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博

闭关锁博

即日起(很222的日子),闭关锁博。

重新恢复时间未定。总之大家先迎接奥运会吧。


评论回帖
  
huyong

2008-06-25 00:47:56 [回复]

很羡慕,很希望加入您们其中,渴望得到帮助!

  
古雴

2008-03-29 21:30:47 [回复]

我不知道北大马哲的状况,没法甄别。我个人还看不到中国的马哲界有多么大的前途,哪儿的马哲都不会好到哪儿去,关键就是看跟哪位导师了。 
我个人就有强烈的“教科书批判情结”,如果要我导某个人入门马哲,首先就是批判教科书,完全否定都不为过。因为没办法,谁叫现在的教科书还是这么个样子呢。当然,我不是搞马哲的,我没有“立”的责任,正如该文作者所说,如果你是搞马哲的,那么就不能停留在“破”,马哲界有编写新的教材的使命。 
“似乎以往的和现行的所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都一无是处,而编写这些教科书的人则都不过是一些白痴”——后半句倒是说得过火了,编写教材的人当然不是白痴,但也绝对不是哲学家。前半句说得还不足。非但“一无是处”,而且贻害无穷! 
该文作者提到教科书的批判者往往忽视“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那么教科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是怎样的呢?糟糕透顶!惨不忍睹!从建国到WG中国的学术遭受到了何等的灾难!科学和文化被破坏得何其之惨烈!这其中传统马哲教科书即便不至负主要责任,至少也是个帮凶! 
“任何教科书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的历史局限性”当然是个没有错误的说辞。但这又怎样呢?就该保留它吗?奴隶制有其历史局限性,那么我们是不是不必推翻奴隶制,而是进一步发展出更加精致的奴隶制呢?关键在于有些时候某些理路和方向从根子上就是歪了,就必须从根本理念上加以矫正才有出路。新的社会体制尽管仍旧建立在奴隶制社会所奠定的基础上,然而对其理念却是要加以颠覆的。 
马哲教科书从一开始就走歪了,只能退回起点重新找路。 
关于“学术性”与“政治性”、“现实性”之关系,我认为很简单:它们并不矛盾。学术性指的是学术的独立性,即尽量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就事论事,就理论理,不屈服于非学术力量。至于政治与现实,本来就是学者理应关注和反思的对象,如果因为怕惹麻烦而故意对政治问题避而不谈,这同样是是非学术因素干扰了学术活动,仍旧是没有坚持“学术性”。学术研究中回到文本是必经之路,回到文本为的是正本清源。如果不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又何以能宣称你搞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呢?而那些马哲的教科书中还有多少马克思的内容?大多都是斯大林的,其次是列宁的,少量恩格斯的,加上中国特色的毛邓江,几乎就找不见马克思的影子,凭什么你还叫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因为列、斯、毛等的哲学尽管与马克思有所不同,最终受启发于马克思,就可以恬不知耻地说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吗?那么马克思的哲学受惠于黑格尔,那么咱们为什么不改名叫黑格尔主义哲学,或者叫柏拉图主义哲学算了?横竖马克思也是一个“历史”的人物,既然叫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要立足马克思。当然不能仅停留于字面,而是要从马克思的精神和关怀出发。不过要理解马克思的精神,唯一的途径仍旧是透过文本。 
最后的“洋教条”我没怎么看明白。传统教科书可以用列宁斯大林为中介来解读马克思,我用萨特海德格尔为中介来解读马克思又何尝不可?

  
灵魂朝圣

2008-03-29 20:02:07 匿名 124.133.152.27 [回复]

