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回忆一下我的成长经历:东格致中学

随便回忆一下我的成长经历:东格致中学

——————————————(续前文)——————————

东格致中学前身为浦明师范,我们是东格致招收的第二届学生,我们上学的时候还有几届原来的浦明师范的学生,其中几位老师还曾在我们那里实习过。东格致的傅校长是原来的格致中学的副校长,离开格致以后欲自己闯一番事业出来,于是便有了东格致中学。

当时我们正赶上第一届取消重点初中,除了华二等四所学校仍多保留了一年重点初中以外,其余的名牌高中的初中部都被迫取消。所有公办初中都“就近录取”,这即是我深恶痛绝的教育改革的“抹平政策”之一。好在此时民办中学恰逢其时地开始兴起,因为民办中学可突破就近原则,灵活地招生。这种灵活性既体现在可以为有权有势的、出得起赞助费的人们的子女提供方便,同时更体现在可以以尖子班和各种优惠吸引优秀的学生。许多被取消了初中部的名牌高中也纷纷“培植”起一个相应的民办中学,提供师资和其它支持,改头换面地继续招揽学生,为高中部提供稳定的生源。那些特别的初中在名字上往往就一目了然,例如“东延安中学”等等。不过东格致与东延安不同,名字里带“格致”仅仅是想借点名气而已,在师资和建制上与格致中学毫无瓜葛。

我们进的是3班,在曹光彪小学时是在2班。学校都是有意避开“1班”的,目的是掩人耳目,官方的解释绝对不会说我们是“尖子班”,编为3班的用意是表示我们班与普通班“并无分别”。直到高中时那个官方认可的“全理班”才能无所避讳地编作1班……

东格致的这一“特色班”由男生和女生组成……这不算是句废话,因为事实上靠竞赛成绩被“挖”进来的几乎清一色全是男生,女生则是学校为免阴阳过于失衡有意“调配”的。全班41个男生、15个女生,女生多为从非竞赛的学业成绩最优秀的同学中选取,具体的我当时也没有关心。

不过也说不清那些女生与我们混在一块究竟益多弊多,记得最早时有一次数学测验,对我们搞竞赛的而言只是一般的难度,很多人都是一百来分的,然而貌似有位女生只考了个位数的分儿,大概就猜对道选择题,害得她大哭。好在整个班级虽然始终分为竞赛与非竞赛两路人马,但终于还是较为融洽,最后的出路也普遍不错——要注意我们毕竟是尖子班,没有“差生”。

在理科竞赛方面,男生与女生的整体差距是如此显明的事实,只要不是盲的便不得不承认男生比女生更适合奥数。当然,也有不少女生奥数搞得很好,更不是所有男生都一定适合搞奥数。为何许多人不愿正视人们天生就有多样性的潜质这一事实呢?真正最好的教育制度决不是去抹平人的多样性,而是尽可能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各人的潜质尽早地得到展露的机会,以便因材施教。

后来在初中的竞赛中成绩优秀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早已在小学时就已崭露头角,“半路出家”参与竞赛而取得顶尖成绩的在极少数——在上海的环境下几乎就是没有,这或许正是上海当时的教育环境较好的缘故,那些潜质突出的同学往往都能够得到展露的机会从而在较早时就得到特别关注,有些半路出家而成就突出的人往往不是后发制人奋起直追,而是因为小时候根本没有想到或没有机会来搞竞赛。为什么现在竟要整个取消小学奥赛?为了“素质教育”,哈,素质教育,哈,减负,哈哈这些好听的词儿……

自我刚入初中起,正是所谓的“素质教育”改革开始闹得红红火火的时期,当时还尚未提出“减负”,光一个“素质教育”就闹得够呛。不过现在想来这样一闹也好,对我的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是有重要意义的!

从预备班还是初一开始,我就经常在语文课布置的日记、周记和作文中或明指或暗讽地批评教委的和学校的教育政策。当时是批评学校为主,但也已对整个教育改革颇为不满了,学校的表现让学生们过早地接触到的是什么?是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取悦上级,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功利和虚伪。当时我的矛头更多地指向学校的虚伪,这现在想来当然是有点幼稚的,学校是不得不功利和虚伪,这是由教育体制的大环境造成的。所谓法不责众是有道理的,这个时代的潮流是浮躁的,民众功利、家长功利、学校功利都是大潮大流,然而唯独教育部门应该自律——因为只有制定政策者才有可能自律、才有一点儿摆脱时尚的可能性,要求广大的群众自律是不可能的。老百姓或许可以以潮流如此而推卸责任,学校或许可以以身在江湖身不由己推卸责任,但掌权者不可推卸责任。即便制定政策时有再多无奈、再多难题,但这却是唯一可能的“主动”行为——权力越大责任越重,谁掌权谁负责!教育部门的应为自己的朝令夕改、毫无主见、盲目跟风、不切实际等等感到羞愧!

