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说哲学是一种吐嘈的活动,我将大胆地在我的哲学中启用这一“术语”,它确实非常传神。
常看日本动画的人不会不知道“吐嘈”一词,不过“外行”和新手恐怕就不明白究竟了,我大致解释一下。
目前网上流传的解释似乎都是把POPGO字幕组的一段话到处复制,真是太偷懒了,这个可以去查百度百科之类,我结合一些网上容易找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简单再说一遍:
吐嘈一词是中文动漫字幕组对日语“突っ込み”的翻译,因为这个词在汉语中实在是找不到对应,勉强接近的也许是“插嘴”之类,再刻板一点的说法可以是“揭破”等,但显然都差得很远。只有台湾方言中有更接近一点的“吐嘈”一词,结果大陆的字幕组也就借了台湾字幕组的译法,于是这个词在祖国的大地上流传开去。
似乎在台湾话中,吐嘈指的是某种带着玩笑和善意的“找茬”。网上另一段流传较广的解释是“所谓吐槽,意思是在对方(同伴、朋友、亲人都可)面前,不配合对方,有意不顺着同伴或朋友的意思说话。在同伴或朋友说场面话或大话的时候,故意说实话,揭穿场面话或大话,不给同伴或朋友任何面子。不过在很多时候,带有相当的戏谑和玩笑的成份。”这大概就是指台湾话意义上的吐嘈了。
而日语中的吐嘈则来自于日本的一种独特的娱乐艺术中的术语(或者说“行话”),这种艺术叫做“漫才”,大致相当于中国的“相声”(但是各自的渊源和传承是很不一样的)。所以即便没有看过日本动画,如果是常听相声的,应该也容易体会“吐嘈”一词的意思,如果相声都不听的,那么理解起来恐怕很难。
按POPGO字幕组的介绍,“漫才分作发呆役和吐槽役……”我没有看过漫才,不好多说,且让我按照中国相声的形式来解说吧。不过敬请注意,当我说起相声时,脑海中想象的就是郭德刚的相声,郭德刚的相声才是真正有(魔)力的,而如果你只能想起那些高尚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相声艺术家的相声,那么我推荐你务必看一看郭德刚的低俗相声。虽说即便你只是在春节晚会时才看一些相声也够了,不过我还是要把郭德刚的相声作为仅次于《海贼王》的古派哲学入门“读物”推荐给你。
漫才中的发呆役和吐嘈役,非常粗糙地对应过来,大概相当于相声中的“逗哏”和“捧哏”。发呆役顾名思义,常常是扮演一个“犯傻”的角色,说出一些荒唐、奇异或不合常理的话来,而吐嘈者就扮演着那个神志正常的纠正者。就好比说郭德刚掰着手指说“相声有四门功课……坑、蒙、拐、骗……”旁边的捧哏连忙一把扯住:“不对!说学逗唱!”这一种“插嘴”就是“吐嘈”——当然除了插嘴,还有许多辅助形式,例如瞠目结舌、抹汗、用折扇敲打之类的肢体语言,都是吐嘈的一部分。
日本动画中的吐嘈概念使用的更为广泛,未必一定是针对另一个犯傻的言说者,也可以是对某件荒谬或奇特的事件吐嘈。
相声有个说法叫“三分逗,七分捧”,足见捧哏地位的重要。试想若是没有捧哏在恰当的时机插嘴,光是只有郭德刚一个人在台上犯傻说“坑蒙拐骗”,逗笑的效果恐怕有天壤之别。可笑的素材是由逗哏展示的,滑稽的力量是由逗哏提供的,但最终刺激观众笑出声来的,却往往是捧哏恰到好处的“插入”。至于单口相声,演绎的方式有所不同,但细究起来也都能发现“吐嘈”的成分。
我发现“吐嘈”一词能非常传神地表达我的哲学观。首先,哲学家是一个理智和冷静的角色,他们本身并不是显得疯狂和荒谬的,但是他们正是要向世人揭示那些荒谬可笑的、不合情理的东西。许多现成的观念和理论,以及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本身,都是充满着不合理的,但许多人对这些熟视无睹、见怪不怪。而哲学家则始终充满着警惕和惊诧感,他们并不制造荒谬,但他们通过“吐嘈”——通过“插嘴”、“揭破”、“点明”、“感叹”、“评论”等等——向他人展示荒谬。哲学活动本身毕竟是冷静和理智的,哲学家总是貌似严肃乃至刻板,就好比相声演员绝不会在台上放声大笑,然而哲学的意义却正是要让读者发笑!哲学总是在揭穿这个世界和其他论者的各种不合情理的荒谬之处,但他们并不是以一个高高在上的裁判者的身份指手画脚地说这个不是那个不对,而是以一个吐嘈者的身份,带着无奈和顽皮,基于根本上是友善的态度,来进行揭示的。哲学也许无法向你提供终极的意义,但能够让你在这个无可奈何的世界开怀大笑。
