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岛对话录之〇:咖啡馆与学术

新岛对话录之〇:咖啡馆与学术

阿牛:你们好!谢谢你们前来为我的活动揭幕。

小明:牛师兄好!

阿牛:嗯……我们聊什么呢?……先说说你们的来意吧——你们来这里找我,究竟是怀着怎样的意图或想法的呢?

小明:啊,其实我也没有弄明白这是一个怎样的活动,只是听说传说中牛师兄在这里,特地来瞻仰一下……

阿牛:客套了。不如说来参观一下更好,我感觉我好像动物园里一头丑得出奇的野牛,虽然乏善可陈,但总算是稀有罕见。但愿你们能不虚此行。

小明:……

阿牛:你们没有什么想问的或者想向我表达的吗?

小明:我确实没有什么准备。

阿牛:那么你们想听我讲讲我的野心,以及为什么要弄这个活动之类?

小明:好的。

阿牛:嗯……事情是这样的……嘿,我们还是从头说起吧!我先问问你,在你的印象里,所谓“学术”是一种怎样的活动?

小明:呃,虽然我对哲学有兴趣,不过我不打算将来做学术,我是说……

阿牛:没关系。我没有问你做不做学术,我只是问你,作为一个“普通人”,按你的常识和印象,你觉得所谓学术是怎样的活动呢?或者所谓的学者们大概是一种怎样的风格呢?

小明:我是学理科的,说起学术让我想起那些在实验室中整日忙碌的研究者,哲学学者想必也是类似,基本上说,一定是严肃……嗯,非常严谨、认真的样子。

阿牛:好的。总而言之,学者们的典型形象就是那种:或者在实验室里,或者在书斋中,埋头钻研,严肃认真,或者有若干助手,或者独自一人,与世无争、甘于寂寞的感觉吧?

小明:差不多是这样。我想这也是多数人对学术的印象。

阿牛:而我在这里的目的,首先就是要颠覆对学术的这种理解,我想说,学术不是这样的,也不应该是这样的。

小明:哦?

阿牛: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主要是在西方历史上——每一个思想繁荣的伟大时代,它的社会氛围都是怎样的?决不是充满冷酷和严肃的,而往往是热闹而喧哗的。我们可以先说说西方历史中第一个伟大的时代,古希腊时期,那是一种怎样的文化氛围呢?城邦制——所谓城邦民主,就是当时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衣食无忧的自由民们成天聚在一起讨论、争辩、演讲。就像是奥林匹克的竞技那样,人们争相表达自己的思想,胜过别人。哲学或科学就是在是这样一种土壤中诞生的,那个时代可不是那些与世无争、甘于寂寞、埋头钻研的人们引领的。

小明:看来是这样。

阿牛:然后跳过沉寂的中世纪,下一个学术繁荣的时代是……

小明:文艺复兴。

阿牛:嗯。文艺复兴也根植于一个新的、热闹的交流舞台,特别是商业的发展,以及最重要的是“行会”的出现和变化等等,咱们今天就不多说了。重点看看紧接着的那个伟大的时期,17世纪的科学革命,最终在英国完成,那是英国学术最为鼎盛的一段了。

小明:是的。

阿牛:这段时间的一件不能不说的大事就是:咖啡馆出现了。

小明:哦?

阿牛:咖啡馆最早由土耳其传入意大利,不过咖啡馆文化在欧洲的第一个繁盛期是在英国伦敦,17世纪,大约就是英国在思想文化上最为鼎盛的那段时期。到了18世纪后,咖啡馆文化在英国逐渐消退,而是传播到了欧洲大陆,从巴黎到维也纳等等。你看看英国的学术是不是也变弱了?之后是法国的18世纪,维也纳的19世纪,无论是科学、哲学、文学还是艺术,似乎是哪里的咖啡馆更多,哪里出的大师就更多。还有社会、政治、经济上的革命: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美国革命……从历史上看,几乎都与咖啡馆的传播相吻合。

小明:从时间上看确实如此,但这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阿牛:你想想看,整个西方学术的基础或者说最基本的背景或条件是什么?从古希腊开始。

小明:我记得亚里士多德概括了三条……

阿牛:对,就是它——闲暇、好奇心以及批判的传统。

小明:没错。

阿牛:而咖啡馆这种环境,正好提供了这些土壤。嗯,首先,你会来到咖啡馆,那往往是一种吃饱饭撑着没事做的状态吧?如果你正忙得焦头烂额,为着各种工作跑东跑西的,还会有心思跑到这儿来慢悠悠地抿一杯咖啡吗?

