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哲学系新生

写给哲学系新生

一、学习问题

由于我个人的学习成绩并不很好(第一学期仅有的两门专业课程倒都是班级第一,但平均绩点就不行了),所以说学习或许底气不足,不过,大学的学习可不是仅仅用绩点就能衡量的,绩点固然重要,但希望大家不要在分数上过于执着。

A、读

大学的学习,尤其是哲学系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很不相同,并不是上课认真听、写好笔记、大量做习题就可以学好的,像高考复习般的刻苦学习无疑也会换来应得的回报,但不一定能取得最理想的成就。比起课堂的教学哲学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课外,同学们自己的读书、思考、钻研以及互相间的讨论才是更重要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看书了,课可以逃,书不能不看——如果一年书读下来,除了几本教材书外几乎没读过别的哲学书,甚至于指定的教材和老师的推荐书都没有读完几本的话,你的学习就注定是失败的。

那么,具体应该看些什么书呢?有些人会告诉你“啃原著”,那些著名的、在哲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原著是哲学的基础,比如什么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康德的纯批之类,我看到许多对哲学小有涉足或在哲学上有所建树的人物(比如我们这届上哲学导论的叶秀山)都在这样地推荐,恨不得马上要你们去读德文原版的。对于这些,我从一开始就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当时我在哲学导论论坛上的帖子不知道还在不在了),我认为,读哲学的道路因人而异,但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那些人很权威地给入门者推荐那些哲学专家都很难啃的经典名著,后果是很危险的。做一个比方讲,比如你要搞数学研究,当然微积分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根基,那么,是不是要把微积分作为数学的入门课呢?给刚刚开始接触数学的小学生、初中生去看微积分,那绝对不是什么激发兴趣,纯粹是在吓唬小朋友!在小学时要是给你看一套整页整页充满乱七八糟符号的高中数学题,你一定会觉得很恐怖,但是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走过来后,却是顺乎自然的。哲学也是一样,大家多数在中学阶段都没有真正接触到哲学的学习,大家进入哲学系时都是入门者,那么,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可以先找一些浅显的哲学导论和概论书或者一些哲学史读物,或者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特定的哲学领域的书,也可以是一些交叉领域的,不用上来就搞所谓纯哲学。哲学的覆盖范围很广,与数学、物理、政治、历史等等各门各科都有交叉,那么如果你对哲学提不起兴趣,也可以找到你提得起兴趣的领域来从侧面进入哲学。第一学年的哲学入门,不是求全,也不是求深,而重要的是找到走近哲学突破口,可以从对哲学史的浏览来进入,可以从某一个问题(话题)进入、可以从一个边缘学科进入、当然也可以从深读某一本名著进入,具体怎样进入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偏好,但哲学入门的关键在于寻找与哲学的亲近感,这样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不觉得困难了。

以上主要针对的是多数的在大学以前没有与哲学有深入接触的同学,有些同学早就对哲学有了浓厚的兴趣,那当然更好,但进了哲学系还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学习,或许有些同学在高中阶段就看了许多哲学书,思考过很多问题,那只是说你可以省了一步对哲学培养兴趣的阶段,并不代表你一定比其他同学有多少的优势,其实整个本科阶段都不是搞哲学研究的时期,你若有志于哲学研究,那么起码要到硕士阶段再来谈,本科四年都是培养兴趣和打基础的时间。包括我们系的许多老师,许多人本科都不是学哲学的,但到后来做哲学做得很好,你高中阶段的那点儿哲学基础就更算不得什么了,你并不会因此比那些到大学才开始接触哲学的同学有什么突出;以前没有接触过哲学的同学也不必心急,慢慢地走近哲学就好了。另外,培养对哲学的兴趣不代表一定要立志走进哲学学术,事实上哲学系同学们最终从事学术研究的很少,更多的会分布到各行各业与哲学没有直接联系的职业中。但是将来的职业与现在学习的兴趣不必也不应该搭上关系,如果说你一定需要培养好兴趣再去选择做某件事,或者自己有某方面的兴趣就非得要做那方面的事,那么你的生活和适应能力就显得十分堪忧了,既然你们正在哲学系,爱哲学是顺理成章的。

