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期末思考题整理(合并)
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期末思考题整理:0. 引言 EPR 发表于 2005-12-15 19:35:11 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期末思考题整理: 0. 引言 初衷:好好学习专业课! 目的:把书上的东西抄下来、再打进电脑,就是对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同时把整理的内容贴到网上,也可以给同学们提供参考。 方法:并不是列提纲,也不是写自己的主观体会,也不是按照题目写答案。我只是在相关的多本《西方哲学史》或一些专题介绍性书 …
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期末思考题整理:0. 引言 EPR 发表于 2005-12-15 19:35:11 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期末思考题整理: 0. 引言 初衷:好好学习专业课! 目的:把书上的东西抄下来、再打进电脑,就是对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同时把整理的内容贴到网上,也可以给同学们提供参考。 方法:并不是列提纲,也不是写自己的主观体会,也不是按照题目写答案。我只是在相关的多本《西方哲学史》或一些专题介绍性书 …
何清涟:《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版,2001年2月第3次印刷,印数:20001-40000 在博雅堂极偶然地看到了这本书,因为是在经济类书架上的,进入大学以来我几乎没有再看多少经济书了,而在高三,这方面的书是我相当投入的——初三读科学(第一本是《时间简史》)、高一读哲学(第一本是《20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高二读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
有很多成功人士做煽动性演讲或者写励志书就会大赞“我能行”的心态,但其实这种态度是不适合推广的,因为在现代这个社会,所谓的成功人士是很少很少的,他们之所以成功,当然有他们良好的心态在起作用,但是更重要的不能忽略机遇和运气的因素,不可能人人都那么事业有成,如果大家都坚持“我能行”的心态,又不能对自己的潜力有一个健康的估计时,更多的人的结果只是失落。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市面上充斥着无数的励志书, …
今天在内在书店淘到一本奇书,读得气都喘不过来了…… 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七〇级工农兵学员:《〈论语〉批注》》,中华书局1974年 下面随机摘录两段比较简短的“批判” 10·22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注释] 1 朋友——指与孔丘志同道合的人,这人死了,没人管,显然是个破落贵族。 [译文](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人管,(孔子)说:“由我来负责安葬。” [批判] 孔丘的得意门徒颜回死了,他呼 …
做哲学既然难以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的宝石,何不做一根平凡的绳子——将那些伟大的珍珠贯串起来,合成一条和谐美妙的珍珠项链吧。每一颗珍珠都价值连城,而一条绳子似乎毫无价值,串成项链后,人们见到的也只有珍珠而再也看不见绳子,然而一条协调的珍珠项链却比拆开后一颗一颗珠子卖更值钱些——这额外的价值嘛,就是绳子提供的吧。 2005年12月10日
读哲学到了一个阶段,多少会有一些提高。最初读哲学可能是完全的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到能够有限地理解一些东西,把读到的东西都变成知识记住,那就是上了一个台阶了——“知道”,这是最初级的一个台阶,但这是最基础的,没有知识的积累而就有思想,那只能是无根的思想。 从“知道”到“想到”,则是第二次进步,由我自己的体验看,相信很多人读哲学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能够与读到的一些思想产生“共鸣”,这时候的感觉是美妙 …
[美]R·P·费曼:《发现的乐趣》,张郁乎/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P143-144 ……科学知识是一种能力,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但它本身不指导人如何使用这能力,这种能力显然有其价值——尽管这种能力也许会因为他所做的事而遭到否认。 在去檀香山的旅途中,我获悉了表述这种普遍的人类问题的一种方法。在那儿的一个佛教寺庙里。管理员给游人略略解释一下佛教。然后告诉听众他有些话要对他们说,他要 …
最近一口气折腾出了那么多随笔,全都是在自习时随手写在纸上,回来后直接录入的。想起了高中时每周都要写给语文老师一篇随笔,其实现在的这些随笔几乎比那时候的没有多少长进。那时候每周写上1千多字的随笔,一般也就是天地古今宇宙人生乱找一些问题议论,大概也就和这几天写的差不多风格,所不同的是,那时候语文老师每次都会写下一些评语,比如指出我论述的漏洞和缺陷,哪里表述不清之类,往往引我下周继续把话题展开下去,这样 …
这个名字是高三时翻玩某本成语典故词典偶然发现的,便想将来可用作书斋之名,现在书斋还无有,就先用在博客上了。 首先不看典故,从字面上看,这个名字就是挺合适的:第一个“随”字就很符合我的性格——随便、随意、随和、随性、随心等等;第二个“轩”字,一义为“带窗户的长廊或小屋子(经常用作茶馆、酒楼或书斋的名字)”,相比起来,“斋”的释义是“房子(常用做书房、商店、学校宿舍等的名字)”,可见轩还多了“带窗户的 …
这篇文字有两个缘起,一是前两天在BBS的Philosophy版看到有人贴出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突发感慨……二是刚才虫哥推荐我一篇文章,还没细读,只是看到其中“资本主义萌芽”,有所联想…… 其实只是突然想起了自己中学时的一些想法罢了——大概在初中我早就知道马克思17岁时的文章,大致看过的,读后当然是大大敬仰的。当时我想到的是:成为一个伟人,他从小到大在任 …
科学技术无疑大大促进了生产,但是是否真正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呢?如果以“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来定义“效率”,那么这显然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如果我们把“效率”理解为“产出与消耗之比”,那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消耗”不仅仅包含投入的时间、劳动量、资本等等,还应该算上能源、环境的消耗——就好比你计算烧一盘菜的投入,除了当时就直接投入的原料、调料的成本和厨师的劳动量等等,不要忘了到了月底才结账煤气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