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博拉·坦嫩:《男女亲密对话——两性互动必修课》,吴幸宜译,南方出版社2008年——★
闭关期间读的书虽不多,但我也不想一一整理了。唯独这本书我愿意花时间摘录一下,与我接下来将要写的东西也有直接关系。
这本书当然不是唯一的一本谈论男女差异的书,之前早已有炒作得颇热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之类的书,这类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在网上查了一下《男人来自火星》的电子版,应该说也是不错,讲到了许多要点。不过个人觉得似乎还是没有这本书好。这本《男女亲密对话》相比而言没有为炒作而弄得如此花哨,作者作为一个语言学家,尽管写得轻松通俗,但毕竟还是带有了一定的学者的朴实和严谨气质,更适合我的口味。
这本书不仅揭示了男女运用思维和语言的差异,也试图追究这种差异的根源——“男人需要独立,女人追求亲密”可谓是切中了要害。
第7页
若亲密的意蕴为“我们亲近并且相同”,而独立便在于宣称“我们是分开的,并且有所不同”。显而易见,亲密与情感密合,而独立则与地位相偕。情感的要素在于对等性:人人都是同等的,每个人对其他人都有一种平等的情感。而地位的要素在于非对等性:人们并不相同,他们各自处于社会的不同阶层。////——确实,等级制社会是与男权密不可分的;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中男女的矛盾和紧张关系又恰是出于“平等”思想的崛起。“平等”打破了男性的优越地位,却使得男女关系陷入到一种新的紧张之中。化解这种冲突需要男性和女性都做出努力:男性应采取多元的而非等级的评价方式,承认不同的人之间未必要分出高低贵贱;而女性则应该接受不同者。总而言之,我们应当学会说:“我们亲近,并且不同”。而这就是古雴版多元主义的真谛。
第18页
女人并非不尊重自由,男人也非漠视人际情感。只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男人较重视独立与自由的追求,而女人较重视相互依赖与彼此的感情罢了。男女之间的差异,在于焦点与程度的不同。
第19页
《高等教育者纪事》曾经进行过一项研究,访问六位大学教授,问他们为什么选择教授职业。六位中有两位是女士,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其中一位说:“我向来就渴望成为一个老师。”另一位答道:“念大学的时候,我就想要参加一个学术团体——我清楚地知道教学正是我所想要做的事。”另外四位男教授的回答相当一致,并且显然与女教授有所不同。四位男教授都认为独立是他们选择这个职业的主要动机,以下是他们谈话的摘录:(略……较大的独立性……自己设定自己研究目标的自由……依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听命行事……随心所欲地从事一些研究……)每位男士都提到,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研究领域,是他们选择当教授的主因,然而两位女士却都没有提到这一点。这并不表示女士们对研究工作不感兴趣,而是因为她们较不在意独立性与自由度等男士们所重视的考虑。在描述当老师的乐趣时……女士们把焦点放在和学生的关系上,相对的,男士们的焦点在于免于受制于人的自由。////——这个案例的样本很少,证明力或许有限。不过这个问题确实是普遍的,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解释这一个现象:为什么即便在某些女生占绝对优势的院系中,仍旧是男性教授占了主导。事实上无论是否追求,学者这一职业就是需要有更多的独立自由的热情才能更好胜任的事业,追求独立的男性当然更容易适应这种事业并充分享受其自由,而女性则在这一最关键的驱动力上少了一份热情。
第25页
把男人与女人的交流视为跨文化的沟通,便能够解释为什么在没有任何人有所误失的情况下,男女之间的不满与争执仍可能发生。////——这正是我称男女间的相互理解乃是进入“文化多元主义”的一条捷径,如果能够容纳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便容易容纳不同性别的思维方式,反之亦然。
第27页
艾雯渴望的礼物是了解,但是迈克送给她的却是建议。他扮演了问题解决者的角色,然而她所要的只是对她感受的共鸣和认可。////——这也是在《男人来自火星》一书中着重提到的:男性总是给出“建议”,或者说给出解决困扰的办法,而这恰恰会伤害女性,因为女性根本不想“解决”困扰,而只是希望对方能够一同参与的困扰,而男性却轻松地把对方困扰“否定”掉了,这往往是造成男女矛盾的导火线。
第27页
如果女人是因为男人没有表现出旗鼓相当的困扰,来回应她们的困扰而感到失望,那么男人正好相反。当对方也提出自己的困扰来相呼应时,许多男人并不因此感到安慰,甚至还会感到愤怒。例如有位女士告诉我,当她的伴侣诉说个人的一些烦恼时,她善解人意地回应道:“我知道你的感受,我也是这么觉得。”令她惊讶的是,他竟然生气了,他认为她试图否定他的独特性,并从他身上掠夺了些什么。