小明:那是不会了。

阿牛:所以这就是第一点“闲暇”出来了。即便是今天,即便是那些来咖啡馆里自习的或者开学术会议的,这里的氛围相比于关在书斋里或学院里头搞,明显也要轻松随意得多吧?更不用说那时来咖啡馆闲聊瞎扯的人们了。你看“闲暇”这一项,就非常自然地营造出来了。

小明:确实是这样。

阿牛:接下来,既然是吃饱饭撑着的状态,既然你不是为了赶什么工作或任务,在这样轻松悠闲的情况下,如果你还要求知,那么,只能是出于自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了吧?

小明:大概是这样,但咖啡馆与求知有什么关系呢……

阿牛:当初的咖啡馆与现在的咖啡馆可不一样。现在我们有了大量的书籍、杂志、报纸、电视、互联网等等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不过在较早前的时代可没有这些玩意儿,于是咖啡馆其实就像是今天的互联网,是一个最重要的信息集散地。现在的咖啡馆变成了一个约会的地方,我们很难想象我们坐在一起聊着聊着,一个陌生人径直坐到我们旁边插起话来。但当初可就是这样,你可以坐到陌生人旁边,听着他们的闲聊,甚至随时加入进去。各行各业、三教九流,你可以在咖啡馆里听到各种知识和信息。

小明:噢,就像是现在的网络论坛吧。

阿牛:对呀,比如说那个科学家胡克吧,据说他每天都要去咖啡馆,而且经常连跑两三家,最多时一天泡五家咖啡馆。他抱怨喝咖啡让他消化不良,但却跑遍了60多家咖啡馆,只是出于是和别人聊天并获得各种各样信息的欲望。你看,这可不是“好奇心”嘛!

小明:确实如此。

阿牛:对比一下,虽然你说当时的咖啡馆和现在的网络论坛相像,但是,比方说有一个学者说他每天都要泡两三家论坛去闲聊和灌水,你说一般人会怎么看他?——不务正业!

小明:那的确与一般对于学者的印象不太相符。

阿牛:所以说我要号召大家来咖啡馆找我,就是要多少扭转一下人们对于学术的这种刻板的印象,还原那些最基本的、火热的学术激情,弘扬咖啡馆的精神。虽然现在的咖啡馆早已不是当初的样子,但至少还是一种象征吧。

小明:我能够体会。我也觉得在学校里学习时,那些讨论班之类的活动的收获是最大的。

阿牛:不过现在学院里的讨论课,能够在同专业同领域的一小撮人之内维持一种交流的氛围就很难得了,更不用说打破专业的,各种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以及下层民众都可以参与的,那种活跃而自由的讨论环境了。

小明:确实如此。

阿牛:所以说这就是咖啡馆第三个提供的,就是类似于亚里士多德说的那个“批判的传统”。那是一种整体的氛围,不仅仅是说每一个专业的人都一小堆一小堆地聚在一起互相讨论,那样的话仍旧是闭门造车的气氛,只不过像工程队那样,不是单干,而是若干人若干人组成小团队来闭门造车而已。要让“批判”作为一种“传统”,那就是说你不能够一撮人一撮人守着各自的小山头占山为王、自得其乐就完了,而是大家都愿意走出自己的地盘,互相接触、交火,到公共的舞台里较量,那才对。

小明:话是这样说,不过今天的学术也不比当初,许多问题都需要非常专业的训练……

阿牛:那当然。科学科学,分科之学,确实要分割着来各玩各的。但我关注的主要是哲学。别的学科都可以细分专业来搞,唯独哲学不能分。可以说每个哲学家都有只属于他自己的哲学,但另一方面来说,哲学始终只有一个……

小明:因为哲学是关于一切科学的学问?

阿牛:我不是这个意思。你想想,科学的专业是按照其研究的对象而划分的,比如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原子物理学研究原子层面的现象,天体物理学研究天体运动的现象,等等。那么,你说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是什么现象?什么问题?