顺便说一下找书的问题。首先当然是北大图书馆,这是作为北大学子得天独厚的一大资源,不用就浪费了啊啊!不过话说回来,呃……我由于个人书癖问题(书非买不能读),所以基本没有怎么利用图书馆……关于图书馆的介绍在各种手册和网上容易找到,我也不多说了。我来说一下买书的地方吧:首先是物美超市底下的博雅堂以及旁边的两个书店,里面的书都是打八折的,人文类的书挺多的,还可以让那里的人帮忙订书,应该是我们哲学系同学最常去的书店了;其次强烈推荐“万圣书园”,从东门出去沿成府路走一段就到(在左手边),一楼是一些特价书,主要是在二楼,人文社科类的书非常全,是一个值得经常去逛逛的地方;除了这些,还有南门外的风入松书店、海体旁边的第三波书店、海淀图书城旁边的中关村图书大厦等地方作为补充。对了,还有在那个燕工服务社的临时房里面有个卖打折旧书的地方,它的总部在小西门外面,出了小西门往左边的停车场进去,一个阴暗的角落里有一间仓库模样的铁皮房里面就是,许多打3-7折的书。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网上购书,许多市面上很难找的书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而且网上购书总是会有折扣。我首先推荐的是蔚蓝网:http://edu.welan.com,上面学术类和教材类书都特别全,折扣一般在9折左右,在北大送书上门只要2元钱;然后是当当网:http://www.dangdang.com/default.asp?from=P-2016441(我的广告链接:P),那曾几何时是一个非常好的网站,号称最大的网上书店,但现在已经不行了,折扣和书都越来越少,除了书还卖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不过还是不失为一个偶尔可以找到书的网站……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送货上门,5元一单,在北京送货很快;卓越网:http://www.joyo.com/default.asp?source=w-90003370(依旧是我的广告链接:P),书非常非常少,几乎就是找不到书,不过似乎正在丰富起来,而且我欣赏它的风格,页面和图书的介绍都做得很好,尤其是“典藏”栏目做得不错,到卓越买所谓精品书和流行书以及一些套装书是不错的选择,送货上门服务类似当当;还有旌旗网:http://www.jingqi.com,书是非常非常的少,不过人文社科类的书还是有一些的,甚至偶尔在这里发现过踏破铁鞋都找不到的老书,因为那里有卖旧书的,旌旗的书分三种,全新的书一般是八折到八五折,一般的书五折左右,标注为旧书的在三折一下。据实践,所谓旧书的品相也是不错的,只不过是库存书而并不是二手书,所以还是很超值的,只有在北京才有送书上门,一单5元,相对稍慢。以上几家的送书上门都是送到寝室、货到付款的。……貌似关于买书说得过多了一些,不过书是很重要的嘛……关于书的问题热烈欢迎随时来找我~~

B、写

与高中时只要做试卷做习题不同,在大学里,写论文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要求,在哲学系里尤是如此,多数的课程都会要求论文作业,有些课甚至把论文作为期末考试。然而据我观察,许多同学对于论文写作很不适应,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过了一年都还没有掌握些论文的要领,写出的论文仍很不规范。

据说我们级下学期要举办关于论文写作的系列讲座,不清楚这个提议会否落实,不过我个人以为办那类讲座倒并不必要,我认为写论文首先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个态度问题。