误区之二:形式主义的“学术性诉求” 
有人说:“‘政治淡出,学术凸显’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心照不宣的流行话语。”我认为,这尤其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的。那么,既然是“流行话语”,为什么人们又“心照不宣”呢?个中原因在于: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具有政治方面的功能,它根本就不是什么学问,因而它不仅不应该在当代中国哲学建设中居于指导地位,甚至也没有资格在当代中国哲学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毕竟还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因而这些人又不便于明讲。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所谓的“学术性诉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因此,与一些人的判断相反,它不是什么“学科意识觉醒”的产物,也不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批判和自身的解放”,而是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面对上述所谓的“流行话语”或马克思主义哲学取消论的冲击和挤压而采取的一种消极应对策略:你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像学术或学问,我就努力按照你的标准使它成为学术或学问。 
问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所谓的“学术性诉求”所诉求的“学术性”到底是指什么呢?“学术性”是一个充满歧义的概念,它既可相对于“政治性”而言,也可与“现实性”相对待。并且,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学术与政治的关系经常为学术与现实的关系所中介。一些人之所以批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只具有政治方面的功能,就是因为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频频出位,沦为现实生活中个别事件的论证手段或辩护工具。而为了迎合“政治淡出,学术凸显”的流行话语,为了避免与政治有任何勾连,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干脆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现实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他们所诉求的“学术性”,说到底就是一种不仅无关乎政治而且也无关乎现实的、空洞无物的学术的自我规定性;他们所谓的“学术性诉求”,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为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取消论者所津津乐道的那种从概念到概念、从范畴到范畴的纯逻辑推演式的学问,成为一种对现实生活世界毫不关心的、走着纯粹思想自我构成道路的智力游戏。这样一种“学术性诉求”,实际上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完全相悖谬的、纯形式主义的追求。 
由于一开始就陷入了缺乏自己的原则和立场的形式主义的泥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所谓的“学术性诉求”其实不过是一种“学术包装”。而且,人们进行这种“学术包装”的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既然通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大门已被关闭,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唯一途径似乎就只能是回到文本。同时,由于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共同关切和共同的理论旨趣,人们在回到文本的过程中又得出了“多元化”的结论:有人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马克思”,有人解读出了马克思与恩格斯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对立”,有人强调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这个或那个“语境”,有人要重建马克思的这个或那个“论”,有人断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种或那种“哲学”,还有人倡导对马克思进行这种或那种方式的“阅读”。一时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出现了各种新词新说争雄斗胜的混乱局面。对此,我们可以称为“概念的竞技场”,也有人把它叫做“词藻的盛宴”。它们或许可以说是张三的哲学创新、李四的哲学创新,却断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联系到一起,因为在这里我们已然不知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了。 
马克思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因此,如果沉迷于上述那种形式主义的“学术性诉求”,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注定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要实现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就必须突破那种对学术的纯形式主义理解,特别是要破除那种对学术与政治、学术与现实关系的狭隘看法,注重从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现实、特别是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获取“真正的内容”。其实,哲学研究不仅不能脱离现实,而且也不应回避政治。比如说,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现代化建设既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大的现实。如果要让这种“政治”也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淡出”,那么,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必要性或合法性本身就会受到挑战和质疑。 
误区之三:对洋教条的迷信 
2004年4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一文,提出了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反对两种迷信、两种教条主义的问题,并尤其强调了反对对洋教条的迷信,即把一些西方思想家的理论奉为教条这种形式的教条主义的紧迫性。这种对洋教条的迷信,在近年来我国的哲学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也是很盛行的。它不仅如陈奎元同志所说会使人们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且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大障碍。道理很简单,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都是理论创新的大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对洋教条的迷信,其表现形式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一是用西方哲学的概念或理论来解读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些重要的西方哲学家的念和理论都或多或少地被用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最盛行的就是“以海解马”即以海德格尔来解读马克思。这种形式的洋教条迷信,也就是穆南珂先生所批评的那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介式方法”,即通过西方哲学这一中介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他指出,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经由这种中介才能重新获得新生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作为一种哲学就不是没有疑问的了;这种方法并非新的方法,它不过是柯尔施所揭露的那种“用来自文化哲学的观念或者用康德、狄慈根、马赫的哲学概念或别的什么哲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的故伎重演。 
二是依据西方哲学家的观点来评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近些年来,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在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评价上,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常常以某些西方哲学家之是非为是非,而很少对这些西方哲学家们的是非观作具体的分析。实际上,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之所以出现了所谓的“马克思热”,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马克思的某些思想较多地受到了一些现代西方思想家的肯定。这种形式的洋教条迷信,至少反映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缺乏应有的自信。一些有这类洋教条迷信的人常常因为马克思的思想受到某些西方哲学家的肯定而喜不自禁,好似一条穷汉突然攀上一门富亲戚而顿感脸上流光溢彩。更为重要的是,有这种形式洋教条迷信的人不懂得或忘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和价值要靠现代西方哲学家来担保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就被扼杀于襁褓之中,因为从其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一直受到现代西方哲学各个流派的诘难和挑战。正是在与现代西方哲学家们的论战中,而不是在他们的赞誉和喝彩声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显示出了非凡的理论生机与活力。 
三是以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同质性来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在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甚嚣尘上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问题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一些人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具有同质性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辩护,来论说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其论证方式大致如下:现代西方哲学理所当然地具有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方式上或在别的什么方面与现代西方哲学具有同质性,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具有现代性。在这些人看来,马克思不仅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先驱,甚至还开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现代性批判”的先河。总之,现代西方哲学中什么东西时髦,人们就会把什么东西“追溯”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这种形式的洋教条迷信,其实是对一种幻影的迷信,因为现代西方哲学只是现时代的哲学,而现时代的哲学并不必然具有现代性;现代性并不是一个只具有时间规定性的概念,一种哲学的现代性只有在其与时代的问题和需要的关系中才能得到确定。 
上述种种洋教条迷信,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那种形式主义的“学术性诉求”的必然归宿。因为正是这种所谓的“学术性诉求”,使一些人日益失去了对时代的关切和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兴趣,同时也使他们日益失去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洋教条迷信也与近年来学术界、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流行的所谓“对话”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往往既是这种“对话”的前提,也是这种“对话”的结果。我们也主张加强不同的哲学、不同的哲学学科乃至不同的哲学流派之间的对话,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毕竟离不开不同哲学思想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但是,要使对话真正起到思想交流和碰撞的作用,就必须使它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并且对话各方必须守护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如果对话中的一方垄断了话语霸权而另一方又丧失了自己的应有立场,对话也就不成其为对话,它就会蜕变为独白或一方对另一方的专制和一方咀嚼另一方的牙慧。上述种种洋教条迷信,就是一些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中丧失了自己的原则和立场的表现。这种所谓的“对话”,不仅无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而且还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糟蹋成为谁也不知道是什么的大杂烩。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灵魂朝圣

