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读书笔记作业

如何写好读书笔记作业

我的本科生通识课程(技术通史、技术哲学导论等)都喜欢布置“读书笔记”的作业,可以取代论文(很多本科生完全不会写论文,逼他写就容易抄袭,不如更自由一些)。但拿读书笔记作为大作业,学生当然也是应当认真对待的,随便糊弄一下自然是得不到高分的。

提前把读书笔记发给我,可以得到一些反馈意见。但我发现,事实上很多同学的缺点是雷同的,那么我不妨专门写一篇文章,讲一讲我个人对于读书笔记作业的判断标准。

一、基础要求

1.文字流畅

当然,任何文字作业,最基本的评判就是文字本身。我不要求学生在文学上有多高明的技法,只是最基本的,读起来顺畅。这一点其实很多同学都做不好。比方说,我经常看到不会分段的,有同学喜欢连着写一两千字不分段。也有人前言不搭后语,想到哪里写哪里。这方面,我也没什么可多说的,建议同学们写完之后自己读一遍。大家都曾经是最优秀的高中生,哪怕是理工科,语文总也不会太糟。比方说,在高考作文里你写连续800字不分段,你觉得像话吗?大学的作业又不是考场上限时完成,不说精雕细琢,至少也该有充裕的时间来捋顺文字,那么表达流畅性方面如果比高考作文还差,那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2.选书恰当

我的课程会推荐许多课后读物,以容易买到的中文著作为主,但读书笔记不限范围,所以选择哪一本或哪几本书就很重要了。我推荐的书当然至少都是值得读一读的,但未必也都非常适合用来做笔记。

比如学生们选的最多的,是《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很好读也很有启发性,虽有争议但也不过时,肯定是值得读的,但事实上并不适合作为读书作业的对象。原因如下:A.该书视野宏大,牵扯问题很多,给人启发是很好的,但读书笔记往往不容易聚焦,只能泛泛而谈;B.该书对历史观有启发,也略微涉及技术问题,但本质并不是技术史相关著作,读书笔记写得要切合课程主题并不容易;C.这本书又流行又容易读,很多同学都写,老师都看腻了,如何保证写出新意呢?还有诸如《人类简史》之类也是类似,视野太泛、又太容易读的书,作为通识读物是好的,但作为作业对象是不容易写好的。

作为老师,一般来说更倾向于鼓励更愿意下功夫的学生。如果你发现你选的一本书既很容易就读完了,又很容易就写出感想了,那么多半也很难拿高分。一整个学期一门课才要求你精读一两本书写作业,这选书当然不该太过取巧。比如我就说过,像爱森斯坦的《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700多页的大厚书,主题又很集中,这样的书你啃下来一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老师只要能够感受到你确实真的阅读了,起评分就不会低。

老师也很欢迎学生选择老师没有推荐的书,特别是外文著作。当然,选书方面就更讲究了。如果找了一本烂书还吹上天,那么自然也拿不到高分的。

3.真实阅读

选到好书当然还需要下功夫认真阅读。老师当然希望看到学生真的仔细读书,而不是随便翻两页,再搜搜现成书评,攒一个作业交差。

当然这方面很难一目了然地看出来,被学生蒙混过关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但一般来说,老师也会搜索浏览相关现成的书评,如果你读完书写的都是些别人说过的东西,人云亦云的东西,那么无论你是不是真实阅读,分数都不会高。一般来讲,所谓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真的是深入阅读了,每个读者总会有一些个性化的体会,许多时候还是能看得出来的。

4.独立思考

上述个性化的体会不一定会体现为独立思考。事实上,很多学生写的读书笔记都不怎么呈现思考的成分,主要就是概括一下章节大意、复述作者的观点,最后给著作下一个评价,就完事了。个性化的成分顶多只体现在概括的方式和最后的评论,但没有更深入的讨论了。

那么一篇读书笔记可以展示哪些思考呢?方式太多了。比如说最基本的: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好在哪里?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这本书哪里有缺陷?

特别是,有没有一开始没读通、没读明白的地方,我通过思考,或者更多的查证,最后读通了。那么也可以呈现出来。当然,不一定写成心路历程,可以写成相对客观的,对著作的某一部分进行分析,先提出设问,然后自己给出解答。

除了解析困惑之外,另外一种常见的思考方式就是建立关联。比如我的专业知识,或者我的生活经历,和书本和课程有没有关联,能不能互相印证,或者在读书过程中对我生活中面对的其它问题给出启发?

二、进阶要求

以上几点是最基本的要求,或者说,大概是“高中生水平”,一个中学生来听课也可以提出这些要求。但如果要更进一步,拿到优秀的水平,以上还是不够的。学生就需要自觉完成身份的切换,从中学生,切换为大学生。

5.自主意识

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而言,最根本的分别,首先是学习态度的问题。高中是应试教育,无论应试教育是好是坏,应试态度在高中总是对的。在中学,学习本身不是目的,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最终考上好大学。在存在明确的“外在动力”的情况下,学习的“内在动力”就不那么重要了。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即便还是为了某些外在动力来读书,也不再只有一条标准的道路了。

我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在高中可能不那么需要问,但在大学是每时每刻都应该有清醒认识。特别是一门选修课中,完全自由地选择某一本书来读。从选课开始就是自由的,选书更是自由的,那么一个大学生就应该自主地决定: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一旦有了这种“自主”意识,在作业风格上面就会体现出来。很多学生的作业明显是“给老师交代”。差一点的学生就是“交差”、“糊弄过去”,而好一点的学生就是“表功”,能够感觉到学生努力试图告诉老师:“嗨我读过书喽,您看我读得细不细?”