大学里论文要求很多,加上平时课业也多,如果每篇论文都全力以赴,的确会牵扯很多的精力,于是许多同学对论文写作十分轻视,认为只要混过去交差就好。另外,环境的影响也是个问题,文科的还算好,理工院系的同学几乎没有自己独立写论文的意识了,甚至于某些教师还会暗中甚至明着来提倡“糊弄”论文。这是相当有害的,一旦养成了“糊弄”论文的习惯,危害的不是某一门课程,而是危害了你整个的大学生涯乃至你的一生,切不可掉以轻心!我们刚刚进入大学,学术水平当然十分肤浅,在论文的水准上当然无法与专业人士比较,但写作的态度却是始终在自己手中牢牢地掌握着的!我个人有一项坚持的信念(我的信念并不多):“我写的每一份东西都是拿得出手的,都是十几二十年以后再拿出来看时不会感到羞愧的。”当时与朋友聊起这句话时不幸被小嘲了一下(耿耿于怀~~),不过我相信大家仔细体味以后绝不会感到可笑了,所谓若干年后拿出来仍不觉羞愧,并不是说写出来的东西必须深刻到什么程度——人们不会因幼稚的童年而羞愧,但如果你有一个虚伪的过去,那才会令你一生都感到羞耻。对于现阶段的我们而言,写论文重要的不是求“深”,而是求“真”,你去东抄一点、西剪一点,然后拼接得天衣无缝,交上去得个高分蒙混过关,看起来是得到了好处。但是,你窃取了别人的劳动成果、玩弄了老师、欺骗了自己,那是偷盗、抢劫、欺骗、侮辱、虚荣等等行为的综合,你的虚伪和无耻永远印在了你那白纸黑字的论文上,那篇论文将在你的一生都作为你曾经的卑贱行为的罪证!我的话或许重了些,我也知道论文抄袭糊弄的现象几乎是无所不在,身边大多数的同学们可能或多或少地或有意或无奈地做过,但我并不想因此说一句体谅你们的话,虚伪就是虚伪、无耻就是无耻,做出的事就应该承担,如果你们做过抄袭和糊弄论文的事,那就把它作为一生的耻辱牢记于心吧,但是不要再加重它了。说出的话或许还可以指望它随风而逝,写下的东西却难以抹去,谨之!慎之!

无论写什么论文,都要认真、真诚,这是习惯、也是准则。如果你确实对写论文感到困难,可以先避开那些对论文要求高的选修课,比方说有些课没有期中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只要求一篇论文,那就是要求你花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准备和写作,而不是要你在交论文前一个礼拜上百度!有时候由于学业紧张,没办法全力认真地完成一些小论文的作业,那么可以适当地“混”一下,但只是说在操作上可以马虎一点,写作上可以随意一些,而抄袭是永远都不可能被允许的!

学术剽窃不止包括剪刀浆糊这种直接的方式,更为隐秘和更有危害的剽窃行为就是将别人的观点和研究偷换成自己的成果,别人多年积累的资料、巧索深思的创意、费尽心血而得的结论、独到特别的视角等等,被你拿过来捣鼓两下就能翻成自己的东西……当然,如果确实掌握了知识、认同了观点、接受了结论,那些东西可以说确是成了你自己的财富,但是,别人费心费力的成果,简简单单地成了你的东西,难道不感到惭愧吗?在所有正规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中,一般总要包含“注释”和“参考书目”这两个要件,这是不能说省就省的!很多同学对这类东西很轻视,这可不是个好习惯。在你写作时参考了哪些相关书籍、从哪些文章中获得过启发、借用过哪些人的哪些观点等等,这些应该被认真地罗列下来——出于习惯、出于规范、更是出于尊重!另外,有些同学是参考了而不列进书目,也有少数同学为了列一个参考书目,加入了事实上并没有读过的书来充数,这同样是有违学术规范和个人诚信的。

顺便说一下参考书目和注释的规范:参考书目不要只列书名了事,还应该包含作者、(译者)、出版社、出版年号和第几版等必要的信息,在相关杂志和刊物或在网上的参考文章也要按照规范列出。这些规范并不复杂,找几篇学术论文参考一下就可以了解,我还是那句话:关键不在技术而在态度。还有关于脚注——如果在文中摘引了别处的某几句原话(一方面引文是对原作者的一种尊重,另一方面引用有影响力的人物和著作中的原句也可以对加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有些好处,适当地运用引文同时也可以从侧面显示你的阅读量~),就应该将其出处用注释的方式标清。注释的格式,随便找几篇文章或翻几本书就可以了解到,关键不在技术而在态度……不过有一个技术问题倒是值得提一下:我发现许多同学学了一年的文科计算机基础,还不知道打脚注的方法——在Word2003中选择“插入”菜单下的“引用”子菜单,点击“脚注与尾注”,选取合适的格式就好了;另外记住插入脚注的快捷键“Ctrl+Alt+F”,这是将来论文写作时最常用的一组快捷键,记住它很实用的~。

