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保罗•伍德拉夫:《尊崇——一种被遗忘的美德》(Reverence)——★

[美]保罗•伍德拉夫:《尊崇——一种被遗忘的美德》(Reverence)——★

[美]保罗·伍德拉夫:《尊崇——一种被遗忘的美德》(Reverence),林斌马红旗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14元——★

这本书我个人严重推荐!

这本书的选题非常合我口味,“Reverence”——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敬畏”。作者将Reverence至于美德伦理学——也就是我一直说的德性伦理学的视角下谈论,是相当对路的,也说出了许多我一直想说而未说的主张。作者用Reverence来诠释儒家的“礼”也是我相当赞同的。

我也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现代人缺失的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并不是人们失去传统,也不是失去了自然,而是失去了“Reverence”,或者正如作者所言,我们也没有失去“Reverence”,而只是忘记了它。

我总说我的一切观点的基源是我的“星空哲学”,那么我的星空哲学的核心是什么呢?我曾经也提到了,就是这个“Reverence”。这个东西能够将我在各种方面的立场联系起来——自然、科学、宗教、伦理、政治、爱情……“Reverence”是这一切的关键。

本书前几章的概说很精彩,而后半部分许多地方感觉有些罗嗦,作者评述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儒家中所渗透着的“尊崇”,并花了大量笔墨试图论证尊崇是超历史、超文化、超宗派的美德。当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特别是关于相对主义的评述,因为在我看来坚持多元主义恰恰也是出于“Reverence”。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很特别的,仅看这个书名就不得不读!

下面的摘抄首次动用了“汉王随身抄”,就是拿支扫描笔在书上划,再识别进电脑,摘抄效率似乎是提高了些,但不如理想中好使……

第1~4页 尊崇(Reverences)是一种古老的美德,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一息尚存,残留在那些近乎被遗忘的礼仪形式中,在无以言表的敬畏时刻,在对遗失不再的传统文化习俗的怀旧情绪里。在我们的语言中有“尊崇”一词,但是,我们几乎不知道如何去使用它。如今,在有关道德伦理或政治理论的世俗讨论之中没有了它的位置。更令人惊讶的是,就连在现代人讨论那些推崇备至的古代文化时,尊崇居然也踪迹全无。

尊崇源起子对人类局限性的深刻理解,由此产生了那种对于一切我们认为不在自身控制范围内的事物——上帝、真理、公正、自然,乃至死亡一一产生敬畏的能力。随着这种敬畏能力的逐步发展,它带来了尊重人类同伴连同其缺陷的能力。这又进一步培养了我们在道德缺陷超越了人类正常允许范围时的羞耻心。柏拉图之前的希腊人把尊崇看作维护社会的堡垒之一;在中国,孔子的直接追随者们也有着相同的看法。这两组人都希望在他们的领袖身上看到尊崇,因为尊崇也是一种领袖们的美德。简单地说,尊崇就是那种防止人类企图充当神灵的美德。

忘记自己只是普通人,认为自己可以充当神灵——这些都是与尊崇背道而驰的行为。古希腊人认为独裁是最大的不敬;他们给了暴君所犯的罪行一个著名的称号,叫做“妄自尊大”。不讲尊崇的人是傲慢无礼而又寡廉鲜耻的,无法在高于自身的事物面前肃然起敬。因此,不讲尊崇的人也不会尊重那些被他视为低于自身的人——普通人、囚犯、儿童。在希腊和中国的传统中,这两~种缺失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位帝王有敬畏之心,这就会,提醒他,在他之上还有天——正如古代中国人所说的那样,他是“天子” (the Son of Heaven)。而且,我们任何人只要记住自己只是某人或是某位伟人的子女,自身就会更加完善;在这种心态下,我们就更容易尊重所有的孩童。反之亦然:如果你无法让自己做到尊重孩童,你就很可能在认识他人或他物之长的能力方面存在缺陷。与宗教相比,尊崇与政治之间有着更多的联系。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想象到缺乏尊崇的宗教,比如,每到宗教导致侵略战争或暴力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它。但是,缺乏尊崇的权力——对于所有相关的人来说,那是一场灾难。尊崇缺夫的权力燃烧着傲慢的火焰而尊崇缺失的奴役则积蓄着反抗的火种。没有尊崇的政治无视公众的利益,对来自弱势群体的呼声充耳不闻。没有尊崇的个人生活呢?完全没有尊崇?那将会是粗野而自私,最好一个人独自消受。