另外,相声(郭德刚的)也好,动画片(日本的)也罢,都显然是一种“低俗”的艺术。它们都反抗那些“高雅”和“健康”,郭德刚和日本动漫的共同特点就是“低俗”,它们拒绝承担不属于它们的“说教”的工作,根本不管什么“劝人向善”。我想说,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的艺术。而那些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中国主流相声和动画片,才是荒谬可笑的,它们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我看来,哲学也是这样一种低俗的艺术。即便它偶尔具有教育意义(但有时是教人学“好”,更多的时候则是教人学“坏”),但请务必不要把教育意义嵌入哲学之中,哲学恰恰是要“反说教”的。说哲学能够提升人的境界也是我强烈怀疑的事情,中国传统的圣人之学和一些宗教的修习也许确能够提升你的境界,但哲学不能。如果说哲学能够提升人的境界,那同样有可能是往丑陋和低贱的方向导引。无论如何,哲学不是万金油,不是十全大补丸,哲学非但不能帮人们解决问题,反而总是要增加问题。
说到吐嘈和哲学,不得不想起哲学术语的翻译问题。吐嘈一词翻译为中文已是如此勉力,它应该如何翻译成西方语言呢?日本有漫才,中国有相声,大致还算相近,西方呢?我不太了解了,传统的“喜剧”显然与相声大不相同,至于诸如卓别林、憨豆先生的那些滑稽艺术,也与相声相距甚远。也许在某种深层的意义上,任何幽默艺术都以某种方式蕴含着“吐嘈”的成分,但究竟如何能够恰当地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下诠释“吐嘈”这个词汇呢?我实在是难以想象。特别是,如果一个中国的哲学家借用了“吐嘈”一词作为自己的哲学“术语”,我想读者也许未必能理解他的用意,但是至少不会觉得这个词语有多么高深玄妙。就像是海德格尔所使用的许多“术语”,那都是从德语日常土话中信手拈来的词汇,一个德国读者也许对海德格尔的整个哲学感到高深莫测,但他不会过多地陷入到那些“术语”的纠缠之中。而一旦翻译成外文,那些词汇往往都找不到简单的对应,要么生硬地意译,要么干脆音译,还得附上许多解释和说明,还要经历各种学理的推敲和探讨……这么一番折腾,原本又土又俗的词语仿佛都变得高雅和玄妙了,满口说着这些晦涩“术语”仿佛成了“身份”的象征,让那些哲学研究者们得意洋洋。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啊!你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将来真的有真正的中国哲学家出现,他们驾驭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就像康德、海德格尔驾驭着德语那样——来言说着难以转译的哲学,他们将可能会玩转怎样的“术语”?是诸如“主观能动性”、“主体间性”之类的词儿吗?也许我们的哲学仍然不得不摆弄这些玄乎拗口的术语,但这种状况是让人脸红的,而决不是值得卖弄的事情。
2009年2月22日
新岛
最新评论
- dioiik
2009-02-23 19:09:12
何谓低俗
回归本性
追求人类心灵深处的坚持算低俗吗?
国家机器的强制力引导让我们如此的不爽
我们不得不高呼
Freedom! - 古:我不太清楚你说的“追求人类心灵深处的坚持”的具体含义,不过我强调“低俗”确实有一部分是要反对道德说教的意思,另一部分则包括对人的自然而然的欲望和趣味的肯定:听着郭德刚的荤段子哈哈大笑,有何不妥?当然我不是说我就停留在这类最单纯的感官愉悦就足够了,否则我也不会折腾什么哲学,但是任何所谓的“高级趣味”仍是所谓“低级趣味”的发展和延伸,人的个性品格的培育是靠的对最原始和低级的欲望的引导和驾驭,而不是否定和压制。而哲学,既然它要追根究底,就理应从“低级”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