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与宗教(研究计划)

现代科学与宗教(研究计划)

无论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持怎样的观点,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考察无疑是科学史研究和宗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现今的大科学时代,在科学与人文寻求对话的要求下,探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具有尤为特别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与和谐关系,首先并不是学者们千方百计地造出来的,无论是冲突还是和谐,都是现实中的问题,即便只是作为一项客观的考察,也不能否认科学与宗教确实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当然也不能略过他们的冲突关系)。进一步地,关于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当代意义,也是本课题希望涉及的一部分,我将在论文的第一部分中进一步展开讨论。

我选择的题目为“现代科学与宗教”,将把讨论主要集中在现代,特别是20世纪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历史上,尤其值得关注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视角还有古希腊时期、中世纪、近代科学的兴起等等,但在此次研究课程中将暂不涉及。

选择现代科学与宗教这一视角,首先是因为我对现代科学接触稍多。尤其是对现代新物理学的发展很感兴趣。新物理学——尤其是量子力学和现代宇宙学,对于宗教的影响和冲击无疑是重大的,当然,如生物学、心理学等,对宗教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不过,有许多(主要是来自宗教界的)学者力图从现代科学中“找”出上帝,例如将上帝“安派”到量子中去,我以为这些努力往往过于牵强俯会,在康德的宗教哲学中早已对这种赶时髦的自然神学提出了严厉批评。在我的印象中,在现代科学中为上帝寻求位置的各种努力,“过程神学”和莫尔特曼的“创造的进化论”是做得较好的,如果时间充裕,我将对它们进行讨论。不过,我更侧重的是从现代科学家的视角出发来讨论。我注意到,诸如普朗克、爱因斯坦、波尔、波恩、海森伯、薛定谔等等现代的最伟大的前沿科学家——特别地,有相当多的物理学家——都对宗教持有宽容甚至赞美的态度。注意到物理学显然算得上最“纯粹”、最基础的科学,而量子物理学又是最前沿的领域,而为什么那些大物理学家却恰恰对一般认为是最保守的“宗教”如此宽容呢?我认为,这不只是巧合,实在是因为科学的精神与宗教的情感之间本来就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也指科学这一人类的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现代人的生活早已离不开科技,但正因为科技对我们而言如此重要,才更需要我们时时反省、提高警惕。科技的昌明是否也带来了一些危险或困境?当我们希望反思科学、考察科学的含义与价值时,采取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显然是有益的。而考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可以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科学提供助益。我感觉,现代科学正在力图取代原先由宗教所提供的社会功能,这使得科学本身也变得与某一种宗教相似,而且科学似乎还是一种最为独断和专制的宗教。我将考察和分析现代科学中的宗教性,虽然科学毕竟不是一种宗教,但考察它们的共性对于理解科学以及对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而言将是很有助益的。如果时间宽裕,我还将涉及一些关于宗教间对话的讨论,事实上,不同的宗教之间——例如基督教和佛教——的对话和交流,或许比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对话更为艰难!反过来说,宗教间对话的有益经验,对于如何协调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初步计划本课题的论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导论和结语):

第一部分探讨现代科学和宗教的一些特点,对科学与宗教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略加描述,对现代科学的兴起和宗教的现代特点这些背景简要介绍,澄清本文所使用的“现代科学”、“宗教”等词汇的含义,重点讨论为何关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有益的。并简要提及各种相关的意见——如冲突论、无关论、互补论和整合论。第一部分即是全文的“导论”。

第一部分的参考书目略列如下:

已读:

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

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

罗素:《宗教与科学》,徐奕春林国夫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版

吴国盛/著《现代化之忧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年

卢克曼:《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莫斯科维奇:《还自然之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未读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

池田大作 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

莫尔特曼:《俗世中的上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江苏人民出版社

A·D·怀特:《基督教世界科学与神学论战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部分从现代科学的最新进展的角度展开,探讨现代科学的一些重要的进展,例如物理学的三大革命(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学——其中量子力学无疑是最重要的)、天文学的进展、进化论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等等,并考察这些新科学对宗教观的现实的以及潜在的冲击。并讨论宗教界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些新的科学进展才是最有益的。另外,生态学的兴起对于考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十分重要,但是限于篇幅有限,暂不详细展开。

