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通史第一节课课后灌水存档

科学通史第一节课课后灌水存档

 

文章阅读  北大未名站科学通史讨论区 [KXTS]

主题:来发个第一节课整理orz…

本文链接: http://bdwm.net/bbs/bbstcon.php?board=KXTS&threadid=3000077

——————————————————————————–

发信人: msfan (小白羊的黑发带|穆饭女|TF|两仪控), 信区: KXTS

 : 来发个第一节课整理orz…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9091520:39:23 星期二), 转信

09.09.14

【】中为个人观点

一、关于科学史

1、历史

零阶、一阶、二阶历史的描述

2、科学

(1)、日译概念;对science的溯源,科学即知识(希腊语episteme

具有非本质的属性,可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描述

(2)、对知识的三种分类

A默会“(tacit knowledge)知识与文本知识

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用言语记述表达。默会知识不可言传,只能体察,大凡和身体

相关的实践知识均属此列(比如游泳);而文本知识有着较强的可分享性,能面对更多的

反思和质疑,因此有更强的自我批判性。

B、理论(神圣)知识与实用知识

后者是纯实用性的,前者需要先见性的、先行性的领悟【最初的先行领悟如何可能?】,

从一个个体得到的是对世界的普遍的认识。理论知识最早关涉的是人类对于死亡、神、自

身的领悟。也因此,科学必然有一个非实用的起源。

C、向前看的、预测性的、推理性的知识与向后看的、历史性的知识(比如博物学)

3、为何学科学史?

素质教育?为了更好地学习科学?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最重要的理由:为历史而历史,在历史中寻找人生它样的可能性

科学史:恢复科学的多样性

二、人类的进化与科学的起源

推荐书目: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

1、人类进化史

技术的进化与人类的进化同步。【这种思路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后者认为人类的意识决定

于劳动(广义的),但也指挥、引导劳动;两者在逻辑上、在实际历史进程中高度同构。

更深入的诠释可以参见《技术哲学讲演录》(吴国盛,中国人民出版社)收录的技术与

哲学一讲。】

2、两种人类进化思路

A、被动进化

主要由科学家支持,认为人类的进化完全由周围环境决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说白

了就是达尔文进化论。该观点认为人的演化是缓慢的、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存在

突变;人与动物之间不存在质的飞跃。

B、主动进化

这是一个与被动进化论完全对立的观点,其支持者以人文学者为主。他们认为,人类在进

化中有大量的心理能量富余,长期积压后,原始人通过某种躁动宣泄之;而这个躁动是人

成为人的标志。于是,这种心理能量主导了人类的进化方向。这一理论强调进化中的

,认为人与动物之间存在本质的不同。这也是主动进化说与被动进化说最主要的区别


【对比之下,被动进化论只能在纯生物意义上解释人类的进化,不能说明人类在意识层面

上的进化,不能说明人究竟为何是、而不是一般的动物。相比之下,主动进化说的“

心理力量”、“突变”能够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更详细的讨论可以参见《技术哲学讲演

录》)】

三、新石器时代的几大技术发明

1、陶器定居生活的标志,保存性、蕴含性的工具;同时预示着高温、炉膛的存在

2、粮食生产

3、轮子的出现

4、文字

四、科学的起源

早期知识形态的特点:

1、整体性:在早期,实用知识与神圣知识合一。而现代,实用知识与神圣知识分离,大

部分人掌握的是实用知识(普通意义上的技术),对其背后的更为普遍的神圣知识则一无

所知;这一部分知识由专人学习。因此,与其说现代实用知识与神圣知识分离,不如说在

各自的领域中,两种知识隐蔽了对方的存在。

2、推理性强:早期知识崇尚推理,对任何问题都要寻根究底。

3、高度的有机自然观:互渗的观点,认为任意两件事情之间总是有某些关系。古代希

腊哲学盛行的万物有灵观点,即为一例。在现代,人们选择性地认定、认同一些事物之

间的关系,而忽略了更多的、存在于任意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比如电灯的亮暗和

电路有关,和授课中的教师就没有关系。【相比于古代,近现代可供人类关注的对象、信

息都暴增,选择性的忽视是人类必然的选择。类似的道理,现代人不可能对任何问题都寻

根究底。】

有一些明显的遗漏,呼唤补充= =|||

 

