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原著选读之《事实,虚构和预测》(主讲人课后札记by界破青山)

科学哲学原著选读之《事实,虚构和预测》(主讲人课后札记by界破青山)

 

事实,虚构和预测      

Fact, Fiction and Forecast

 

一、纳尔逊·古德曼(wiki)

 

Henry Nelson Goodman (7 August 1906–25 November 1998) was an American philosopher, known for his work  on counterfactuals, mereology, the problem of induction, irrealism, and aesthetics.

Goodman was born in Somerville, Massachusetts, the son of Sarah Elizabeth (née Woodbury) and Henry Lewis Goodman. He was of Jewish origins. He graduated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A.B., magna cum laude (1928). During the 1930s, he ran an art gallery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while studying for a Harvard Ph.D. in philosophy, which he completed in 1941. His experience as an art dealer helps explain his later turn towards aesthetics, where he became better known than in logic and analytic philosophy. During World War II, he served as a psychologist in the US Army.

He taught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46–1964, where his students included Noam Chomsky, Sydney Morgenbesser, Stephen Stich, and Hilary Putnam. He was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Harvard Center for Cognitive Studies from 1962 to 1963 and was a professor at several universities from 1964 to 1967, before being appointed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 Harvard in 1968.

In 1967, at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he was the founding director of Harvard Project Zero, a basic research project in artistic cognition and artistic education. He remained the director for four years and served as an informal adviser for many years thereafter.

Goodman died in Needham, Massachusetts.

 

 

二、《事实、虚构和预测》

 

A)版本(导论性注记)

第一版(1954)由四篇演讲组成:第一篇(1946);第二三四篇(1953)

第一版最后一章表述的三条规则在第二版中缩减为两条,第三版(1973)中缩减为一条。

第三版重写了第四章第四节,修改了第四章第五节

第四版加了普特南的序言

本书译自第四版(刘华杰 2006)

 

B)评价

古德曼也许比其他哲学家更深刻地认识到,拒斥二元论在根本上要求重构哲学的目标和手段/科学哲学家长期关注归纳问题,而不关注演绎问题,这种非对称的态度实际上是有问题的(译后记)

古德曼对“新归纳之谜”的讨论的后果之一就是把一个哲学问题“降格”为一个历史问题。/第二个后果是破坏了一个传统看法,即确证乃是句子之间的一种完全逻辑的关系(《科学哲学的历史导论》第十三章)

 

C)归纳问题(第三章1234节)

 

  • 旧的归纳难题

休谟认为“在事实的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休谟的批评者认为他的解说只适合于预测的根源,而并不是预测的合法性。而古德曼认为休谟抓住了核心问题,并认为他的回答也是有效的。尽管不能完全令人满意。

 

  • 旧难题的化解

 

什么东西可以构成对归纳的辩护?

演绎(deduction)得到辩护是因为它遵照了演绎推理的一般规则,而一般规则又因为它们遵照有效的推理得到辩护。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循环,其重点在于,规则和特定的推理一样,通过被置于彼此支持的过程而得到辩护。同样的,如果预测遵照了有效的归纳规则,它们就得到了辩护;如果这些规则精确地整理了被接受的归纳实践,它们就是有效的。归纳难题不是解证的,而是界定有效预测和无效预测之间差别的难题。

 

课上讨论:什么是有效?

 

  • 确证理论的建设任务

*定义可以扩展常规用法,也可以进行修正

难题:定义在任意语句S1和另外一个语句S2之间成立的关系,当且仅当S1可以恰当地说成以任意程度确证了S2.

尝试 问题
确证包含了逆关系 所有地语句都确证所有地语句

某些语句是假说地后承,但并不是它的所有后承都确证它,异质合取

假说真正只由作为假说之实例地语句所确证 渡鸦悖论

1) 对例子中未宣明之证据心照不宣和不正当的指称

2) 定义的错误。没有考虑所有已被宣明的证据。

我们要 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被宣布对于证据语句的狭窄域为真的东西,对于话语的全域来说是被确证的 新的归纳之谜

 

4)新的归纳之谜

 

只有类律语句——不管它是真是假也不管它是否具有科学上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得到其实例的确证;偶然语句则不能。

例子 问题 修正
Grue 两个不相容的假说得到了同等确证。

对于任何预测都有同等的确证。(eg.emerose)

任何东西确证任何东西。

1) 使用非法信息。(X)

2) 证据通过其他假说发挥作用。(类律)必须精确阐释彼此相关联的境况。

导电 重新面对区分类律假说和偶然假说的问题 1) 类律要求完全的普遍性(等效假说,排除遇到困难)

2) 排除定位的谓词,而非定量的。(X)

//如果我们只讨论常规的假说不好吗?我们只要寻求理论就不该回避这些//

新的归纳之谜:如何把类律的或可确证的与偶然的或非可确证的假说区分开来。

 

  • 有关投射的普遍性性难题

一般的投射难题

 

 

三、反事实句难题、素质难题和可能构体难题(第一章 第二章)