最后谈一谈我个人写论文的方法,由于我不过刚升大二,除了刚写了一部八万字的论文有点吓人外,写文章绝不算在行,听老师指导论文的写作更有帮助,我以下只是提供“参考”(以上关于学术道德则是“告诫”)。我写论文最初的准备阶段是最重要的,这一阶段就是看书——找到与论文主题相关的书籍,一本一本地阅读,这期间的任务是开拓思路、积累资料、勾画论文纲要。读书是不必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啃得仔细,虽然“从头至尾一路读下”是钱穆先生的告诫,我也很欣赏钱穆先生的为学,不过目前的现状是值得一读的书太多而我的时间太少,只好适当通融一下,读书读要点,速读或跳读,遇到精彩的和与自己论文密切相关的段落才仔细读,因为对于我们这些刚刚入门几乎没有多少积累的本科生而言,每多读一本书就可以多开拓一些思路。我们还没有研读和分析哲学著作的能力,摆在我们面前的书并不是给我们做研究的,而是给我们以启发的,适当地读得快一些、略一些也还是会有收获的。这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你希望早点培养好的读书习惯,那就按照钱穆先生的教导,每一本书要坚持从头读到尾,那样或许更好。在读书时,我以活页纸为书签,并随身带笔,随时记录看到的好语句好段落以及自己的随思随感。当然,如果书是自己的,也可以直接在书上圈圈划划,不过我建议大家不要图此方便,摘抄一遍比简单地划一条下划线会令你更有收获。即便是在网上找到的好语句,也不妨用纸笔摘抄一遍,尽量避免用Ctrl+C、Ctrl+V,这样纸上抄一遍再到电脑上输入一遍似乎有些多余,但这样一方面你到时候会得到一叠厚厚的读书笔记而很有成就感,一方面也加深了对笔记的印象,也不容易轻易抄袭他人文章的习惯,因为即使要抄袭,你还是需要亲手抄写输入两遍的……等到读完了参考书、积累了一定的读书笔记后,一边将笔记输入电脑,一边进一步编排论文提纲。如果论文较长,大主题下还分有许多小论题的话,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按照相关的论题将读书笔记重新排列,到时候写论文沿此一路下来就会十分顺畅。总而言之,我强调写作的关键还是在于读书。

C、课程

北大的选课系统十分特别,这样自由、丰富的选课方式在全国的高校中是绝少的,不过这套选课系统也确实令许多同学烦恼,尤其是上学期起新加入的“意愿值”一项,有同学对此十分抱怨。不过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对那套选课系统多加解释,应为越解释可能使原本简单明了的问题变得越复杂。据我观察,在学校发布的公告和分发的手册中,对这套选课系统的解释是足够详细的,大家能考进北大,这点理解能力是不会缺的,大多数时候缺少的只是在那些公告和手册中搜索信息并加以稍许的逻辑思考的耐心罢了,选课方面的技术问题有不明确的,希望大家自己尽量思考,也可以问同学或者问我,脱离具体问题让我写选课的话我认为不可能写得比手册更详细了。

在北大的各个院系中,哲学系的选课是最为特别的,规定好的专业必修课极其的少,大多数的课程都是选修——“类型选修”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在某个类型的一大堆课程中,只要选择够指定学分,具体选哪几门课则没有要求。这些各类型课程的学分底线加起来就是所谓“专业必修”课,而剩下的所谓“专业选修”课,其实选择的范围与“专业必修”的是一样的,比如选择的某一类课程的学分超过了要求的底线,多出来的即被算作“专业选修”的学分。关于哲学专业课程的问题等到第二年分了导师,对哲学系有了更多了解后,自然会更加清楚的。

