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原著选读之《科学实在论与心灵的可塑性》(主讲人课后札记byJalinus)

科学哲学原著选读之《科学实在论与心灵的可塑性》(主讲人课后札记byJalinus)

按:Jalinus同学是开课以来第一个做ppt的(虽然ppt还做得不太好,大段文摘太多),课后整理的笔记也很认真,特此表扬~ 第五章让给我讲了,最后我把我梳理的提纲也附上。

讨论课笔记 by Jalinus

2017年11月28日

 

第一章 科学实在论的观点

 

丘奇兰德在本书中的一大旨趣便是要描绘有关人类理解的新蓝图,如果无法提供关于人类理解的说明,是无法奢谈理论的成功的,也就无法评价科学与实在(在形而上学、语义学和知识论这三个维度上)的关系。

 

传统的对于理论概念和非理论概念的区分,以及赋予非理论概念以优先性,在他看来也是任意的。我们的常识构架必须要接受新的批评和挑战,甚至是在知觉的层面上。经典的经验主义关于客观性的构想,以及知识论中基础主义式的辩护,都是不令人满意的。更有前景的进路是对我们的知觉和概念架构进行开发。

 

第二章 知觉的可塑性

 

丘奇兰德首先构造了一个思想实验来阐明观察谓词的语义并不来源于感知觉本身,而是取决于信念网络。他以温度为例,构想可以通过视觉来把握“温度”的人种V,人种V的特点是对电磁辐射敏感,视觉通过“亮度”来感知温度;缺乏颜色词汇,无触觉;除了这项生理差异外,完全与人类相同,其知觉报告也具有实际上的准确性(对于V与正常人种H而言,“热的东西”外延相同,内涵不同)。如果我们认为观察语词的意义是在感觉中被给出的话,我们就会认为人种V所说的“冷、暖、热”实际上意味着“黑、灰、白”,坚持感觉指导的异音翻译规则就会使得他们的诸如“火是白的”的众多信念是错误的。异音翻译带来的困境揭示出观察谓词的语义并不是感知觉给出的。同音翻译原则会揭示出,如果把温度作为共同的外在因素,人种V和我们之间的不同就只是发现这种因素的方法不同,二者之间存在着系统的意见一致,丘奇兰德更乐于接受后一种结论。由此我们便可以设想更加丰富和有效的感觉装置来开发人类理解的信念网络。

 

接着,他提出了观察语词的理解和非推论地运用之间的区分,进而给出了客观意向性和主观意向性的区分。由此他得出了三个推论,人生理上能够感知的东西是其感觉的客观意向性问题;他认为客观世界所显现的东西是其主观意向性的问题;客观意向性和主观意向性是相互独立的,生理设置以及感觉只是因果的中介,可以替换,且无需修正人的感觉器官。借助于新的概念反应模式便可以大量修正与扩大人类知觉意识的领域。

 

紧接着他构想了热质人种的思想实验,用于展示错误的知觉开发的案例,并且将它与热的微粒说和分子运动学说进行对比,以此反观我们当下的处境。我们无法证明热质是不存在的,也很难让热质人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毫无根据、系统错误的,或许可以像他们展示热质学说解释力的相对薄弱和自身的不融贯,但热质人种可以通过新的特设性假说来化解。丘奇兰德以此展示了本身作为理论的概念网络及其认知惰性。在此基础上,要追问世界是否例示了观察谓词,首先其实需要追问包含这个谓词的理论是否为真,也即它是否恰当而富有解释力。我们的知觉很有可能从一开始就错误地表征了实在,至于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世界,就需要对我们的知觉进行不断地开发。关于不同理论的评价问题,他会留在第三章进行讨论。

 

丘奇兰德通过以上论述否定了人类信念集合中基础信念集和其他信念集合的截然区分,知觉不能提供概念上中立的信息。但这也不意味着人类对世界的理解是脱离实在的,他认为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着系统的因果关联。现代科学可以提供新的世界图景,但这不意味着它必须能够还原我们的常识认识,它完全可以大量引入新的解释项,同时取消旧的解释项。

 

第三章 理解的可塑性

 

这一章的一个关键推进在于丘奇兰德引入了语义重要性和系统重要性的区分,并且以此重新解释或者说消解了传统的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后者对一些处于中间地带的命题之性质的解释并不令人满意,但这一区分仍然把握到了一些实质性的内容,在丘奇兰德看来便是意义的来源与命题在特定信念网络中的地位和关系等问题。

 

他提出了一种半整体论式的意义理论,认为语句的真是与其包含的语词的意义密切相关的,而后者取决于它所处的语言架构。语义重要性是语言共同体所决定的,而系统重要性则取决于一个语句与同一个语言架构下的其他语句的关系的紧密程度。丘奇兰德分别举了燃素说的例子以及类似于“鲸是鱼”这样的语句的真值演变,以此说明传统的经验与非经验的区分是不恰当的。