小明:嗯……比如听说你的专业是科技哲学,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以科技为研究对象呢?其它比如西方哲学,再细分的话比如德国古典哲学……

阿牛:确实你可以这样细分。但在我看来这样分割出来的并不是哲学。比如我们说钻研物理的叫物理学,研究生物的叫生物学,但是恐怕和物理哲学、生物哲学又都是两码事了。你如果说我们可以有一个专业叫做“科技学”,或者科学技术“研究”、“元勘”之类,专门以“科技”这个东西为研究对象,那么我可以认同。但是当我们说“科技哲学”时,恐怕指的是不同的东西,就像“宇宙学”和“宇宙哲学”不能等同那样。

小明:那么在你看来科技哲学之类的名称是什么意思呢?

阿牛:就好比你要知道天体物理学是研究什么的,你光说它是研究天体的肯定不够,占星术也研究天体呢。你首先得搞清物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然后才能说天体物理学作为物理学里的一个领域究竟是干吗的,究竟能不能当作一个专业来搞。

小明:好吧,那么你说哲学是研究什么的呢?

阿牛:要我来说,哲学的使命就是“发问”,它不是研究某个具体的问题,而是针对“问题”本身。当然,如果非要说哲学有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的话,我想只能是“我”——“认识你自己”。

小明:德尔斐的神谕……

阿牛:嗯。因为哲学的一切就是“自我反思”,就是追问这个“自己”。而“我”恰恰是那个“同一性”,你可以把“我”分解来说,比如“我的头”、“我的身体”、“我的个性”、“我的习惯”等等,但对于“我”的理解可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细分了各种专业来研究出来的知识可以被堆放在一起,不会发生太多的矛盾和纠缠。对于“我”这个玩意儿,你虽然可以把它细分为不同的方面来追问,但是根本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些不同的方面是如何得以统一的?“我”如何达成一致?我的肉体和我的精神如何平衡?我的文化与我的知识如何联系?我的理想和我的现实如何调和?……“认识自己”这一课题的困难之处并不在于把“我”拆解成不同的方面,而恰恰是在于如何把“我”的不同侧面整合起来。因此,哲学也许可以划分出一些特定的话题或领域,某个哲学家可以在某个领域中尤其用力,但这也许是因为他在自己的这一种侧面上的困惑和纠结尤其严重的缘故,但最终他还是要把“我”的各个侧面整合起来,这才是哲学,所以哲学在根本上是绝不能拆开的……

小明:坦白说我听得有些迷糊,不过我多少能体会你的意思。

阿牛:另外,由于每个人最初都是基于他的“母语”而开始进行反思的,因此哲学尽管会要自觉地改造语言,但其立足的基础毕竟是哲学家的母语,对我们而言就是现代汉语的日常语言,因此我才乐意并且可能在咖啡馆里与任何背景的人们交流,无论你来自什么专业,有多少哲学史的知识积累,我们都可以展开讨论。

小明:嗯,不过你前面说那通话的架势似乎不怎么“日常”……

阿牛:呃……当然……基于日常语言也不是说哲学就只是停留在唠家常的程度。不过如果说我说的话确实让你听得云里雾里,那么这多半是由于我没有很好地驾驭自己的表达力,而不是你的过错。不过在这种时候,你就该毫不留情地指出,那么我就会尝试更多的解释,如果你毫无反应,我也只好继续自说自话了。

小明:我了解了。不过今天时间已晚,我们不得不告辞了,以后有机会再聊吧。

阿牛:嗯。再次谢谢你们的支持,也欢迎你们以后拉更多的朋友过来。

小明:好的,再见。

阿牛:再见。

2009年3月7日

随 轩 » 日志 » 新岛对话录之〇:咖啡馆与学术 » 评论回帖




  • 小月

    2009-03-13 09:10:25 匿名 58.31.78.153 [回复]

    正是因为生活不是现成的,所以我才没有机会让“成见”积淀。



  • 小月

    2009-03-13 08:47:50 匿名 58.31.78.153 [回复]

    第一,我没学多长时间哲学,如果你觉得一年的时间够一个人深入哲学的话,我只能说我太笨了。。。
    第二,我觉得,你关于成见的论述本身也是一种成见。“通过哲学的反思,不断地能够发现出自己的各种成见和偏见”,这对你来说激动人心,但是你依然不能否认其他模式的存在。
    第三,哲学对我来说,不是挑战,仅是趣味,所以我才说也许哲学不是我最终的追求。
    第四,至于你说“把书上的思考融入生活”就能带来“成见”的后果,如果不是语言本身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表达有问题,或是你的思考有问题。
    也许是由于我本身对哲学了解得非常粗浅,所以,我一直是抱开放式的态度,基本上学什么都是先接受了再说。至于对我所接受的知识和我自己的思考进行梳理,我认为现在还为时过早。


