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雴 尘风(liuguoqi_7470@qq.com)
终于有民间科学爱好者要求注册BBS了,当然,我肯定会严把关口。
一直以来我也宣称我很愿意和一些通情达理的民科民哲进行交流(向田松老师学习),不过自高一以来,我也一直没有和民科民哲直接交流过,这回终于有人撞到我枪口上了,忍不住要实践一下。看看民科是否真是“全无敌”。
或许是遇到了比较通情达理的类型,还未修炼到全无敌的境界。相比之下,我的许多言论倒显得有些狂妄了。按照多元主义的态度,对话本来就不是为了说服对方,因此虽然谈不上说服了什么,但至少最后对话和平友好地结束,对方承认从对话中“获益非浅”,那就皆大欢喜。可见我还是取得了相当成功的。
当然,因为大学以来第一次与民科遭遇,所以热情高涨了一些,以后再碰上时估计不会花那么多精力去对话了,所以这次对话颇有纪念意义。我就在这里贴出来吧!
贴出本文已获得对方的同意(见文末),对于对方所发表的观点我也一字未改,放在这里供同学和老师们观看,也算是成全了他最初的要求。当然如果谁感兴趣,可以通过他的Email与他进一步交流。在这里我就不多加评论了。
古雴
2007年12月31日
尘风
日期 2007-12-19 下午1:01
你好:
请帮忙给我注册个ID,我想在BBS上发点宇宙论方面的见解和大家一起讨论。
谢谢!
古雴
日期 2007-12-19 下午1:04
您好:本论坛目前只对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或老师开放。
尘风
日期 2007-12-19 下午1:08
烦劳你可以把我的这篇文章给贵校的老师看看吗?如果可以我用邮件发给你。谢谢!
古雴
日期 2007-12-19 下午1:22
对不起,除非我认为你的文章确实展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否则我是不会轻易去烦扰老师们的。宇宙论是哲学史上的大课题,论述相关问题的哲学文献浩如烟海,入手研究时最好找到一些相关的经典著述加以整理评述,以此种扎实的工作来展现你的学术功底以及理解力和对问题的把握能力,解读和评述是哲学的入门功夫,在此功夫上展露出众能力的话,自然会引起学界的重视,到最后再把你自己的原创性洞见摆上台面,便可能成就新的经典。但是,如果不屑于做任何基础和入门的工作,就把自己伟大的独创摆出来,那是不会有多少人愿意理会的。一个希望的到他人的理解,首先自己要能够去理解他人,进入学术圈首先的要求是来展示你对于那些哲学家们的理解,我想这一要求并不过分。我希望你提供的文章是对他人解读或评述而不是仅仅宣布自己的洞见,如果是前者,我即便不转给老师,我个人也愿意和你交流。
尘风
日期 2007-12-19 下午1:37
关于宇宙和数学的关系
宇宙分为实体宇宙和宇宙两部分。
所谓实体宇宙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宇宙,它是由星系,原子分子,量子以及所有可以发现的最小物质组成。是可感知的,可研究的,有特定对象的宇宙。
真正意义上的宇宙是什么都没有,剔除掉一切物质的宇宙,它是空旷的,不可感知的,无法研究的却可以容纳实体宇宙的宇宙
那么如何用数学的方式来形容我们的宇宙呢?
那就来看看数学的根基吧。人类发明数字真是太伟大了!数学是建立在数字上的,从0到9十个数字中2到9都是1的倍数,所以数学的根基只有简单的两个数字0和1。
0是什么?0就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它是空旷的,不可感知的,没有特定对象的,无法研究的。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无限的,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万物的起点。所以0就是我们这个剔除了一切物质的大宇宙。
1又是什么?1就是存在,有存在就是有实体的,是可以感知的,可研究的。它可以代表一个量子,一个原子,一个星系。。。就看我们怎么规定它了。1就是量子的根基,实体宇宙的根基。我们所有的代数式和方程都是有很多个1堆砌组合而成的。所以1就是我们这个实体宇宙。
0+1=1就代表一个实体宇宙存在于宇宙中。
古雴
日期 2007-12-19 下午1:50
主题 Re: 关于宇宙和数学的关系
你发我这段文字,是希望我做出怎样的回应呢?这方面你可以自己尝试做一下,评论一下自己的东西,它到底说了些什么?想说什么?它的洞见在哪儿?它的突破在哪儿?你可以想一想你的文字可以怎样去评论它?我想你所要求的不应该只是”好!”、”妙!”之类的几个字,哲学上的交流更多地是吸纳和批评,另一个人能够从你的文字中吸纳什么?可能提出怎样的批评?