2008-03-29 20:00:43 匿名 124.133.152.27 [回复]

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已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因而回过头看发现以往的教科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诸如体系僵化、内容教条化、不注重说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有诸多不准确乃至不正确之处,等等。这本来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正常现象。然而,一些有教科书批判情结的人不对以往的教科书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既无视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也不把它们所存在的问题作为任何教科书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的历史局限性来认识,而是由这些问题对以往的教科书全盘否定、大加讨伐,这至少是粗暴地割裂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 
其次,教科书批判情结给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带来了很坏的影响。某些有教科书批判情结的人本身就长期从事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教学。这类人批判教科书或许有良好的愿望,但他们其实是一些热衷于“破”而不能“立”或对“立”不感兴趣的人。按理说,既然他们完全否定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他们自己就应该编写出新的、体现时代水平的教科书。然而,不仅他们没有编写出这样的教科书,而且近20多年来新出版的教科书也不能让他们满意。因此,他们所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往往是指所有的教科书。关于这一点,从他们所使用的一些概念如“以教科书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就可看得很清楚。于是,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就一直陷入这样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一些人在用各种激烈尖刻的言辞否定各种教科书;另一方面,我们又只能用这样的教科书去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总体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再次,更为重要的是,教科书批判情结极不利于实现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学术界早就有人指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即所谓的“论坛哲学”早已远远地超越了以教科书为代表的“讲坛哲学”,而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问题也正在于没有很好地反映“论坛哲学”的成果。然而,直到今天,一些人仍然还在通过奚落教科书来显示自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上的创新,这实际上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是否超越了“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衡量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与否的标准。如果满足于这种水准,那必然会使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平庸化,从而也必然会使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归于泡影。

  
灵魂朝圣

2008-03-29 19:51:28 匿名 124.133.152.27 [回复]

误区之一:教科书批判情结 
回顾近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程,应该说,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究中的创新意识,最初源于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反思。正是这种反思,使 
我们逐渐认识到了我们以往通行的、源自前苏联斯大林时代的教科书体系的严重问题,并 
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各种问题的新探索。然而,20多年后 
的今天,一些人仍然热衷于教科书批判,动辄就拿教科书说事,似乎以往的和现行的所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都一无是处,而编写这些教科书的人则都不过是一些白痴,似乎不 
把教科书奚落一番就不足以与“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划清界限,就不足以显示 
自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上的创新。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这一现象,我称之为 
“教科书批判情结”。 
首先,教科书批判情结对待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态度是非历史的。我国以往各个 
时期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代表着不同时期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水平, 
并曾培育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即使是那些热衷于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 
书的人,一般也都是通过这些教科书而学习、了解或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灵魂朝圣

