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属于孩子

星空属于孩子

寒假里和亲戚们(十来个人)到南北湖玩时,我偶尔提起说南北湖这里是不是比上海能够看到更多一点的星星,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一开始似乎全都摸不着头脑,直到我补充说现在的上海夜里几乎已经看不见几颗星星时,“大人们”个个惊讶万分——在他们的印象中,夜空仍是繁星点点的样子,星星多得数不过来,怎么竟然说只剩下屈指可数的七八颗星星了?

当天正好也算是晴朗,夜里我就拉那帮大人们出来看看:确实比上海多那么几颗,但仍然是屈指可数。大人们挺感慨,妈妈回忆起小时候望着星星走路:星星和月亮都会跟着人走,人动星动,人停星停,神奇得很。但谁都没有注意到繁星点点的夜空早已没有了。

事实上我也忽视了许多东西。例如小时候经常会寻找北极星——小时候在书里读到了如何通过北斗星找北极星的方法,但在我小时候北斗七星似乎已经不总是都能看见了,不过如果事先知道哪里是北,我总可以直接找到北极星,印象中北极星是北边较亮的一颗星,比较明显(网上看到有说是北天极最亮的,但我记忆中好像不是)。然而我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好多年没有再找过北极星了,懵然不知好几年前上海就再看不到北极星了。

即便大人们往往会忘记星空,但星空对于人的成长而言,肯定是极其重要的。星空给予人们无数的启迪,星空给人带来了童话的遐想、宗教的敬畏、审美的愉悦、胸怀的广博、理性的追索……我相信,人类文明的最初智慧开始于那些抬起头来凝视着星空的人们。

孩子的成长是人类历史的缩影:如果说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是从鱼到人的整个生物进化史的缩影的话,那么从婴儿到成年的过程可以说是人的整个文明史的缩影。婴儿还不会被星空吸引,而是在童年时期,孩子们特别会被星空感动。因此,在孩子那里,有幻想、有敬畏、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但随着童年的逝去,在遗忘了星空的同时,人们也遗忘了幻想、敬畏和好奇心。大多数人将目光拉回现实世界,关注身边的事情,关注脚下的路,这又被称之为“成熟”;只有少数人没有忘记抬头望天,他们很可能是诗人、艺术家、信徒或科学家。

悲哀的是,即便是没有忘记抬头望天的人,也再找不到星空了。

记得某个科幻小说家曾经设想过这样一个只有白天的星球——星球的周围有七个太阳,使得在每一片土地上都被阳光照耀,星球上的人们从来未曾看见星空,于是他们的观念中只有一个非常有限的世界,整个宇宙只是脚下的土地和那七个太阳。直到偶然的一次日食正好遮蔽了所有的阳光,人们先是感到恐慌,但随后,他们看到了浮现出来的灿烂星辰……科幻作品到此为止,作者把星空将对那些人们的世界观带来的冲击留给读者遐想——无论如何,这个冲击将是巨大的。

然而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发生的事似乎正好相反,一个无限的、充满遐想的夜空正在消失:遮蔽星空看起来不需要七个太阳,只需要人们将地面照亮。那么与突然出现的星空相比,星空的消失对人们的世界观将产生多大的冲击呢?似乎一点都没有,多数人甚至都没有注意到星空的消失。然而,可想而知,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如果说孩子的成长历程就是人类文明历程的缩影的话——失去星空的童年,是否就相当于在那颗从来未曾见过星空的星球上的人们那样呢?他们毫无疑问将失去太多太重要的东西——他们将从一开始就被置身于一个极其有限的世界,他们从一开始就只注视着脚下。

那片无限广博的、充满幻想的、令人敬畏的星空是属于孩子的。但星空和童年都正在消逝。这肯定不是一种进步——童年是文明的产物,童年的消逝也是文明的退化。

好在事情还不置于过分悲观,仍然有一些希望:嗯……比如毕竟我们至少还看得见月亮,另外天狼星和某些时候的金星还是比较顽强的,我们仍可能拥有一个“啥都不缺”的星空,太阳月亮恒星行星各一颗在短期内应该还是比较有保证的(好凄惨……)。当然,更关键的是,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毕竟还是不多,地球上能够看见星空的地方还是足够多的(一个都市中的家庭应该定期到看得见星空的地方旅游,特别是如果有孩子的话)。最后,我不知道是否可能发起这样一种运动——比如在爱迪生诞辰100周年时华盛顿曾关闭了所有电灯以纪念,并且让市民体会电灯的重要;然而更值得纪念的不是爱迪生,而是星空啊:我们更值得发起全城停电的活动——哪怕只是片刻——而让星空重现,让那些被囚禁在水泥森林中的孩子们也有机会看一看壮丽的星空,就好像那颗没有夜晚的星球上的那次日食,又好像是我小学四年级时在格致中学看到模拟星空时的震撼,这样的一次经历或许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如果到什么时候我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或影响力时,我一定要倡导这一运动:把星空还给孩子!

2007年6月7日23时25分

最新评论
  
依芜

2007-06-08 00:25:16 [回复]

“如果说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是从鱼到人的整个生物进化史的缩影的话,那么从婴儿到成年的过程可以说是人的整个文明史的缩影。” 
这句是值得深思的.儿童成长和文明成长的对应… 
“但星空和童年都正在消逝。这肯定不是一种进步——童年是文明的产物,童年的消逝也是文明的退化。” 
人类的文明到底是什么?文明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文明对于自然意味着什么? 
—————- 
说的是啊,星空的确是需要回归人类童年的.也许我15岁在参观一中时的天象馆的确是深刻的.但是我想真正的星空对我的撞颤才是更加无法替代的. 
你说的对. 
我们天文组的学长们许多都是到哪里就在哪里开花(建大学天文社),就象我们的老师当年一样.我也有可能干一些,但是实话是我的底子太薄了,而且兴趣还不足够去干一番小事业. 
但是别人发起的,我很有可能积极响应的. 
——————- 
把星空还给孩子!

  
古雴

2007-06-08 12:45:21 http://epr.ycool.com/ [回复]

关于儿童成长和文明成长的对应有不少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讨论,例如有实验测试7岁左右的儿童最喜欢怎样的景色,结果表明热带稀树草原景色(被认为是人类的发源地)最受喜爱,而十多岁的孩子却往往更偏爱温带阔叶林之类的景色。 
另一个更为明显的表现是孩子的教育认知过程,从我们现在所受的西式教育来看,在科学方面,小学和初中基本上学的都是希腊人就掌握的东西,而高中开始进入到近代,大学则达到现代水平。 
儿童和老人是文明的特色,越原始的部族,其童年和老年期都越短。这一方面是因为平均寿命太短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需要传承的东西的多少。低级的动物根本没有幼年期,幼兽生下来就能独立生存,而人类却需要十多年的时间进行发育并学习生存技能和知识,文明程度越高,需要接受这一整套知识、技能和礼仪学习的时间,也就是童年,也就越长;相应地,老年人的存在使得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更为有效,长老有机会将更庞大的知识传递下去,并成为社会的凝聚力,也使得有组织的教育和训练活动成为可能。 
但现代社会恰恰是进入了一个既没有童年,又没有老年的时代。 
文明是伟大的。文明在纵向上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承过程,在横向上说是一种凝聚的力量。但在现代的这个否认传承,丧失凝聚力的世界中,文明的成就被标榜为那些宏伟的技术成就,但那些毕竟是死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