短暂的“电子游戏”环节,使用了我特别购置的红白机,分别玩了会儿魂斗罗、冒险岛、坦克大战等等。这些古老的游戏确实是非常耐玩的。当然以后有机会我可能会配置高端的游戏机乃至VR,不过其实七八个人的读书会不太适合这种一两个人玩的项目,所以也只是见缝插针玩两把。

最后是适合多人聚会的游戏项目:桌游。时间只够玩一把《阿瓦隆》的,不过效果不错,新学的同学也表现出色。

读书会应该会保持每周一次的频率,但具体时间还会根据主要参与者的情况做调整。平常情况下不会总那么丰富,但至少会读完书后叫外卖吃一顿。聚餐以AA为主,有时也会由我请客。也随时欢迎其他同学申请加入。加入方法是只要找到现有的读书会老成员跟着他过来就行了,一回生二回熟。

 

9 Comments

  1. 梁博义

    现在读书会都比较难开啊,以前在南大学生组织起来的都很容易坚持不下去。晋世翔老师那里应邀去参加了一次,他在那边有点独自坚守的样子。

  2. 符浩

    胡老师,想来想去似乎在这个标题下问这个问题合适些。我读书不够精、范围也窄,好似有种感觉,就是我国反辉格主义的科技史,还是比较关注传统的科技史内容,比如言必提及古希腊、大抵上会沿着牛顿那趟线儿等等。我发现,经院哲学后直接跨到了培根,当然各名家及其著作多少会评述一下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但是无一例外都简化了一个内容——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科学技术、工程及医学研究。国外学人的著作我粗粗读了十五本,他们中一部分形成了一个看法,如果列奥纳多出版了他的笔记,那么他是当之无愧的“近代自然科学之父”而非伽利略。我觉得这段研究中更重要的其实还是反辉格主义的见解,将这段遗史放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个时期科技史沉浮的代表来看。然而以我的学力不太能够想到更加有学术意义的见解,一个没有接受同时代正规教育的人在专业路径以外到达前沿领域,这段过往值得去追索吗?(就在我写下加粗那句的时候同时也想到了莎士比亚,如果说在那个时代尚可以实现,那么在学科深度已然很深的当下,这会是天方夜谭吗?科技史要研究史还是研究人等等一系列出发点我也没有明确辨析。)问题提得不好,还望见教!

    1. 符浩

      这个问题提完自己觉得很含糊,读书读得含糊,所以问题问得也不好。我只是对中文出版物里 lack of this issue 产生了疑问,却引出了很门外汉的呓语。

    2. “经院哲学后直接跨到了培根”当然是不对的,事实上,我们吴门的好几个同学都在经院哲学到培根之间那段时期做文章,比如张东林关注符号代数的兴起,蒋澈关注“自然史”的兴起,王哲然关注透视法及光学的变迁,高洋关注赫尔墨斯主义……这些线索都跳出了传统上注重哥白尼到牛顿的典型套路,重新揭示了文艺复兴到近代早期科学史的多元面相。我感觉和他们的工作相比,达芬奇反而是一个相对传统的研究领域。因为上述我提到的这些领域,并不是相达芬奇那样并没有实际对同时代的学界产生影响,上述线索都在科学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科学兴起的前因后果,只是因为过去的辉格史观而受到忽视。研究达芬奇的科学思想当然也是有意义的,但在我看来还是我的师兄弟们做的工作更有意义——同样是揭示以往被忽视的东西,一方面是某些因为当时就并未发表所以从未产生影响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当时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因为后世的历史观念而被忽略的东西,我个人认为后者更值得去挖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