认为尊崇属于宗教范畴的观点是一个人们易犯的错误,其实它属于社会群体。无论哪里的人们想要共同行动,他们都会用某种仪式或礼节来约束自己,遵守这个惯嚣例可能就是一种尊崇行为。在文明礼貌以及所有那些使得社会生活可以忍受并且舒适惬意的优雅善行的背后,有着尊崇的支撑。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经常从新闻中听到的对不敬的颂扬多于对尊崇的礼赞。这是因为我们有以嘲笑别人为乐,并且喜欢拿严肃的事情开玩笑的本性。这不是因为我们从内心深处蔑视尊崇。在我看来,媒体使用“不敬”这个词表述的是一些绝非不敬的品质。要谓表达出他们心中所想的,更好的方式或许是“肌大妄为、性子刚烈、朴实无华、不为虚情假意所动”——所有这些都是优良品质。尊崇与这些特点是一致的,几乎所有形式的挖苦嘲弄也并行不悖。尼采是礼赞尊崇的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他同时也是极尽挖苦之能事之人。尊崇和识别荒诞滑稽的洞察力是盟友,两者都使人们免于哗众取宠,或妄自尊大。因此,不要以为这本书是对笑声的责难。绝非如此。

第11页尊崇可以与信仰分离吗?答案其实是错综复杂的。尊崇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信仰,却又绝不依赖干那些拘泥于形式的信条。因此,我怀着震惊和喜悦认识到,尊崇一一至少在理论上一一能够为不同宗教共享。事实上,当今的宗教信徒欣赏其他宗教的地方不会是信仰本身(他们拒绝接受其他宗教信仰的大部分内容),而是尊崇。所以,他们知晓尊崇,尽管不懂得用这个字眼来称呼它。

第12页对于普遍意义上的尊崇的探寻引领我走出古希腊,进入古代中国,然后又回到欧洲传统,回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身上。我很快发现自己读错了书。多数现代的哲学家们已经忘记了尊崇的存在。但是,诗人们仍然记得它,一如既往。我可能一开始就想到叶芝( Yeats)会是一位满怀尊崇的诗人。还有丁尼生(Tennyson)。可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呢?这完全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

第13~14页 为什么要写尊崇?因为我们已经忘记了它的含义。因为尊崇提升领导能力,促进教育进步。最重要的是,因为尊崇让人们感受到友谊和家庭生活的温馨。还因为如果没有尊崇,一切就会陷入混乱。人们就会不知道如何去尊重自己以及互相尊重。一支军队也无从区分他们和一伙强盗之间有何区别。如果没有尊崇,我们就不能解释我们为何应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自然界。如果没有尊崇,一所房子就不是一个家,一位老板就不是一名领导,一名教员就不是一位老师。如果没有尊崇,我们甚至无从知晓如何去学会尊崇。要传播尊崇,你必须在每个人身上找到尊崇的种子,然后帮助它们生根发芽。<
/p>

第15页尊崇跨越了不同信仰的藩篱,甚至在宗教之外贯穿于任何社群的结构之中,无论这个社群有多么世俗。我们的信仰或许将我们彼此分隔,但是尊崇绝对不会。如果你渴望世界和平,就不要祈求每个人都分享你的信仰。应该祈愿的是所有的人都能心怀尊崇。

第22页民主国家的投票选举是一种仪式。对于这种仪式的价值,那些终于可以成群结队地去投票的其他民族的人们有着深深的感情。这种情感来源于尊崇,而情感是无可辩驳的。

第40页美德并非外在习得。置身事外,你甚至无法欣赏美德。除非你本人已经拥有了哪怕是一点点的尊祟,否则你无法明白为什么需要有尊崇之德;而且除非你已经开始行尊崇之德,你根本学不会尊崇。通过正在做或者要去做越来越多的德行良好的事情,并且让它们形成习惯,你才能,学会尊崇。亚里士多德明白这个道理。孟子也有这样的意思,如果美德一定要从外面加诸进来,它们会不断地与我们的精神碰撞。幸运的是,尊崇就在我们的周围。所以,对于任何想要培养发扬尊崇之德的人而言,随时随地都可以成为他的起点。

第41页实际上,我在本书中强调的观点是:尊崇、仪典和尊重不会消失,也不可能从一个机能尚且完好的社会中消失掉。只不过是我们没有能够认识到它们的存在。因此我并投有说古代社会比现代社会好。恰恰相反,我所说的是古代人们对于任何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美德有着比我们更好的理解。我们所丢失的并非尊崇,而是关于尊祟的意识。我们仍在无意识地做着富有尊崇的事情,这是令人欣慰的。因为,尊崇的完全缺失将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悲哀。

第43页我们所丢失的并非尊崇本身,而是关于尊崇的认识。我们并不明了尊崇到底是什么,或者我们为何需要它,或者我们应该怎样来培养它。我的意思不是要去重建古老的着装模式,或者坚持业已消失的礼仪形式。没有人有能力去做那样的事情,哲学家更不可能。我要说的是不管是在伦理意识还是在政治思想中,我们都应该恢复尊崇观,给它以应有的适当的位置。我认为,如果我们了解尊崇是什么,知道它为何重要,那么我们一定会变得更好。只有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够在文化不断加速变化的洪流中,有意识地去保护和培养尊崇。否则,我们就会像一群船上的乘客,当船被巨浪掀起,他们只顾紧抓着船舷,却忘了脚下的橹和桨。