说到导师,会在第二学期的后半时期开始选择,到第三个学期(大二上)可以改换,到大二下最终确定。导师的作用是指导平时的读书、写作和选课,并且是你将来学年论文的提交对象。另一方面,也不要指望公务繁忙的导师给你太多的关注咯。我刚升大二,对导师的事了解很少,我唯一想提的一点是:导师所属的专业方向与你自己的专业方向并无直接关联,并不是说你选择了西哲的导师就是选择了西哲的方向(虽然通常情况下确是如此),马哲的老师可以指导你做西哲、科哲的老师可以指导你做宗教,更进一步,选择了某个专业方向也不代表你本科阶段就必须做这个方向的论文。总之,选什么老师、做什么论文、选什么方向,三者并无必然的联系,是可以变通的。

最后介绍一下我这一年选过的一些通选课和限选课的情况供参考。

首先是历史系阎步克和邓小南合上的“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D类通选课,2学分,由阎老师和邓老师各上半学期。阎老师堪称儒师,其上课的风度和魅力是十分独特的,课程十分紧凑,虽然经常拖堂但感觉十分充实,他们的幻灯片也是我至今见过老师中做得最好的,内容当然更不必说。考试只要求一篇论文,阎老师据说给分很严格,我当时的论文是赶出来的,得到85分感觉是比较满意的。

这学期选了我们系周学农老师的“中国佛教史”,作为限选课(专业选修),2学分。周老师上课生动有趣,听课很有收获,平时的要求很随意,他会告诉你绝不点名,可以不上课也可以睡觉,最后要求期末一篇论文,只要关于佛教的主题不限。当然大家要记住,越是好的老师、越是精彩的课,给分往往越是严格,最后我得到84分……

本学期我采用一石N鸟之计,选的通选课和限选课多是关于生态环境的,最后我倾全力写就的一部八万字论文《生态哲学》及其抽选改编的论文就用在了包括“中国佛教史”论文(佛教的生态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期中论文(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西方哲学史”的期中论文(柏拉图的生态哲学——蒂迈欧篇读书札记),以及后面五门课程的论文中。不过我并不是全为了省事而取巧,八万字的论文哪怕拆成十份一份也有8千字,远远超过了一般论文的要求,我的目的是“集中力量做大事”罢了。我的方式比较极端了,不过大家或可以适当地借鉴参考。顺便提醒:如果是真正写学术论文,要注意“一稿多投”可是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不过和我这个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吧~~

本系苏贤贵老师的“环境伦理学”,作为伦理类型必修。苏老师将是我的导师,属于科哲教研室,研究方向除了环境伦理学还有哲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等。本科是物理系毕业,在北美做过访问学者……可见苏老师是个涉猎广泛的人,兴趣面几乎与我重合,他的为人也令我欣赏……唔……不过他的课程并不十分精彩,或许由于本学期课时短,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和深入,我已与他有过交流,相信以后的课程会越来越完善。考核是平时占30%(主要是由一次分组讨论)、一篇论文占30%、期末闭卷考试占40%(都是发挥题,题目太浅不好发挥-_-)。90分。

环境学院林官明老师的“环境伦理概论”,作为A类或C类通选课。本学期选课的人相当少,课程主要按照林老师翻译的贾丁斯的《环境伦理学》一书为教材展开,课程也不算精彩,不过林老师人是很好的。要求是其中两篇小论文、期末一篇大论文,还有开卷考试。不过我的大论文够大,林老师就把我的两篇小论文和开卷考试都免掉了,最后得97分,一起读的室友也是97分,看来林老师对哲学系的同学印象是不错的。

本系马哲教研室徐春老师的“环境哲学”,作为哲学基础类型必修。这门课上得很失败,徐老师的展开与“哲学”二字很难联系上。当然还是很欣赏徐老师的敬业精神的,所以也不多说。期中一篇小论文期末一篇大论文。94分。

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文科同学开设的环境学普及的课程。考核是一篇论文及最后的一次演讲,分为若干小组,每一小组最后由组长代表小组作报告,最后由其它小组和老师打分。论文要求少于8000字,我就在“生态哲学”大论文中提取了7960字交差,不是十分用心,报告会也没有当组长,最后分数较低:81分。