当然,我又不能寄希望于掌权者如何改进,做学术的写作的读者始终是所谓的知识分子们,这个时代的病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去反思、反省。

从初中开始,我在语文就开始完全倾向写议论文了,抒情、叙事的文章写得越来越少,我的原则是:凡是能写成议论文的,必然写成议论文!记得有次把“一件礼物”为题的作文也写成了“论朋友与礼物”之类的议论文,气得语文老师哭笑不得。

初中的语文老师姓郭,是山西人。上海人确实有根深蒂固的排外倾向,“外地人”=“乡下人”=“乡巴子”,对这位语文老师,我们一开始也是另眼相看的。由于我们班级的特殊性,家长们拥有极高的发言权,在第一年我们就有许多家长们联合起来试图“炒”掉郭老师,好在并不成功。随着接触的深入,我们的偏见也日渐消褪了,郭老师真的是一位可爱的老师。上海人的排外心理并不可怕,上海人的优越感确实有其理由。其实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几乎所有现在的“上海人”上溯三、五代都是外地移民,真正的上海本地人如“浦东人”反而经常遭到类似乡下人的待遇。上海人并非不好客,更不是不能容人,只要外人能适当地体谅上海人的优越感,恭维一下上海人的骄傲情绪,其实也是很好相处的。

班主任张老师,是一个严肃的中年妇女形象,管得多、唠叨多,许多同学并不喜欢,甚至很抵触,这当然是正常的。不过我一开始就似乎很能够理解老师,虽然我的性格早已变得开放,能够很好地和同学交流,但我始终在性格是离群的、是特别的。我不仅以同学的视角思考,更是从一开始就能够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理解老师的难处,尤其是能够理解“老奶奶”式的老师。我在最近也偶尔自嘲为“老年人”,实在是因为我一向最能够接受“老”人们的行事。

当然,张老师虽为特级教师,其教育手段确实还是有一些不能令我满意的地方。例如她对待那些“不听话”的“差生”的态度,似乎是带有厌弃的感觉,我则主张对学生都该注重表扬、看重优点,批评和指责总是不该的。而且,对于有些性格特别的同学,越批评越猖狂,甚至最后发展到以与老师叫板为乐,这时候批评更没有意义了。

数学顾老师当然是与我们最为亲切的老师了,是浦东人,当过游泳救生员,待人亲切,教学认真。说实话,教我们这么一个班数学实在不容易,因为全班的数学水平实在参差不齐。既有连一般初中数学都学不过关的,也有最顶尖的奥数尖子,作为数学老师,至少要有针对数学“差生”、一般数学的优秀生、搞竞赛的、奥赛顶尖选手这四类人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既要照顾尖子,又不能放弃“差生”,又要保证竞赛,又要注重中考,一个人罩过来实在很不容易。事实证明顾老师是一位最优秀的教师。教师的优秀主要在于其热情之心,若没有认真、负责和热情、亲切,光有数学实力是当不好教师的,顾老师要比二附中的数学老师好上千万倍。

预备班时骨折过一回,荒废了近一学期的体育课,本来体育就是不行,这么一荒废就再也跟不上了。体重也不断飙升,在中学里我始终是一个胖敦形象,直到高三突然在无心之下减肥大成,后叙。

某学长在这期《共青苑》上有篇文章说胖子缺少一项重要的“权力”就是“忧郁”。胖子无论在哪里总是一个逗乐的形象,确实不适合做一个忧郁青年,确实遗憾。好在我本身也不怎么需要忧郁,不过确实是有碍于“玩深沉”……

初中里参加了许多数学竞赛。华杯赛是一等奖,可惜没有进入总决赛;几次“希望杯”都是三等奖,包括后来的高中,每次参加希望杯无论是预备班时跨级参加初一、初一时跨级参加初二还是初二时参加本级的,全都是三等奖,我已经有大约四、五个希望杯三等奖了,想来有点好玩……参加过一次上海—昆士兰数学友谊赛,貌似是跨级参加的,先在通信赛中得了90分,与班里另一位90分的同学抛硬币获得了与得满分的那位同学一起参加最后的友谊赛的资格。上海一共10人(?),和澳大利亚昆士兰来的10人一起在上海的进才中学比赛。这次比赛见识到西方人的初中数学水平与中国人的差距,比赛是每两位上海学生和两位昆士兰学生组队比赛,我们一组的正好有个中国留学生,题目简单得就是在玩,最后是我们组获胜,而我靠第一轮的速算比赛比我的搭档早叫2秒钟而获得了最佳个人称号,拿了个奖杯玩,另一个昆士兰方面的最佳个人当然毫无悬念地被那位中国留学生获得。这个竞赛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只是好玩罢了,可惜的是该友谊赛隔年交替在上海和昆士兰举行,若错开一年,我或许可以有机会到澳大利亚玩玩……

