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史的强纲领

媒介史的强纲领

今天的开题报告挺顺利~感谢各位老师的照顾~老师们也提了不少建议,帮助我更好地理清线索。

一些问题在这里补充一下,首先,我的论文当然也是定位于科技史与科技哲学的学术圈内,因此并没有希望把那些传播学界内的接纳媒介环境学的学者们扭转到技术史的方向,媒介环境学当然可以在传播学界生根发芽,但我强调的是不能局限于此地,我的工作是把媒介环境学的传统引流至技术哲学界,但并不试图去传播学界让它断流。

另外,“从技术哲学出发解读媒介环境学”确实不是一个最终的题目,而只是一个研究“主题”,是一个论题方向。我理解所谓“开题”的题是主题而不是标题的意思吧。至于最终起什么标题,还有待斟酌设计。现在这句话也许可以作为副标题。关于主标题,我设想过“媒介史的存在论纲领”或“媒介史的强纲领”这样的题目。

我把媒介环境学定位于一种技术史纲领,但这种史学纲领还可以有大小强弱之分。一方面是“史学”的范围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历史就是研究人类的文明史,而广义的历史包括“history”的本义,一切经验性的、以实际考察、观察记述的方式进行的探究都可以算作“史学”,因此对当代现状的社会学、人类学或文化研究都能算作史学的范畴。另一方面是“媒介”概念的运用范围可强可弱。弱的纲领是把媒介技术看作所有技术中最重要或最主导的一种技术来写技术史,比如说我把印刷机看得比蒸汽机更重要。而强纲领则是把一切技术都看作媒介,包括蒸汽机、榔头、钟表、社会制度等等,都属于“媒介”的范畴。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榔头也是一种传播媒介,或者说交流的中介(说“传播媒介”在中文中不太好理解,其实communication就是交流),因此也都拥有“信息模式”和“传播编码”。

也就是说,我前文引到的媒介环境学的“官方”定义,其中“技术和技艺”与“信息模式和传播编码”之间的分隔符,按照弱纲领,可以理解为“技术和技艺,特别是信息模式和传播编码”;而按照强纲领,可以理解为“技术和技艺,或者说信息模式和传播编码”。

其实这种强纲领并不新颖,海德格尔一方面强调人总是寓于用具,另一方面强调人总是与他人共在,这就蕴含着把一般工具看作传媒的一种思路。另外,其实”编码“一词是我对code的翻译,我们立刻能联想到芬伯格的”技术代码“(technical code)概念,本科时读芬伯格感觉这个”code“不太好理解,现在就明白了,这不就是”媒介即讯息“的翻版嘛。芬伯格说的正是,每一个技术都携带着某种代码,也就是说,除了完成特定的任务外,对一种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同时也是在传递某种信息,参与着人类实际的社会交往,这种信息被编码于技术之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