发信人: EPR (古雴|JOKER|平天大圣|要成为海贼王的宅男), 信区: KXTS

 : Re: 来发个第一节课整理orz…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9091600:33:41 星期三), 站内信件

 

~ 作为助教我惭愧了……所以我也加点补充吧……啰嗦了……画蛇添足了……

 

吴老师指出“历史”并不是某种客观确定的,已然被写成的铁板钉钉的东西。所谓原本的

历史或者说“零阶”历史是不存在的。世界上实际发生的事情无限之多,谁谁咳嗽一声,

谁谁放学后开了个会,这些都未必会成为历史。被载入历史的事件都是由人类记录下来的

。于是所谓“一阶”历史指的是人们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记述。而在无限庞杂的事件之中

,究竟哪些的事情需要记下来,哪些事情则要忽略不计,哪些要着重强调,哪些可以一笔

带过,以及如何把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所发生的事件串联起来讲述等等,这里头就涉及人

类的历史观以及相关的反思。而系统地进行历史观和编史方法的反思的学科,就是二阶的

历史学,或者说编史学(historiography)。一阶和二阶历史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科学”一词与大多数(七成)中国当代学术用语一样,都是日译词汇。这里顺便给出一

部分日译词汇清单以供观赏~http://epr.ycool.com/post.3113690.html 现代人如果没有

这些词汇,不要说搞学术,连日常的论理也很难进行。这方面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引起足够

的重视。事实上许多词汇都可能隐藏有一些误导性,这倒不是非说日本人的思想水平低啥

啥(吴老师课上进行了调侃),事实上任何异质文化之间的语词翻译都会有各种理解和传

达的问题,更何况是经过日本多了一道中转。至于“科学”一词,取的是“分科之学”其

意。当然这确实把握了西方科学与东方学术相异的一个方面,不过并不能传达Science

knowledgeepisteme的源义。

 

无法对“科学”下达一个界限分明的“定义”。吴老师引用尼采的说法:一切历史性的东

西是无法定义的。(至于非历史的东西,吴老师课后答问时举例说数学概念之类)因为历

史性的东西总是发展变化,总也框不死它。吴老师引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的概念来

解释:从古希腊至今虽然看起来有某种叫“科学”的东西一脉相承,但找不出总的共通的

本质。好比ABCBCDCDEDEF……凑近看两两都很像,但离远了看就截然不同。因此,

我们并不寻求对“什么是科学”作一个一劳永逸的精确定义,而是更倾向于对“什么是科

学”做一些具体的、笼统的分类。

 

如果把科学作广义的理解即“知识”,那么也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吴老师介绍了三种

分类方式。

 

第一种是按照是否能够用言语传达,把知识分为“默会知识”和“文本知识”。默会知识

指那些不能“言传”只能“身教”的知识,比如如何骑车,如何游泳等等。事实上默会知

识无处不在,“人们不知道自己知道很多东西”。而文本知识又可以分作言语和文字两种

,文字以及印刷术等文本媒介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知识的可分享性,以及知识的可批判性

。关于言语和文字知识的差异吴老师谈得不多,事实上书面媒介的引入非同小可,书写改

变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方式,更改变了人类对知识的理解。简单来说关键之一是:口语知

识始终都在某种动态的、情景化的方式才呈现,而书面知识才把知识以及概念、名词、意

义等等变成了一种客观的、固定的“对象”来呈现。换言之,文字的出现才使得“知识”

本身也能成为一种“对象”呈现在人的“面前”,这才使得某种客观化、中立化、抽象性

和批判性的知识反思成为可能。关于这方面的主题,最近北大社有一本中译书籍《口语文

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可以参考。

 

第二种把知识分为理论(神圣)知识与实用知识。所谓“神圣”,说白了就是具有某种超

越性。例如纯洁、绝对、普遍、根本等等。

 