但在我看来,真正需要“交代”的是学生自己。自主学习,是为了自己学习,那么更关注的问题就是:“我这本书没白读”。

我读了这本书,获得了哪些启发?纠正了哪些成见?拓宽了哪些知识?这些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同样,大学教师也不是应试教育下的教师,他并不关心自己带的学生比别人考分高之类的。当然,老师也并不需要听学生反复介绍某本书的“段落大意”。老师并不纠结于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用功程度。作为一门通识课的老师,学生能够借这门课的机会,读到对自己有益的书,打开了视野、拓宽了思路,这才是最有成就感的。

6.对话意识

高中的教学是填鸭式的,不需要学生质疑教科书的结论,你记忆然后运用就行了。但进入大学,我们就应该转向新的教学模式。所谓研究性学习,批判性学习,总之,大学老师的职责不是提供现成的、不能批判的结论,而大学学生的职责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

体现在作业里,就是所谓的“问题意识”、“对话意识”。

读书笔记的话,当然也需要问题意识,但并没有论文那么重要,更加关键的是要有“对话意识”。

前面已经说到,写作业不只是为了交差,不只是为了证明我用功了。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活动——与作者对话。

有些时候,我建议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可以用“你”来指代作者(当然最终成文时最好改回作者名字)。“你说了什么什么,让我很受启发,但我觉得还可以什么什么,正如你之前所说,我也认为什么什么,顺着你的思路,我想到到什么什么……”

把作者当成“你”的同时 ,作为读者的“我”也就突显出来了。很多人的读书笔记里既没有作者也没有读者,他用的“主语”是“第一章”、“第二章”等等。他没有把作者当作一个独特个性的主体,更没有把自己突显出来。

除了和作者对话,更可以与老师对话。我当年写课程作业基本上都是持有一种与授课老师“较劲”的心态,当然首先老师总的来说肯定是给了我很多启发,很多知识。但老师肯定不是全能的,总有错漏或不够充实的地方。那么我就可以通过作业,给老师提供补充或修正。

当然,与老师的对话往往是隐藏的,老师似乎就是我跟作者对话的一个听众。我与作者的对话虽然并不直接指向老师,但很多对话其实是有这个第三方的“他”参与其中的——你说的话正好为他提供支持;他讲过的东西正好帮助我理解你这段话;他没说到的这方面你说得更深入;你说得不错,但我记得他有另一种说法……

7.比较意识

以上所说的对话意识,就蕴含了某种“比较”。比如,同一个问题,老师怎么说的,作者怎么说的,我又是怎么觉得的。这你我他三者之间,就展开了“比较”。如果各方有所不同,那么为什么会有差异,究竟谁说得更好?这就是值得深入挖掘的问题了。

除了这些之外,优秀的读书笔记往往不只是读一本书,他在评述某一本书时,也需要旁征博引,引用其他的书本或资料。

很多同学就是写了一连串章节大意,把作者说了些啥总结一遍,最后说一句“作者写得好”就完事了。但问题是,凭什么说作者写得好?写得差的又是怎么个写法呢?这也需要引入对比,才能够真正说得清楚“怎么个好法”,不然就只是一句恭维的空话罢了。

作者与老师的对比,作者与常识的对比,作者与其它作者的对比,作者前半本书和后半本书的对比,等等,都是可以深入挖掘的。

8.研究意识

能够在读书笔记中,揭示出上述各种“对比”,本身就是好事。但如果你想更进一步,在比较之间给出自己的判断,提出结论性的或启发性的观点,那就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了:张三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李四那么说又有什么缘由?他们的核心分歧究竟在哪里?

学术著作或比较严谨的通俗著作,都是有引用注释的。我们可以按图索骥,再去探究作者所依据的资源。或者也可以按照相关关键词再去检索,看看其他学者对于相关问题有哪些评论,其他学者对于作者有哪些评价。在综合更多的资料之后,加上独立的思考,我就可以有底气做出一些评判了——在对比之间,我站哪边?或者我提出一条综合的、兼容的解释,或者我提出一条新颖的路线。

到了这里,对于一篇课程作业而言当然是超纲了,已经进入了学术研究的领域了。但最最优秀的课程作业,当然直接就可以当作一个学术文本来看待的。

以上这些要求基本上是层层递进,符合越多分数越高。当然给分总的来说还是主观性很强的事情,希望同学们面对分数时还是能够心态随缘一些。但做到上述要求不只是为了拿一个好分数,更关键的也是能让自己收获更多。最理想的给分结果是,我把最高的分数判给那些最不在乎高分的同学,因为他们已经在读书过程中获得了最多的收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