第47页礼当然包含仪式的内容,但是孔子一再强调礼的意义远大干此。在所有的翻译当中所失去的内容就是尊崇,而尊崇必存在于施行礼教的人们的头脑之中。尊崇给予仪典情感,而情感使得仪典富有价值。

第57页性爱可以成为一个例证;我相信,就像每一对恩爱的夫妻所本能地了解的那样,尊崇使性爱显得崇高。性爱行为也许反映出一种等级,而等级有可能是野蛮的:可能存在索取者和被索取者。即使在爱的床笫之上,我们也可能有像动物之感。在富有尊崇的床笫上则没有任何野蛮之事。尊崇之爱会导致敬畏之情;只要有敬畏之情,一切爱的行为都是富有人性的。

第71页美德是一种拥有特定情感的能力。通过历练和熏陶,这种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可以促使那些有这种能力的人去做正确的事情。情感影响人们的行为;情感是人们行动的催化剂。恐惧使你想要逃离,愤怒令你想要爆发,悲伤让你想要哭泣。美德是一种经过历练的情感体验,它会使你想要去做好事。以勇气为例。只要你有勇气,你就能够感受到适当的自信和恐惧一种能够促使你去做任何勇敢的事情的情感。…………我们拥有的美德越多,我们就越不需要考虑规则。

第73页正如我开始的时候所提到的,尊崇是产生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情感知觉的能力;这是一种自感人类渺小的意识,同时伴有敬畏、尊重和羞耻心;这种情感通常通过仪典得到表达和加强。

第75页尊崇是表达一组相关情感的能力。每一种情感都有不同的对象:尊重是针对其他的人而言,羞耻心是对自己缺点的感受,而敬畏则通常是对某些非凡的东西的感受。

第82页如果尊崇传统就意味着不管传统是什么都去跟随它,那么这还不如让传统充满争议,即有些是好的,而有些是不好的。那样的尊崇不是美德。如果不是美德,也就不是尊崇。因此,它是“假冒的尊崇”。有一个尊重传统的谦恭方法,曾经一度为人们所抛弃,这就是尽可能把传统看作是一幢远古流传下的辉煌建筑。雅典的帕台农神庙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遗址是值得保存下来的,但是不必要在里面住人。然而,如果把它改建得可以供人居住的话,那就是对它的不敬。尊重仍然活跃的传统也有一条恭敬的方鰂果我们还将生活在一项传统之中,而不是去抛弃它,那么我们向它表示足够的尊重,并且通过对其不断的革新来维持其存在,而不是把它当作一座纪念碑。这样做并没有侵犯人神之间的界线。而尊崇传统则不然,它把人类的习俗误认是上帝的意旨。

第84页尊崇会妨碍幽默和嘲讽的表达吗?不会。嘲讽在两个方面对尊崇有益:提醒那些自命不凡的人明了他们的不足;唤醒人们的那种久己沉睡的羞耻之心。

第132页 前面我曾说过,美德是在适当的时机表达恰当的情感的一种经过强化的能力。它存在于可以表达情感的天赋的能力之中,通过反复的实践而被强化成为一个人性格中的相当可靠的一部分。这就是((论语旁和《孟子》中的“礼”即通过仪典来施行的美德。而在某些情况下“礼”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第139页 从远古时代起,希腊人和中国人就都坚持要善待亡者;但是他们有着不同的信仰,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信仰,来解释他们对于葬礼的坚持。两种文化都选择埋葬尸体而非其他的葬礼习俗也许出干偶然,但是两种文化都注重仪典,并且强调这样的仪典要心怀尊崇地去执行,要让悲伤尽可能地得到充分而又适当的宣泄,这一点绝非巧合。

第140页 在孔予的思想被广泛接受以后的数百年里,中国在科学技术、社会形态以及其他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礼”并不阻碍变革,而是使变革变得有条不紊。

第147页 尊崇必须对某种事物怀有敬畏感一一某种被我称之为尊崇对象的事物。它会是什么呢?按照我们最初界定的尊崇概念,这种事物会使我们意识到人类自身的种种局限性。所以,你必须相信有一种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事物存在:它不会受人为手段改变或控制,不为人类专家所完全理解,不由人类所创造,具有超验性。

第158页 尊崇存在于敬畏中,但是敬畏与恐惧却不是一码事。施韦策从不惧怕生命,尽管生命是他的一个尊崇对象。

第227页 当沉默被转化成具有挑衅性质却无所作为的间语时就成了反讽。如同纯粹的幽默,反讽表现出对于无法轻易驾驭的问题的敬畏感。

第228页 尊崇的核心信条——相信人类不完善……

2007年8月29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