面对你的文字,我感觉无话可说,我不知道如何评论。你可以自己想一想可能的评论方式。如果你要把你的文字提供给学术界的老师们阅读,你更不能期待去得到恭维,如果只是恭维,那么和敷衍没有两样。你想要从交流中得到什么?如果你真想从交流中受益,你需要用”对话”的方式写作。阅读他人的文章,阅读经典著作,和他们对话,解读他们、评论他们,把你自己的洞见渗透在你的评述中,那么他人也可以对你进行回应,可以来解读你、评论你。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做评论,那么就不能期待别人来评论你。这都是很公平的。
尘风
日期 2007-12-19 下午2:36
有争论是好的,怕的就是没有争论。我们常常不是讨论和头疼宇宙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个问题吗,我想说的就是这个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宇宙它是个0,0就是什么都没有,空旷的,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无限,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万物的起点。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抛开我们头脑中对世界固有的认识,把自己的思想跳出来。那你又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宇宙?你觉得历史上那些各种方程能完美的表达我们的世界吗?历史不是证明无论是经典的传统理论还是玻尔的量子理论都无法完美的解释我们的世界吗?问题就出在人们没有正确的理解0和1这两个数字上。
尘风
日期 2007-12-19 下午5:36
如果有人问我宇宙是无限还是有限的?我会告诉他真正意义上的宇宙是个0,我们不应该拿有限或无限来理解那个大宇宙。那一定还有人问我宇宙中的那些星系,大大小小的物质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我会说那些大大小小的物质是实体宇宙,是可以感知的,它们是有限的,是有很多个1这种宏观的和微观的个体组成的。那一定还有人问我这个有限到底是多少呢?我会说这个实体宇宙的量是它所处的时间,温度和能量的总和。我们不是常常讨论空间有几维吗,时间,温度,能量就是组成实体宇宙的维。能理解这些就能理解传统经典理论和量子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可是要理解这些真是太难了,因为传统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
就让我们用它来解释一下光。光是什么东西?我们知道光是电磁波,那电磁波又是什么东西呢?既然是波就应该有让波来传递的媒介,这个电磁波就是一种被传播的能量,所以光其实是一种能量。光在宇宙中传播,它的能量会随空间的延长分散。说起能量让我们想起了普朗克常数,它的性质和这个常数是密切相关的。
再说一下黑洞,大家对黑洞有很大争论。在我看来黑洞就是一个时间足够长,温度足够低的实体,因为它的这两个特性使它周遭的一切能量,象星球,星系都流向它,甚至连光这种能量也难以逃脱,或发生弯曲。如果黑洞足够大呢?那就说明我们的实体宇宙已经冷却,年龄彻底老化,现在剩下的只有能量,能量聚集到极值,实体宇宙塌缩到一个点的时候,一切从新开始,也就是大家听说的宇宙大爆炸。
你能找到我的这些观点的错误吗?我希望能和所有的人讨论,包括你的导师。如果你感到无法理解,没关系,当初的相对论不也是遭到很多人唾骂吗?把我的观点告诉你周遭的人,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来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古雴
日期 2007-12-19 下午6:23
谁会问你这些问题?谁在讨论这些问题?你觉得你的讨论很有意思吗?你的问题不是在于观点的错误,而是根本就没什么错误可挑。我不知道你的相关知识是从哪儿来的,只看过几本科普书根本不能了解什么。关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黑洞的科普书我看过无数,我敢说你可能看过的较优秀的现代宇宙学或量子力学地科普译著我都看过,那些书写得很有趣,相比之下你的说法丝毫没有激动人心之感。你不要太自以为是,以为你所能想到的别人都未曾想到,其实你的这些说法都平常得很。
如果你还想和我交流,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你提到”我们不是常常讨论空间有几维吗,时间,温度,能量就是组成实体宇宙的维。”——在这里,你说的”我们”是指谁?你所了解到的”讨论”发生在哪里?进而,我想问你的是,在你所观察到的关于”维”的讨论中,”维”究竟是什么意思?你不要回答说”时间,温度,能量就是组成实体宇宙的维”,因为这是你的说法,但你的说法要想有可能成立,是建立在你对”维”的理解上的,如果你说的”维”和”我们”所说的”维”根本是南辕北辙,那么你说的东西就毫无意义,或许你可以自己给一个新定义,但你还是必须澄清你的定义是什么。比如我要声称”A是B”,比如”光是一种能量”,这句话可能对可能错,A可能确实是B也有可能不是,但是在我要讨论这句话的对错之前,我首先需要澄清我所指的”A”和”B”分别是什么意思,你不能靠说”A”就是”B”,”B”就是”A”来糊弄。现在我问你,”维”是什么意思?在现代物理学一般的讨论中,人们提到”维”时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不想听你的观点,而是首先要你说清楚对一般用法中”维”这一概念的解读。如果你的解读不到位,你的进一步的阐发必然是文不对题、不知所云。
尘风
日期 2007-12-20 下午12:39
哦,我写这些可不是为了有趣,我只是在用最简单的句子来表达我的观点,尽量避免罗嗦而已。你不是问我对维的理解吗?难道你非要我把点,线,平面,立体空间,时间和立体空间组成的各种维再像教科书一样重复一遍吗?你是奇怪我凭什么把时间温度和能量放在一起来形容我的实体宇宙,这看上去是多么的荒诞!那我就用你们的维来解释一下我的这个实体宇宙。假设能量是个点,这些点就分布在三维的空间中,它们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我这个维形容的是实体宇宙的模型,它和通常意义上的维有联系但又不太相同,因为我把温度看成是这个宇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一样。
啊,你们做哲学的可真能争啊,说了这多你一直在批判我的表述方式,还从未说到我所说的问题中来。
古雴
日期 2007-12-20 下午1:09
我想你没有领会我的要点,我不可能”说到我所说的问题中来”,正如你也从未说到哲学或物理学家所讨论的问题中去。我要考验的是你对概念的掌握能力,这种能力能够确保你和别人谈论的是同一种问题。否则别人说”A是B”,你说”A不是B”,好像是观点不同,但实际上你所指的B根本不是他所说的B,只是借用了一个符号而已。那么你实际上是在说”C不是D”,问题南辕北辙,那就根本不可能展开有意义的讨论。因此你要展开有意义的,切中要害的讨论,首先就要保证这一点:你对概念的理解都是到位的!
我以”维”举例来考验你的概念把握能力,看来你并未给出一个令我满意的答复。你说”那我就用你们的维来解释一下我的这个实体宇宙”,但我的问题根本不是这样,我不是要你表述”我们”的具体主张,而是要你来表述在我们的具体主张中,维这个概念的意思。也就是说,你给的答复充其量是在解释”我们”的观点是”A是B”,但我的问题是要你说清楚在我们的谈论中”B”究竟指的是什么(你当然不能用A是B、B是A的循环定义来回答)。提示你一下,词典上的解释是”维”指”几何学上指空间独立而互相正交的方位数”。但这一解释过于粗略而且有暧昧不明的地方,我希望得到更准确地释义,但是你连最简单的释义也没能给出。
尘风
日期 2007-12-21 下午12:32
如果你的思想永远在固有的概念上推导,你又怎么能对现有的哲学体系或物理学体系进行突破和超越?科学每前进一步都会有新概念的诞生。
你问我对维的理解,我想我对维的运用就是对维这种概念理解的最好诠释,还用多说吗?你说词典里“这一解释过于粗略而且有暧昧不明的地方”,这很好,你可以把这当成一个小小的课题来研究,然后用更加严谨的辩证法对它重新定义。
在这里我也有一个问题“请教”你,请你告诉我“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问题,在这里就事论事,不需要把它抽象成“A或B”的概念来讨论。你可以用你所了解的所有物理学哲学或数学的知识来回答,“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为什么?