 

在丘奇兰德看来,允许两个说话者相互理解、流畅并有效地交流的是他们各自接受的语句集之间的系统相似,以及他们因之而倾向做出的实质推理的关联相似。他们关于T语词具有相同的理解,仅仅要求T语词所在的他们各自语句集中那些“优先”的集合在其各自的语句集中具有的系统重要性一致,换句话说,就是两个说话者各自语句集中的语词T之间具有理解相同的翻译,这种翻译保留了相应语句集的系统重要性。在他看来,翻译的目标是发现目标语言中的一个内涵结构,这一结构同构于翻译者自身的语言结构。与这种翻译理论相互竞争的还有奎因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翻译是一个保留言语行为倾向的映射,它将不同语言的观察语句相互匹配,使得说话者对相应语句的赞成或不赞成的倾向相同。丘奇兰德通过之前的思想实验说明了观察性与翻译其实是不相关的,前者是一个冗余的要求。之后他又比较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和戴维森翻译理论的同异。

 

一个更大的挑战源自普特南,他认为一个给定语词的意义与说话者的背景信念集合之间是存在实质性区分的,语词的意义并不主要是由其内涵固定或确定的,而是由某种导向外在世界的索引公式确定的。这一说明源自大家所熟知的孪生地球构想,其中“water”与“watter”的内涵相同,但其外延不同,因此外延是意义的一个独立于内涵且同等重要的矢量成分。但丘奇兰德所要反驳的是,我们可以接受自然种类的语词意义中具有某种重要的索引成分,但不必认为它是独立于内涵的,因为在索引公式中所使用的“具有相同的性质”这一表达实际上不过是对其内涵中普遍特征的重申,而且它与其他内涵中的组分一样也难以避免随时被新的发现和理解进行重构的可能。

 

第三章的最后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不可通约性问题。这一问题与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评价问题有关。传统上认为不可通约的理论是那些在逻辑上不相关,彼此相容,但各自内部的语词意义方面存在系统差异的理论,因而难以就二者进行直接比较。丘奇兰德通过之前提出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同样将不可通约性转换为了一个程度问题。在他看来,即使设想极端情况,两种理论彻底不可通约,仍然可以基于归纳的协调性、解释的完满性、信息的丰富性等等对其进行内部评价,这种情况下做出选择仍然是可能的。理解并不要求语义同一性,这一点在不同理论的还原关系中也是如此。丘奇兰德所要反驳的便是传统中认为新的理论必须通过还原旧理论并且继承旧理论的全部经验证据来为自身优势做辩护。他认为这其中的主要谬误在于误认为还原映射和翻译映射一样,也要求同义匹配。丘奇兰德紧接着给出了一种理想还原的对应原则,例如T0中的语词映射到Tn的表达式的子集中,单称运用良好;T0中的主要原理(具有语义重要性或系统重要性)被映射到Tn的普遍语句中。不必要求Sn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只要求它们是Tn主要原理的推论;实现了有序的替代;Tn与T0以相同的方式与Tn更大的背景保持协调,并且完成T0所完成的所有相同的预见功能和解释功能;Tn继承了T0的可证实性等等。但需要补充的是,Tn的原理中导出的并不是T0,而是其等势映像;对应原则匹配不必被解释为同一性断言,甚至也不必是实质等值;可以把对应规则看作表达式的有序对;T0在Tn中的映像可能不是T0的一个完全的或十分忠实的映像。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T0的某些重要原理映射到了Tn中假的语句。例如,人们常常认为狭义相对论还原了经典力学,后者的定律可以从前者中导出,但实际上狭义相对论所导出的只是经典力学在前者之中的一个映像,这一映像在基本范畴和概念的意义上是可以和经典力学不同一的。像质量、长度这样的概念在经典力学中是一元谓词,而在狭义相对论中则是二元的。因此,相比于说“T0在Tn中找到了适当的映像”,更严格的说法是:“非常类似于T0的某个理论Tn’在Tn中找到了适当的映像”。作为用Tn的词汇表达的T0的映像,Sn可能不是Tn的基本原理的纯粹推论,仅当我们把某个限制条件或反事实的假设包括在前提中时,才是如此。更进一步说,理论之间的还原只是程度的问题;一个真理论可以还原假理论,一个还原本质上并不是对被还原理论的重申和辩护,一个理论甚至可以还原一个不可通约的竞争理论。由此,丘奇兰德得出了第三章的整体结论,也即一个恰当的认识论必须从一开始就承认人类理解的彻底的可塑性,哪怕是在理解具有的形式整体变化的可能性。

 

第四章 自我构想与身心问题

 

在前三章的基础上,丘奇兰德转向对心灵哲学的讨论,以此展示之前的理论何以重塑传统和当下的一些重要论争,其中就包括身心问题、他心问题、自我构想等问题。他认为自我构想并不具有一种本质上的优先地位,它同样也是概念开发的产物。因此,通过自身情况来判断他人的心灵状态是一个不可靠的归纳,为怀疑论提供了空间。