第30页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间的差异日益扩大。一位十六岁的女孩告诉我,她喜欢和男孩们相处甚于女孩们。为了检视一下我的想法,我问她是否男孩和女孩都会与他人论及自己的一些困扰。她肯定地说都会。于是我接着问她,男孩和女孩谈论困扰的方式相同吗。她答道:“噢!不!女孩们总是喋喋不休。男孩们则提出问题,当有人找到解决之道时,他们便终止讨论。”
第38页 男人的取向是直捣问题根源以平息不舒服的感受,然而女人却期望自己的感受能够获得支持,两相交错的结果,导致女人觉得自己受到了男人的攻击。
第39页
为什么男人总是拒绝问路或者是询问其他讯息?为什么女人不拒绝呢?由于独立与亲密两者的矛盾关系,在咨询问题的过程中,便可有两种迥异的意义同时并存,男人的焦点在这一面,女人的焦点则在另一面。////——我想到在求学方面,也是女性更喜欢向他人求助,而男性喜欢向别人问的往往是挑战性的难题,而决不情愿以弱者的形象去寻求他人的帮助。例如我在未来北大人社区当了几年斑竹,发现私下与我联系提问求助的往往以女生居多,而男性即便提问,往往也是一些知识性、技术性甚至挑衅性的问题(比如哲学系就业情况怎么样啊),而会向我说出自己的困扰的(比如高考失利自己想复读家长不同意啊)则全部都是女生,无一例外。在小学和中学,我们也会发现向老师、同学提问求助总是女生居多,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数学最好的和最差的学生往往都是男生。因为男生宁愿自己独立解答也不愿意承认自己不会做而向他人示弱,而想要学好数学,恰恰需要这种独立的精神。而女性对于求助则非但没有如此强烈的抗拒心,反而可能有意无意地觉得求助可以加强与他人的亲密感,这样一来,她们独立无援地与难题“较劲”的斗志就会薄弱许多,独自解决难题后的成就感也不如争强好胜的男生那样强烈,因此她们就相比较而言地缺少了有助于学好数学的最关键的热情和动力。
第49页
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在私人的场合中,女人多言,男人沉默;在公开的场合下,男人多言,女人沉默;闲谈琐事,女人巨细靡遗,男人轻描淡写……女人借着谈话创造人际情感;男人借着谈话进行对立竞争。
第53页
对大多数男人而言,言语对话就像一场江山争夺战,他们借着语言来维系个人的独立性,并且掌握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他们展示自己高人一等的知识与才能。借着说故事、说笑话以及提供资讯等方式将自己推向舞台的中心。////——为什么传统的哲学是男人的舞台?因为通过语言来维系独立,通过尖锐的论辩来展示卓越和战胜对手,这些哲学活动的要素恰是男性所热衷,而女性并不感兴趣的。
第57页 对男人而言,把“没什么”嵌在一场对话的开端,简直就像是一种仪式化的反应。////——还真是。轻描淡写已成习惯。
第62页
对人们而言,家就像是后台一般舒适自在。但这种家的舒适对男人和女人的意义,可能完全相对且不相容。对男人而言,这种舒适的意义在于免于必须通过语言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以及免于用语言以个别化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至少,他们是处于一种可以不必说话的情绪中,他们可以自由地保持沉默。但是对女人而言,家是一个可以自由地谈话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她们觉得特别需要和自己所亲近的人谈话的地方。对她们而言,这种舒适的意义在于,她们可以尽兴地谈,无须担忧他人如何评断自己的话。////——这可以解释为何女儿总是更喜欢与家人说话,而男孩在家里却可能比在外面更加沉默寡言。
第67~68页
根据罗伯茨和贾普对一所中学教职员的研究,女人们的辩论无法与男同事相抗衡,因为她们总是倾向于使用私人性的经验为证据,或者是遍称某个政策对个别的学生会有什么影响。而男人们的论证角度则全然不同,他们明确地形成是与非的论断。…………这位妻子所采用的逻辑,是以一种较私人性的尝试来解释这个世界:观察并整合个人的经验,然后将之与他人的经验相缚相系。这位丈夫所视为理所当然的逻辑,则是一种较为公开化的尝试,搜集资讯,执行一项考察,或者是像做研究一般,借着规则以及抽象逻辑来衍生论证。另外有位男士和他的朋友则抱怨女人在讨论问题时像“浮动的沙”,这些男士们觉得每当他们想要逻辑性地、循序渐进地研究一个问题时,女人们总是在过程中岔开话题。他引用《美式离婚》一片中的段落为例,他认为当片中黛比说“我现在无法和你争辩,我得把小孩的面包从炉子里拿出来”时,她是在逃避和对方继续论辩下去,因为在先前,她在谈话中蹦出了一项指控:“你就只知道批评我!”而当对方根据这话探究时,她又苦无证据,于是便中途岔开了话题。////——尽管我与女生的论辩不多,不过也确有类似明显的感受。尽管当我的论争趋于尖锐时,即便是男生也会有逃避,然而其程度绝不能和女生相比。特别是,有时候正是女生向我提出“指控”,而当我认真对待详加辩驳时,她反倒顾左右而言他,或以非思想的手段来还击:“我现在无法和你争辩,今天我心情不好/我还没想清楚/你太年轻/你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反正你就是不能理解我……”。而当对手是男生时,如果“指控”是我发起的,那么他还可能不予理睬,但如果是他发起了指控,一般决不会轻易转移话题,也不会用赖皮的方式回避,而更愿意采取即便是牵强的逻辑来补充论证。在这里,也暗示出为何女性历来在逻辑思辨上处于弱势,这恐怕并非是智力上有多少劣势,而是女性往往从来就不重视对客观抽象,亦即需要剥离主观的、个别的感受的抽象的逻辑和条理的重视,而由于男性的谈话风格一开始就是偏向于公众性而不是私人性的,因此他们会更热衷于运用并锻炼语言的逻辑性。
