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汤姆•罗克摩尔:《黑格尔:之前和之后》

[美]汤姆•罗克摩尔:《黑格尔:之前和之后》

[美]汤姆·罗克摩尔:《黑格尔:之前和之后——黑格尔思想历史导论》,柯小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黑格尔思想导论,正如封皮上的介绍:“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一条非常简单的但是决非简单化的走进黑格尔的道路,本属于位在所有时代堪称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的那个人的思想作一个导引。”读过此书后我已深切感受到黑格尔思想的深刻性和重要性,尽管我对康德哲学的欣赏程度似乎还是远大于对黑格尔的,但是我已经了解到黑格尔对康德的反驳和发展都是相当深刻的,阅读此书后我感觉到黑格尔的思想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重视,从这一点上看这本书的价值对于我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然,对于这本书对黑格尔的评述是否切实,以及对黑格尔的思想我到底是如何看待的,这些都需要我在进一步阅读一手文献后才有资格发言,因此下面只是简单摘录一些或许有用或许没用的章节罢了。

P2 第XIX~XX页(导言)
就像所有伟大的哲学家一样,黑格尔是难以对付的。我认为,在处理黑格尔文本时所遇到的困难虽然并不是虚幻的,但是它们毕竟是可以对付的,是不应该被夸大的。它们显然不构成一种不可逾越的障碍,即便所面对的读者是一个初学者、一个非专业读者、或者一个只想略知一二而无意献身于毕生的专业文本研究的读者。
本书既不多于也不少于一本介绍黑格尔思想的导论。它是简化的——但不是过分简化的——以便于所有乐意阅读它和思考它的读者能够读懂。因为它并不预设读者先行具备任何哲学知识。作为开始,我试图表明,黑格尔是如何从他的立场出发,用他的概念形式来把握他自己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哲学讨论的,然后,作为第二个阶段,我们将把他的讨论扩展到整个哲学传统。…………

P8 第8页 什么是先验哲学?用最简单的话说,先验哲学就是指这样一种哲学,它旨在从一种先于从而也就是独立于所有经验的视角出发来规定知识的条件。

P31 第44页 然而,在一个著名的评论中,当康德把费希特的观点描述为一种试图从概念中推出客体的毫无希望的努力的时候,康德尖锐地否认了费希特的这个主张。

P32 第44~45页
康德总是倾向于在主客体关系中分析知识,因此,在康德看来,世上不可能有一种无主体——这个主体也就是康德所说的客体项之显现的“我思”——的关于客体的知识。他明确地表示,他的有关主体的——也就是有关统觉的超验统一性概念的——观点,是批判哲学的顶点。

P34 第48页
作为对物自身的诸多可能解释中的一种,因果关系的解读能够在康德的写作中找到文本依据。在一个著名的段落中,康德认为,现象是某个通过现象而显现的东西的现象,因为不然的话,就会有一种在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显现的现象。(BXXVI~XXVII)如此解释的康德的原理,出于技术员新,与批判哲学在字面上的一些说法相矛盾。(注释:在康德的理论中,因为因果律是知性的一种范畴,所以它的功能只限于“生产”现象的形式,而不能到经验之外座位知识内容的源泉。)但是,……

P36 第51页
在打破笛卡儿模式的同时,费希特页打破了莱茵荷尔德的在理性主义形势下把批判哲学重建为一种有基础的体系的努力。座位队那种体系的取代,他开创了一种新的体系概念,这种体系将不能容纳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基础。

P36 第52页

费希特……假设性……哲学科学永远不包含确定性……对上述最后一点的重要性,我们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最后,从无基础的体系这一概念而来,便有

P38 第54页 如果费希特的说法可信的话,要么知识在这个必要的圆圈结构之中构成自身,要么知识是不可能的。这是黑格尔首先从费希特那里得来的教导。

P53 第77页
康德至多认为人是历史的存在,但是他不能够用他的非历史的知识概念来考察他的历史性的人的概念。黑格尔是第一个在一个单一的哲学图象中考察历史的和系统的诸多方面的思想家。

P59 第87页
笛卡尔所讲的第一种策略便是让在推理的过程中较后的理由以来其先的理由,就像结果被原因所决定那样。第二种策略则刚好相反,它通过在后的理由来论证或者“证明”在先的理由,或者说通过结果来解释原因。这后一种策略正是费希特用过的策略。