还有一个全国初中数学夏令营的,我们学校有三个名额,还是我们三个,只是不需要抛硬币了。去海南岛玩了几天,我的成绩是一试二试和总分都是一等奖,不过这也没啥实质性意义,海南岛的早饭真是甜得可以!可惜的是当时顾老师没有安排我们在竞赛之余多玩几天,所以只是在海口市转了转,连海都没见到……

在东格致混得算是不错的,还得了第一届的“东格致之星”玩儿,一共评了6个人,只有我是因奥赛评的。其实论实力轮不上我,至少也是大家差不多,我唯一多得的无非就是那个昆士兰友谊赛的最佳个人吧,实在侥幸。

当然,以上这些竞赛都是玩儿,对我们而言真正重要的竞赛只有一个:上海市数学联赛。这才是决定命运的竞赛,在初三的12月举行,这场竞赛的前50名左右可以说高中是可以随便挑了。从小学起我的运气就一直奇好,关键性时刻发挥正常,得了并列14名,恰好挤进一等奖。使得我在高中的选择上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

随后在第二年的3月份?反正过了几个月有一次初中物理竞赛。我们参加完数学竞赛的,名列前茅的升学无忧,没啥事做,便也去搞物理竞赛了,那些数学竞赛失利的同学想要保送名校,也只好在物理竞赛上孤注一掷了。物理竞赛的效用仅次于数学联赛,若获得一等奖(三、四十个),也是名校无忧了。数学好的学物理轻松便当,东格致的物理老师并不出色,学物理主要是自学的功夫,我啃了几个月物理书,结果侥幸也得了一个一等奖。说侥幸是因为闸北区为了徒劳地限制人才外流,竟不提供许多同学的参赛资格,若强悍无比的市北中学全部参赛则恐怕我连最后的实验赛也无缘参加了。

我们的初三生活是极不正常的。因为过了初三前的最后一个暑假后便进入了竞赛的冲刺阶段,一开始我们这些搞竞赛的同学被安排到了教室后排,所有的课程全部有权不听而自习做题。不过即便这样,由于搞竞赛与不搞竞赛的两群人都有很多,互相毕竟有许多干扰,最后由我们的家长们出头,与学校达成协议:我们这些坚定搞竞赛的同学可以完全不参加正常的教学,若竞赛失利不能获得保送的责任自负。于是我们便成天呆在在图书馆里自习。这其实也很正常,在闸北区市北中学恐怕更加厉害,东格致并没有专职的竞赛教师,所以更多依靠自习。

在劳动节之前我们一直没有参与正常的课程,在竞赛完成、大局已定的时候更是潇洒得很,最后甚至连学校也不需去了。

东格致自知是留不住人的,连格致也留不住我们,所以他们也几乎没有做多少挽留的努力。我们上一届有一位同学被格致留住了,条件据说十分优越,免学费是无疑的了,好像还提供一间独立办公室的样子……但毕竟是人往高处走,我们只会在“四大名校”之间挑选。所谓“四大名校”,是华师大二附中、上海中学、复旦附中以及交大附中。这四所学校是仅有的被市教委允许“明目张胆”地设置“理科尖子班”的学校。招生方法是在劳动节时举办一次“四校联考”,在初中市级数理化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同学有报名的资格,每人选择其中一所学校报考,若被录取则可跳过中考获得保送。不过事实上这一考试的用处不大,因为录取工作是灵活地掌握在各所学校手里的,所以一般那些名次较高的同学都能在事先得到“承诺”,只要选择那所学校就一定会被录取。

在手里拿到竞赛成绩作为资本以后,我们便组成一群整体活动,到各大名校参观,自然有专人接待介绍。因四大名校中的交大附中只是凑数的,实力与其他三所学校不在同一等级之上,故而从来不被考虑。复旦附中有一定实力,不过离另两所有明显的差距(虽然差得不远,但确实只能排老三),所以最顶尖的学生很少考虑。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这群人兴师动众跑到复旦附中“参观”时,对方只是派出一个负责招生的中年妇女来接待,说起话来两眼向上翻,一副你爱来不来的嘴脸。当时更吸引人的是上海中学,去参观时由副校长和我们认识并认识我们的著名的专职数学竞赛的教师冯老师接待,亲切得很……