第69~70页
当男人们包揽会议中的所有谈话时,许多女人(包括研究人员)认为他们是在主掌大局,企图要将她们摈斥在外,好公开一显他们高阶层地位的身手。但事实上,男人们说的话多并不代表他们想要阻挠女人说话,那些站起来发言的人,假设其他人都和他一般,能够自由无束地发表意见。就此角度而言,男人们自由地谈话,正是他们视女人地位平等的证据:“我们都是平等的。”他们行为背后的意义可能是:“一起竞争发言的机会。”////——为什么当男女受教育机会大致平等时,在学术领域仍然是男性占据着话语权?确实男性往往并不想有意排挤女性,但客观上女性确实受到了无形的排挤,这是因为学术领域总是需要自由地争辩,需要通过竞争性的发言确立自己在学术圈中的地位,然而男性总是比女性更加适应于激烈的战场环境,这造成了女性在争夺圈内地位和影响力的斗争中总是处于劣势。
第73页
向朋友报告自己生活中的事件非但是一种特权,对许多女人而言,它还是一项义务。有位女士抱怨,她并不想一再地告诉朋友们关于她和男朋友分手的事情,但她觉得必须如此。因此如果她没有将这么重大的事件告诉自己亲近的朋友,等到她们亲自发现时,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她们会把她的保守秘密视为漠视彼此友谊的讯号。然而这位女士却惊讶地发现,她的男友竟然未向任何一个朋友提起和她分手的事。他如常地工作、去健身房、和朋友打球,就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般。////——这位男士真是和我一模一样……
第76页
先前我们提到过,女人们喜爱谈论困扰的倾向令男人们十分困惑,因为他们将诉苦视为请对方提供建议的请求。然而,我们现在却可以将困扰谈话视为飞流短长这一类亲密对话的一环。对困扰提供解答,非但不是重点所在,更重要的是,它还会打断话题。因此,当一个困扰被解决了,大家会再发掘出一个来,不断地有困扰可谈,亲密的对话方能维系不断。////——就我而言,或许唯一的困扰就是我实在找不出什么值得一提的困扰。当然我会有感到痛苦的时候,但却从来没有真正犹豫不决的经历,当我痛苦的时候,就好比只不过是摔了一跤而感觉疼痛,尽管我不能立即消除自己的疼痛,我却可以很快想通:这点痛是小事一桩,很快就能消除。因此,迄今为止我所遇到的绝大多数痛苦都没有成为我的困扰。能够说是无法解决的困惑的,大概也只有像生死问题之类的“大问题”了。
第83页
这些希腊村庄的女子们和埃德及艾克特研究中的美国女学生拥有相同的两难困境:她们需要朋友倾谈,但她们也知道倾诉秘密是一种冒险,女人较男人愿意冒这个险,因为她们的目光的焦点是放在人际的亲和上,至于可能造成脆弱的外表以及失去独立性等后果,只占据她们心眼里的一个小角落。男人们比较不愿意冒这个险,因为他们总是避免给人脆弱的印象,并且致力维护个人的独立,至于人际的亲密性可能没那么重要了。
第89页
注意到细节是一种关心的表现,并且能够建立起彼此的关系。然而,男人们仍经常被女人们的注意细节所激怒。因为女人们自始至终最关心的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她们把诉说细节看得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女性往往对生活琐事中的细节特别敏感,但却对一段论理或一次学术论辩中的细微漏洞不如男性那样善于察觉。因为女性关心细节是为了亲密,男性关心细节则是在试图找到发起进攻的切入点。而当这两种风格发生某种倒置时,就都会变得极其糟糕。当一个人充满攻击性地去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时,她便成了一个挑剔的难以伺候的完美主义者,而当一个人为寻求亲密感而去关注学术论辩中的细节时,他便成了一个缺乏主见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折中主义者。
第92页
有对夫妻对儿子和他最好的朋友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位母亲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们花那么多时间一起踢足球、打棒球等,而他的儿子竟然是由通讯录上知道好友是上哪个大学的。…………这一切情况,在这位母亲眼中看来相当奇怪。她实在难以想象,如果连对方近来的生活状况都不了解的话,那么怎么能够称为最好的朋友呢?但是,在这位父亲的眼中看来,这一切倒是一点也不足为奇。