第二部分参考书目略列如下:

已读:

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

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宗教》中国城市出版社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基因、创世纪和上帝》,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费雷德•艾伦•沃尔夫:《精神的宇宙》,商务印书馆

戴维•林德利:《命运之神应置何方——透析量子力学》,吉林人民出版社

M•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安东尼·黑帕特里克·沃尔特斯:《新量子世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

詹姆斯•格雷克:《混沌——开创新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林恩•马古利斯多里昂•萨根:《倾斜的真理》,江西教育出版社

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斯图亚特•考夫曼:《科学新领域的探索》,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约翰•R•格利宾:《寻找薛定谔的猫——量子物理和真实性》,海南出版社

戴维•玻姆:《整体性与隐缠序——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戴维•玻姆:《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性与机遇》,商务印书馆

爱德华•拉森:《众神之夏——猴子审判以及科学与宗教的论战》,江西教育出版社

小约翰•B.科布大卫•R.格里芬:《过程神学》,中央编译出版社

未读

理查德·道金斯:《盲眼钟表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托伦斯:《神学的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托马斯•陶伦斯:《上帝与理性》,中央编译出版社

威廉•邓勃斯基:《理智设计论——科学与神学之桥》,中央编译出版社

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商务印书馆

莫尔特曼:《创造中的上帝——生态的创造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罗杰•S•琼斯:《普通人的物理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

卡普拉:《物理学之道》,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三部分由第二部分过渡而来,考察在那些现代科学领域中贡献卓著的科学家们对宗教的态度。首先可以简略地做一个整体的介绍,例如对科学家中的宗教信徒比例曾有过多次重要的调查。但本文主要还是侧重于对大科学家的个案分析。在这些大科学家中,爱因斯坦对于科学与宗教的观点显然是最引人注目的,我自然也会关注他的立场。不过,在探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爱因斯坦似乎被过多地引用了,以至于人们怀疑爱因斯坦是否只是一个个例。确实,爱因斯坦并不代表真理,但作为一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宗教的意见无疑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的。我将通过相关的著作、演讲记录和传记中,考察更多的现代科学家对待宗教的立场。试图说明科学精神与宗教感情的内在联系。这是本次课题的重点部分。

第三部分参考书目略列如下:

已读

吴国盛主编:《大学科学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池主编:《宇宙简史》,线装书局

埃尔温•薛定谔:《生命是什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布罗克曼编:《第三种文化》,海南出版社

薛定谔:《自然与古希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许良英 刘明编:《爱因斯坦文录》,浙江文艺出版社

费曼 温伯格:《从反粒子到最终定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罗杰•G•牛顿:《何为科学真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玻姆:《论创造力》,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柏拉图:《蒂迈欧篇》,上海人民出版社

G•E•R•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

R•P•费曼:《发现的乐趣》,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爱德文•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杰拉尔德•霍耳顿:《科学与反科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彭加勒:《最后的沉思》,商务印书馆

我稍早曾写过的论文“科学——从宗教的视角看”,约11000字,内容相关,可做参考。当然,将作大幅度的修改。

未读

费曼:《费恩曼讲演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H.S.塞耶编:《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江晓原 钮卫星主编:《人之上升》,上海教育出版社

任定成主编:《科学人文高级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史蒂文•温伯格:《仰望苍穹——科学反击文化敌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求实出版社

安德鲁·罗斯:《科学大战》,江西教育出版社

《尼耳斯•波尔哲学文选》,商务印书馆

克瑞杰:《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话曝光》,南京大学出版社

另外,我将对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哲人石丛书”中科学家传记系列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在此不一一列举。