环境学院宋豫泰老师的“文明与环境导论”,作为A或B类通选课。老师相当不错,学术水平扎实、涉猎广泛。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独立的专题,在开学第一堂试听课时就展示了一学期将要上的所有课程的幻灯片,不过课还是有些意思的,课件也做得很好,图片和资料丰富,最后还赠送各课讲义汇编成的复印的小册子。要求是期中考试和期末论文。期中名为考试,其实是上一堂课发下六道思考题,任选其中五道作答,中间停一次课,后一次上课时再来交。期末论文给出十来条参考主题,也可以自选相关主题(可以与老师商量一下)。我写的是从大论文中抽取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93.9分(奇怪的分数-_-)

对了,还有一门是物理学院刘树华的“环境生态学”,我选到了这门十分热门的课后上了一节课就退了,因为我看不惯刘树华。他要求一篇论文在8000字以上,从他不切学生实际水平的要求以及他第一堂课给我们展示的所谓“优秀范文”还有他对处理抄袭行为做的暖昧的说明中可以感到,他对糊弄论文放任纵容甚至在变相地提示和鼓励同学去抄袭,不切实际的要求更是逼迫同学必须去“攒”论文。如果我说得不对,我愿意和他当面对质,总而言之我鄙视他。

二、心态问题

要求说最好针对具体的问题写,但我觉得,其实许多具体的问题不难解决,比如怎样选课之类的,刚开始或者有些困惑,但自己走过来后都理解了。事实上那些技术性问题在学校的手册和公告之类的地方已经写得十分清楚了,很多人对那些还感到困惑其实是根本就没有仔细读过那些手册、公告和说明,没有认真地想过。还是那句话:技术问题好办,关键是态度问题。我觉得,真正的困惑是在思想上的,表现为对大学生活和对哲学系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从我们这级来看,至今还有许多人没有完全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来,也还有许多人至今没有走进到哲学的学习状态中去,许多人对自己的现状产生了困惑、对未来的出路过多的忧虑(十二个人提出转系就是一种反映),我认为要解决这些思想上的困惑,泛泛而谈无疑是必要的~

有点大言不惭地说:我对于大学的生活和哲学系的学习,几乎不存在一个适应期,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在我眼里都是顺理成章的。如何能做到迅速地适应并融入新的环境,我给出我的法宝与大家分享——法宝一:那又怎样?——许多没有发生的情景、许多没有揭开的真相,对我们而言是未知,是无法预测的事。一般人往往要等到知道了真相、面对了事件的发生后,才开始努力地接受它们,对于根本就不确定的事又怎么可能谈“适应”呢?事实上,恰恰是对于不确定,我们可能更好地接受和适应它!事情究竟会怎样发展,表象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真相,这些情况虽然无法确知,但总会在最好和最坏的情况之间,那么我们可以设想最好与最坏的各种可能的情形,构想我们可能面对的情境,经常问自己:即便是最坏的结果,那又怎样?想象过最坏的结果后,对于真正面对着的境况,就总会持有一种幸运和感恩的情感在,再多的挫折也不会畏惧。贯彻这种态度会感觉有那么一点儿霸气,看起来总是保持一颗“不动心”,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这种心态理解为对任何事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态度,前面说到,真正贯彻这种“不动心”的人,恰恰是充满感情的人,因为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他会在好的境遇下保持幸福感、在坏的境遇下保持笑容、面对出人意料的境遇(构想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意料之外的情况通常也不会比最坏的更糟吧)则会感到新奇和兴奋,而在所有的境遇下都能感到顺应与协调。