第97~98页
……在这些例子中。男人们拥有资讯可以传递给他人,而他们的确也这么做了。表面上看来,这样的情况似乎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然而奇怪的是,在许多情况下,男人们总会拥有需要冗长叙述的讯息,好提供给女人们,而女人们却鲜少有可相比拟的讯息传输给男人。
随着时代的改变,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已有了多面的转变,如今,已经很少有男人会这么说了:“我比你好,因为我是男人,你是女人。”但是,没有这句话的存在,并不保证女人们在与男人共处时,就不会再感到挫折,令女人们不满的情况之一,便是一段对话总是神奇地演变为一场演说,男人演讲着,女人则成了一位具有“欣赏能力”的听众。
男人和女人再一次发现他们的关系是不对等的。演讲者俨然是一位较有地位的专家,扮演着教师的角色,而听者的角色便是学生。如果女人和男人能够轮流扮演说与听的角色,那么一切便没有问题了。然而情况却非如此,由于女人和男人与人互动的习性不同,造成了这种不平等的谈话形态。因为女人寻求人际和谐的建立,所以她们倾向于收敛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去展示它们。但是,男人却倾向于争取舞台的中心位置,重视那种较他人博学的感觉,所以他们会寻求机会以获取并散播知识。
第100页
(在专业者与非专业者的讨论中)利特—佩莱格里尼预期,不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应该只用较短的时间表示同意,并且支持具有专业知识者的话。结果的确如此,但是当那位专家是女性,而她的非专家对手是男性的情况除外。在这种情况中,女专家表示支持(说“是的”、“没错”等)的行为的频率,远超过与她们谈话的非专家男性。根据实验观察者的评定,非专家男性的独断程度超过了女性专家。换句话说,在此实验中的女性,非但没有以其掌握的专业知识作为她们的力量,反倒还试图压制它们,并且通过外显的同意行为来掩盖自己的才能。在她们的行为表现中,专业知识就好像是一种必需隐藏起来的东西。////——这个案例可以说明,在思想领域女性之所以经常处于弱势,绝不仅仅与受教育的条件有关,在这里我们看到,即便是一个在专业知识方面受到更多教育的女性专家,在男性面前仍然免不了趋于弱势。这是天性使然。
第101页
男人们总是倾向于谋夺地位,并且向他人权威挑战,在面对男人时也是如此。由此可见,当一个男人向女人的权威挑战,就如同他向另一个男人挑战时,他所表现出的是尊敬且平等的态度,而非歧视。因此,不公平待遇的产生,并非只是由于男人的态度,其真正原因来自男人与女人行为形态上的差异。大多数的女人缺乏面临挑战为自己辩护的经验,因此面对挑战时,她们会将它误认为对个人信誉的攻击。////——作者虽然是位女性,但对于男性的特性表示了充分的谅解。
第101页
利特—佩莱格里尼认为,在这个研究中的男士们正玩着一种“我赢了吗?”的游戏,女人们则玩的是“我对他有帮助吗?”的游戏。而我的看法是,女人们的游戏是“你喜欢我吗?”男人们的游戏却是“你尊敬我吗?”如果男人在寻求尊敬的过程中,失去了一些女人的喜欢,这也不过是无心的副作用,就好像寻求被喜欢的女人,也可能会失去一些对方的尊敬。////——确实如此,我首先关注的始终是尊敬,无论是我希望别人给予我的,还是我自己愿意给予别人的。即便是当我的尊敬被对方理解为对亲密关系的破坏,我也不会放弃我的尊敬,而宁愿对方离我远去,
第103页
把M小姐的自我意识称为“依赖”,这暗示着一种对她的负面评价,而我认为,这其实只是一种典型的男人之见。这个看法所反映的假设是:独立的反面必是依赖。如果这个假设真的是男人们的看法,那么难怪有这么多的男人,会小心地避免和其他人有太亲近的关系,他们必须借着坚持独立以避免屈辱地依赖他人。但是,他们都忽略了另一项选择:互相依赖。////——说得很好。我的多元主义将要表明:“互相独立”与“互相依赖”两者也是互相支持的。
第121页 男人和女人的行为形态陷入冲突时,若能了解哪些看似不公平又不合理的行为,可能只是不同行为形态的结果,本身并无绝对的是非之分,将有助于挫折的纾解。
第121~122页
乍看之下,冲突似乎是和谐与亲密的对立点。许多关于男人和女人行为形态的文章都这么宣称:男人只有竞争性,并且倾向于互相冲突;女性则具有互助性,并且倾向于互相联盟。然而即使在冲突中,也代表着与他人互有往来。虽然许多女人的确是习于表达亲近的语言,男人则习于自我展示,但是情况绝非如此简单,因为在互相竞争的情况下,自我展示也是一种与他人联系的行为。况且,竞争也可以被视为开创与他人关系的途径。
对大多数女人而言,冲突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威胁,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免它,各种争议最好用不着正面互撄其锋,就能够被摆平,但是对男人而言,冲突是在争夺地位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途径。因此男人们可以接受冲突的存在,甚至可能去追求、拥抱并且享受它。