古雴
日期 2007-12-21 下午4:05
我要求你澄清概念并不是要”你的思想永远在固有的概念上推导”,但是对概念的新的阐发也是要基于对现行用法的领会的基础上的,否则你大可以创造一些全新的词汇,比如用”尾”、”喂”,何故独独用”维”这个字?如果你所使用的每一个术语都是全新的,那么你大可以把你的文章改写成一个用全新的符号拼凑成的无人可读的天书。既然你希望你的文章不仅你自己一个人理解,还要让他人也能够理解的话,那当然你必须首先理解他人的理解方式,领会这些概念的原有意思,才有可能与他人交流。
语言是充满歧异的,有时候不同观点的对立并不是因为观点本身的对错,而是在于对语词的理解的歧异。比方说吧,我说”张三是个男生”,他说”张三不是个男生”,于是这两种观点就是对立的了吗?但或许实情是这样:我所说的”男生”指的是他不是个女孩而是男孩,而他说的男生却是特指男性学生,由于张三辍学在家所以不能称为男生。也就是说,事实上双方的观点并没有矛盾之处,只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有所差异,而造成了具体言论上呈现出的对立。
你说”……这很好,你可以把这当成一个小小的课题来研究,然后用更加严谨的辩证法对它重新定义。”但问题是现在并不是我要接受你的考验,我在平时的学术训练中做这类”课题”已够多了,通过这些”小小课题”我可以向老师们证明我的能力。而现在我要求你来证明你的能力。既然你说这是个”小小的课题”,那么你能否精彩地做几个这样的小课题呢?如果你相信你自己的实力是如此之强,那么为何连这种小小课题也不愿意做呢?比如说,你宣称你能够举起一吨重的巨石,并让我们来参观领略,但是我们不会轻易相信你有那么强大,我们不会花时间跟你去你的舞台,我们会指着身边现成有一些上百公斤的石头,让你举起来给我们瞧瞧。因为我们相信一个能举起一吨石头的大人物当然能不费吹灰之力地举起这些小石头,但是你却不屑于做这种琐屑的工作,因为这些课题太”小”而不感兴趣,既然如此,又如何能让我们相信你是一个如此伟大的人物呢?如果你不能举起那些小小的石头给我们瞧,那么即便你在我们面前举起了一吨重的巨石,我们也会怀疑你只是在变魔术,而对你不予理睬。这是因为我们认为一个能举起一吨石头的人没有理由对于举起这些小石头的小小工作百般拒绝。
至于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之类问题,我没有你那么自信,我可不敢发表自己的解答。但关于这个问题能够找到的回答实在太多了。比如18世纪的康德把宇宙有限还是无限这个问题作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之一,指出既不能说宇宙有限,也不能说宇宙无限;古希腊的原子论者把本体定为”原子”与”虚空”,对应”有”与”无”或者你说的”1″与”0″;现在物理学的一般回答是宇宙”有界无边”,也就是说宇宙中的物质是有限的,但宇宙同时又是没有边际的。我并没有看出你说的东西相比起来有多少新颖,你只不过是以一种更模糊暧昧的语言陈述了一些陈词滥调罢了。
尘风
日期 2007-12-22 下午1:29
“既然你希望你的文章不仅你自己一个人理解,还要让他人也能够理解的话,那当然你必须首先理解他人的理解方式,领会这些概念的原有意思,才有可能与他人交流。”对于你的这种说法我非常赞成,这也是我来这里的目的之一,我也更希望你能帮助我消除我对宇宙看法的观点中可能产生的语言上的“歧异”。对此我将非常的感激。
你说“我并没有看出你说的东西相比起来有多少新颖,你只不过是以一种更模糊暧昧的语言陈述了一些陈词滥调罢了。”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在我看来真正的宇宙它存在的形式只有一个,就好像真理只有一个一样。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它是否在那儿。你说我的观点没有“新颖”和“陈词滥调”,这不更加佐证了我和那些讨论宇宙问题的人一起理解到了宇宙的本质吗?你又说
“18世纪的康德把宇宙有限还是无限这个问题作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之一,指出既不能说宇宙有限,也不能说宇宙无限;古希腊的原子论者把本体定为”原子”与”虚空”,对应”有”与”无”或者你说的”1″与”0″;”我要声明的是:我从未拜读过康德的作品,也不知道古希腊的原子本论者,而我的观点却和他们不谋而和!这让我感到我离真理越来越近。我之所以把宇宙用1与0说明,就是希望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在面对宇宙问题的时候是可圈可点的,是可以算计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确存在这种联系。就像我用这种联系得出实体宇宙是有限的这个结论,从这个结论从上而下的挖掘我又发现了构成实体宇宙的三要素:时间温度和能量。而这种认识又和现代物理学的“有界”(能量)“无边”(时间温度)说惊人的暗合!这让我自己都十分的吃惊!
有这样一个关于救火的故事,“一块草坪突然失火眼看火势迅速蔓延将要烧到民房,有两个人为了是用水来灭火还是用沙子来灭火争的面红耳赤,这时一个小孩端盆水灭掉了这场火灾隐患。”而那两个人做了什么?他们只是做了个总结:草坪失火用水可以灭掉。这两个人的争论看上去很有逻辑,但它实际上对救火一点用也没有。这也让我想到了你和我争论的问题和我所想迫切解决的问题。
我对你“如果你不能举起那些小小的石头给我们瞧,那么即便你在我们面前举起了一吨重的巨石,我们也会怀疑你只是在变魔术,而对你不予理睬”也不敢苟同。比如有一个你不知道的优秀厨师,你在品尝他做的菜之前,却让他解释菜刀和炒瓢的组成和性质一样,如果他不能解释清楚,你就拒绝品尝他做的菜,你会说一个厨师连他所使用的菜刀和炒瓢的性质组成都不懂又怎能做出好菜!如果让你品尝,而你更担心自己的健康因此受损。
古雴
日期 2007-12-22 下午1:59
你会为我说的”我并没有看出你说的东西相比起来有多少新颖,你只不过是以一种更模糊暧昧的语言陈述了一些陈词滥调罢了。”感到欣慰,倒是不错。其实我想说的并不是你的观点有多么接近真理,我要说的是比起那些已有的深刻的、精彩的文字而言,你的文字实在是”模糊暧昧”,根本无法与他们相比。那么同样要读,我们当然会去读那些系统、清晰、深刻的文字,而不必把时间浪费在你的文字里。但你当然想说,读那些东西是不够的,还要来读你的东西,那么你就要证明你的文字有超越前人的地方。这一点,我丝毫没有看出来。
如果你的文字本身像一道佳肴那样香气四溢色味俱全,那么我们当然会忍不住多尝几口,但问题是我们并没有感到你的文字有多少吸引力,这就是我说你的文字”无趣”的原因。当然无趣的文字也有可能藏着深刻的洞见有待挖掘,但你没有提供任何让我们可以相信你能力的理由。
厨师不需要解释菜刀和炒瓢的性质,但是我想一个厨师起码必须分清楚哪是菜刀,哪是炒瓢,分清楚哪是盐哪是糖,哪是酱油哪是醋。要是连糖和盐都分不清,我又怎敢相信他的厨师能力呢?正如厨师需要有分辨食材的能力,哲学家也必须有分辨概念的能力,因为哲学家的作品是文章,而语词和概念是构成文章的基本材料。我们并不要求每个哲学家都是个词源学家,要懂得对概念详细考证,我们只是有一个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对概念有最基本的分辨力,不至于混淆概念。一个哲学家如果连基本概念都要混淆,正如一个厨师混淆了盐和糖,后果是糟糕的。