第三种是把知识分成往前看和往后看。前者侧重预测和推理,后者则侧重记录和分类——

例如历史学和博物学(话说本人反抗吴老师,推崇把Natural History译成“自然史”而

非博物学,这方面等吴老师讲到博物学时再讨论吧~)。

 

关于历史学的意义,吴老师引述了一句话,说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可能并不是活在最幸

福的时代”。历史向我们展示可能性——我们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许多东西,它们往

往并不总是那么理所当然,人可以以别样的方式生活、思考、以及用不同的视角看这个世

界。

 

 

谈完“科学”和“历史”后是正式的第一讲,这方面我就就不多补充了,那三本书都值得

推荐。关于主动进化说,msfan漏了一个关键词——“仪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仪式”

正是人类文化的本质,所谓人之为人的“本质”也许可以说是某种心理能量或者某种“躁

动”,但如果说“标志”的话,那应该是某种外显可见的东西,与其说是“躁动”是人的

标志,不如说“仪式”才是,而主动进化说把“仪式”看作是缓慢有序而安全地释放心理

能量的必要方式。最原始的技术也许不是工具技术而是仪式技术。比如饰品、礼器、致幻

物质(酒,火?)等等,最早的语言也许是咒语?

 

需要对msfan进行补充的还有第三点“新石器时代的几大技术发明”,这一点msfan只是罗

列了这四项而啥都没说,其实这四项技术发明的陈列反映了某种非常独特的技术观。我们

知道传统中对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划分标志是“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的变革

,然而吴老师列出的“四大发明”竟然无一“石器”!吴老师提到了这一问题,即传统的

(男性主义的)视角过分集中于斧、枪、矛等攻击性工具,却忽略了陶器、房屋等保存性

工具。而事实上对于人类文化而言,保存也许比进攻更重要,因为文化要得以存续和传承

下来,必需要有的是“容器”,而不是“武器”。另外,将粮食生产(动植物的驯化)与

文字(划道道)都列入技术发明,提醒我们“技术”不仅仅是那些有形的器物层面的东西


 

发信人: tomoko (sarah), 信区: KXTS

 : Re: 来发个第一节课整理orz…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9091611:37:33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关于仪式那部分是说,关于生存的技能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而仪式类似于一种关于“意

识”的技能才是人之所以进化成今天的人的关键因素。因而这个理论是支持突变主动进化

学说的。难道被动进化学说完全将这一点忽视么?

 

发信人: EPR (古雴|JOKER|平天大圣|要成为海贼王的宅男), 信区: KXTS

 : Re: 来发个第一节课整理orz…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9091612:58:00 星期三), 站内信件

 

被动进化说不会完全忽视仪式这样一种活动,区别只是在于如何解释它的意义以及它的起

源。被动进化说主张人和动物的连续过渡,比如说猴子之间的“挠痒痒”也可以解释为一

种低级的语言或仪式,人类的仪式只是更高级一点。而仪式的进化则可以解释为社会化的

需要之类,而社会化之类则有利于人类在生存竞争中的存活,比如说仪式越高级的社会越

具有凝聚力,而越具有凝聚力的社会越容易存活,于是这就解释了仪式的起源(与动物连

续过渡)和进化(为了提高存活率)。
 

最新评论




  • 听课2009-09-20 07:49:03 匿名 118.203.21.88

    如果每节都能贴出来就好了,这样我们外校的学生也可以听听吴老师的课了


  • 古雴2009-09-20 09:39:47

    吴老师今年会出一本《科学通史讲演录》,敬请期待~~


  • benjaminbai2009-09-20 13:22:12 匿名 219.234.81.104

    老吴很多幽默风趣的地方光看讲演录是体会不出来的——《技术哲学讲演录》读后感


  • 薛定谔的猫2009-09-21 23:00:32 匿名 58.207.164.65

    来不及看完,先说一点:四个新石器时期的发明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视角,更暗示了人类已经开始定居和从事农业生产,而某种意义上这标志着文明的开始或进化加速。这一层意思当比单纯的反男性主义更重要。


  • 古雴2009-09-22 00:02:25

    本来吴老师就是以“定居”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标志。“男性主义”我只是加在括弧内,顺带点出而已,当然没有说主要意义是反男性主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