文化语言学家翁格在他的作品《为生存奋战》一书中指出,“竞争”(人与人之间的需求、愿望和技能相互对立)是身为人类必有的一部分,但是借着对立而出众,向来在男性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远超过在女性生活中的分量。他指出,典型的男性行为包含着种种竞争,包括战争、搏斗、冲突、竞赛、以及争论。男性行为中充满着仪式化的战斗,典型的例子诸如粗暴的游戏和运动等。在另一方面,女性则擅长运用中介物或斡旋来解决问题。此外,她们会为实质的东西奋战,而不是为具有形式上意义的目标。男人之间的友谊通常具有和善的攻击性成分,女人则倾向于严肃地看待这些攻击。
翁格指出了在口语表现和“对抗”间的紧密关系。口头上的争辩(从正式的辩论到对形式逻辑的钻研)本质上就是一种对抗与竞争。从这个角度观之,我们将发现,许多男人在日常的对话中,总是期盼着能够上演一场逻辑式的辩论,其原因便在那种期盼竞争的男性传统。事实上,口语的自我展示(我将它称为报告式谈话)是一个大架构中的一部分,在那个架构中,男人将生命视为一个竞技场。
由于女人的想象力并未被仪式化的争斗所虏获,她们总是倾向于误解或是困惑于男人说话方式里的顽抗性,并且忽略了和善式的攻击的仪式化本质,而攻击只是一种仪式行为。同样的道理,女人的集团联盟也可能像男人的争斗般被仪式化了,女人之间的集团的外表可以掩饰权益的争夺,彼此相似的外表更可以掩藏更深层的观念上的差异,男人为女人的仪式化语言所困惑,正如女人为男人所困惑一般。////——确实如此,尽管我平时大多数时间内是比较内敛,但从我对博客的热情和在网上讨论时的锋芒就可以看出,我接受、追求、拥抱并且享受仪式化的竞争和对抗,具体说就是语言的对抗。最近一阵儿恰好让鸭梨、Mist等朋友领教了一下我的攻击性,希望你们能理解(你们似乎已经理解了,非常感谢!)如下事实:我毫无保留地展示我的攻击性绝非出于对友谊的忽视或轻视,而恰恰是出于对友谊的重视,通过尖锐的批判(无论其是否被接受),我与你们的联系是被加固了而决不是被破坏了,至少我是这样看的。至于另一些朋友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无法理解我的言语攻击竟是出于友善,那么我只好沉默,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联系的疏远和信任感的减弱,然而,只要不来故意向我挑衅甚至说教而认可我的独立性,那么即便我抑制自己的攻击性,也可以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另外,正如我即将谈论的,古希腊精神恰好是男性气质的最典型、最集中的喷发。这种仪式化的、竞争性的、自我展示的战斗和游戏,由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最集中地表现了出来。而古希腊的辩论传统、哲学和逻辑的崛起、英雄主义的高涨等等,都是男性特质的典型产物。所以当代的女性主义以男性主义作为整个西方传统思想的核心,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整个西方传统的源头正是那个极端得近乎变态的男性式的文化风尚。因此说“女人学哲学,既伤害了哲学,也伤害了女人”也是有道理的(类似的话除了周国平,应该是叔本华或尼采说过的),这个道理在于,哲学势必是要从男性的思维方式入手的,因为哲学离不开哲学史,而哲学史就是男性思维的产物,所以一个女人如果不能体会男性式的思维方式,则不可能真正进入哲学之门,而一个男性即便不能体会女性式的思维也可以很好地进入哲学(尽管如果他体会了另一种思维方式,他或许能做得更好),因此说进入哲学本身就需要女人付出额外的代价(对许多人而言这确是一种伤害);而反过来,如果女性真正进入哲学的舞台中心,那么她们势必改变一贯以来哲学传统的男性思维特质,也就是说,她们的进入势必要对哲学的走向产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可以说是对哲学的“伤害”。就这个意义上,女性进入哲学仍是值得鼓励和值得期待的,只不过最好要对其对双方的影响做好充分的觉悟。
第127页
男女之间面对冲突的差异,体现在许多谈话的方式上。萨克斯在对学前儿童的研究中发现,当小男孩们玩医生—病人的游戏时,有百分之七十九的情况他们会争着当医生,并且总得耗伤一长段时间争论谁才能够扮演这个较高阶级的角色。其他研究者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语言学家伊莱恩·安德森要学前儿童利用木偶演出医生—病人的故事。她同样发现,男孩们想要争取医生的角色,并且通常会排斥扮演病人或婴孩。女孩们则只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想要扮演医生。她们通常乐于做一个病人、婴孩,或是母亲。////——男女之差异在学龄前孩子的游戏上就如此明显,这似乎意味着男女之差异不完全是社会文化所塑造的,尽管文化传统无疑会有重要的作用,但天性应该也占有较大比重。
第134页 对男孩和男人而言,攻击行为并非友谊的阻碍,完全相反,它却是引发互动与创造友谊的好方法。
第139~140页