上海中学优点众多,首先是历史悠久,而且是从来就没有初中部的,去访问时校长特意点到了这一点,其实是婉转地揭了二附中的短处。因为二附中之类原来初、高中部并存的学校由于最近刚刚取消了初中部,其中的教师、资源、建制方面都有一定的遗留问题。另外,上海中学150亩大的优美校园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第一印象。更关键的是:上海中学的数学竞赛实力首屈一指,在各大名校中,只有上海中学有一位实力毋庸置疑的专职的奥赛教师。我们之前在业余数学学校读奥数的时候就已见识到了冯老师的厉害,他参与编写的奥数教程也为我们所知,加上他的专职性,从来不需为普通的数学教学费心费神,当然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附中当然也不差,这里有全国最好的物理教师和化学教师(后叙),但数学方面的实力差远了。不过对我来说,二附中有一项至关重要的优点——“全国理科班”!这个班在全国招生不超过100人,在北京有三个班,在上海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一旦进了全理班,便自动获得了名牌大学的保送资格,虽然有包括华师大在内的全国七所名校可选,但事实上一般只会选择北大、清华、复旦和交大,最差最差的情况也就是进交大了,倒数第一名也可以在交大任选专业。条件是首先要获得省级或以上数理化竞赛的一等奖才有报名的资格,有了报名的资格之后还要参加七月份的全国统一考试,这一考试可没有什么事前承诺可言,完全凭实力,挤不进前百名就上不了!所以是有一定风险的。

也就是说,二附中有两个理科班,一个是靠四校联考选拔的“上海理科班”,另一个是七月份才能决定的“全国理科班”。

按照不成文的约定,若是在四校联考中选择了复旦或者上中,即便是一等奖,也不能再考全理班了,想进全理班必须先进上理班。现在的情况是:全理班无疑比上中诱人,但上中却比二附中的上理班要好得多。

最后经过反复斟酌,我还是选择了二附中。这个决定与父母无关,完全是我的个人意志。这大概是我一生中完全自主地、在有清晰的意识和思考的情况下作出的第一个决断,从此以后我人生的所有重大决断将完全由我自己把握了。

总之,进二附中的上理班是毫无悬念的,二附中的上理班招了六、七十人,明显是预支了二十多人进全理班的。理科班从五月份招生完毕后不久就开学了,上数学和英语等课,因不想让我们再荒废整四个月那么久,总之,高中生涯开始了。

虽然在初中时写日记常常讽刺学校,但离开之后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感了,东格致也是最可爱的学校。可悲的是,东格致即将不复存在了!据说今年上海的所有“公办民助”学校必须转制,要么改公办,要么转民办,要么被其它学校接收,要么散伙!东格致正是“公办民助”学校,这种学校其实是享受了公办和民办的双重好处的,公办学校的好处体现在政府支持以及教师待遇方面,而民办学校的好处体现在招生的灵活性方面。而现在若改制为公办,则留不住教师,若改制为民办,则招不到学生,实在是两难的选择。最后的结局却比两难还不幸——东格致竟然被一所旅游职校接收了!东格致停止招生,送出现有学生之后教师将全部“发配”……据说这里头的问题并不简单,是有某些“阴谋”的,实在是因为东格致中学地处浦东陆家嘴黄金地段,但教育建制却归黄浦区所有,而这次强制转制中东格致还有一层选择是仍归黄浦区或者是改投浦东新区。上海市寸土寸金,何况日益繁华的浦东黄金地段,若东格致决定转投浦东新区,则黄浦区教育部门不仅仅是失去了一所说优秀不优秀的中学,更是失去了一块好“地皮”!因此黄浦区教育部门竟快刀斩乱麻,来一招兼并整合,失去一所小有名气的中学事小,失去一块千金难买的地皮事大!可怜东格致在上个寒假时还在张罗着搞十周年校庆,还问我们要了在北大的照片,大家开开心心的,还没到暑假时就改成张罗着吃散伙饭了。可悲!可叹!我与“教育改革”结下的恩怨恐怕是终身难解了呵呵……

——————————————(未完待续)——————————2006年7月26日

最新评论

  • 啦啦啦

    2009-12-01 21:18:19 匿名 218.81.241.30 

    我是格致地

3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