2008-03-29 19:47:45 匿名 124.133.152.27 [回复]

我刚刚在一个论坛里发现了一篇关于马哲的文章,05年的了,是武汉大学的一个教授写的,虽说你研究方向不在马哲,不过还是很想听听随轩主人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做个甄别,赫赫(武汉大学的哲学据说可以与北大哲学分庭抗礼,不知道他们的马哲研究跟北大相比有什么不同)。 
刚刚上传,超过5000字不能一气发完,好吧,只能分几块发了。。。 
原文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误区 
(2005-06-02 07:52:50) 
荆楚网(湖北日报)汪信砚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呼声日趋高涨,人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也已有了越来越明确的创新意识。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毕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 
是停留在口头上就能成就的事情。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仅有创新意识是远远不够 
的,还必须本着科学的态度、遵循正确的方向和原则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否则,人们非 
但不能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反而还会陷入这样那样妨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理论误区 
。事实上,在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误区。

  
古雴

2008-03-28 14:16:29 [回复]

我觉得可以也不妨去期待从学哲学中得到“收获”,但不要以功利的眼光去看待,特别是不要以“收获”来评价“哲学”。 
在学哲学的过程中,可以也应该时而反省:我收获到了什么?然而这一种反省的方式本身也是哲学活动的一部分。究竟什么才是“收获”?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问题是有些人早在哲学之外,就已经有了一个何谓“收获”的标准,在哲学生活中,他也并没有对这些标准展开过哲学的反思,相反却要用现成的标准去对哲学进行衡量筛选,这样恐怕进不了哲学之门。

  
古雴

2008-03-28 13:45:41 [回复]

一时找不到比“姿态”更好的词,或许可以用“态度”、“立场”等,然而我要表达这是一种“行动”,因此感觉用“姿态”更加贴切。 
“姿态”一说是针对这样一种常见的批评:你一个人或你们一小撮人,能够有多大作为?你去还是不去西部,地球照转,你能改变多少东西呢?在大海中你就那么一朵浪花,你起的作用只会被迅速淹没,除非你是跟随潮流成为大潮中的一份,力量才可能叠加起来,否则,你这个特立独行者产生不了多大影响。你要是说你想要做伟大的人物,想要独力扭转乾坤之类,那么又会被讥笑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总之,做与潮流相悖的事情,总会被指责为“不切实际”。如果你仍想用实用的目的来为自己辩护,恐怕始终是苍白无力。因为出于“实际”的考虑只能得出你的行动“无关大局”、“可忽略不计”的结论。 
于是我不以实际希望达到的效果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我之所以选择某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因为它能够有助于实现某些目的,而首先是因为这就是我的“姿态”,我只是真诚地把我的态度展现出来,于是我选择了如此的道路。

  
灵魂朝圣

2008-03-27 22:52:59 匿名 123.232.177.229 [回复]

是否也可以这样说:哲学不能成为一种故意,一种策略,而应该是一种自发,一种自在。

  
灵魂朝圣

2008-03-27 22:48:45 匿名 123.232.177.229 [回复]

最近一直在思考,很带些反思的意味。感觉自己对待哲学——也许不仅仅是哲学,恐怕是在对待和把握理想之路上,都有些许偏差,一时还不是很清晰,慢慢梳理着。 
我想去西部,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不是一种姿态,我也不允许它成为一种姿态(当然姿态并非都是贬义的)。我倒不是为自己辩解,相反我觉得这样的交流争论是必需的。 
随轩主人说的这番话已然很明了,确实如你所说:“对现实世界的关切和对超验世界的关切同样,都是哲学家挥之不去的情绪。”“哲学之所以经常被认为与实践对立,正是因为它要求你放缓乃至停下脚步,要求你拿眼睛眺望前后左右,以及仰望星空,却不是拿眼睛看着地面埋头猛冲。这样一种姿态容易被认为是不行动、不作为。但是想想看,还有什么比这更加有力的行动吗?特别是在这个疾驰飞奔着的现代,人们都低着头向前冲刺,停下脚步的意义就更加凸显。” 
反观自己以前的态度,不是自在自然的,而是急功近利的。企图从哲学中获得一些“具体又有指导意义”的东西,而不曾发觉这一出发点已经越来越远离哲学了。 
不带收获的目的播种,在耕耘的辛苦中,体验自然而至的欢欣。