……(作者本人的作品被提问)在提出这十二个问题的学生中,十位是女士,两位是男士。十位女士的问题都是支持性或探询性的、要求解释、澄清或询问个人的资讯。……然而,来自男士的那两个问题却相当具挑战性。其中一位问道:“你的书和心理学牵涉颇深,为什么你在你的演讲会中,拒绝一位心理学家对你质询的方式呢?”另外一位问道:“你书本中的大部分题材,是否较应类属于修辞学或人际沟通学,而不是语言学呢?”……那么,挑战的“意义”是什么呢?在我看来,男士们提的问题,似乎是企图削减我的权威性。……我不喜欢这样,我比较喜欢女士们的问题,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鼓舞。我甚至不介意其中一个冒犯我婚姻隐私的问题。然而事实上,挑战可能是尊敬的一种形式。有位男同事指出,涉及一个严肃的议题时,“软性球”式的问题一点也不切中要点。同样,另一位男同事在提及他所写的一篇书评时,表示道:“借着与对方搏斗来表达你对他的尊敬。”显然,在学术的互动里,挑战是一项建设性的举动。////——确实,以我的经验,在各种演讲与论坛中的提问中,那些尖锐的、带着强烈攻击性的、甚至让演讲者下不来台的批评,往往从不会发自女性之口,以“提问”为名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人也一定是男性。同时,讨论者在激烈的互相拆台甚至嘲笑讽刺后,又开开心心地喝酒聚餐,关系融洽。的确这才是对学术而言建设性的交流方式。
第147页
每一年,在我班上的学生们,都得记录一些他们无意间参与的日常会话,并且摘录某些人们讲述个人经验的片段。有一年,两个学生对所有学生们抄录的故事加以分析,并且比较男人和女人所说股市的异同。他们发现,两者间的差异,正好符合了我所描述的形态。
十四个男人所说的故事,都是自身的事迹。十二个女人所说的故事中,则只有六个是关于自身的,其他都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件。在男人的故事里,自己总是扮演主人翁或者是对抗者。大部分的时候,他们所说的故事都有点哄抬的色彩。例如,其中两位男士就描述了他们杰出的表现,如何成功地为球队赢得了胜利。然而,许多女人讲的故事,却让自己显得有点愚蠢。例如,有位女士说道,她一直不晓得自己撞坏了鼻子,直到数年之后,医师告诉她这个事实,她才惊觉到情况不妙。
我的学生们非正式的研究,和另外一位学者约翰斯通的研究,有着相似的结果。约翰斯通发现:
女人的故事关于团体,男人的故事则关于竞争。男人诉说着人类的竞争,如打架之类身体上的竞争,以及社会上的竞争,在其中,他们运用口语上或智性上的机能,以维护个人的荣耀。……相对的,女人的故事则环绕着团体的规范跑,并且倾向于谈论关于群体的行动。
第148页
在约翰斯通的研究中,非但男人较常叙述自己单独行动的事迹,而且男人和女人在叙述这些单独行动的事迹时,其结果也大不相同。男人的故是的结果通常是美好的,女人则将自己描绘成处境堪怜。
第154页
对许多女人而言,公开地反对他人的意愿(或者是她们所认为的他人的意愿)是一个想也没想过的念头。讽刺的是,对某些女人而言,想到与对方分手似乎是一件更容易的事。(随后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妻子想要买某辆二手车却无论如何不能说服丈夫同意这辆车比另一辆更好,而他们的婚姻早已陷入危机,她觉得没什么好损失的了,因此她决定向他摊牌,就自己去买下了那辆车,当她准备好面对丈夫的愤怒时,却发现他没有任何微词,后来当她说出她原先的预计(丈夫的愤怒)时,他却笑他傻:“打从一开始,当她有某种强烈的愿望时,她就该做她想做的事。”他无法了解,为什么她必须在拥有他的祝福之后,才能去做她确信是对的事。)////——这个例子很有意思。确实如此,当我自己在向朋友声明立场时,如果对方不接受我的想法,我一般不会为此感到受到了冒犯,因为我只是诚实地声明了我不喜欢这样做。至于你喜欢这样做,那么你就去做好了,这是你的自由,又在什么时候冒犯了我呢?因此,希望我的朋友即便在看到我对某事发表鄙夷的时候,也大可以去做,而不必顾虑我的情感,当然,如果要把我所鄙夷的事情强加到我的头上,或者故意在我面前炫耀,我就要愤怒了,只要不惹到我,自己做自己认定的事情,我当然不会反对。
第156页
乔治解释道:“当我对某件事情生气且发动攻击的时候,我希望能够遇到抵抗。如果没有任何抵抗,我会感到挫折,然后我可就真的生气了。”////——呵呵,虽然不总是如此,不过我偶尔也真是这样,当我对某个人发起尖锐批评时,对方竟然毫无反应,这真让我郁闷。你理应抵制我的批评,那才对呀。
第207页 性别差异是无法改变的,能够了解彼此的个性与语言背后的意义,才是改善男女关系的关键所在。
当她气冲冲地对你说“你不了解我”、“你无理取闹”时,如果你愿意这么回答:“不是我不了解你,是我们表达关怀的方式不同……”那么许多无谓的整段,便能在温和的协调下消弭了。
奠定稳固的爱情基石并不容易,了解对方的言谈形态,用开放的胸襟去接纳彼此的表现,便能跨越鸿沟,建立更成熟的两性关系。
第209页
写这本书的灵感之一,来自于我所参与的一个研究计划,这个计划是关于小学二年级到大学的学生们如何和朋友交谈的。一开始我们并未试图检视性别差异,但是当我看到录影带时,我不得不注意到男女间的巨大差异。令人惊讶的相似性将女性连接在一起,将男性连接在另一端。而且这种相似性超越了年龄的鸿沟。在许多方面,二十五岁的女人要比二年级的男孩和二年级的女孩更相似。////——这里的几个对话案例都很有趣,不过太长,懒得摘了。