如果你实在无法来厘清这些概念在现有用法中的意义,也行,那你至少应该能明确这些概念在你自己的用法中的意义吧?那好,我不问”维”这个概念在现代物理学中的意义,我就问这个概念在你的用法中的意思。
你说”时间,温度,能量就是组成实体宇宙的维”——那好,这句话是你的一个洞见,还是仅仅是一个”定义”?如果说你只是把”时间,温度,能量”定义成了”维”,那么你的这句话就只是个同义反复,我也可以把”时间,温度,能量”定义成”尾”,定义成”味”,爱怎么定义都成。定义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用一个词指代一些概念,这就没有新的创见可言。那么如果说你的”时间,温度,能量就是组成实体宇宙的维”不是对”维”的定义,而是你的洞见,那么你就还需要搞清楚”维”究竟是什么意思。你不能玩循环定义的把戏:说”时间温度能量就是维””维就是时间温度和能量”,你要使得你的观点言之有物,你所运用的”维”这个概念当然需要有更多的含义。那么我现在就要求你来解释清楚你究竟在说什么?如果你所运用的”维”并不是现代物理学的一般用法,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意思?
尘风
日期 2007-12-23 下午8:33
“如果你所运用的”维”并不是现代物理学的一般用法,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问的好。
我们先来谈谈通常意义上的维。维指在“几何学上指空间独立而互相正交的方位数。”这个“数”它的具体表现简单来说就是“空间独立”的一个点,但它又用“几何学上”对它的范围进行了限定,这个“数”又要具有“互相正交”的特性,因此由这些点连成的那些线条(一维),平面(二维),立方体(三维)因此才具有了一定的意义。
在物理学中我们先谈谈四维空间。我们知道物理学中四维空间表示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所对应的关系。在这里可以简单理解成时间就是串联这些空间的一条轴线。也就是这些空间所要具有的互相正交的特性。
我不知道这些解释是否能让你满意,但以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了,请指正。
再来谈谈维在我这里的含义。我当然不是在用时间温度和能量对维重新定义,我只是在对它进行运用。所不同的是我把时间和温度看成是串联能量的轴线。而这种串联的结果就组成了一种四维以上的多维空间。说句实话,我对这种多维空间头疼欲裂。因为我发现这种多维图形很难在纸面上形象的画出来,再加上时间和温度随能量的变化所呈现出的特殊对立性,时间和温度行进的轨迹显示出是可以互相循环相交的弯曲的曲线。根据这些特征如果画一幅表示宇宙的图形,那么这个图形必须同时具备球体的外形,曲面的形式以及孔洞的特征。受知识面的局限我不太清楚几何学现在具体发展到什么程度,不知几何学里是否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图形?
古雴
日期 2007-12-23 下午9:11
你对”维”的解读并不准确,我不知道”‘空间独立’的一个点”是什么意思。你对词典上的释义的断句就成问题,不是”空间独立”,而是指”空间”的”独立而互相正交”的”方位”的数目。也就是说”维”在几何学上是”空间”的性质,一个空间上能够找到多少个独立而正交的方位,或者简单说就是有多少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就称这个空间为多少维的。
总而言之,在一般的理解中,”维”的数目是”空间”的性质。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你怎么能说”温度”和”能量”是”维”呢?因为一般来说,”温度”是”物体”的性质,而”能量”可以说是物质的性质。这里还要提醒你一点,”温度”是”物体”的性质,这里的”物体”指的是宏观物体,”温度”反映的是”反映了物体内部粒子运动平均动能的大小”,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由许多粒子组成的物体,才有”平均”,才谈得上”温度”,而对于一个粒子而言是谈不上”平均动能”的,那就直接谈它的”能量”好了。”时间”、”温度”和”能量”,第一个是整体宇宙的一个量度,第二个是宏观物体的一种量度,第三个是一般物质的量度,混在一起说成是”维”,因此我要先考问你”维”这个概念,怎么能把这三种东西攒在一块呢?
我不知道你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现代物理学。现代物理学不仅早有四维时空的说法,更是早就有了多维宇宙的理论,比如某些超弦理论需要设定宇宙为10维,当然他们有严谨精确的用法。
尘风
日期 2007-12-25 下午1:20
解释的不错,你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的确比我要精深的多。
“怎么能把这三种东西攒在一块呢”,要解释清楚对我来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你仔细想一下,我把这三个度量放在一起其实就是够成宇宙的度量。
根据质量和能量的关系,我把这个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看成是一种能量。比如粒子原子或星球都是一个个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能量团。这些能量团即受它自身的时间和温度的控制,也受宇宙这个大环境的时间和温度的控制。根据这三个基本的度量,我们不但可以研究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也可以研究整个宇宙的运动和变化轨迹。
举几个对它运用的例子。
1,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根据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能量它是流动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流动状态我称它为能量态。在能量态或聚或散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物质之间的互相转化,我们可以简单的称为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如果这个太抽象,我再举一些实际的例子。
2,气候。
现在全球变暖是一个大众话题,我也来谈谈。
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在我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来自宇宙的辐射,其中主要是太阳的照射。二,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地球人口的增加以及对各种化石燃料的运用导致温室气体和能量释放的增加。三,地球本身能量的释放。这主要反映在火山地震以及海洋吸收地球释放的热量表现的温度变化。
但这种变暖是好是坏呢?我在这里大胆的说一句:气候变暖是天大的好事!
