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通史》2021年秋季课程总结(问卷总结)

《技术通史》2021年秋季课程总结(问卷总结)

上次已经写了期末考试评讲及优秀答卷展示,其实还有一项内容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这次从以前6000字以上改成了3000字左右,但基本要求和批改体会没有什么新鲜之处,所以我也不多说了。大致的判卷标准是:1.抄袭0分;2.明显不符合课程要求的不及格(比如压根不是读书笔记、字数太少、明显是别的课的作业挪用过来的等等);3.非常敷衍,语言不通,颠三倒四的70分以下;4.明显敷衍体现出不上课不认真读书的或者有严重硬伤的70分左右;5,完全只有概括段落大意,没有思考和讨论的80以下;6.中规中矩的80-90之间;7.有问题意识深入讨论某一话题的、与作者或老师进行批判性讨论的、能援引更多靠谱资料形成学术性论述的、或能联系自己生活或专业有不错的发散性思考的等等,如果语言也通顺意思也没读错的话90以上;除了以上之外,更有比较出彩的亮点,个性鲜明的,95以上。当然,实际判卷有很多主观因素,不能简单套用规则。

下面才是这篇总结的重点:或者说重点不是这学期课程的总结,而是整个5轮课程的阶段性总结。

《技术通史》这门课从2018年春季开设,2019年春季2020年春季2020年秋季、到现在的2021年秋季。正好是5轮课程。我们系的同事王程韡老师说过,他一门课顶多开五年就换新课,我深以为然,但《技术通史》算是我想要打造的一门招牌课程,在科学史系的教学安排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这门课是不会停开的。所以我本来希望以“特修斯之舟”的方式来推陈出新,每一轮都换掉30%的课,这样开个三四轮就变成一门新课了。

但实际操作中这种设想并没有实现。一方面是因为我自己惰性,虽然保持更新但是更新的幅度并不是那么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课程设计逐渐定型,我大致摸索一条完整的线索,这个线索中有许多关键环节,我越来越不舍得去掉,能灵活改动的空间就越来越少了。

我去年开设了一门新课《媒介史与媒介哲学》,我把文字、印刷术、电报、互联网等媒介史单元从技术通史中剥离出去了,于是剩下的技术史课程更侧重以“机械”为主线。

这学期第八周我请王哲然老师代讲了一次,原意是配合系里正在举办的达芬奇机械展,不过哲然老师实际讲的是中世纪技术史部分,也是很有意义的。

实际上我这学期的课程目录为:一、导论;二、石器时代;三、城市;四、东西技术交流;五、机械钟;六、航海;七、实验;九、蒸汽机;十、工业革命;十一、量产;十二、电灯;十三、计算机;十四、区块链。

我自己回顾来说,这些课时中,前三讲可以压缩成两讲,第四、第六讲可以跳过,第十四讲是额外加入的,而其它内容基本上都很难压缩了。

总的来说,这学期的课程本身我还是满意的,虽然大部分都是讲过的老课,但是经过不断的完善,我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了,整个课程的前后呼应也比较成型了。不过遗憾的是没有多少空间塞入新课了。我其实准备了好几个新内容(所谓准备,是心里有底,大概筹划好讲哪些内容的意思,实际讲课还需要几天时间准备PPT),于是在倒数第二周时,我发了一个问卷让同学们填写,第一个问题就是最后一节课讲什么内容,然后顺便也问了学生对课程的感受和建议。

因为问卷没有强制要求,所以参与的同学不多。第一个问题有时效性,在几天内就截止了,总共30张选票。后几个问题总共是35张选票。虽然和总共132名学生相比参与率有些低,但这些参与者应该都是相对积极听课的吧。

问卷结果直接贴在这里,附上我的评论:

第1题   最后一周讲什么?

选项小计比例
食品(现代化农业和食品工业)620%
原子(原子弹与原子能)310%
飞天(航空和航天)516.67%
互联网与区块链(侧重于以前没讲过的区块链)1033.33%
基因技术(转基因、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620%
干脆自由讨论或其它建议:0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0 

——选区块链的遥遥领先是我没想到的,我自己本来想的是食品或飞天。不过倒也是正好顺水推舟。期末这段时间正好是我开始认真研究NFT的时间,备课过程算是临门一脚,让我自己把思路理清楚了。

第2题   这学期课程中我觉得以下课程可以删减      [多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一)导论12.86%
(二)石器时代38.57%
(三)城市与各大文明古国514.29%
(四)东西技术交流00%
(五)机械钟411.43%
(六)航海技术38.57%
(七)实验科学00%
(九)蒸汽机12.86%
(十)工业革命00%
(十一)量产12.86%
(十二)电灯38.57%
(十三)计算机00%
一个不能少,都不能删1954.29%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5 

——同学们关于可删内容的选择基本和我一致,除了机械钟我更倾向于保留,以及东西技术交流我认为可以删。我也是认为前三节课可以压缩,航海可以压缩进实验科学中,最后电灯虽然重要,但与“机械化”的主线略偏离,确实也可以删。

第3题   这学期课程中以下课程我觉得非常值得保留      [多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一)导论925.71%
(二)石器时代617.14%
(三)城市与各大文明古国1131.43%
(四)东西技术交流1337.14%
(五)机械钟1542.86%
(六)航海技术1131.43%
(七)实验科学2160%
(九)蒸汽机1337.14%
(十)工业革命1851.43%
(十一)量产1851.43%
(十二)电灯1542.86%
(十三)计算机1337.14%
没啥特别好的,都可以删0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5 

——首先感谢同学们的支持,总体来说显然投票的同学们是喜爱这门课的,好评榜远远多于可删帮,前一题投“都不能删”有19人,这一题投“都可以删”的是0人。

好评榜并不完全是可删榜的镜像,比如东西技术交流、计算机这两节课,无人投票可删,但强烈要求保留的票数也不多,那就是说中规中矩吧。实验科学、工业革命和量产这三节课是最受欢迎的,其实就是整个科学革命到工业革命的变革时期,这一段时期确实重要。另外,机械钟和电灯这两节课投可删的不少,但好评的也不少,应该说这两节课还是比较有个性的。

第4题   我更支持这门课程以如下形式改造      [多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增加为3学分(每周3学时)617.14%
变成两学期共4学分的上下课程617.14%
保持2学时主课增加1学时小班讨论617.14%
保持2学时主课增加2学时小班讨论25.71%
拆成不同主题的课程(如机械技术史、信息技术史)1234.29%
现在的2学分课还是要保留1234.29%
其它建议12.8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5 

——关于课程改革的投票,现在想来可能有系统性偏差。因为投票者都是上完课的学生,这些学生如果喜欢这门课,他们就更愿意明年再选一门我的新课。如果仍旧是这门课号以新的形式重开,他们就没办法重复选课,那么他们就更希望我开出新的课名来吧。但总的来说,还是看到学生们对增加课时或讨论课任务的选项并不积极,2学分看起来还是通识课程的标配。

按照学生的建议,其实我就保持现状算了,“信息技术史”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放在我已经开设的“媒介史与媒介哲学”的范畴下面讲,现在的“技术通史”实质就是以“机械技术史”为主线的。

不过这门课加入了清华的优质通识课程建设计划,我也可能还是根据计划的支持,开设讨论课试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