第243页
互补异源通常发生于当女人与男人具有歧异的敏感度及超敏感时。例如,一个恐惧失去自由的男人会在遇见第一个他认为对方要控制他的讯号时拉开彼此距离,但是拉开距离对于一个害怕失去亲密感的女人而言,只是开启警报的讯息罢了。如尝试更亲近,将加重他的恐惧与他的反应(拉开更远的距离),亦将加剧她的感觉与回应,如此辗转互动于一个持续扩张的螺旋上。了解彼此所具有的模式与深藏其后的动机,正是冲破这毁灭性回路的首要行动。
第253页
无论是何种性别的人,在某些方面,都会比较喜欢另一个性别的人,这是自然的现象。每个人行为形态的发展乃是基于无数的影响力,例如成长的地方、种族的北京、宗教或文化的洗礼、阶级、以及个人的经验和性别的特质,尤其是性别,将使个人的生活和人格变得独特起来。但是当我们看到另外一个形态,映照出个人的差异来时,便提供了一个非但是自我了解,更是创造弹性的出发点。所谓弹性,也就是当原有自发的方式不能达成目的时,尚能有他种选择的自由。////——这里的弹性用我的话讲可以是“张力”或“可能性”,这也正是多元主义的一大旨趣。
第253页
女人和男人都可以自互相学习中获益良多。女人可以自男人那儿学到如何接受冲突和差异,而不将它们视为对亲密的威胁;男人可以从女人哪儿学到如何相互依赖,而不将它们视为对自由的威胁。////——此话甚好。
第256页
最大的错误在于,相信这世上只有一种正确的说话方式,只有一种正确的倾听方式,或者只有一种正确的伴侣关系。////——瞧,深入考察男女关系之后,很自然地就将走向“多元主义”,这是一个绝好的捷径,不是吗?
2008年5月23日
· 楚荆
2008-05-24 00:09:07 匿名 59.66.219.104
飘过~~
· 灵魂朝圣
2008-05-24 15:29:21 匿名 124.133.158.148
真没想到,男女差异细细分析起来,竟然如此之微妙。
如果女性要真正进入思想领域,看来要在研究过程中克服许多天性的因素,多向男性学习。当然,克服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否则,果真如你所说,女人在生活中也要变成一个难以伺候的挑剔的完美主义者,女性的优质与可爱之处也就不存在了。
比较难,但是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就会有意识的践行。其实个人感觉我还是很争强好胜不服输的,至少以前如此,怎么好像在有意无意中也变得“软”“弱”起来?莫非真是天性使然,毕竟终究还是一介女流啊。
· 古雴
2008-05-24 18:45:34
关于男女差异的任何分析都是谈论某种整体趋势,具体到个别人来说则又千差万别,不必一条一条对号入座,不过了解一些总体的倾向对于反思自己的个性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显然是有启发的。
一个典型的男性适合于做哲学家,但未必要始终偏执于男性气质,哲学的“入口”是必须要理解“自由”、“独立”以及追求自我和带有尊重的竞争,这一切都是男性更容易接受的。因此男性入门哲学恐怕比较容易。不过整个西方思想史发展到今天,男性主义的传统所导致的偏执和危机早已不可忽视,特别是通过科学主义、生态危机等凸显出来,这要求哲学必须要做某种自我超越,从男性主义的偏执中超越出来。这也正是女性主义思潮之所以极其重要的原因。这一转折当然需要女性的参与,也更需要男性学者敞开胸怀。
就我个人而言,目前我所进行的思考仍旧是以男性,或者说以“男孩”的视角出发的,因为这是起点。但最终我会和女性主义建立连接,从男性到女性,我的哲学才算圆满。
由于我毕竟是男性,很难理解女性的思维,更不敢说理解女性的感受。不过我想如果是作为女性而想要在思想领域有所作为的话,绝对不必去刻意改变自己的性格。历来也有一些女强人、女科学家之类,但往往其实是屈就了男性的风格,因此不能给思想史真正的女性冲击。女性完全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扬自己的天性以进入思想界,当然这要求自以为是男性不再在思想界独揽大权,同时做好准备迎接女性的影响。女性不需要让自己的性格向男性靠拢,然而却需要理解男性的思维方式,理解传统西方思想史的基本性格。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比起刻意地违逆心情地改变自己,通过“理解”会不着痕迹地改变自己,无论是努力去理解他人,还是理解自己,都是如此。“认识”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认识世界本身就是改变世界。
· 不厌空静
2008-05-25 20:27:19
楼上的话颇有新女性主义的味道。女权主义在70年代发展到极致之后,开始走向后现代女性主义的道路。女人获取权利绝对不是代替男性成为新的中心,而是依赖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社会功能,和男性一起生活在这样的星球上,寻找和解!
