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哲学系全英文授课值得提倡吗?

[转贴]哲学系全英文授课值得提倡吗?

http://www.gotopku.cn/forum/viewthread.php?tid=52639&pid=587739
这没什么值得提倡的!记得李四龙老师说得不错,我们毕竟是在中国学西方哲学,目的不仅仅是学西方哲学本身,同时也是要在中国的环境下去理解哲学、去传播发扬。既不是学一种有用的技巧,也不是学一种完全与我们的文化无关的游戏,要把西方哲学引入中国,如何用汉语去翻译、去传授本身也是西方哲学工作者的使命之一,虽然具体的某一位哲学研究者可以只顾自己的兴趣,但是作为整体的西方哲学教学,还是不能放弃它对于中国文化的使命。

哲学不是一个进行操作和分析的工具,它要求的不只是熟练运用,更是要“理解”。无论如何,如果我们毕竟始终主要是用我们的母语进行思维的话,只有把所学的东西转化为母语,才能真正被我们消化理解。我实在不知道在连用汉语都理不清思路的人,就用英语来写作业、写论文,这样究竟对于进入哲学的殿堂,对于让哲学进入到我们的思考和生活,有什么益处?让以汉语为母语的我们直接用英语写作,究竟是否有助于让我们毫无阻滞地表达和梳理自己的观点?历史上有多少哲学名著是用非母语写成的,尽管那些哲学家往往精通多门语言? 

在学者的各种工作里,翻译是要求最高,最为困难的工作之一,但是,现在的许多教授似乎轻视这一工作,一方面把这种工作交给研究生,一方面则把未经翻译的教材和资料直接甩给学生阅读,以“翻译毕竟不可靠”(这当然是对的)为借口来回避自己的责任。事实上,不仅跨语言的翻译不可靠,而且任何一种转述和介绍过程都必定是一种走样,解释者本人的思想总是要渗入其中,而这种转述的过程一方面是一种改变,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桥梁,老师和教授的意义不正是作为学生和原著之间的桥梁吗?如果说,最好的入门方法是绕过可能的变形而去直接啃原著,那么,我们还需要教授干什么?既然教授注定要扮演传递者的作用,又为什么要向翻译的模糊性去推卸自己的责任呢? 

我个人在推荐入门读物的时候,尽管强调务必选择外国人的作品,但我仍然更推崇中文译本(即便是糟糕的译本)——即便是英语水平很高完全没有阅读障碍的人,如果毕竟还是习惯于用汉语思考,那么还是以汉语读物入门为佳——为什么?因为很显然,汉语更容易触动我们的思维,更容易激发我们的共鸣。糟糕的译本或许经常错误地传达了原著者的意思,然而,如果我们并不希望研究原著者的思想,而只是希望从阅读中获得分毫的感悟的话,不严谨的翻译仍然可以起到效果。 

当学习者逐渐找到门径之后,自然就会发现阅读外文原著的紧要性,在这个时候,尽管可能尚没有习惯于用外文思考,但已经熟悉了哲学的思考方式,再去阅读外文文献大概也能够更快地进入到作者提供的思想中去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