不过,有一个平和的心并不是件容易事,大家毕竟是年轻人呐咳咳……感到不如意、不适应甚至挫败感也是很正常的事,我经常用来排解烦恼的方法就是静下来一个人,到未名湖转几圈或者坐在某个角落发会儿呆,这些都是排解烦恼的好途径——不过我要指出的是,不要用忘却或逃避的方法去排解烦恼!年纪轻轻的,才遇到多少烦恼啊?人生的路长着呢!如果现在就习惯了躲躲藏藏,靠忘却来逃避挫折,那么面对将来更多的困难,人生之路会变得越来越难走,痛苦和烦恼只会越来越多地纠缠你!面对烦恼,不要逃避,而应该诚实勇敢地面对,不仅面对,还需要接受、接纳、包容它们。转圈发呆、暴饮暴食、狂打游戏、蒙头大睡等等,都是缓解压力的方法,但最终我们需要的不是忘却和逃避,而是接受!除了静下来一个人独自想以外,我提供的建议是——建议一:倾诉并倾听。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其实许多时候这一行为本身就足够排解烦恼了,在诉说烦恼的过程中,烦恼往往就已经减轻了,再加上朋友/家人/师长的开解,顺利的话烦恼就将消散了。你也可以设想如何开解别人的烦恼,设想如果另一个人处在与你相同的烦恼中并向你求助,你将如何应对,这也是自我开解的一个好办法。当然,向别人诉说总是比自言自语更有效。不过,诉说也需要看好对象的,如果对方是个深陷苦恼的人、是个厌恶生活的人,他不帮忙开解你反倒与你一同诉苦,你也苦啊我也苦,这样大家越聊越苦,没烦恼也说出烦恼来了那就不好;又如果对方持有着有害的价值观、不健康的人生态度,他们可能会给你开导甚至可能积极主动地开导你,但方向却是危险的,比方说某些邪教的做法就是例子。所以,最好的倾诉对象是好朋友以及可靠的长辈,我的建议是,试着与长辈或者“过来人”聊聊,与经历过和思考过更多事情的人聊聊,在这时候我建议大家虚心地来聆听过来人的经验,我不是个一元论者,我承认许多问题上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见解,互相都不应该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人,但我建议大家不要抵触居高临下的说教,经常以谦逊之心聆听过来人、年长者、老师以及先哲的经验,即便主张可以不同,但如果有些事情你没经历而他经受过、有些问题你没想过而他思考过、有些情境你只想了一个方面而他从正正反反各个角度构想过、有些观点你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而他充满信心坚定不移……那样的话,在这些问题上,就是你在下方而他在高处,摆正了位置后,与长辈的交谈会令你获益匪浅。我要强调这些,不仅是希望你们要尊重长辈、尊重你们的老师、尊重教授,当然也不仅是希望你们耐心地听我说话……还藏着的一个意思也是希望你们在哲学学习上摆正自己的位置,哲学当然需要批判和质疑,但记住要适可而止并且对事不对人,不要总是以叛逆的心态去读哲学书。

进入大学就意味着即将踏入社会,在接下来的大学时代中以及走进社会后,我们将面对的是日益地远离理想的校园生活,进入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在这期间,你们将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观念,其中必然将伴随着许多许多对你们固有思维的冲击,成长是不可避免的,你们的思想也必然会不断地改变和被改变。面对外界的冲击与自身的改变,焦躁是很自然的。如今的我回想起三年前的自己,已感到判若两人,虽然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轻松适应,对于自己的变化却会感到一点可怕呢。在这里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建议二:坚持信念。改变是必然和必要的,但千万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地改变。现在的这个社会,是充斥着利欲,满是肮脏丑恶的社会,没有信念的人很容易卷入其中,迷失了自我,然而,我更不主张叛逃,现在的社会,又是一个充斥着叛逆的社会,许多人想通过反叛与拒斥来确证自我,这股潮流在大学中尤为突出,其实,这恰是以另一种方式陷入了世俗的洪流!我所说的坚持,既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游离叛逆,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无论是溶入时代的潮流也好,逆流而上也罢,关键是坚持自己所信仰的事物、坚持走自己所相信的道路!

我可以说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但又可以说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因为我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但是我却几乎没有设立什么原则,所以又几乎没有原则可讲了。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建议三:懂得取舍。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观念就值得你一生去坚守的,有许多曾经的坚持、曾经的追求,可能会随着成长而变得幼稚荒唐或者被证明不可实现,在这种时候便需要有所取舍。放弃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要说放弃就放弃,但也不能一味固守而不知变通。最好的办法是慎重地树立信念,诸如什么我一定要上某某学校、一定要做某某专业、某科的成绩一定要如何如何之类的,充其量只能算是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绝对不是值得固守的信念,我所谓的必须坚持的信念指的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态度,即你所相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方面的信念可是不能随便确立的,而并不是经过慎重的确认过的所谓信念,如果确实是出了问题,也需要慎重地予以舍弃;而真正值得坚守的信念,必须是经得起考验的。我之所以强调这些,是因为大学时代是我们树立信念的最后的关键时期,一旦走出了校园,我们便将作为真正的成人直接面对着这个社会,而现在正是我们仔细思量我们应该如何做人的最后的和最佳的时机!