P60 第89页
黑格尔和费希特虽然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式,但是黑格尔却得出了不同于费希特的结论。费希特认为,如果认知的过程是循环的,那么任何关于知识的声称都只能是假设性的。而根据黑格尔德思路则是这样的情形:不是起点证明中点,而是倒过来,终点证明起点。这种论证方式显而易见是圆圈式的,因为终点、结果或者目的反过来对起点进行论证。

P63 第93页
与康德相反,黑格尔总是与鲜活的经验保持较近的距离。我们可以把观点阐述得更简单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发展对世界和对自身的理解而定位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不能从一个绝对确定的点开始,我们并不会惊慌失措,因为那样的点在日常生活中本来就是没有的。问题在于如何在正视我们的处境的条件下达到知识。当经验与我们所相信的东西矛盾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恼火,甚至连惊奇都不会,因为我们知道,在实践中没有任何理论是确实可靠的,每一种依赖于经验的理论都要服从经验的反驳。人类历史就是由一个长期努力构建有价值的观点的尝试构成。理论从我们的历史中浮现出来,然后不停地更新自己以便为今后更多的经验服务。

P63 第94页 黑格尔自己的知识理论包括如下三个要点:体系的重要性、对基础的拒绝、以及对真知的坚持。

P84 第126页
我们提到过:黑格尔批评康德的道德观是抽象的道德,他要用一种具体的伦理概念或者一种内在于具体社会情境中的道德来取而代之。类似地,我们也可以把作为康德批判哲学主题的纯粹理性与精神区别开来:后这是黑格尔提出来的替代性的理性概念,但是这个理性不是纯粹的,而且必然属于非纯粹的,或者说是情境性的,即总是在有限的社会、政治和历史的语境中才出现的。

P89 第133页
让我们回到意识。在先验的层面上阐明意识的条件似乎是有用的甚至是自然的。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地强调过,对于康德来说,证明知识之可能性的惟一途径是走上知识之路之前去进行论证。而在黑格尔看来,这样一条道路不惟是艰难的,而且是不可能的。它是不能成功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用黑格尔的语言来说——把意识的条件从意识中分离开来,或者用康德的术语来说,在知识的条件和知识之间作一个区分。除非在认识的过程中并且通过这一过程,我们不可能考察认识的手段如批判哲学中的纯粹理性。在一个著名的段落里,黑格尔把那种想在认识活动之前就搞清楚一时之条件的观点嘲讽地比作一种经验主义的“聪明”主意:即在下水之前就学会游泳。

P94 第141页
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准则评判知识?我们必须拒绝任何外在的准则。……党对我们而言的对象即显现在经验中的对象与对象自身取得一致的时候,知识就出现了。……当一种能够抵御任何批评的同一性出现的时候,知识的最后阶段或者绝对阶段,即绝对知识,就被打倒了。////——问题在于,这种绝对可靠的同一性为何竟可能出现并被确认?

P99 第148页 在一则罕为人知的笔记里,他(黑格尔)写过这样的话:他说他是一个路德主义者,而且他为此感到骄傲。

P99 第148页 他认为宗教与哲学的差别不是就其对象而言的,而是就其内在意识形式而言的,宗教求助于想象,而不是运用哲学概念。

P100 第149页 根据黑格尔,宗教在哲学中达到完成。

P100~101 第150~151页
黑格尔虽然同样是一个观念论者,但是他相信,我们人类归根到底只能学习那些作为我们的经验之产物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在人类历史的过程中,在经过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的不同阶段之后,终于理性进展为精神,随即是宗教,最后达到绝对知识,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一路上所遭遇的任何事物都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自己的产物,或者说就是我们自己。他如此表达这种观念:“事物就是我。”从这个角度看来,科学不过就是自我意识,或者说就是那样一个时刻,在那个时刻我们终于意识到,我们的对象或者说我们的全部经验,不过就是我们自己。

P101~102 第152页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用当代的术语来描述黑格尔的理论。显然,黑格尔不是一个怀疑论者,因为他认为知识是有的。他也不是一个基础主义者,因为在基础主义这个词的笛卡尔意义上来说,黑格尔的理论并没有一个外部的基础。黑格尔最好被描述为一个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者,虽然这个说法是容易引起争议的。鉴于黑格尔在几本著作里都坚持认为当具体的理性——黑格尔称之为精神——作为哲学的工具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时候,是相对的,是对于时间和空间来说必然相对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理论属于相对主义——如果相对主义被理解为一种认为所有知识的断言都是从一个既定的视角出发的断言的观点。对于黑格尔来说,绝对知识的结果是:如果我们把认识论问题刨根问底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认识到,没有任何知识的断言是绝对的,因为所有此类断言都是相对的。////——说黑格尔是个相对主义者着实令人吃了一惊,不过照此处的描述看来,这更像是我所表达的不同于一般相对主义的“视角主义”立场。