  
古雴

2008-03-26 23:23:10 [回复]

“知行合不合一是要实践的”——这是什么意思?“实践”不是指“行”吗? 
“练习电影也许对于哲学学习也有好处”——我反对的就是这个“有好处”。无论是说拍电影对学哲学有好处或者学哲学对拍电影有好处,如果心头老萦绕着这“好处”二字,那对双方都不好。Unic后一段说得对头,出乎自然才好。 
许多人看待哲学,就把它当作知行中“知”的部分,仿佛学习哲学是“知”,拍电影之类则是“行”。这样的划分是不妥的,更谈不上“知行合一”。哲学本身既是知也是行,拍电影本身也既是知也是行。并不需要把哲学“落实”到拍电影之类的活动或者在拍电影的活动中收获出哲学道理时才叫“知行合一”,恰恰相反,这样恰恰是二分,是你刻意地把你的生活割裂成两块,一部分管知、一部分管行。这才会进一步造成“理论指导实践还是实践指导理论”之类愚蠢的问题。                  
我始终强调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现在还可以进一步强调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实践方式。且不说哲学并不是傻坐着一点都不动光靠转转脑子就搞出来的东西,就算真是一点都不要动手动脚,就是傻坐着,难道不也是一种“实践”吗?游行是实践,静坐也是实践,不是吗? 
到西部大干一把,当然是一种实践方式,不过如果你不是特别出色,那也只能默默无闻地做一朵浪花罢了,一个人对世界的改变往往是很微小的。于是,“到西部去大干一把”更多地难道不是象征着一种姿态吗?能不能做出较大贡献是一回事,而我去不去做是另一回事,对吧? 
我现在要强调:做哲学这种生活方式或者说实践方式,也是类似的。当大部队正在往北走时,或者当大家漫无目的地瞎炮时,你坚定地迈向西部,这一迈步本身就是一种姿态,即便别人不会都跟随你一起走,然而你的行动肯定将改变些什么。当然,当大家都大步向前迈进时,你突然站停下来,回首顾盼,这样一种姿态难道不也同样能够改变什么吗? 
哲学之所以经常被认为与实践对立,正是因为它要求你放缓乃至停下脚步,要求你拿眼睛眺望前后左右,以及仰望星空,却不是拿眼睛看着地面埋头猛冲。这样一种姿态容易被认为是不行动、不作为。但是想想看,还有什么比这更加有力的行动吗?特别是在这个疾驰飞奔着的现代,人们都低着头向前冲刺,停下脚步的意义就更加凸显。 
有哲学潜质的人一定是有求知欲、对自己和世界充满关切之情的人,而不会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于是,对现实世界的关切和对超验世界的关切同样,都是哲学家挥之不去的情绪。因此我相信且敢保证没有哪一个伟大的哲学思想是“脱离实践的”,每一步哲学经典都被深深地刻下了时代的烙印,即便它的内容看起来仿佛全部都是纯思辨的游戏。

  
unic

2008-03-26 21:06:49 匿名 124.117.19.224 [回复]

对了。 
艺术创作有比较强的自发性。大学搞不搞创作看你到时候有没有那份强烈的欲望。没有,估计拍不好的。有了,倒可以烧乎一把。 
这样自然。

  
unic

2008-03-26 21:00:14 匿名 124.117.19.224 [回复]

我觉得知行合不合一是要实践的。在学哲学的同时也拍拍练习电影,我仍然觉得会有好处,毕竟那也是一种很好的观察生活的方式,或者直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练习电影也许对于哲学学习也有好处。总之看你自己了。这是我的观点。

  
灵魂朝圣

2008-03-24 13:06:59 匿名 124.133.157.169 [回复]

昨天看随轩主人的留言当即便羞愧的无地自容,奇怪当时自己怎么会望文生义的误读了科哲,心里十分惭愧,呵呵。 
后来又看了随轩里面的几篇关于马哲的文章,才理解原来你毫不留情的批评真的是用心良苦。。看来马哲在中国还有相当长且重的路要走。。。 
谢谢unic的鼓励哈!让我又挺了过来……开个玩笑。不过,随轩主人的话真的是发聋振聩,让我以前那些多少有些冲动的热情稍稍理智了一些——这是很重要的,看来自己还得不断在学习中完善自己。 
至于“知行合一”,似乎以前自己就有过类似的看法——知行相互渗透,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但具体做起来,自己还得不断地去琢磨,去修炼。加油!