 

在他看来,行为主义的基本错误在于否定了“心理/生理”普遍规律的经验本质,同时认为在心灵状态和外在行为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联。丘奇兰德认为内在状态和外在行为之间是通过无限而复杂的中介关联在一起的。至于一些自我构想问题,他认为在心灵状态P和对此状态的判断P’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必然的关联,例如,婴儿尽管没有一个概念架构,他依然可以对刺激做出反应,这个概念架构对于他对自身状态进行判断而言是必要的。感觉和判断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充其量只是偶然连结在一起。因此,那些被认为是不可错的自我判断是缺少辩护的,存在着大量的处于中间地带的心灵状态,其状态本身和对此状态的判断之间的关系是多样而复杂的。

 

至于身心问题,丘奇兰德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取消主义的唯物论立场。他认为二元论立场面对着一个不恰当的理论还原问题,它无法提供任何与唯物论相互竞争的概念资源,只不过是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行否定。丘奇兰德认为一个恰当的关于中枢神经的理论会取代传统的理论,前者可以通过其对神经生理结构及活动的深入理解而为我们提供更多预测和解释的资源。

 

第五章 语句认识论和关于认知机器的自然科学

 

这一章较难,由胡老师主讲。

 

以下是胡老师的ppt:

17.规范认识论(vs.描述/动力/解释)

  • 认识论原则→(规范、指导)→世界图景的 演进
  • 儿童不明确,成人很少用 (现实的人、解释性的)
  • 理想的人以怎样的原则指导其认识行为(规范性的)
  • 规范认识论(理想化的理性人)与动力问题和解释问题相分离(130-131)
  • 数学概率演算被用来试图阐明……但根本没有暗示……正常人实际上暗暗地使用这种演算……(131)发现的语境与辩护的语境相分离
  • 规范认识论假定的前提(如关于内省意识的常识P理论)是可疑的(不是先天的,也是发展的,第四章)
  • 先天认识论→自然化认识论

18.正统认识论=语句运动学

  • 规范认识论的任务:认识机器不断提升认识状态
  • 语句运动学: (ISA理想语句自动机)
  • 认识状态=一系列语句或命题的集合。
  • 提升过程=输入新的观察语句或假设语句
  • 提升结果=旧语句集合刷新为新语句集合
  • 认识论=研究输入语句和语句集合之间的关系R
  • ISA的前提:把认识主体(自我)构想成成(诸如x相信p)一系列语句的集合
  • 作者反对语句认识论

19.婴儿作为反例

  • 婴儿的认识发展不能被ISA表征(婴儿根本没有命题态度)
  • 成人与婴儿没有本质分界,是连续发展的
  • 婴儿的认识活动不需要语言,语言是后天习得的
  • →成人的认识活动中语言的参与是非本质的、后天的、派生的

20.语言的角色

  • 人类语言的特殊性,只是能力的一种,其它不具备语言能力的高等动物也有认知活动。宇宙中可能的智慧生物恐怕也不会有与人类语言相似的信息交换媒介。
  • 语言结构在认识活动中充当相对不重要的角色(145)
  • 语言=大脑神经元状态(原始的信息状态)的高度抽象=顶层的信息交流
  • 原始信息到语句信息的抽象需要后天习得,在相似的人群中由于抽象的方式相似,所以可以用语言进行有效交流。但这是衍生的、可塑的,而不是原始的、固定的认识模式。非语言的信息处理系统更加基本

语言的可塑性(语言进化148)

  • 观察谓词和理论谓词、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都是连续的,可演化的,没有哪些语句能够立于固定的基础。
  • 并非滑入虚无主义或无政府主义(费耶阿本德)

▫认知发展并非任意,可以被自然科学把握因果关系(怎样的成长决定怎样的认识)

21.认识论自然化

自然科目(natural items,自然事物?)都是记录外界变化的“信息库”,程度上有差异:一块石头到一个动物到人,都是信息承载者。

认知机器有别于石头的地方:“学习”

 

感觉输入→运动输出(一阶函数)

沿特定方向加强一种输入输出(二阶函数)=学习

 

一阶:下雨→地湿 ≈ 进食→饱足 (信息记录)

二阶:石头不会从淋雨中提升自己,动物能学习觅食 (信息开发)

▫利用信息去进一步获取信息,“再投资”、利滚利

▫因果关系而非语句关系,“适应”过程而非逻辑推演过程

▫不断调整反馈机制以适应外部变化(拟合潮汐曲线为例)

▫这种不断拟合的过程可以是身体记忆而非语句记录,语句记录只是反馈机制的一个例子。

▫人类大脑受外界刺激而产生命题和花草树木受太阳刺激而产生年轮或花蜜是同样的过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