因为这种变暖说明地球在保存能量,上升的温度最终会加速能量态的流动,而流动的结果将会造成更多物质的生成和堆积。具体表现就是植被的增加,海洋生物的大量繁殖,新物种的增加等。而这些又可以被我们人类利用,用来养活更多的人,生态系统才不会因人类的增加而崩溃。那么地球会一直热下去吗?我的回答是不会!
如果人类不对人口控制,总有一天,地球会达到所能承受的极限,到那时,能量态的平衡一旦因意外被打破(比如太阳辐射量的减少等),地球温度将会发生剧烈变化,严寒的冬季弥漫每一个角落。
如果从更长的时间跨度看,比如数亿年,我认为地球的温度是缓慢下降的。现在的变化只是一种为了达到各种平衡而发生的短期波动。
3,说说石油,通常认为石油是腐殖质生成的,而我觉得绝没有这么简单,根据我的分析,腐殖质只是石油的一个来源不是全部来源。地球本身能量态的变化也是可以生成石油的。
你认为我的这些分析是否有一定的道理呢?
古雴
日期 2007-12-25 下午3:41
你的说法毫无道理。科学研究毕竟是一种严谨和认真的活动,凡是提出一套说法,必有切实的实验证据支持,即便是猜想,也会提出相应的实验设计以供检验。而你的说法不仅本身概念混乱不清,而且也不能提出可能进行检验证实的方案,也没有能够解释现有理论能够很好解释的许多现象。
由于你的”分析”漏洞百出,根本难以有针对性地给出反驳,我只能随便说几个问题。第一是我前一封邮件已经指明的,”温度”对于单个的粒子或原子而言是没有意义的。第二,你或许听说过质量能量的关系,质能守恒定律之类的说法,但是要注意,这并不是现代物理学唯一的一条守恒定律。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守恒定律至少还有,电荷守恒、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等等。例如一个电荷为零的中子经衰变将会产生带一份正电的质子和带一份负电的电子,加起来的电荷数还是一样的,绝不可能产生一个质子的同时产生两个电子,更不可能说一个质子相当于一千八百多个电子之类。仅仅把粒子理解为”能量团”的想法将难以解释电荷守恒和角动量守恒。现代科学早就有现成的一整套经得起考验的理论体系来解释”物质之间的互相转化”,而你对这些现成的成功的理论体系毫无了解,却要用一些不知所云的语言来重新解释,我看不出你的解释有什么价值。
至于气候变暖和石油之类的问题,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你的说法毫无根据也毫无意义。除非你能设计出靠所谓”能量态的变化”可以自发地变出石油的办法,那么颁给你几个诺贝尔奖也不够,
古雴
日期 2007-12-26 下午8:02
现在看昨天我的言辞似乎过分了些,不能说你的说法”毫无道理”,任何一种说法总会多少有点”道理”。但关键不在这里,关键是你的说法毫无”意义”。一方面既缺乏反思也缺乏诗意,既不深刻也不有趣;另一方面也缺乏证据,并且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既不哲学也不文学更不科学。要有所提高必须通过踏踏实实的增加阅读,多聆听他人现成的思想。尽管多思考也是重要的,但一个人凭空思考是很难取得多大的成就的。而且或许你连思考这一项功夫都做得不够,只是满足于自己的一点点思想火花,却懒于深挖,懒于严密、系统和批判地清理自己的思路。做哲学,与他人讨论倒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自己要多听(才可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多读(才可能有根有据,立足稳固)、多反思(不仅仅是思考,还要对自己的所思进一步展开反思,不能在反复推敲之前轻易树立观点)。
或许你觉得我总是在就基本的研究和表达方式上谈论,而没有针对你的具体观点而讨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在我眼里你根本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自己的观点,你的主张既没有概念上的清晰,也没有论证上的系统,也没有切实的文献基础或实证材料。这样缺乏根基的空话是谈不上什么是非对错的。
既然你提到气候变暖这一个实际的例子,我还是可以”实际”地回应你一下的。比如你宣称”上升的温度最终会加速能量态的流动,而流动的结果将会造成更多物质的生成和堆积。具体表现就是植被的增加,海洋生物的大量繁殖,新物种的增加等。”——这里你的根据是什么?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植被的减少和物种的灭绝,而在人类的全部历史中,我们还没有见证到任何一种新物种的增加,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你的说法。
谁都明白地球不可能”一直热下去”,但热到金星这样的程度(金星地表温度近500度)生物早就死绝了。事实上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在于只要平均气温再热那么几度,海平面的上升就足以淹没无数沿海的大城市,到那个时候不管增加多少新物种,大灾难早已经发生了。
“从更长的时间跨度看”地球气温最终会下降也是一句废话。或许我也可以举个更”实际”例子:比方说我感冒发烧了,我是不是应该这样想:温度的上升有利于”能量态”的流动,有利于细菌的大量繁殖,所以发烧是天大的好事,而且从更长的时间跨度上看,人的体温最终是会下降的,几十年后人死了当然就凉透了。这种逻辑是不是很对?所以说发烧是天大的好事?这种说法对不对?请你用能量态的理论来解释一下?