P103 第154页
黑格尔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并且最终可以追踪到欲望,以此,他就为他的分析提供了一个人类学的基础。在黑格尔看来,欲望是人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互动的源泉,它只有在他人对自己的承认中才能得到最终的满足。////——问题在于,这种欲望是永远不能得到最终的满足的。

P103 第155页 在黑格尔看来,社会生活的终极根源不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害,而是为了带来他人对自己的承认。

P114 第170页
在这一涉及科学之开端的章节中,黑格尔努力表明,实际上我们不能从任意什么地方开始,而是必须从存在开始。他首先说哲学的开端既不应该是直接的也不应该是间接的。……,而存在正好能够满足既非直接开端亦非间接开端的双重条件。黑格尔提出了两条论证以证明通往知识的逻辑之路能够而且只能够开始于存在。……这两个论证知识部分地交叠的。第一个论证表明开端对于《逻辑学》来说是合适的,也就是说,对于纯概念的科学来说是合适的。第二个论证意在否认:一个绝对的开端有可能完全依赖某个东西。总之,他强调说,在《逻辑学》中的讨论不可能开始于存在之外的任何东西。

P115 第171页
如何从存在出发进展到科学体系的其他部分。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对存在、无和变易做了一个有趣的分析。这个分析的目的在于指出,存在作为必然的和惟一可能的出发点,它是如何必然地自身转化为无,以及无又是如何转化为变易的。

P120 第179页 根据黑格尔,哲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科学的地方在于,只有哲学不能预设其对象和方法。

P126~126 第186页
对于黑格尔来说,有三种科学是基础性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他认为在物理学和哲学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物理学制约哲学,而哲学拓展和完成物理学的知识。黑格尔认为自然拥有连续性和必然性,但是它不知道自由,只有人类才懂得自由。在内在于自然事件的概念层面上,哲学的任务在于展示自然中的必然性。不同的自然层次之间不能相互还原归约,譬如说,黑格尔认为生物学不能被还原为化学,而生物学和化学也不能被还原为物理学。

P132 第196~197页
什么是哲学?在他的最后一本著作的前言的结尾部分,黑格尔在一个著名的段落里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了论证哲学不可能提供世界应该怎样的教导,黑格尔肯定说,哲学常常而且只能和必须出现得很晚。作为对存在的科学理解,哲学只能在它所描述之物即它的对象已经成形之后,或者说只有在事实发生之后,才能够开展它的工作。他写道:“关于教导世界应该如何也必须在此略置一词。在这方面,哲学无论如何总是来得太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哲学不能催促事件的发生,它注定只能远远地跟在事件发生的后面。

P140 第208页
在他(黑格尔)的思想中的一个持续的关怀是,在哲学的观点之内努力来证明而不是玷污宗教的真理。正如我们曾经提到过的那样,这种努力甚至持续到他的生命的最后一刻。然而,这种在哲学体系内对神学洞见的不稳定的整合所带来的张力最终将带来从内向外的爆破。

P149 第222页 虽然关于马克思理论的状态众说纷纭,但是最简单和最准确的说法也许是:马克思是一个德国哲学家。

P153 第229页 马克思不但是一个德国哲学家,而且他的理论在很多方面与德国观念论是连续的,甚至是属于德国观念论的。

P158 第236页
马克思的批评并没有或者说只是部分地与黑格尔的理论形成了交叉。因为,明确地说,马克思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来提问。归根到底,马克思并没有拒斥黑格尔的理论。像所有伟大哲学家一样,他只是通过改变主题和转换问题方向而改变了讨论。

P162~163 第242页
根据尼采,我们必须分辨哲学工作者和哲学家。哲学家不是分析价值的任,而是创造价值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他回到了康德的观点:康德认为真正的哲学家是决定人类理性的任务和本质目标的立法者。尼采认为,一个哲学家不应该是像黑格尔所设想的那样仅仅对过去以及同时代的不良意识进行批评的工作,他更应该是一个拒斥当代的理想而且创造价值的人。

2006年1月26日

最新评论


2006-01-26 16:49:37
[回复]
看了一些片段,我觉得这本书还真是不错,只是太贵了。北大现在定价直逼上海那个杀千刀的世纪!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