 

A)论哲学良知(philosophic conscience)(第二章第1节)

古德曼认为,哲学难题要求在一种可接受的基础上提供可接受的说明,我们需要在业已清楚的东西与仍有待澄清的东西之间画出界限。

他反对意义的证明理论(verification theory of meaning),即:“一个句子只有在可以被经验验证的条件下才有

 

意义。否则,要么它是“分析的”同义反复;要么,如果既非经验的,也非分析的,则是“形而上学”的,也就是没有意义的。”古德曼认为这种区分的失败导致了“怎样都行”的放荡教义。

由于缺少“何为清晰”的方便、可行的判据,作为个体的思想者只能反省其哲学良知(philosophic conscience)。然而每个人的哲学良知只能给出专门的判断而非一般原则。(选取他有问题的研究对象)

 

下面将考察反事实句难题,素质难题和可能构体难题

 

B)反事实条件句(第一章)

“如果那块黄油被加热到150F,它就不会融化”和“如果那块黄油被加热到150F,它就会融化”由于前件为假,两句话都为真,而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课上讨论:为什么不能接受,模态逻辑的处理。

 

反事实句,即前件和后件都为假的句子。因为前件为假,所以考虑真值函数的复合,所有反事实句都是真的。

判断在什么情况下某种给定的反事实句成立,而具有矛盾结果的相反条件句不成立(反事实句难题),不取决于子句的真或假,而取决于预期中的联结关系。这种联结关系或许能够被一种通解(general solution)说明。

//半事实句(semifactuals)不一样。//

古德曼认为一般性的反事实句难题,主要是两个方面,即相关条件难题和定律难题。

 

  • 相关条件难题

 

“后件(C)根据定律从前件(A)和所有真语句(S)导出”

问题 解决方案(主要限制S) 注释
如果S中有一个语句是对A的否定,A和S可以导出所有东西。 在S中排除与A不相容的语句 ¬A∧A→C

S∧A

S中有语句和A在逻辑上相容,在其它方面不相容 反事实句不能依赖空定律
满足上述两个条件(S是与A既是逻辑上相容又是非逻辑上相容的所有真语句的集合)S∧A也可能同时推导出C和¬ C,从而无法判断一个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假。 要求不存在S’,使得S’·A自相容且能推导出¬ C

 

这个解决方案可能遭到的反驳:通常会存在一个S使得A·S自相容且通过定律可以导出¬C S必须同时和¬ C、C相容。 ¬(A∧¬ C)……假设A和¬ C不相容

¬ A∨C

A→C

A∧¬ C……假设A和¬ C相容

令 S为¬ C

S∧A ⇔ ¬ C∧A→¬ C

 

“因为¬ C根据推测为真,S必然与之相容”

¬(S∧¬ C)……假设S与¬ C不相容

S→C……S为真,C为假,S→C为假,假设不成立

S可能包含语句:尽管与A相容,但是若A为真它们不为真。从而构建出有缺陷的反事实句。 S与A是“联合可守的”(joint tenable)或“协守的”(cotenable) 附带说明:条件的相对固定性通常不明确

 

协守性又是反事实句的术语界定的。

 

  • 定律难题

联结原理和相关条件之间的区别?是否存在某种区分定律和非定律的方法?

 

因果事实/因果定律 偶适事实(contingent fact) 实例(instances)

First approximation: 定律(law)就是用来预测的真语句

类律(lawlike):满足定律的定义但不管真假的语句

Restated definition:一个一般语句是类律的,当且仅当它在所有其实例被决定之前就是可接受的。

Dimo

Changed definition:一个语句是类律的,如果它之可接受并不依赖于任何给定实例的确定。

 

可接受性

“某些句子无需检验所有正面结果,只需检验单个实例,就会引导我们接受这个句子和预测。有些句子甚至正面确定了若干个实例,就可以引导我们有信心接受该句子,并作出与此相一致的预测。”

26个子弹球

什么样的谓词是可投射的?

 

C)反事实句、素质难题和可能构体难题(第二章第234节)

 

反事实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使素质(disposition)术语在不引入任何诸如“可能的”之类的麻烦词语的情况下被消去了。

 

  • 反事实句

相关条件难题/ 定律难题?

