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待“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西方现代价值观”的态度

关于对待“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西方现代价值观”的态度

现代社会,尤其是当代的中国社会,其突出的困境在于信仰的危机,即价值观的迷失。

说价值观迷失,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完全是两回事,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现在人们的价值观不是丰富了、多样了,而是迷乱了、缺失了、出现了空白。

在现代,在工业时代以至信息时代,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但人与人的距离却变得越来越远;人们所认知的生物种类比任何时候都多,但物种灭绝却比任何时候都快;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卖命地工作,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不明白劳动的目的;人们的寿命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长久,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不清楚活着的意义;人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能探索物质的本质,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不了解人的本质……

人们在辛苦地做着什么,人们也懂得怎样去做,却忘记了为什么要做,探索和劳动丧失了其最初的意义却变成了某种习惯而被延续着。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激进派,较普遍的共识是:我们需要反思或重建我们的价值观。而问题在于,如何反思、如何重建。

当代中国的价值观现状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崩塌,一方面是西方现代价值观的涌入。那么重树价值观的出路也就有两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面,和汲取西方现代精神的先进处。而这两条路并不是冲突的,事实上,我们需要同时在这两个方向上做努力,而我本文想讨论的,并非这两条路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我们在进行这两个方向的努力时,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

对待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我们经常听到的是“去除糟粕、保留精华”这种论调,这句话本身并无问题,但我听到人们在使用这句话时,往往总是感觉不舒服,原来这种态度本身就是成问题的!按照这句话的思路走,看似是在找“精华”,实际则总是在挑“糟粕”。人们乐此不疲地挑毛病,忘了自己更该做什么!一大堆果子,有甜的有烂的,你是“去除糟粕、保留精华”吗?首先是烂的很多你挑不完、第二是你掏来淘去乱搅和一不小心恐怕把好果子也给搅烂了、第三是你越挑越气越挑越愤最后恐怕没有好好享受体味甜果子的心情了、最后是你挑成习惯了恐怕忘了你的使命却面对你挑出的山一般高的烂果子堆而沾沾自喜引以为豪……显然,一堆好果子和一堆烂果子混在一起,聪明人会选择挑好果子,挑出一个就可以品尝一个、好吃又有营养,个中好处你的肚子最明白。虽然那些挑出山样的一堆烂果子的人看上去“成果斐然”,殊不知他们的肚里始终是空的。

去除糟粕没有错,保留精华也没有错,有问题的是贯彻这八个字时的心态。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是非常多的,如果我们把去除糟粕列为首务,我们往往会发现这项工作是做不完的,因为糟粕太多了,挑是挑不完的。于是许多人便容易就此沉浸在这种虚幻的成就感中,自以为完成了许多批判性的工作,而他们的“成果”表面上看也确会斐然,因为在传统文化中挑出陈腐落后的东西是相当容易的。但是,如果我们挑出一大堆烂果子后,在自以为是中忘记了去享受那些好果子,那么我们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的传统价值固然是陈腐落后,但这是相较于西方现代文明而言的,这是不同时代的对比,这种对比是很不公平的。与同时代的西欧相比又如何呢?拿中国的唐宋与西方的中世纪相比如何?拿中国的郑和下西洋与西方的黑奴贸易和殖民掠夺相比如何?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与西方传统的价值观相比,还能够那么理直气壮地说中国“落后”吗?我们不能忘记,西方的现代文明并非凭空而起,而是是建基于“陈腐”的中世纪与“血腥”的殖民时期之上的,那么我们思考中国怎样树立起现代文明的价值观这一问题时,便可以参考西方是怎样在其传统基础上产生出现代文化的历史经验。

我们注意到,西方文化的发展并没有经历过一个对传统价值全方位的否定和批判的阶段。恰恰相反,西方文明走出中世纪的黑暗是通过“文艺复兴”——是追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传统;而新教的改革喊出的口号是“回到《圣经》”——是返回到基督教文化的根源去。可见,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指认和重新阐释,正是树立新的价值观、走出文化困境的有效道路!

吴国盛老师说得好:“文化危机的克服通常主要靠激活自身内在的修复机制、治疗机制来解决,其他文化之可能起辅助作用,而且这种辅助作用也只能通过对母文化的创造性阐释发挥出来。”(《自由的科学》第5页)无论我们在汲取西方现代精神的道路上做了多少努力,如果我们不能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力量,我们所树立的价值观永远是无根的价值观,反而是进一步加重了我们的迷茫——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因为不知道自己源于何处,所以也不会知道自己将去何方。

中国古代传统是我们的“母文化”,而西方则是现代化的“先行者”。对待“母文化”,自然应该持某种类似于对待母亲的心态。我们可以“客观地”去评论,说母亲的思想是老化的、陈腐的等等,这些都没有错,而母亲当然有许多值得我们聆听、值得我们传承的教诲,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对母亲持着“批判”的态度去审视呢?我认为,像孩子般低下头来静静地倾听母亲的教诲才是更好的态度,因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对自己母亲、对自己祖先、对自己生命之源的尊重和敬畏,那么这个人便成了无根之人!相反,对于“先行者”,我们倒不妨更多地采取批判的眼光,因为他跑在我们前面,我们能够看到先行者遇到的挫折、走过的弯路,从而小心谨慎地避开它们,这样才可能最终赶上前去。

我们固然要批判陈腐和落后的东西,但这不能是无根的批判,文艺复兴要推倒中世纪的黑暗,是从更古老的智慧中借的力量;新教要打破天主教会的权威,是从基督教的源头——《圣经》处找根基;我们也不可只顾了“批判”而忘记了“寻根”!

传统文化中固然会存在一些陈旧的思想,但我们需要明白我们究竟应抱着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传统文化:如果是以一种“挑毛病”的心态,大可以抓着那些糟粕说个不休,然而现在出“毛病”的却是我们现代人,是我们正面对着价值缺失的困境,而古代智慧是给予我们启迪的源泉和宝藏,又是让我们得以始终拥有精神的归宿感的家乡,我们若是持着一种“探宝”、“寻根”和“传承”的心态,才能够更好地扬弃糟粕,发扬其精华。

2005年12月22日

最新评论
虫 2005-12-24 03:07:13 [回复]

平安夜快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