我之所以谈”实际”的问题,并不是想就这些问题与你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只是希望借此让你更明确地意识到你在反思和论证上的欠缺。我并不想彻底否定你的努力,毕竟热衷于思考的人是难得的。但我希望你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心态,要为了思考而思考,为了求索而求索,并为了思考和求索而多读、多听;而千万不要仅仅是为了出名,为了获得他人的承认,或者为了虚幻的自我满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思考”。
我一直在问你你对于现代科学的知识来源。我见过一些人只是读过几本科普书就自以为啥都知道了,这很不好。但是如果你连那些有趣的科普书都没多少接触的话,我倒是建议你先看一看。”第一推动丛书”和”哲人石丛书”是最好的。我推荐《黑洞与时间弯曲》、《宇宙的琴弦》、《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亚原子世界探秘》、《大爆炸探秘》等等。
尘风
日期 2007-12-26 下午8:42
“电荷守恒和角动量守恒”只是物质在某一时间和温度跨度内所表现的能量态平衡现象。如果我问你一个中子为什么会衰变成带正电的质子和负电荷的电子,而不是变成别的,你用现代科学又能作何解释呢?如果把这个中子放在几千万的高温或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环境下你还能保证它会衰变成“将会产生带一份正电的质子和带一份负电的电子”吗?而这些把它设计成一个实验并不是很难的事吧。“电荷守恒、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我当然不会说“一个质子相当于一千八百多个电子”,但是你如果能确定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什么,我就会说一个质子相当于多少个这种微粒。就算找到了这种微粒,也必然存在与它具有相反特性的另一种微粒,也只有到那时,现代物理学才可以窥见构成宇宙的大部分形态。我们的出发点本来就不同,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我一直都看成是“通过一粒沙子来研究宇宙。”虽然殊途同归,但出发点根本不同。
至于关于气候方面的断言,你大可以查一下地球数亿年来的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看看它是不是缓慢下降的。如果你觉得这很难找,那你也可以查查近二百年来的地球气温变化趋势,既然人类对气候造成影响,那么人口的变化趋势必定和这一时间段的地球气温变化趋势相吻合的。这二百年期间既有人口因战争而急剧减少的时候,也有快速发展的近代。如果它们的波动没有任何相似的地方,你再说“说法毫无道理”吧。
“变出石油的办法”,对于现代化学在实验室里人工合成类似石油成分的高分子化合物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只是所花费的代价将是如不傅出的。
尘风
日期 2007-12-26 下午9:11
我又何尝不想读更多的书?你所推荐的那些书光看名字就让我眼睛发亮!而我所处的环境根本就无处可寻,我想也只有在图书馆里才能找到吧。你的意见很诚恳,在此多谢了。
而你的观点也并非总是对的,“我们还没有见证到任何一种新物种的增加,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你的说法。”难道非要跳出一个大家伙来你才能相信吗?微生物每天都在变化,有谁又能肯定哪天不会出现一个新的亚种!至于“植被的增加,海洋生物的大量繁殖,新物种的增加”你还是多和其它的人交流交流吧,我看你也并非是无所不知的。
“所以发烧是天大的好事”虽然不是天大的好事,也并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它可以提高你肌体的免疫力,说不定可以因此让你躲过一场其它的大病呢。就算对你没有太大好处,对人类的进化谁又能说没有好处呢?
古雴
日期 2007-12-26 下午9:45
我不明白你为何能如此自信。现在是你在立论,为何却要求我做解释,找证据的任务也要我来做?我也很纳闷为什么你还在说”把这个中子放在几千万的高温或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环境下”,我已经说了两次,对于一个粒子而言是谈不上”温度”的。”温度”反映的是一个系统中无数粒子的平均动能,对于单个的粒子而言没有”温度”可言。现代的实验当然早就能够把单个中子加速到非常高的水平,也可以让它处于接近静止的状态,如果说一个系统中所有的粒子都被加速到这种程度或静止到这种程度,那么表现出来的”温度”大该也就是岂止千万度的高温或者接近绝对零度了,电荷守恒定律也从未见到打破。你的理论不能够解释这些实验,甚至你根本不知道这些实验是怎么回事。你在我反复提醒下仍然坚持说一个粒子的”温度”,我倒想听听究竟什么是”温度”。现代物理学对于这些现象和实验当然都有严谨的解释,但我现在没有功夫、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向你详细解说现代科学的解释,光是向你解说”对一个粒子而言没有温度可言”也不能成功,你让我怎么再解释更多问题?
你随时可以用”出发点完全不同”来回避你的无知,你可以说你的方法完全自立所以你不需要了解掌握别的知识,你可以说你使用的概念都是全新所以你不需要严格地澄清它们,你可以说我们资质愚钝所以你的说法不能够让人清楚理解并不是你的责任,你可以让我自己去”查一查”而回避你的举证义务,总之你可以回避任何指责和批评。这是我的感觉,还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任何优秀的哲学著作或科学文本都是可批评的,如果把批评的余地堵死了,那就只能是空话连篇了。中国以前的哲学教科书就是如此,唯物论辩证法一通乱扯,好像充满道理,其实全是空话。
我从没有认为我是”无所不知”的?你又是何出此言?我的一切回应只是希望你能体会自己的欠缺,学哲学第一步就要求”自知其无知”,只有如此才算是入了哲学门。
你说”有谁又能肯定哪天不会出现一个新的亚种”,这当然没错,但我所说的是我们”还没有见证到……”,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亲眼见到证据。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没有证据,再有道理的说法也是立足不稳的。我不是想发表我的主张,我只是想指出你的说法并没有任何”证据”。
至于”发烧”的例子,我想要暗示你注意问题的语境,哪知你没有理解暗示,我只好再明确点说:发烧在某种角度上说确实是好事,比如提示疾病,提高免疫力之类,但是正如你已经意识到的,说发烧是好还是坏依赖于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即便说发烧从根本上来说是好事,也不意味着我发烧时就不需要控制病情,就应该放任发烧甚至鼓励发烧。相似地,就算说气候变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者在根本上来说是”好事”,但我们现在关注的问题是我们要不要有所控制,如何应对——如果发烧是”好事”的话,我们就应该在发烧时不注意休息调养,反倒再去吹凉风加重病情才好?问题一桩归一桩,在讨论好坏对错之前先要明确你所针对的问题,在明确”问题”之前不要急于摆出答案。这才是我真正想说的。
最后,如果你没有条件找到那些书,也可以在网上找一些来开拓眼界,我想你一直以来更多地是花时间在网络上寻找能够让你发表演说的空间,如果你更多地去寻找知识,那么肯定更容易如愿。我向你推荐一个地方:
http://www.oursci.org/libarchive.htm
你不妨看看其中的《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你知道吗?》和《新疆域》,伽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萨根的《宇宙》,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等。都有现成的电子版全文。
尘风
日期 2007-12-30 下午8:42