两条理由将注意力转移到素质上:a)反事实句让我们更关注于语句的形式,可能是一种障碍;b)素质语句可能更简单,因为只关注“内部状态”的问题。

 

  • 素质Q4

明证(manifest)谓词与素质谓词。

素质难题1.0:用明证的词语说明神秘性的难题

谓词仅仅概指它们所适用的事物,素质谓词和明证谓词一样,只适用于实际的事物,在外延中不包含非实际的东西。素质谓词的特殊性在于,它们适用于可能发生而非实际发生的事物。

素质难题2.0:寻求用实际发生术语—即明证谓词术语—表述的素质谓词对事物之正确指派的一种判据。

//第一种建议:素质谓词只是一件事物全部历史的某些特定方面的一种总结性描述。

问题:赋予某些情况,与事实不符

修正使我们不再把自己限制于实际发生的事情,也可以讨论某些虚构的事情。回到反事实句。//

屈曲/不屈曲。将这种二分法投射到事物的更广泛类别或普遍类别。问题在于用明证谓词来定义这种投射。

种类,本质。

一种关联。素质难题的问题2.1:刻画一种关系,使得如果初始的明证谓词“Q”与另外一个明证谓词“A”或明证谓词“A”的合取处于这种关系之中,那么“A”可能被等同于谓词“Q”的素质配对物“Q的”

Q5

//定义素质术语的问题//

“两点要记在心头”:the formulation of general problem/the recognition that dispositional as well as manifest predicates are labels used in classifying actual things.

 

  • 可能性

 

本节讨论实际物体之外的明显述及可能构体的语句。

 

(现象论)例子:讨论一个不存在的时t地p构体的颜色问题

尝试 解决方法及其否定
用反事实句,假设有该p-t 前文讨论过,不行
存在由p和t构成的实际构体,类{p,t}或个体的加p+t 各部分缺少关系,不构成“时地”
“可能‘时地’”作为素质术语投射“时地”。

eg. “‘时地’p+t是绯红的”

(可能的物理事件)例子:accidentable,may have had/might have had,mountainous London

目的:将可能性语句翻译成实际的语句………建议即使关于可能者的话语也不必超越实际世界。

//复杂的广泛投射//

 

D)流逝(第二章 第5节)

 

我们的问题:投射问题,如何将谓词拓宽到更广的范围

“归纳问题”

 

 

四、投射理论(第四章)

 

A)从新眼光看投射难题

解决投射难题就是要寻求一种普遍而精确的方法,讲出哪个假说为给定证据所确证,或者哪个投射可从给定证据中有效地得出。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除了证据和假说之外还可以利用大量的信息,基于实际的投射去界定有效投射或者可投射性。

我们关注的不是心灵如何运作,而是它所做出的有效投射与无效投射之间的区分。

 

B)实际的投射

实际投射涉及对假说的显式的、隐含的阐述和采纳,涉及对进一步情形检验结果的实际预测。

一个假说是否被某类语句确证取决于这些语句是否真正被接受为证据语句,但我们对确证关系的定义独立于这种考虑。可投射亦然。

*正面实例或情况/负面实例或情况/未被决定的情况

*证据类//投射类

*被支持的/被违反的/被堪尽的

“仅当假说在所述的那一时刻具有某些未被决定的实例、某些正面实例并且没有反面实例的情况下,采纳一个假说构成了实际投射”

定义可投射性的双重难题:被投射的不可投射者与未被投射的投射者。

 

C)冲突的解决

……

削除虽然既不违反也不被堪尽却是非类律的被投射的假说。

绿色的和格路的的选择:绿色的比格路的更好地被加固(entrenched)。

一个谓词的加固源于实际投射,但不仅仅是那个谓词自身的实际投射。加固性是从语言的用法导出的。

比较两个相冲突投射的方法就是看哪个得到更好的加固,如果一个投射与一个得到非常好加固的投射相冲突,那么这个投射就该被去掉。

加固性和熟悉性不是一回事

质疑1:正当性?被较好加固的谓词成了正当的谓词。

质疑2:真?我们不知道。

 

D)推定的可投射性

A hypothesis is projectible if all conflicting hypothesis are overridden, unprojectable if overridden, and non-projectable if in conflict with another hypothesis and neither is overridden

Grund vs. grare: “当需要进一步的证据以在它们之间做出判断时,即使最好地被加固的假说也是非可投射的。”

所有的爱莫鲁比都是格来的

继承的加固性

规则:一个假说是可投射的,当且仅当它是被支持的、未被违反的和未被堪尽的,并且所有与之相冲突的假说都被胜出;它是非可投射的,当且仅当它与一个与之相冲突的假说一起是被支持的、未被违反的、未被堪尽的和(两者均)未被胜出的;它是不可投射的,当且仅当它是未被支持的、被违反的、被堪尽的,或是被胜出的。

 

E)比较的可投射性

导致低/高终极指数(ultimate index)的因素共有三个:可投射度/支持的总数/特殊性

肯定上位假说(positive overhypothesis):一个假说是第二个假说的肯定上位假说,如果说一个假说的前件和后件分别是第二个假说之前件和后件的父谓词。

需要注意:1)假说的正面实例数和其可投射度是相当不同的因素;2)投射不可传递,但可加强/减弱;3)“计算的”可投射度和可投射的综合测度不同。

“判决性实验”

实际情况的判断

 

F)总结与推测

归纳有效性的根源在于我们对语言的使用,与业已观察到的规则性保持此种一致性,是我们语言实践的一种功能。

对一个反事实句的适当解释,要关注它与其他条件句的冲突,以及关注这些冲突的原理。

随机问题

并非一种机械化的解决

 

 

 

 

One comment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