  
古雴

2008-03-24 02:39:21 [回复]

呵呵,UNIC什么时候变得像个长辈的样子来勉励别人了?比我还过分嘛!这条相当好的道路你也还没踏上呢。 
我个人不建议在学哲学的同时就开始电影实践。虽然你可以说哲学最终还是服务于实践或什么,不过哲学本身毕竟是一项概念和思辨的事业,学习哲学要放下功利心——无论是为自己谋利还是为国家谋利或有利于拍摄电影之类,毕竟都是功利心,尽管彻底摆脱功利心是不可能的,不过学哲学最热切的目的应该是求索追问,而不应该是“学以致用”。至于“用”,当你的哲学有所成就是,你想不用都是不可能的,哲学必然将改变你的生活,对时代记住的哲学也必然会改变时代的走向,你想躲都躲不掉。 
UNIC,上回我和你提到“知行合一”的问题,不知道你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我的看法:为了行动而求知或为了求知而行动都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还是二分,还是两种东西,只是把它们拴在一块,束缚在一块,却没有让它们“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求知本身就是践行,不知道你们能不能体会我的意思。如果是悟到了这一层,那么不妨就可以在学哲学的同时就开始电影实践,但如果还看不破想要将哲学运用到实践中的努力的话,我建议还是先沉下心来学哲学吧。

  
UNIC

2008-03-23 23:02:14 匿名 124.117.19.213 [回复]

灵魂朝圣同志!我十分支持你的曲线救国方针啊!加油,好好学哲学.等你开始学了,就会了解更多的,这是一条相当好的道路,它必定会对你以后的实践产生深渊的影响啊.我更支持你的是学了哲学后在来我们西部实践.大干一番.不过我想我要是你的话,我会在学哲学的同时就开始电影实践的. 
记录片是电影中一个很有力的形式.我对你的前途表示由衷祝福! 
个人认为你学哲学的哪个学科都没有关系. 
加油!

  
古雴

2008-03-23 14:34:16 [回复]

为什么听到“科学哲学”便想到“科学与哲学的结合”?看来你对哲学的使命理解不够啊~对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也体会不足~(随便说说,无则加勉)。 
想一想,“政治哲学”是政治与哲学的结合吗?是把政治家的思维方式与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放在一起吗?当然不是。 
科学哲学或技术哲学是对科学和技术的反思和批判。追问科学究竟是什么、技术究竟是什么。 
“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个核心的基本的概念,然而究竟“资本”是什么呢?它的来龙去脉,它的根源和意义,人们都搞清楚了吗?恰恰是越被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就有可能是最有问题的东西。因此说马克思在19世纪写资本论为资本正本清源、反思批判,20世纪的马克思或许会写一本技术论来为技术正本清源、反思批判。 
不知道你对马克思究竟有怎样的了解,我觉得虽然应该不拘泥于文献的纠缠而要把握马克斯的精神,但也不能把马克思的精神简化得太过单纯,简单化到“关怀人”,就实在太简单了。以人为关怀的思想家或革命家都多的是,马克思的特色到底在哪里呢? 
千万不要像苏联和中国的教科书那样去理解马克思——它们把马克思抽象为一些空洞的口号。比如“唯物主义”,高举旗帜大喊大叫,结果把马克思折腾成一个比最庸俗的唯物主义学说更加浅薄的人物。看到马克思对“人”的关怀,当然比传统教科书进了一大步,不过如果仍和传统教科书一样,只是把你本来就有的流俗成见生搬硬套地贴上马克思的标签。那么结果很可能仍旧不堪入目。

  
灵魂朝圣

2008-03-23 00:33:17 匿名 221.0.49.122 [回复]