第四部分将承接第三部分最后的论点,即好的科学探索精神其实也是一种追求神圣的宗教情感。我们将看到,即便是那些强烈地攻击宗教的科学家——如温伯格、道金斯等——他们所宣扬的科学之所以值得热爱的理由也是基于这种在科学探索中追求神圣的特殊情结。然而,科学毕竟不是宗教,在赋予人们生活以神圣感和充实感这方面,科学是无法与宗教相比的。因为宗教的信徒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神圣,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体会到追求终极意义所带来的充实感和满足感,但科学的探索活动则只能是少数人的专利。大科学家们固然可以在他们接近自然奥秘的探索活动中获得至上的愉悦,但普通人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认为,好的传教方式不是依靠招摇“祛病消灾”、“发财得子”这类的“好处”来传播信仰,而是通过感化激发人们内心中对神圣的向往,吸引人们发自内心地皈依,并敦促人们用善的生活去实践信仰。真正的宗教可以给虔诚的信徒提供意义的寄托。而科学家们确实可能把意义寄托在科学探索事业之上,但是当科学需要向公众普及时,往往却更类似于传播迷信的方式,即通过张显科学的威力而令人臣服。现代科学似乎成了一门新的、极为独断和专制的宗教。

在第四部分,我将从科学是否正在以及能否可能取代着宗教所发挥的功能这一话题开始探讨,试图说明科学最终无法替代宗教。并对文化多元论进行一些探讨。可能略涉科学划界、科学与神秘主义、宗教与神秘主义等话题。

第四部分参考书目略列如下:

已读

汉斯·波塞尔:《科学:什么是科学》,上海三联书店

王洪波马建波主编:《跨越鸿沟——文化视野里的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商务印书馆

罗杰·G·牛顿:《何为科学真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汉伯里·布朗《科学的智慧——它与文化和宗教的关联》,辽宁教育出版社

池田大作 汤因比:《展望21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李凯尔特:《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

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

斯蒂芬•贝斯特 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

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江苏人民出版社

吴国盛:《反思科学》,新世界出版社

刘华杰:《殿里供的并非都是佛》,江苏人民出版社

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吉林人民出版社

未读

艾伦·查尔摩斯:《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约翰·麦奎利:《二十世纪宗教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

保罗·尼特:《宗教对话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桑德拉·哈丁:《科学的文化多元性》,江西教育出版社

唐·库比特:《上帝之后》,宗教文化出版社

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戴维·赫斯:《新时代科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约翰·波尔金霍恩 米夏埃尔·韦尔克:《关于上帝信仰的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译林出版社

约翰·霍根:《科学的终结》,远方出版社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金白莉·帕顿 本杰明·霍依:《巫术的踪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杰拉尔德·霍尔顿:《爱因斯坦、历史与其他激情——20世纪末对科学的反叛》,南京大学出版社


最后的第五部分将是全文的结语,我将对全文的观点做简要的回顾。并且对科学与宗教的未来进行一些展望。

另外,笔者认为,康德对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已描述了一个虽然很不现实但是非常理想的相处方式。我稍早曾写过的约14000字的论文“同一片星空——康德的科学观与宗教观”,内容相关,可做参考。

整个课题的主要参考书目如下:

已读

伊安•巴伯,《当科学遇到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约翰•H•布鲁克:《科学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

阿利斯科·E.麦克格拉思:《科学与宗教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建漳主编:《科学与宗教的对话》,厦门大学出版社

钱时惕:《科学与宗教——关系及其历史演变》,人民出版社

泰德·彼得斯 江丕盛 格蒙·本纳德编:《桥:科学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庞思奋:《哲学之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康德:《康德论上帝与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未读:

伊安·巴伯:《科学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商务印书馆

本研究课程的题目较大,其实是分拆成的五个部分都可以独立成题,但这些话题显然都是相互关联的,每一部分之间都有明显的过渡和承接关系,因此值得放在一起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将会在具体的话题上偷懒,我希望我能够对其中的每一个子话题都有相对较深入的探讨,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论。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可能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的侧重点,也可能找到新的话题。这里所列的计划是总体上的框架和最初的线索。

关于研究方式,首先是以读书为主。以上所列的未读参考书目只是凭目前初步的印象而制定的,随着阅读和研究的深入,以上所列书目不一定都用得上,也将需要寻找其它的书籍资料。在阅读的同时,我将进行摘记,以及经常记录感想和思路,到最后集中起来进行梳理和重写。已读过的重要书籍将会多次阅读。有些书籍——例如科学家的传记,将进行选择性的阅读,即不是从头至尾通读,而是选取相关的章节作为参考。

2006年4月16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