  • fog
    fog

    2009-03-12 23:54:54 [回复]

    hi.baidu.com/steorran
    在那里的文章我试图不再引入自己的感情。steorran是steorra的复数。


  • 古雴
    古雴

    2009-03-12 21:35:29 [回复]

    另外,不知道是否你笔误。“把书上的思考融入生活”这种说法可不是我所推崇的。“书上”的东西只是作为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向我展示不同的可能性,使得我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我有我自己的思考和我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会把书上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生活。那种读书方式就是我所谓的越读越多成见的方式。照这种方式读书,你把越来越多的“书上的思考”掺入了你的生活之内,沉积下来,就是成见。所谓成见,就是“现成”的东西,而生活永远不是现成的。


  • 古雴
    古雴

    2009-03-12 21:28:37 [回复]

    “有成见”居然是稀罕事,唉,呵呵。
    反正哲学对我而言之所以如此激动人心,就是通过哲学的反思,不断地能够发现出自己的各种成见和偏见,然后重审它们、突破它们,通过成见的打破而不断超越自己,不断遭遇新奇和惊诧,虽然有时成见的破碎令人痛心,但这就仿佛是在进行真正的冒险那样,太刺激了!
    学了许多时间的哲学,居然说罕见成见,真是可惜啊,可惜。。那么哲学对你而言的趣味和挑战在哪儿呢?



  • 小月

    2009-03-12 17:59:05 匿名 58.31.78.153 [回复]

    远有什么关系,站成世界的两座巅峰,彼此遥望也可以。



  • 小月

    2009-03-12 17:55:32 匿名 58.31.78.153 [回复]

    我从没说我是什么精英啊,而且我确实也不是。所以你瞧,我们的交流不是一直都是曲曲折折的吗?
    我确实在自学,并且也一直“自卑”于读的书太少。。。但是你说我有成见那是误会了。记得有一次先刚在课上说了他认为的中哲的弊陋之处,我不赞同,然后我朋友跟我解释,我说放心,我不会用偏见对待他的偏见的。仅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有成见”对我来说是件稀罕事。
    还有,我干嘛要缩短我跟你的距离啊,我还没有自己的目的呢,只是确定要经过哲学这条路而已。就像蜘蛛把网结好,然后等待,自然会有东西出现吧。
    我相信你读了很多书,而且能够把书上的思考融入生活,而不是引用在论文里,但是这个世界上能够如此做的,不会是你一个人。


  • 古雴
    古雴

    2009-03-12 17:40:38 [回复]

    这里不能脱离语境,准确来说应该要加上“往往”或“也许”。
    我这里的读得越多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读书,而是要按照上下文来看,指的是“为了与学院哲学家们缩短距离而学习读书”之类。我看来这种读法的结果就是读得越多,往往成见越多。
    至于我自己,当然,我深刻体会到“读得越多,成见越多”这一情况的存在,所以我才会这么说。因此我读书的同时要时时反省,时时回到日常生活的平台上来重新梳理我的知识,这样不断交互往来,始终不让知识固定下来,始终脚踩着菜市场的地面,这才敢说我的思想始终能保持年轻和活泼的状态。当然纵使如此,我还是会逐渐离开地面,建筑起属于自己的宫殿。但是这个宫殿仍然建基于地面,所以依旧是站在地面上的人离我最近,至于你去努力攀爬另一座高塔,那仍旧是离我越来越远。


  • fog
    fog

    2009-03-12 12:48:31 [回复]

    “读得越多,成见越多,越是离我遥远。”
    不要说你读得不多。。。


  • 古雴
    古雴

    2009-03-12 12:18:20 [回复]

    我向来欢迎不同意见,但你的这次不同意见提得非常诡异。你建议我找精英对话,而你是哪路精英?你说我经过几年学院学习和普通人距离遥远云云,但据说你没有经过那几年学院哲学的训练吧。
    那么你的反对意见没有别的效果,首先就是把你自己给否定了,我要问:我凭什么要与你交流呢?
    也许你认为你通过自学之类,正在缩短你所谓的距离。但这怎么可能呢?我从来不会停滞不前,始终仍在不断地超越和提升自己,凭什么会被你拉近距离了?而且,在我看来,读得越多,成见越多,越是离我遥远。我的哲学扎根日常生活,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往往要比一个哲学“专家”离我更“近”。