我来也! 
   很可惜啊,我是文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是也。但是我一直觉得科学与哲学的结合是很完美的,似乎效用也是比较显而易见的(猜的嘿嘿)。科学侧重于研究物质现实世界,而哲学着眼于精神意识世界的建构与解构——不知道这么说确不确切。。。都说文史哲不分家,但是哲学研究的是万事万物,把科学排斥在外,似乎就有点说不通了。一旦把科学与哲学结合起来,绝对会使人打开思路,能把眼光放在更宏观的一个层次上。而且,科学重实证和观察,而哲学重人的内心思想和感觉,把如此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放在一起,肯定会十分有趣的。不过,“科哲”真的是第一次听,几乎是一无所知呢。所以以上分析都是我的直观感觉而已。怕是贻笑大方之家啦! 
    其实我觉得,从事哪个方向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正如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绝不仅仅是手段。”后来看《资本论》(不过还只看了十几页而已),看到马克思论述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劳动的外化和异化,又让我从这一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康德这句话的在马克思那里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的分析确实深刻、入木三分,拥有思想家的头脑以及对全人类博爱的情怀。其实我觉得,一个人,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或者何种研究,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达到如何高的水准,而是他的那种敞开的胸怀,一种泛人类的关爱的情怀。这种情怀会决定他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是否会越走越宽,越来越趋于高尚和无限。所以,我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善其身、济天下”的人。而我希望通过哲学,将我的热情和梦想的温度一直延续下去,始终高度保持着这种情怀,并获得更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思想。同时,也有一丝避世的嫌疑,但我认为一定的避世是很必要的,为了自己所想,是需要勇于放弃一些可能毁灭理想的东西的。我觉得我是一个很理想的人,但我觉得人就应该理想,现实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敬而远之。跟现实妥协是很悲哀的。有些无奈的现实,我们心里头可以了解的很清楚,但是偏不去这样想,也偏不去这样做。坚信真善美的东西永远都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我不想做一个望洋兴叹的人,我要做践行者。 
   哲学对我是一个通往人、发现人、了解人、、表现人、帮助人的重要手段,但只是手段而已。我本来是没有考研打算的,我当时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去中西部实实在在的大干一场。后来,再三考虑,几经变更,终于发现哲学是我通向自己理想最佳的切入点。最终的最终,我是要在实践中、在接触人中践行我的理想的。可以跟你透露一点我的理想哈,嗬嗬,不要笑话我奥:我将来想做一名纪录片导演。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一个导演,不是看他有多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最重要的是导演的人文关怀,即一种理性基础上的感性。其实电影是一种十分宽容的艺术,一个导演完全可以尝试不同领域的课题,涉及历史、文明、政治、宗教、伦理、心理、哲学、科学各个领域。电影史上法国的“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很多都涉及一些很深奥、主观、个人也很内省的关于人的哲学与思考。比如伯格曼的《野草梅》,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以及《去年在马利昂巴德》。尤其是“左岸派”这一美学流派,实际上是一个集现代主义思潮之大成的流派。不仅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的影响,还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和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布莱希特等人的影响,十分富有探索精神和现实主义气息。 
   罗罗嗦嗦又说了好多,嘿嘿。感觉文字逻辑十分混乱,可能是太困了吧,也或许是想说得实在太多,就像人说话时嘴巴跟不上思维的速度就会出现口吃状况一样。。。不知道能否看明白?是不是觉得我的哲学动机有些不纯?对哲学不够忠诚?其实哲学就是为人服务的对巴.我美其名曰“曲线救国”,哈…… 
   对了,前一阵在图书馆的犄角旮旯处发现了北京大学杨适老先生的一本《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不过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书了,对我这个半路出家的人来说还是很耐读的。杨老现在估计已经是七十六岁的高龄了,不知是否还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还望随轩主人多多提点哈……

  
古雴

2008-03-22 14:10:23 [回复]