(二)工业化时期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类真正的大发展是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18世纪在欧洲爆发的工业革命激发起了第二次浪潮。这一次人口浪潮主要席卷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初至1950年的150年间,欧美等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2.35倍,而其他发展中地区的人口只增长1.31倍。18世纪后半期,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74.6%,1900年下降65.3%。这一时期全球人口从1650年5.6亿增加1950年25.2亿。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人口出现席卷世界各国的第三次人口浪潮。除了发达国家作为补偿性增长的“婴儿激增”外,战后独立的国家人口剧增。1950-1988年世界人口就翻了一番。1800年世界人口达到10亿,1931年达5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亿,1999年达到60亿。世界人口每增10亿的时间越来越短,载2002年底,全球人口已接近62
上图是1850年-2000年的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以下是18世纪到2002年的世界人口变化。在18世纪以前人类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很小,真正另人担忧应该从18世纪以后到现代。我们可以观察一下1950年这个分割点。在此以前是世界大战造成的人口锐减,考虑到气候和人口的迟滞现象,所以年均气温变化到1950年开始出现拐点。但从1950年的下降很快就被近现代的人口增长打破,70年代立即又出现急剧上升态势。特别是现代,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
根据这些资料说明我关于气候的观点是正确的。
就象你说的“即便说发烧从根本上来说是好事,也不意味着我发烧时就不需要控制病情,”,同样,我说气候变暖是好事,并不是说我们就该放任其发展下去。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不能透支地球的生命周期。“问题是我们要不要有所控制,如何应对”我觉得要做好 必须标本兼治。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治标,控制人口增长才是治本。
需要指出的是:我把吃饭的时间都用在了思考上,而你却一直认为“我想你一直以来更多地是花时间在网络上寻找能够让你发表演说的空间”的确令人难以接受。
提起哲学,让我想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圣经》《可兰经》《佛经》孔子等,它们的作者才可真正称的上是圣贤!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娓娓动人的语言蕴涵着真知灼见,把人性感召在善的旗帜下,教导人们远离邪恶和贪婪。然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那种利用人民对神灵的敬畏只能帮助人类从蛮荒时代的野蛮人进步到文明时期。现在我们的灵魂已经不需要神灵了,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依托,这种依托不但可以让我们心灵不再空虚更重要的还应该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之间的成见,只有如此人类才不会误入歧途,和平发展才可以持续。看看那些恐怖分子,每一次丧心病狂的袭击都透着灵魂和现实碰撞所表现出来的绝望。再看看那些打着各种旗号四处劫掠而灵魂倍受煎熬的基督徒,你们作为一代天之娇子,又怎能袖手旁观呢。
哲学,在我看来用的不好就是思想的旋涡,文字的游戏,绝对的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用的好,发挥出它的威力来,又是法力无边(完善语言和法律),影响深远(信仰)。做到这一点没有对人性深层次的参悟,没有对甘苦荣辱的体会谈何容易。古往今来也就寥寥数人而已。
我有一个希望,希望在这个新时代有一天会出现这么一个人引领人类走向善的旗帜,摈弃邪恶克制贪婪,放下仇恨,人类互相关爱,珍视世间的一切生命。唯有如此,哲学才算尽到了她应尽的责任。
新年将至,最后祝君学业有成!平安健康!
古雴
日期 2007-12-30 下午10:06
关于气候变化问题,我不想多辩论,我并不想反驳你的观点,因为我并不清楚你的明确观点是什么。我也没有看见1950年的”拐点”,这张图表上只是体现出气候在20世纪末的20多年内有一个明显上升的趋势,50年代的只是一些正常的起伏波动,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解读数据的工作并不容易,确定哪项数据与哪项数据相关并不是轻松的事。
我说:”我想你一直以来更多地是花时间在网络上寻找能够让你发表演说的空间”,并不是针对你”思考”的时间而论,而是针对你上网的时间而言的。我向你推荐了一些读物,你告诉我”我又何尝不想读更多的书?……而我所处的环境根本就无处可寻,”这仍然是你的某种不好的习惯:把自己的不足归咎给别人,而懒于反省自己。环境当然也很重要,但关键是你自己是否愿意去找寻。你把你看的书少归咎为环境条件,说你无处可寻,但你既然能够上网,那肯定是找得到很多资源的。如果你面对网络上过于泛滥的信息毫无头绪,也可以找人询问推荐。而事实上我看见你现在来找我们的论坛和或找到我的唯一目标只是要发表你的演说,而从未向我询问获取信息和资料的途径,因此我想我的指责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当然你还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你对那些”圣贤”的赞誉让我欣慰。确实,真正缔造历史的圣贤古往今来也不过寥寥数人。不过我想圣贤的影响也不是靠他们一个人的天才和努力就能够完成的,圣贤的行动和著作需要后人的传颂、继承、发扬、推进,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力量来。任何一个圣贤对世界的影响都并不是局限于他所活动的那个时代,而是在后世的不断更新和推进中发展出来的。无论是你说的《圣经》、《佛经》之类,最初举起”旗帜”的只是那一个人,但是把这面旗帜坚持举下去的却不是凭着创始人的一人之力,再伟大的圣贤也需要有人去追随,去继承,才有可能发挥出力量。我们再怎样的”天之骄子”,相比那些寥寥无几的圣贤而言,毕竟还是无比平凡的。但我们仍然不能”袖手旁观”,而要负起责任,作出贡献,因此最好的选择是去追随那些伟大的”旗帜”,继承那些圣贤,去传颂他们作为,去实践他们的思想。如果说这个新时代的那”一个人”还没有出现,那么我们将会努力创造好文化的土壤、搭建好思想的平台,这是我们的责任。
临近期末我的事情也十分紧张,我想我们的交流差不多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当然如果你需要查询什么信息,或者在读书方面有什么困惑,尽管我个人才疏学浅,也随时可以向你提供建议或参考,也可以代你向我的老师和前辈询问。当然一般情况下不会把任何文章转发给老师们。不过我可以把我们这段时间以来的全部对话整理后发到论坛上去,这样的话老师们也都能看到你的言论。如果你愿意发表,我可以署上你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谢谢你的祝福。也祝你新年愉快,平安健康。
尘风
日期 2007-12-31 下午3:58
无论是非对错,就像你所说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的交流亦让我获益非浅。你可以把我们的对话整理后发到论坛上去,希望这不会对你的学习时间造成影响。我的姓名就用尘风吧,联系方式就用这个邮箱。其它的不多说了。
祝你新年快乐!
与一位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对话 之后续讨论
古雴 发表于 2008-01-08 03:44:14
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266
摘选了几段后续引发的评论。不知道这个帖子的讨论还会不会继续,不过我的回应应当是告一段落了,接下来若还有批评我将以沉默回应。因此先在这里备案了。
林子:
也许可以开一个“民科民哲版”或“科哲爱好者”板块,让他们也能受一些正规的学术的渲染,可以互相讨论和提高
这里的还不是较高“境界”的民科,达到“全无敌”境界的民科是很难去“互相讨论”。他们只希望得到发表演说的舞台,不会接受批评,只乐于接受恭维,他们追求的是被承认,而不是被批评,以这种心态来“讨论”是提高不了的。
如果想接受学术的“渲染”,最好的方式还是先不要急于发言,而先沉下心来学会聆听。至于类似“民科民哲版”的论坛或者QQ群之类,在网络上并不少见,我们不必特意凑此热闹。况且,这里的行内师生们连参与学术讨论的热情都还不怎么高,又有多少人愿意花精力应对蜂拥而至的民科民哲呢?