· 灵魂朝圣
2008-05-25 22:23:47 匿名 124.133.154.63
精辟!!!!
· 依芜
2008-06-01 15:44:08
特别是,有时候正是女生向我提出“指控”,而当我认真对待详加辩驳时,她反倒顾左右而言他,或以非思想的手段来还击:“我现在无法和你争辩,今天我心情不好/我还没想清楚/你太年轻/你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反正你就是不能理解我……”。
你有没有想到,会不会是对于男性这些心情啊什么的根本不重要,而对于女性真的很重要?没有好心情她真的不想说呢?会不会她真的没有骗你呢?
· 古雴
2008-06-01 15:55:30
我没有指责女性的意思啊,我正是说这个确实是女性的特点,因此我完全能够接受啊。
· 依芜
2008-06-01 16:00:30
接受,好一个值得玩味的词
· 依芜
2008-06-01 16:07:25
前者注重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上演讲,因此必然排除私人化的情感和经历依据,偏重于更公共的理性与逻辑证据;而情感式的对话在亲密的私人间进行,因此侧重于谈论共同的情感和经历,却难以获得到普遍性的结论。
我就是更偏向后者,也不可能改变,改变还不如让我死了算了。你又来“是啊女性是应该坚持自己找新的路”。谢谢啊。不过我累于和你的前仲谈话,你否定我们的后者可能,这样挺好,不就结了么,呵呵。
· 古雴
2008-06-01 21:38:54
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引导读者去接受差异,承认并非只有一种思维和语言方式。
我所强调的向来都是我的观点是成立的、我的道路是可能的。而从来没有否认不同道路的可能性。至于有些绝对主义者,看见我在强调某一种与她不同的立场时,就以为是要不同者改变,这我就没办法了。我反复强调我不要求她改变,而且在她曾经在那里自我否定时,我也总是说应该找到自己,坚持自己,不要轻易改变。我也反复说我的批评只是激发她发现自己,走向独立,不是在说教,不是在要她改变。我恰恰是希望她不要变来变去,一会儿说这个理由,一会儿又换一个,毫无稳定的立场,只是一味反抗罢了,不要改变,要坚持。但她最后还在说“我就是更偏向后者,也不可能改变”,可见到最终还是没有理解我的初衷。
有一派女性主义者是可怕的,她们尽管发现了女性的特点,但却因此仇视男性、贬斥男性,推崇女同性恋。这群人的思路也是可以理解的。
更正:“承认并非只有一种思维和语言方式”,应为“承认并非只有一种正确的思维和语言方式”。
有些人尽管承认有不同的思维和语言方式,但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敌视或者轻蔑异类。传统的男性主义可以承认女性思维方式的不同,但是会宣称那是更低等的。现代的某派女性主义也会承认差异,但却反过来敌视男性。
所以说男女之爱是进入多元主义的窍门。因为只要你不是同性恋,只要你找到了异性伴侣并与之充分沟通,你就不得不发现差异。而如果你能够既坚持平等又坚持相爱,那么你就能够接受差异,接受“不同而平等”这一多元主义的要义。这不同于传统等级制的“不同的且不平等”;也不用于现代性的“相同且平等”。“不同而平等”正是多元主义的最鲜明的主张。
在哲学系泡得时间久了,读惯了充满argument的文章。今天偶然读到一篇小说,柔韧的文风令人心软,然后意识到它这里是典型的女性口吻和女性思维!于是想起古雴君的博文,我想也许你有兴趣了解。
拿文学来说,男性式故事是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它们最富情节。
越是弱化情节而注重氛围,越是女性化。所谓绕梁三日的”余情余韵“就是说这种故事。
读的时候会渐渐忘记情节,与人物同悲同喜。悲不是俄国式的苦大仇深,喜也不是听了相声之后的捧腹大笑。而是许多不易察觉的感情之间细微的差别。写坏了就是格局小,写好了就如滴水穿石般打动人心。
例子:苏枕书的小说、《十三夜》、物语文学。
可以先读读苏的小说感觉一下,她是我们同龄人,比较容易接受。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