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终于完成博士论文答辩,总算放下一桩大事,该逐步重建荒芜已久的博客了。先写两句答辩后的随感吧。
我的博士论文没有添加“后记”或“致谢”,直接是在结语的最后一段以反身考察的形式嵌入了一段对吴门师友的感谢。这一方面是我论文“自我缠绕”的设计,另一方面也是我不太想太刻意地在论文最后抒发一段感情。
之所以论文需要有致谢的环节,在我看来,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口语环境的确认和尊重。因为论文凡是得益于任何书面资料,都可以通过恰当的引注在正文中表现出来,但受益于口语环境的部分,却很难引证。比如吴老师和讨论班中的同学们对我的帮助,恐怕比任何一部文献的作用都大得多,但我却几乎引不到他们具体的成文论述,因为这些影响大多发生于讨论班这一口语环境之下的。为了表示尊重,像学位论文这样必定得益于口头传统的论文,确实是必须要有致谢这一部分的。
不过学位论文主要的功能还是应付学位,就学术生涯而言也顶多是一个起步,远远不够成熟,更谈不上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在这个时候就大加感谢,总觉得不太合适。特别是针对导师而言,本来导师就得为学位论文负上一小半的责任,读者自然会把功和过归到导师头上,实在不必多加强调。
如果在毕业后继续学术道路,那么感谢导师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超越他。事实上就哲学而言,学者之间本来是很难谈谁超越谁的,因为很难在不同的学说流派之间找到一条共通的衡量标准。然而唯独学生是有可能超越导师的,因为他们能够共享同一条学术传统,有相似的学术追求,那么如果能够走进导师指引出来却尚未迈进的领域,或者做出导师希望做到但尚未完成的事业,那么就谈得上超越了。
研究生毕业无疑也是一个象征性的分界点,毕业之后,无论再如何受导师影响,也是要自立门户的了。但自立门户谈何容易,可不是自己闭起门来啃啃书写写文章就能立得起来的,要不然民科民哲也都算自立门户了。学术圈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都是必要的条件,特别是小环境,具体来说,就是由同事和学生组成的口语环境,其实是相当重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通讯发达的当代,尽管任何地方学者容易接触到全球各地的文献,但论起学术流派,往往还是以某些地理位置为中心。
因此我找工作时优先考虑拥有更鲜明教学氛围的大学而不是中科院、社科院之类的研究所,优先考虑具有哲学、人文背景的综合性大学,而不是理工类大学。当然,如果能赋予很好的自由空间,到任何地方去自己建立一个微环境也都不错,但我显然不能奢望一开始就能享受什么优厚待遇。
在工作之后,除了给新老板打工之外,我也会延续已有的工作,但应该能放开一些,脱离这些媒介环境学学者,更多地做一些偏重主题而非人物的研究。而”存在论“、”先验哲学“等专门术语,我也希望能逐渐淡化。
就这篇博士论文而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受到了许多束缚。首先是受制于这些人物,因为做哲学,如果完全自说自话,会感觉非常不安全,做人物研究是一种比较踏实的选择。当然,功力深厚的大师也可能以六经注我的形式借别人之言搭建自己的思想,但如果功力不到,不能够驾驭他人的思想,那么往往可能受其掣肘。我的博士论文就是这样的典型,一方面我野心很大,想要六经注我,但另一方面我又没那么大驾驭力,没有春秋笔削的功夫,处理每一个人物时往往难以精妙地取舍,结果就显得总体较为散乱,我自己的思路主线反而被埋没了。
其次,整个论文写作并非一气呵成,而是由不同时期的多篇小论文逐渐积累串联而成,但在当时写作这些部分时,我还没有一个总体的目标作为指引,而在整理成一篇大论文时,虽然做了许多修订和补完,但有时反而更添散乱。特别是我在写一般的论文时,往往习惯于准备完资料后等到临近期限的最后一两天内一气写完,而且写完之后在一定时间内是很不愿意再去修改的。而无论如何,一口气写完一部十几万字的论文着实很难,虽然并非不可能,但我可不敢用博士论文作试验。
所以整部论文在层次和节奏上都显得很凌乱,这样的文体也不是全无好处,这种自我缠绕的碎片结构其实有更大的解释余地和回旋空间,但对于学位论文的评审老师而言却是痛苦之源了。也多亏老师们心善或惜才,才没有多为难我,其实我心知肚明,作为一部学位论文而言,这篇文章是写得有些托大的。
在答辩时我也提到,关于这篇文章的思想,我可能会另外重新写一部著作来阐发,可能更通畅一些。题目我都想好了,叫《技艺与记忆》。从个人性经验性的自我反思出发一直写到技术史,从记忆的技艺写到技艺的记忆。
当然话虽这么说,这本书恐怕也不是近几年能问世的,在此之前我还得再熬两年的博士后,再争取教职,然后才有可能酝酿一部一气写成的专著。至于博士后期间,我还是先跟着田老师把垃圾史和量子哲学做一做吧。
最后,关于比特币,我也将着手写一系列更深入的文章了。眼下的计划是先不论比特币,而是就一般的货币问题,试写几篇货币史、货币现象学的文章看看。暂拟的题目包括:价值与时间、市场与自然、网络与自由、万恶之源——货币与价值,以及针对奥地利学派的学习笔记(很可能是偏批评性的)。
顺便说一下:因为毕业还没毕完,我暂时不把博士论文贴出来,但到时候会在博客上公开论文电子版的。
可喜可贺!致谢是对口语环境的尊重,嗯,老师都不让我们写致谢,说最好的感谢就是继续哲学研究。
感觉篇幅越大越难驾驭,看起来古雴似乎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希望能够分享。期待你的博士论文电子版!
恭喜博士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话说比特币圈子里好久没有出现像博士这么有含金量的文章了,期待博士好文,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