  • 小月

    2009-03-12 11:57:05 匿名 58.31.78.153 [回复]

    恩,好吧,我承认某些时候我们鸡同鸭讲,但是我不可能一上来就彻底了解你的哲学旨趣啊,总要在交流中慢慢了解。
    而且每个人所走的哲学之路不同,这很正常。我并没有反对你的交流理念,如你的解释所说,我只是误会了,你看我们最后的想法是趋于一致的。。。
    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具体要追求的是什么,暂时也没有目的地,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走上哲学路而已。。。
    至于你想在交流中获得什么,我暂时还不了解啦,慢慢来好不?


  • 古雴
    古雴

    2009-03-12 10:23:02 [回复]

    关键问题在于我的哲学所追求的是什么;我寻求交流所希望获得的是什么。关于这些你恐怕并没有了解。你可以批评我说这样的交流方式对于达成我的目的而言是低效的,又或者你可以直接批评我的哲学追求本身是不合理的,那么我都愿意领教一下。但请你不要拿你自己的追求和目的来评价我的手段,也许你所追求的东西,你所渴望的状态,恰恰是我想要摆脱的东西。


  • 古雴
    古雴

    2009-03-12 10:15:10 [回复]

    我觉得你前后的意思好像不一样。
    难道我真是想在菜市场找小贩们对话?你说苏格拉底的对话像菜市场,但他的对话对象岂不也多是精英?在大街上拉人对话的场景毕竟是极少数。就目前而言我的招揽对象主要是北大哲学系的同学和后辈,我又不会去大街上招揽。
    你似乎完全不理解我的哲学旨趣,我不想多费唇舌来解释,这很费劲。如果你反对我的交流理念,那么就不必来与我交流,很简单的事。
    几年的学院学习未必得到什么“优势”,如果你真这样认定,那么这就是智者的思路。而我走的是爱智的道路。



  • 小月

    2009-03-12 09:22:03 匿名 58.31.78.153 [回复]

    其实有很多问题,经过前人的思索,在某些角度看来已经可以说被解决了(对于一般人而言,只要被他的答案说服就算解决)生活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所产生的问题基本上也多不过前人的问题。
    你经过了几年的学院学习,已经具有一种高度优势了,虽然你也是用寻常语言在与他们对话(或是做着这种努力),但你的话语里已经很自然地融入了前人的思考,这只会让你的谈话对象像苏格拉底的对象一样只有点头称是的分。(康德受卢梭的影响,热爱起人民大众,但普通人有几个人读康德,又能真正读懂康德的?)你与普通人聊天,虽然平台已经不同,但是距离同样很远。
    我的意思是是说,你这样的对话最好能拉来精英(真正的精英,无贬义),如科学界的、艺术界的。中西方几千年的文明成就是在这些人身上集中体现的,跟他们闲聊,也许会触碰到更新鲜的东西吧。


  • 古雴
    古雴

    2009-03-11 22:04:24 [回复]

    今天的“菜市场”也是今非昔比啊。今天人们在菜市场中所使用的日常语言,那可是自古希腊和古代中国以来,源远流长,演变积淀,汇通融合,同时综合吸取了科学、艺术、宗教等无数文明成就,才成长成现在这幅模样的。所以同样是普通人聊天,我的聊天和苏格拉底的聊天已然站着一个截然不同的平台之上了。
    我不管哲学在学院中变得多么技术化,但我熟悉我的母语,我也知道我总是先学会了母语,才有可能进入学院学习,才有可能理解那些专门的概念。



  • 小月

    2009-03-11 21:08:06 匿名 58.31.78.153 [回复]

    你的咖啡馆交流与苏格拉底在古希腊菜市场拉普通人聊天很像,但也难以避免的说出了那么“非日常”的一段话,你将之归于自己的表达力了。我却觉得,你试图将经过几千年的演进并且近几百年都在学院中进行的哲学再次放到“菜市场”中去,自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且也不是一时一地能够办到的。
    所以我才选择让自己主动靠近哲学,觉得这是比较切实可行的,于我而言。


  • fog
    fog

    2009-03-08 00:38:15 [回复]

    阿牛同学,你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