还有,正如刘老师也提到的,民科民哲的问题事实上在学界内部也广泛存在。特别是我们科学哲学的朋友,常常是半路出家,既没有精研科学,也没有深钻哲学,于科学于哲学都是半吊子,就更容易出现民科民哲的倾向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好处,不至于过度“学院派”而死板僵化,但另一方面,如果不对自己严加要求,不主动去反思和挖掘,而满足于表面上的夸夸其谈,那就真连民科民哲都不如了。因此,我觉得把民科民哲排除在外也是为了给专业的讨论营造良好的环境。
我之所以在这次讨论中显得咄咄逼人,实在是因为有些批评是酝酿已久的了。这些批评不单是针对尘风,也不单是针对民哲,同时也针对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学界师生。
不要满足于夸夸其谈,不要懒于追问更不要拒绝追问,学术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说起来文学还是码字呢,但码字就是文学吗?唱歌无非是发声音吧,但发声音就是唱歌吗?说故事就是搞学术吗?!满足于表面上华丽精彩的叙事,而经不起推敲追问,乃至根本抵制推敲追问,对缺乏反思心安理得……这不是做学问!
后现代可以拒绝体系,拒绝逻辑,乃至拒绝理性,但只要是做学问,就不可能拒绝反思,不可能拒绝追问。后现代本身也是对现代性的反思。抵制追问不能有别的理由,唯一的理由就是懒惰!
或许你会说有些东西是不可追问的,对于追问则以沉默应对。然而沉默也是一种解释,并不是随意的。一个学者抵制追问不能有别的理由,唯一的理由就是懒惰!
当然,还是那句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鱼之乐:
不知道“民科”这个词是谁发明的,其中有很强的鄙夷味道,想来应该是个学院派吧。
在没有学院之前,大家都是民科,或者说都不是民科。希腊人思考万物的本源,用现在的眼光看,是典型的民科做法,但为何他们没有沦落为民科呢?
在学术职业化之后,才出现所谓的民科民哲,学术共同体有自己的话语方式、资金来源和研究范式,不遵守特定范式的人,便被驱逐。民科们则一人一个范式,因而无所谓范式。反过来想想,如果他们的力量足够强大,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共同体,变成民科的可能就是我们了。好怕怕!
或许,民间与学院之分,其实是权力之争。
“民间与学院之分,其实是权力之争”——这是民科们愿意听的,他们会把他们之所以不受认同的原因归咎于权力,归咎于他们的弱小和学院派的保守。这一点也是我在与民科的对话中就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的:只知道把事情归咎给别人,却懒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许多现代的、后现代的学说也是类似,把原因归结为“权力”啊、“体制”啊、共同体啊、文化传统啊,就是不去教人们反省自己的责任。懒惰!
看着伟大的哲学家的作品,常常都是一反传统,不拘一格,有时候狂傲自大比起民科民哲还犹有过之。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民科民哲不能成为科学家、哲学家只是因为他们缺乏运气,缺乏权力。不!实力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不要找什么借口自欺欺人!!
我说了,当我面对尘风时,我的批评真正想要针对的,其实是学术界内部的许多主张和思路。这里鱼兄所说的“范式”、“权力”之类的问题,也正是我在与尘风对话时已经回应过的。全新的范式不可能在半空中搭建,这些反驳我已经对尘风说过了,不再多说了。
oldjack:
老鱼说的很对。小古还是太嫩了。
当拿到哲学专业博士学位的时候,发现自己是个民哲,也许就可以开始真的哲学思考。
对我观点的批评我总想解释清楚,但说我“太嫩了”就没办法了,这或许就是“权力”的运用吧,由于我客观上生活经历不够,于是不用争辩就已经落于下风。
我可以补充解释的是,我所说的“显而易见的实力差距”不是指民哲与哲学博士之间,而是指民哲与哲学家之间,是指民哲的作品与那些伟大的经典相比。学院中的博士硕士以致导师水平参差不齐,依傍“权力”而滥竽充数的比比皆是,我又岂会不知?但是,看一看那些广为流传的伟大经典吧?那实力的差距真是犹如大海与小池塘那般悬殊。尽管没有一条绝对的标准来衡量这种差距,但并不意味着无法比较。
尽管我在生活阅历上,在年龄上,无可避免地是“太嫩了”(真的是这样吗),但我相信我在哲学的殿堂中的经历,相对而言还不算太嫩,尽管只是通过中译本,我也已经见识过那浩瀚的海洋与深邃的星空,深切地体会到某些博大宏伟的事物并不是仅凭“权力”之类就能够塑造的。我拥有的权力再大,也不能让我的即兴演奏比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更加优美;权力再大的,或可以“一手遮天”,掩去那太阳的光芒;却不管怎么样,也不能使一只萤火虫的光亮同太阳相抗衡。
我再重复一遍:现代人的特点,最重要的弊病之一:逃避自由,亦即逃避责任。只知道把责任推给他者——不仅仅是“他人”,还干脆让那些东西来承担责任,社会啊、文化啊、体制啊、环境啊、技术啊……反正,“我”没有责任,我的思想不受认同只是因为“权力”不足,否则我也可以与那最伟大的哲学家比肩——就这样自欺欺人吧!
最近我似乎火爆了一点,除了各种因素刺激之外,或许和刚刚看了叔本华有点关系,叔本华真是气势无穷啊(顺便说一句,他的风格真“民哲”啊)。
以上的评论似乎都有些过激,发出去就有点后悔了。不过一般而言我不删自己的文字,因此只好让大家包涵些个。如果换一个时间,我的语气大概不会如此强势,不过观点和立场还是不变的,现在趁着气势不吐不快吧~~
最新评论
- 尚贤 2008-01-08 06:12:56 匿名 124.17.19.117 [回复]
读完了师兄和民科的对话,心里感触颇深。
现在有时觉得上大学以前接触了一些哲学书籍是不是一件错事。虽然读书培养了我对哲学的兴趣,但是总觉得身上留着一些民哲倾向。
还是要好好学习,尽早学会哲学学习方法呀。 - 古 2008-01-08 12:54:34 匿名 123.112.66.86 [回复]
个人觉得留一点“民哲倾向”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