北大是个好地方,自由的地方,这毫无疑问。不过我不知道你的期许究竟有多高,北大的环境毕竟也是现实的,而且什么样的人都有,超脱的、功利的,都有。 
我对马哲的老师了解不多,老杨是我们班主任,非常认真且可爱,另外我个人觉得仰老师是马哲教研室中最好的老师,尽管我只听他做过几十分钟的报告,不过学者的气质有时是一眼看得出来的。 
另外,搞马哲何不来科哲搞~?艾吕尔(技术哲学家,马克思的追随者和神学家)曾说,如果马克思活在20世纪,那么他写的恐怕将不是《资本论》而是《技术论》,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马克思的人文关怀,马克思对现代性和异化的批判,马克思对历史和社会的重视,马克思对实践和政治的关心,等等,我认为这些精神事实上是被技术哲学家们所更多地继承下来的。不知道你“跨专业”是从哪里跨过来,如果是理工科专业的话,以科哲为桥梁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反正哲学本来就不该分家,分专业只是体制上的考虑罢了。 
当然,我总喜欢顺便蛊惑一下,不必认真~嘿嘿~

  
灵魂朝圣

2008-03-22 13:35:51 匿名 221.0.49.183 [回复]

那依您之见,北大马哲的硕博导师以及马哲研究是否是自由学术精神的体现?我这样说不是对北大的不敬,而正是因为期许甚高,敬畏甚深,才希望北大哲学实至名归,勇往直前!哪一位是你所特别敬佩的呢?

 
古雴

2008-03-22 13:14:01 [回复]

楼上说得让我惶恐~我虽然号称“闭关”,不过和人家闭关浅修的大师不是一个概念,没什么打扰不打扰的~ 
期待你如愿考入北大马哲。不过我觉得对“人”的终极关怀并非马哲的特色,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就以认识人自己作为主题,近代哲学更是以人文主义的发展为主线。可以说人的存在及其命运向来是哲学的头一号的大问题。当然,马克思的关怀有其独特之处。 
我反感所谓的马哲变成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对象的文献考据学,“马哲”的使命应该是继承马克思的问题意识和精神关怀。不过目前的马哲界虽有专门研究所谓“人学”的,不过工作似乎又浅又乱,究竟怎么搞,还有待于你们的探索。 
另:贴卡农的八音盒版的一大原因是这个链接速度快且稳定,其实我最喜欢的似乎是小提琴版~ flamenco版听了,不错。

  
灵魂朝圣

2008-03-22 12:29:25 匿名 221.0.49.183 [回复]

随轩主人你好! 
   昨晚无意间闯入未来北大人社区,结果就很意外加幸运地来到这块宝地,呵呵。今天正好是您闭关一个月整哈!不知是否打扰了清修? 
   感慨于这里的“水土丰茂、物产富饶”——够我“吃喝”好几个月了!向辛勤耕耘的“劳动人民”致敬! 
   您比我大一级,不过我可不是北大的学生,但很可能明年就是了!嗬嗬,有点盲目自信。我准备拿下09年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生,是跨专业。不过我不怕,因为我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很符合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有点班门弄斧了,莫笑啊。 
   244873172。这是我的QQ——仅限于在您闲暇时使用,因为我不想因为我的浅薄让你耗费宝贵的时间,其实给您留言已经让我深感不安了。真的。一是怕打扰你的闭关生活,二是怕你认为我只是许许多多面临考研关口的到处找人帮忙的人之一。我没有那么功利,我觉得我考研以及我选择的这个专业方向的动机是非常之单纯和高尚的(有点不知耻了)。与你相比,很显然我差的太多,然而自己一直对自己自认为的不浅薄沾沾自喜。榜样的力量!所以,我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当然,这都是以您的自愿为前提的,但我感觉我自己还是很真诚的吧。 
   唔……本来就是想留几句言的,敢情给您写了封信。好啦,该看书了。今天上午去图书馆查你推荐的那几本哲学书了,没想到都有!天助我也。不过只找到一本《你的第一本哲学书》,还算有点收获。其他如《哲学之树》等竟然特别抢手,借出加预约!实在不行,我就买一本,没人跟我抢了耶。。。 
   不说不说了,最后预祝您圆满出关,大作问世! 
   期待佳音! 
  (再啰嗦一句哈:强烈推荐卡农的flamenco版,跟八音盒是截然相反的风格跟意境。或许你已经听过了,呵呵)

  
星空

2008-02-27 00:45:36 匿名 124.207.169.27 [回复]

我正在想开个博客向你学习呢,谁知你就关了

  
王小二

2008-02-24 17:54:08 匿名 124.17.16.10 [回复]

看奥运不忘写博客 
这才应该是我们的态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