进入哲学系,需要面对的一个独特的问题便是不被理解。人们普遍对哲学究竟学的是什么很不了解,更大的问题是还存在着普遍的误解和偏见。作为哲学系的新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是对自己将要学的东西存在误解,不过你们的误解可以随着课程的展开而逐渐消除,但外界的误解却无法消除。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建议四:敞开心胸。学哲学确实存在一个危险的倾向即是将自我封闭起来,拒绝与外界的交流,甚至即使在哲学学科内部也存在这样的趋向,比如中哲、西哲、马哲什么的,互相划定地盘、不相往来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我希望大家对于他人的不理解,不要感到反感和恐惧,也不要试图拒斥和逃避。不被理解是自然的事情,不仅是在学哲学时,在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的想法或愿望不被理解甚至被误解和歪曲,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希望你不要选择逃避和拒斥,敞开你的心胸去包容他者、包容其他的见解、包容其他的领域。误解的存在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沟通,即便暂时难以沟通,也应该始终保持平和与宽容,如果不能敞开自己的心胸,更不要指望得到别人的接受了。

最后的一条建议是——建议五:划清界线。虽然说应该敞开心胸去接纳他者,接纳并不意味着混同不分。我们是中国最什么最什么最什么的大学——北大的学子;我们在哲学系这一最注重思想的地方学习,我们不能将对自己的要求等同于市井百姓。另一方面,并未跨入学术殿堂的我们也应该与大师先哲划清界线,不要学什么民科,初中物理没学好就嚷嚷着推翻爱因斯坦。总而言之,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晰自己的责任和能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人会说,虽然进了北京大学,虽然学了哲学,还是要保持谦逊之心,这固然很好,那么什么才是谦逊呢?比方说“我们虽然是知识分子,但还是和世俗老百姓一般般,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人与人都是平等的……”这种说法是谦逊吗?表面看去是挺谦逊的,但背后却藏着一股无知的狂妄!因为按照这种逻辑推下去,那么那些圣哲、先知、英雄、伟人等等,也都是大家一般般没两样,他们也是和只知道“食色性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俗人是平等的吗?在现实的社会中似乎确实如此,人们剥夺了智者和老人说教的权利,年轻人不屑于聆听,而挖英雄伟人的八卦野史绯闻以及对先哲圣贤不知疲倦的诋毁与批斗成为了一种时尚……(请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是激烈反对“权威崇拜”的,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思考,但是要思考、要批判,你首先必须要做好一个聆听者!)真正的谦逊不是你让我我让你大谈平等,而是恰当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呼……当然,如果你提倡融入芸芸众生,不愿站在高于世俗的地方,那也是正确的,我无话可说。那么,就与自己相比较吧!进入大学,首先要做的是,与中学时代划清界线——大学里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方式与中学时代是完全不同的,你们必须清楚地体会这一点!应该认识到,大学不再是中学,大学的自己应该与中学的不同——具体怎样的不同,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一点是肯定的,应该有所改变。比方说,大学时固然在经济上还要依靠父母,但是如果在精神上仍然依偎在父母怀里,甚至于生活上还要家长打理、学习上还要家长叮咛,那就必须要有所改变了;如果到了大学,仍然延续中学的学习方式,依赖老师、依赖课堂、依赖教科书,那也必须要有所改变了。不同的人成长的历程会不一样,有些早熟些有些晚熟些,但无论如何,中学到大学就意味着一次转折,希望大家有意识地投入到这次转折中去,主动地让自己有所成长。

“即便说整个宇宙的99%已为黑暗充斥,而我仰望夜空,眼中依旧是那一片灿烂星空!——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善与美;用宽容之胸来接纳恶与丑——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好……”以上是我的所谓星空哲学,包含着我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虽然语言比不上那些名人名言深刻,但是唯独对于这个,大家要是有不满或不屑的不必在我面前表露出来~

2005年7月26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